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邮电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01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邮电设施
分类号: F626
页数: 3
页码: 371-373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市邮政和电信设施的发展历程,包括邮政设施、电报设施、长途电话设施和市内电话设施等。
关键词: 莆田县 邮电 邮电设施

内容

第一节 邮政设施
  清代和民国时期,邮局内部业务处理全部是手工操作,邮件运输(简称邮运)和投递基本是人挑肩背。民国20年(1931)和31年,涵江、江口邮局各配自行车一辆,用于干线运输。
  建国后,自行车邮路逐步代替步班邮路。1950年莆田至濑溪邮路首次改用自行车递送。1953年4月,开辟莆田经黄石、笏石、埭头至石城(隔日至平海)自行车邮路,沿海几个区的邮件提前半天或一天到达。1960年自行车邮路达1046公里,占农村邮路总长度的67.5%。1990年邮政生产用自行车63辆,自行车邮路达1719公里,占邮路总长度的77.6%。
  随着邮政业务量不断增多,机动车辆逐步代替人工邮运。1971年县邮电局配备二、三轮摩托车3部,用于县内邮运。1972年12月,配三轮机动车一辆,用于县城至萩芦的邮运。1977年12月,莆田地区邮电局开辟县城至平海、忠门,县城至仙游回程经庄边、白沙、萩芦自办汽车邮线两条。1979年1月,上述邮线改为县邮电局自办。1990年底,市邮电局用于县内邮运的汽车5辆,市局至县内各乡镇的邮件,除大洋乡外全部由自办汽车运送。
  为确保票券、现金等的安全,至1966年底,各邮电局、所均配备保险柜。1978年县邮电局邮政营业组配全自动电子包裹收寄机。1986年12月,邮政储蓄开办异地存取业务,配备电子电传打字机。1987年配备微型汽车一部,为到银行存、提款专用。
  第二节 电信设施
  一、电报设施
  有线设备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涵江开设电报局时,使用莫尔斯人工报机与福州通报。民国34年(1945)改用韦机(俗称快机)与福州通报。1952年改用人工机。1958年4月设莆田至泉州人工机,同年莆田至福州话传电路改为人工机。1967年下半年莆田至福州开放电传机电路。1974年后5单位自动发报机普遍用于各电传机电路,加速了电报的转递速度。1986年开始,电子电传机取代机械电传机。1989年1月,三类传真机用于公众电报业务。至1990年底,有线电报通信设备有:电传打字机52部(其中含电子38部),5单位自动发报机17部,三类传真机1台,载报机4部,电报业务电路18条。
  无线设备民国38年6月,涵江电信局设无线电台,以15瓦发讯机和3灯再生式收讯机与福州通报,同年11月停用。建国后,1951年8月,涵江至福州又开放无线电路,1954年1月停用。1955年3月县邮电局设小型备用无线电台,以81型报话机与福州定时会晤,1956年停用。1958年9月又设小型备用无线电台,与福州、泉州定时会晤。1970年6月底,闽侯专区电信局建立与福清、长乐、平潭、闽清、永泰、仙游等6条无线备用电路。无线电设备,除1部XF—D2型50瓦发讯机外,其余均为15瓦小型设备。1989年10月,置一部150瓦无线电发讯机。1989年6月开办无线寻呼业务,设置YCF—121发讯机,发射功率90瓦,发射频率152.66兆赫,天线高度20米,发射半径为25公里,至1990年底已发展到46户。
  二、长途电话设施
  民国25年,涵江电报局开办长话业务时,安装“新电”10门电话交换机。民国37年,涵江至福州安装HIC单路载波机,联接涵江至厦门CF—1—A型四路载波机。至1949年8月,涵江电信局有出口业务电路2条,涵江、莆田各装有1台10门长话交换机。
  建国初期,长途电话设备发展不快,至1958年有出口长途电话业务电路4条。1959年12月县邮电局安装81型12路载波电话增音机。1961年7月新装312型长话增音机2部,81型机拆除。
  1970年7月,开通莆田至福州3路、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各1部,长话出口业务电路增加至20路。1973年1月开通莆田至福清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同月开通莆田至长乐铁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至年底装有载波电话终端机:12路2端,3路4端,单路1端。1981年7月,福州至厦门、漳州对称电缆载波工程莆田装机工程告竣,县邮电局安装60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增音机2部。1983年出口业务电路达到75路,并安装DD14型半自动长话对端机。1987年10月又安装DD16型全自动长话交换设备,有权用户可自拨长途电话。1988年12月福州至漳州960路微波在莆田开口,配给莆田240条电路。至1990年底,莆田市局出口业务电路达240路,长话交换机容量达520路(全自动360路,供电机16席160路),长途对端设备96路。
  三、市内电话设施
  民国19年12月,涵江民营电话有限公司在涵江、莆田各装设磁石电话交换机1部,总容量180门。建国前夕,县政府电话室在县城设5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部。
  1953年7月,县邮电局接受地方电话时,县城内仅有木杆66根,线路27.44公里,50门磁石交换机1部,市话用户22户。1956年开始布设电缆,仅0.80皮长公里。1973年安装供电交换机3部300门。1979年3月,安装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结束市话靠人工操作的历史。
  1986年1月,涵江镇的农话交换网纳入莆田市话网。1988年7月涵江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投入运转。经先后三次扩容,至1988年底,市话容量达4000门。1990年12月,市话设施有:程控自动电话交换机11288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5000门,市话杆路59杆程公里,市话电缆136.3皮长公里,无线寻呼发射机2部。匹、农村电话设施
  建国前,农村电话设备极为简陋,用户仅十多个区(乡)公所。1953年县邮电局接管农村电话时,通信线路245.80公里,全是单线回路,磁石电话交换机3部70门,用户话机26部。
  1953年9月,南日岛架设6.9公里的线路,仅在岛内通话。1955年6月,笏石至丘山、笏石至西埔架设单回路铜线线路。1958年1月架设120公里杆路,接通21个乡镇的电话,莆田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实现乡乡通电话的县。
  1963年,农话开始使用电缆。1965年7月,莆禧至湄洲岛敷设海底电缆,全长5.99公里。1976年7月重放一条型号为HHO—3.4×1.2的海底电缆,原海底电缆报废。是年开始,沿海一带普遍埋地下塑料电缆代替架空明线。1978年10月,石城至南日岛敷设一条型号为HH1—21×4×1.2的海底电缆,全长11.69公里。两岛海底电缆布放后,沟通与大陆的有线通信。同年底,电缆长度达236皮长公里,至1990年底达548.10皮长公里,其中海底电缆为17.40皮长公里。
  1966年县邮电局开始自制H型简易水泥杆以代替木杆,解决木杆材料紧缺的困难,至1990年底,农话水泥杆主要杆路达310公里,占主要杆路总数的65%。
  1972年载波电话设备普遍用于农话通信。至1990年末,市局有18个支局(所)装用50端载波机。其中12路机4端,3路机34端,单路机12端,环路载波主机6端,分机16端。因石城至南日岛的海底电缆被过往的轮船损坏,1990年3月开通南日岛至平海特高频无线电话。
  1987年市局至笏石60路小微波投入使用。1990年底,市局至秀屿480路微波投入使用(其中120路接转湄洲岛至市局的电路)。1990年底,江口、梧塘、湄洲的农话全部纳入程控自动电话网。是年年底,农话中继电路达224路。建成辐射型和网状型通信网,农话交换设备达32台,9030门。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