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
分类号: F632.7
页数: 4
页码: 362-3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邮电的发展历程,包括驿铺、民信局与侨批局、邮政局、电信局、民营电话公司与电话局等机构。同时介绍了邮政和电信业务的发展,以及邮电设施和企业管理。
关键词: 莆田县 机构 邮电

内容

第一节 驿铺
  唐代,设驿铺传递公文,转运官物。
  宋代,县内置三驿五铺:迎仙驿(址在今江口镇馆后)、东驿、西驿(东西两驿均在当时军治内);北门铺、枫林铺、吴店铺、濑溪铺、长岭铺。
  元承宋制,驿铺改名为站赤(蒙古语译音)。
  明代,县内置一驿十六铺:莆阳驿(址在县城内)、府前铺、魏塘铺、涵头铺、佘埔铺、江口铺、双牌铺、濑溪铺、猴溪铺、俞潭铺、塘头铺、朴〓铺、大杭铺、平海卫前铺、东林铺、郑揽铺、莆禧所前铺(除府前铺址在城内外,其余各铺均在城外农村)。
  清代驿铺与明代同,唯江口增设腰站。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创办兴化邮局,清政府规定,所有官署文报的传递除个别外,全部交兴化邮局办理。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驿铺全部撤销。
  第二节 民信局与侨批局
  莆田民信局何时创办尚无确切资料。宣统元年(1909)福建邮务总局《年报》载:已向邮局挂号的民信局有兴化郑盘……。民国23年(1934)交通部下令:“各地民信局限令今年12月底停止营业”。
  民国8年,莆田西洙村侨眷吴坤璜等人合资在涵江创办吴美兴侨批局。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经厦门邮局注册的侨批局有设在县城的正大、义顺,设在涵江的正大、义顺、金懋美、福美、金茂美等7家;没有在邮局注册的有义德、福源隆、福隆兴、新和、建南、亨利、通兴、承丰、程茂盛等9家。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来源断绝,侨批局全部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批局逐渐恢复,至民国37年,又发展到13家。之后,因政局混乱,通货膨胀,侨民汇款损失严重,大部分侨批局停业。
  建国后,侨汇归中国银行管理,民营侨汇业又一度兴旺起来,1950年注册登记的侨批局有义利、利侨、建隆、友和、联泰、建南、裕来、美兴、建新、信友、信义、泉生、群大、建中等14家。
  1957年侨汇业务由中国银行收回统一经营。
  第三节 邮政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十二日开设兴化邮局(址在莆田城内),为福建省第五处邮局。同时,涵江开设邮政信柜。十一月十三日,兴化邮局迁涵江,称涵江邮局,兴化邮局改为邮政信柜。涵江邮局管辖渔溪、坊口、枫亭、兴化等信柜。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设兴化邮局,隶属福州邮务总局,至宣统二年(1910),全县开设江口、三江口、笏石、黄石、平海、梧塘、西天尾、龙桥、华亭及濑溪等十处邮政代办所。
  民国3年(1914)涵江、兴化两邮局同列为二等邮局,后又列为二等甲级邮局。民国9年9月16日和12月16日,先后开设江口和笏石邮局,同列为三等乙级邮局,均隶属福建邮务管理局。民国29年11月19日开设华亭邮局,列为三等乙级,隶属福建邮务管理局。民国32年华亭邮局降为四等,次年9月撤销,改设邮政代办所。至1949年8月,全县共有49处邮政代办所。
  第四节 电信局
  清光绪九年(1883)政府召集华股架设的沪、浙、闽、粤沿海电报陆线途经莆田。光绪二十三年开设涵江电报局(称子店,属泉州电报局),民国17年(1928)开设兴化电报局(称支局,属涵江电报局)。民国33年7月,电报局改为电信局。
  民国37年兴化电信局改为电信营业处,仍隶属涵江电信局。
  第五节 民营电话公司与电话局
  一、民营电话公司
  民国19年(1930)12月,工商业者郭笃周等人集资于涵江镇创办莆田民营电话有限公司,在涵江镇、莆田城内及林墩三处装设磁石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门。民国28年7月,日本飞机轰炸涵江,公司迁往霞溪。民国30年4月,公司解体。公司所属的通信线路由莆田县政府无偿接收。民国30年,原莆田民营电话有限公司部分职、工集集资创办涵江民营电话公司,架设涵江至莆田、莆田至桥兜的竹杆线路,开设叫人传呼电话,后来又装设交换机,发展部分电话用户。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并入县邮电局。
  二、电话局
  民国22年,县政府设电话班,县政府内设1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一部,涵江镇设电话单机。民国30年4月,县政府接收“莆田民营电话有限公司”的通信设备,电话班改名为莆田县政府电话室,9月,改称莆田电话支局,归福州电话分局管辖。民国35年10月,电话支局与分局脱钩,称莆田电话局,归莆田县政府管辖。至民国36年有县营乡村电话单线145公里。1949年8月莆田解放,电话局由县人民政府接管,称县人民政府电话室。
  第六节 邮电局
  一、沿革
  1949年8月21日莆田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莆田、涵江、江口、笏石四处邮政机构和涵江、莆田两处电信机构。1951年8月1日,11田邮局与莆田电信营业处合并,成立莆田邮电局。同年9月16日,涵江邮局与涵江电信局合并成立涵江邮电局。1952年10月后,江口、笏石邮局先后改为邮电营业处,分别属涵江、莆田邮电局管辖。1953年7月,莆田邮电局完成地方电话接管工作,县及县以上的电话归邮电部门管理,照国营章则营业,县以下的区乡电话,由莆田邮电局代管。
  二、莆田县邮电局
  1953年11月,涵江邮电局改为邮电营业处,属莆田邮电局管辖。至此,莆田县境内的邮电机构,由莆田邮电局统一领导。莆田邮电局(以下简称县邮电局)设邮政、电信两个综合组,既是生产组又担负部分职能工作。1955年撤销两个综合组,改设邮电营业、报刊发行、邮件、报话、机线等五个生产组。1959年,邮电营业与报刊发行两组合并,成立营发组。1960年增设长途电路增音站。1961年报话组分为报务组、话务组。
  1969年底,县邮电局分建为莆田县邮政局和莆田县电信局,县邮政局由莆田县革命委员会和地区邮政局双重领导,以县革命委员会领导为主;县电信局由莆田县人民武装部和莆田县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以县人民武装部领导为主。原县邮电局所辖的邮电支局(所),也分建为邮政和电信支局(所)。
  1973年12月邮电合并,恢复莆田县邮电局,原属莆田地区电信局直接管辖的长途通信部分,归县邮电局管辖。县邮电局设行政、政工、计划财务三个职能股和邮政、长途通信、农市话三个生产股,16个生产班组。
  1983年10月1日,撤销莆田地区邮电局和莆田县邮电局,成立莆田市邮电局,原属莆田县邮电局的所有机构(县局1处、支局9处、邮电所18处,职工总数487人)、财产全部由市邮电局直接管辖。
  三、邮电分支机构
  1952年10月和1953年11月,江口、笏石邮局与涵江邮电局先后改为邮电营业处。1953年6月开设梧塘邮电营业处,同年11月开设黄石邮电营业处。1954年和1955年先后开设石城、南日岛、埭头、华亭、西天尾、石庭等6个邮电营业处。1955年底,邮电营业处改称邮电支局或邮电所,并根据其业务收入确定等级。涵江列一等支局,江口、笏石、梧塘列四等支局,黄石、石城列五等支局,埭头、南日岛列六等支局,西天尾、华亭、石庭未达支局的标准称邮电所。邮政代办所由建国前的49处增加到62处。
  1956年后,农村邮电分支机构继续发展,至1959年底,支局、所已达23处,代办所119处。分支机构的等级由原来按业务收入改为按行政区确定:凡人民公社所在地的称邮电支局,非人民公社所在地的称邮电所。邮电支局不划分等级。全县确定为支局的12处,邮电所11处。
  1962年精简机构,撤销平海、前沁、岭头尾、沟东、广宫、东峤等6处的邮电分支机构。1964年县邮电局接办社(区)办农村电话交换点后,又增设东峤、湄洲岛、平海、北高、邱山等5处油电分支机构。
  1983年10月县邮电局撤销后,农村邮电分支机构全部由市邮电局管辖。至年底,除涵江外,全县共有邮电支局7处,邮电所19处,代办所64处。
  1990年末,设在县内乡(镇)的计有支局14处,邮电所13处,代办所59处。江口、忠门、笏石为二等支局;黄石、埭头、华亭、石庭、梧塘、东庄、灵川、东峤、秀屿、平海、湄洲为三等支局;西天尾、后卓、三山、常太、萩芦、白沙、庄边、新县、大洋、渠桥、北高、石城、南日岛为邮电所。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