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邮电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01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邮电企业管理
分类号:
F614
页数:
3
页码:
376-378
关键词:
莆田县
邮电
企业管理
内容
第一节 业务技术管理
一、邮政业务管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邮政创建时,制定各项业务章程、诫程、规则等(以下简称章则),作为日常生产、操作的规范,也是业务管理的依据。
民国时期,基本沿用清代邮政章则,并不断进行修订。民国8年(1919)邮政业务按《邮政纲要》管理执行。民国10年执行《邮政条例》。
建国后,逐步修订邮政业务管理旧章则,制定新章则,至1950年已经有30种邮政章则。1956年起执行国家颁发的《邮政业务管理基本规定》,统一邮电营业日及营业时间,邮政业务时限、频次和监督检查各项规定、办法。1958年制定邮政开箱、转趟、分拣处理、投递等办法,使邮政通信生产和业务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1960年1月后,根据邮电部颁发的《邮政业务使用规则》、《国内各类邮件处理规则》、《报刊发行业务使用规则》、《报刊发行业务处理规则》及《国内普通汇兑处理办法》,对各项使用规则和处理规则作具体修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项规章遭到破坏,一度出现有章不循的混乱状况。1973年2月后,执行交通部颁发9种业务章则,1980年6月经邮电部修订后,邮政管理章则更趋完善,邮政工作逐步走向正常。邮政业务有营业、封投、报刊发行、储汇等生产班组,主要负责制订运邮、开箱、转趟、投递及内部分发作业时间表,安排各工序作业,做到紧密衔接。邮件分拣按规定标准及转向,设别格眼,划分城区投递路段和乡邮路线,以提高投递效率。
二、电信业务管理
清代为电报业务制发的《报房办事细则》规定:“领班应常川在报房梭巡”,“对往来经转各报按日挨检齐报底”,报房要设置“值班簿”、“随手簿”,“凡报房人员每日经手事件登记签押,以便稽核”等。
民国18年8月,颁布“电信条例”。民国25年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时,规定执行民国22年交通部制发的“国内长途电话营业规则”。
建国后,1950~1954年先后制发电报机上流水销号及流水稽核办法,电报重点是核对制度,长途电话的处理程序,长途电话的工作保密法则等。1954年,建立市话业务管理制度。1956年颁发了市话装拆移机规则,并规定电信对外营业时间,每天不少于16小时,法定假日对外营业时间不变。当年建立长途通信业务领导制度。1959年邮电部颁发《电报业务规程》、《长途电话业务规程》和《市内电话业务规程》。经1963年修订,电信业务管理更趋完善和规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电信业务的规章制度受到冲击,一度造成通信生产有章不循,电信业务管理混乱现象。1977年2月重新颁发电报和长途电话业务规程。1985年4月修订电报、长话业务规程并改名为《国内公众电报业务规程》和《国内公众长途电话业务规程》。1988年重新颁发《市内电话业务规程》。
1953年7月,农村电话实施《福建省地方电信统一管理施行细则》,是年,县内电话以省为单位统一经营。1958年7月,县内电话管理下放到县。1960年县内电话改称农村电话。1963年1月,农话管理又归省辖,作为地方国营企业由省统一经营。1965年6月,实施《福建省农村电话使用规则》。1980年1月,实施《农村电话业务规程》,把农村电话划分营业区。经1986年8月修订,农话管理更趋完善。
三、通信质量管理
清代在电报业务方面制发《处分延误电报章程》,《处分露洩电报章程》,规定在报房设置“电报误码登记簿”,登记收发电报差错情况。民国时期制发的《电报稽核办法》规定:若干局设专职业务稽核员,小局由局长兼任稽核员,以加强电报业务质量管理。
建国后,对邮电通信提出“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八字”方针,确立邮电通信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通信质量管理。1955年10月,莆田为省邮电管理局进行业务监督检查的试点单位,建立17项监督检查项目。1957年建立质量管理系统,规定在各项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实行自查、互查、专职检查和领导检查相结合的质量检查网。
“文化大革命”期间质量管理制度废驰,通信质量下降。1978年开始整顿和恢复通信质量管理制度。当年11月,成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推行全面质量管理。1980年10月,贯彻邮电部颁发的《邮政通信质量管理办法》,建立通信质量考核办法,提出按月分析、按季通报、按年评比的要求,把通信质量管理系统化。至1990年,登记注册的QC小组45个。9项邮政通信质量指标和7项电信通信质量指标全部完成。全年邮政电信均未发生事故。
第二节 计划财务管理
一、计划管理
建国前,邮政、电信的基层企业均不编制计划。
1953年起,按省局下达的年度生产财务计划,按季分解后上报省,并作为考核计划执行情况的依据。1955年配备专职经济员,负责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计划管理权限归省。1962年,邮电部指定莆田县邮电局对业务收入、业务支出、邮电业务量、服务水平、劳动力及通信设备等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性调查,作为部计划管理的研究资料。
1964~1965年计划工作进一步改革,县邮电局实行中央国营和地方国营(即农村电话)合并为一套生产财务计划,取消部分专业生产财务计划;扩大部分基层企业的计划管理权限,精简县邮电局计划表格和指标。
“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管理受到严重破坏,各项计划停止编报,原始记录统计工作废驰,年报停止编送。
1978年贯彻《邮电通信企业经济技术指标考核试行办法》(1979年修订为“管理办法”)实行全面计划考核,考核指标包括:计费业务总量、通信质量、劳动定员、生产费用、收支差额及百元固定资产占用流动资金。1981年开始,县邮电局将年度计划分解下达到有关生产班组及支局(所)。1983年编制企业产品量计划,建立企业产品量指标体系,废止业务量计划。1990年,市邮电局计费业务总量完成652.72万元,比1978年增长5.9倍;业务收入完成1377.76万元,比1978年增长11.9倍;收支差额完成481.14万元,比1978年增长13.1倍;上缴税金41.16万元,比1978年增长14.73倍。
二、财务管理
清宣统三年(1911)邮传部制定特别会计法,从此,邮政、电信的财务工作从清政府行政经费中划出,邮政、电信成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企业。
民国时期,邮政的财权高度集中于邮政总局,基层邮局是报帐单位,支出在收入中坐扣,收大于支的差额上缴,不足的由上级局拨付。电信局的财务体制与邮局大体相似。
建国初期,邮政实行统收统支制度,业务收入集中于省局,支出按预算由省局核拨。电信与邮政基本一致。1951年邮电合并后,建立邮电金库,当年4月执行全国统一的《邮电财务组织制度》、《邮电统一会计制度》、《邮电财务检查制度》,财务管理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部、省、县三级管理原则。
1955年确定县邮电局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企业预算拨款办法》(1958年废止),《统一帐务计划》,初步建立县邮电财务会计工作制度。1961年10月,恢复预算拨款制。1962年1月,邮电管理权限上收,财务关系由地方财政划归邮电系统管理。1963年4月,农村电话财务收支也实行预算拨款制,8月实施邮电部颁发的《邮电业务收入管理和稽核办法》、《邮电企业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等,财务管理制度开始走上正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财务制度受到严重破坏,管理混乱,收入减少,费用增加。1967年业务收入为456.985万元,比1966年下降22.5%,1968年业务收入仅358.340万元、比1967年下降27.5%,尚不及1958年的收入水平。1968年收支差额仅97.667万元,仅为1966年的46.4%,比1953年下降32.2%。1973年邮电合并后,财务制度逐步恢复。1975年修订《业务收入管理稽核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建立财务年报会审制度。1980年,改革预算拨款制,实行增收节支分成办法,即在考核企业计费业务总量、通信质量和收支差额完成的基础上,按比例提取企业基金和分成基金。1985年在进一步扩大企业财权和全面推行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利润采取“三挂钩”分配,即收入增长分成、全网分成和利润分成,全面推行利润管理。1986年建立以通信总量为中心的经济核算体系,财务分配原则上实行税后利润分成与业务收入增长分成。1987~1990年又陆续制定《基层财务管理办法》、《会计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实施细则》和《邮电支局(所)财务管理实施细则》,以加强财务管理。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