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生产资料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04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生产资料购销
分类号:
F760.2
页数:
6
页码:
412-41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在生产资料购销方面的情况,主要涵盖了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肥料的购销情况。
关键词:
莆田县
商业
生产资料
购销
内容
第一节 金属材料
建国前,境内仅有一些产销兼营的五金作坊购销金属材料。
建国初,销售品种以铁器为主。1960年首次供应铜8.28吨、铝0.45吨、铅0.20吨、钢材962吨。至1966年,经营钢材、生铁等多种金属材料。70年代,随着基本建设及施工项目的增多,金属材料需求量增加。1977年,供应铜13.98吨,铝2.7吨、铅0.48吨、钢材2242吨。
1979年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分配物资逐年减少,市场调节增加,县经营金属材料的部门增多。县物资部门采取外出采购等形式,扩大购进量。1980年,全县销售钢材5588吨、铜材37.6吨、铝材3.9吨。1985年,全县销售钢材4860吨、铜8吨、铝1吨。1990年,销售钢材4357吨、生铁1119吨、金属制品33吨、铜11.2吨、铝328吨、铅1吨、铜材41.5吨。
第二节 建筑材料
县内传统的建筑材料为砖瓦、木、竹、石灰等,多产销兼营。民国时期,水泥(俗称“洋灰”)输入县内,用于道路、涵洞、桥梁、房屋建筑。木材多由山客、木商、私营木材行自由经销。至建国前夕,全县有77家私营杉行木栈。
建国后,县物资部门经营的建材有水泥、钢筋、玻璃、油毛毡等,木材由县木材公司经营。至1979年,主要建筑材料水泥、玻璃、木材,实行单一的计划统配调拨制度,物资部门、木材公司按县计委下达的分配计划组织供应。1980年后,计划内供应逐年减少,计划外可自由购销,随着生产和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建筑材料需求量逐年增多,出现多种流通渠道,以多种经营方式,从事建材的购销。1990年,全县经营水泥、钢筋、木材、砖瓦、石灰等建材的公司、门市,遍布全县各乡镇,仅经营木材的个体户有200多家。
第三节 肥料 农药
一、肥料
(一)商品什肥
油饼 建国前,农村使用的商品肥料以油饼(油料植物种子榨油后的渣饼)为主,经营店铺仅涵江就有通美号豆饼行等40多家。建国初期仍以油饼为主。1952年,供销社供应油饼5780吨,其中豆饼4779吨,油饼大多数从东北、上海等地购进。1952~1957年,共销售油饼24081吨。50年代后,随着化肥广泛使用及油饼货源减少,油饼经营业务也随之减少。至80年代,各地自产自销少量的花生渣饼。
砒肥 1956年开始经营。1957年,先后从浙江、江西等地组织调回砒肥678吨,重点供应农民蘸秧根需要。1959年,砒肥供不应求,各商业处(所)组织职工539人,组成打砒队,生产、收购砒肥785吨。1964年,各地普遍推广过磷酸钙蘸秧根,砒肥购销业务即停止。
骨肥 50年代,开展猪牛骨收购工作,用于制造骨肥。1958年收购量达99吨,比1954年增加一倍。1956~1963年,先后派员往内蒙古、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调回骨肥475吨。1964年,化学磷肥大量推广,即停止骨肥经营。
(二)土化肥
1958年,贯彻“以农家积肥为主,大积大造土化肥”的方针,供销社发动群众开采泥炭1322吨,加工生产颗粒肥4264吨。1973年,生产推广微生物细菌肥料“5406”。至年底,全县有22个基层供销社和县农资公司配备“二土”(土化肥、土农药)干部31人,办菌肥厂21个,生产一级“5406”菌种49658支、二级的112922支,米饭孢子粉102017瓶,堆制菌肥7848吨。1974年生产“5406”菌肥10万吨。1981年,全县有80%早稻应用“5406”菌肥拌种催芽育秧。1984年因制菌厂原料来源缺乏,产品肥效不稳定,相继停产。
(三)化肥
氮肥 建国前,外国肥田粉(硫酸铵)就进入县内市场,涵江义德和函美等3家商行代理了英商卜内门公司的田粉、德国爱礼司狮马牌的田粉和日本的粉红色肥田粉,但销量不大。1952年,县供销社经营以硫酸铵为主的化肥。当年全县供应5177吨。1953年,经供销社多点试验推广,当年供应硫酸铵6250吨。1954年,开始贯彻“以农家肥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方针,次年,化肥实行发证定量供应。1957年后,供销社经营的化肥品种增加尿素、硝酸铵、氯化铵、石灰氮、氨水和碳酸氢铵等。1963年全县有60%的大队推广施用氨水,1966年至1979年共供应氨水122770吨。1966~1990年,全县共供应碳酸氢铵436387吨,占氮肥供应总量(统一折算标准氮计算)的63.66%。
磷肥 1957年,开始推广施用磷肥,1964年又推广过磷酸钙取代砒肥蘸秧根,因而磷肥销量突增,1965年全县供应13350吨,占化肥总供应量的58%。根据县内农作物的需磷量,1978~1981年,每年从外地协作调进计划外磷肥共计53408吨,费用亏损部分实行定额包干,其中省拨补106.82万元。1982年调进计划外磷肥22622吨。1983年调进议价过磷酸钙等磷肥8979吨。1985年购进磷肥8848吨,售9313吨,1990年销售量达13408吨。
钾肥 1978年开始推广以化钾为主的钾肥,当年供应23吨。施用钾肥增产显著,供应量逐年增加。1979年全县供应1340吨,比1978年增长57.3倍。1990年供应2035吨,创历历史最高水平。
复合肥 1978年开始供应,当年销售559吨。由于农民不习惯使用,销量逐年减少,1980年供应86吨。后经过田间反复试验证明复合肥的肥效较好,销量逐年增加。1981~1990年全县供应9752吨,仅1987年就达4770吨。
二、农药
1952年9月4~10日,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西力生”农药。1953年共供应化学农药1吨。1956年,推广施用以6%可湿性“666”粉为主的农药,当年供应105吨。1959年,召开安全使用农药现场会,总结交流农药产、管、销、用、存的经验验,当年销售219吨。1975年,开始推广高效、低残留新农药,主要有:杀虫脒、叶蝉散、25%硅硫磷、40%二秦农、50%稻丰散等农药,当年销售2637吨。80年代,试验、示范、推广试销多菌灵、井岗霉素、杀虫双、辛硫磷、稻丰产、叶青双和除草剂、丁草胺等新农药。根据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1981年实行农药拆零供应办法。1985年规定农药由供销社农资部门统一经营,当年销售6769吨,为历史最多年份。1990年,应用扑草净进行麦田除草的试验,获莆田市农业丰收三等奖。1953~1990年全县共销售农药74645吨。
第四节 农用器材
一、旧式农具
建国前,农具多自产自销。1952年,供销合作社开始经营以竹、木、棕、麻和铁为原料制作的各种中小农具,当年供应14万件。1954年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修造并举的办法,在山区竹、木原料产地,发动群众编造土箕、箩筐、锄柄等农具,由当地基层供销社收购产品,销地供销社零售供应。在平原地区组织手工业者加工铁、木农具,当年供应量达53万件,比1953年的供应量增长2.78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有些小农具由零星购买转为成批购买。
1959年,县供销社兴办农具加工场,各基层供销社和部分社队办农具加工场71个,同时调运毛竹229402支、竹篦95592捆,作为加工和修补以畚箕为主的缺货小农具,当年组织供应小农具249万件,修补133.62万件。1963年,木制农具的成品、半成品由供销社系统收购供应。次年对供销社经营的89种竹、木山货,小农具调低购销价格,收购价格平均下降7.94%,销售价格平均下降8.98%。
1980年以后,中小农具经营逐步转为由手工业者自产自销和多渠道经营,供销合作社经营的中小农具销量逐年减少;1990年只供应29万件,为60年代以来供应量最少的一年。
二、新式农具
供社经营的有双轮双铧犁、深耕犁、播种机、打谷机等。1954年春,首次推广使用打谷机,当年组织供应双人打谷机37架。1956年合作化后,推广使用打谷机,实行财政补贴,优惠分配农业社购买,当年供应399架。1958年后,多数使用电动打谷机,双人打谷机供应量减少。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单人打谷机需求量增加。1988年供应各种打谷机1359架。
1955年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89架。1957年由于农民不习惯使用而要求退货,收回历年供应的2245架,损失金额11.84万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又得到推广,当年供应2158架。
1955年,福建省政府赠送莆田县二台匈牙利DF—413型链轨式拖拉机,为莆田首次使用大型拖拉机。1957年,销售第一台手扶拖拉机。1958年,省农业厅赠送涵江公社哆头大队一台捷克Z—25A型轮式拖拉机。1959年,县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进口6台中型拖拉机用于农业生产,1976~1980年,全县销售轮式拖拉机46台,手扶拖拉机616台。1981~1985年,销售轮式拖拉机94台,手扶拖拉机2023台。之后,轮式拖拉机停止销售。1986~1990年,全县共销售手扶拖拉机3888台。
三、农药械
1954年推广应用各种农药械,并放开供应,当年销量95架,此后经营品种增到5种,其中手遥高压喷雾器,双管、单管背负式喷雾器最受欢迎。1953~1962年,农药械年销售1000台左右。1963年,开展喷雾器出租业务,当年出租农药械6695架次。60年代始,供销部门贯彻“修供并举,以修为主”的方针。1972~1979年,基层供销社共建立农药械修配站15个,兼修店42个,义务为农民修配130703架次。1966~1971年,农药械年销售1240~3369台。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药械供应量明显增加。1980~1990年共销售各种农药械100307件,平均每年供应万件。
四、农用薄膜
1978年开始推广,实行计划供应,当年供应91吨,次年供应132吨。随着育秧,育苗以及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农用薄膜需求量逐年增加。但货源紧缺,基层供销社建立胶粘胶补站15个,为社队粘补薄膜87.4吨。1978~1990年,共销售薄膜2136吨。
第五节 耕牛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县内耕牛的余缺以农户自行交易调剂,售价双方面议。同时也有一些中间商经营耕牛买卖。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后,各地耕牛普遍不足,县供销合作社坚持以“调剂为主,经营为辅”的方针,当年调剂耕牛7229头,供应101头。1962年建立和恢复牛墟4个,耕畜调剂服务部19个,调剂耕牛1115头,供应14头。同年2月,城厢、涵江、笏石三地开展耕牛调剂交流会,参加交流会有耕牛93头,成交27头。1965年基层供销社帮助社队建立耕牛繁殖基地28个繁殖幼牛3300头。1967~1969年,供销合作社投资5.3万元兴办13个耕牛繁殖配种场,繁殖出售小牛36头。70年代后,耕牛由社队自行调剂,供销社停止耕牛调剂供应业务。耕牛买卖多由买卖双方直接交易。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