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搬运装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搬运装卸
分类号: F512.6
页数: 2
页码: 352-3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福建涵江地区的搬运工人数量逐渐增加,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重体力劳动。建国后,搬运组织逐步走向以一业为主兼营其他行业。主要搬运站有涵江交通运输服务公司、城关交通运输服务公司和三江口交通运输服务公司等。
关键词: 莆田县 运输 搬运装卸

内容

清乾隆年间,涵江霞徐已已有农民在海岑前码头为官府搬运食盐。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江口码头有驳船工人80多人,有时雇用农工,最多人力达200多人,驳船由5艘增至95艘(1150吨)。光绪二十五年(1899),涵江霞徐和延宁码头有工人200多人。
  民国时期,海运、溪运繁荣,三江口搬运工人达300多人,有驳船100多艘,年装卸量达8~9万吨。城关水关头、天九湾、9江宫口等码头附近的居民承揽搬运。民国38年(1949)码头工人超千人。他们使用搬运工具只是扁担、绳子、竹杆等,全靠肩挑、背抬,劳动强度大,但所得工资被把头层层抽头,个人所得无几。
  建国后,1951~1955年,城厢、涵江、三江口、笏石、黄石等搬运工会和搬运站先后成立。1956年起,桥兜、林墩、镇前、庄边、新县、黄石、高美、张镇、华亭、萩芦、西天尾、梧塘、埭头、篁山、广宫、东潘等地先后成立搬运站或搬运专业队。1962年全县有县属搬运站(公司)12个,职工1155人,公社集体搬运专业队16个,工人33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搬运组织机构比较混乱。1978年后,经整顿恢复秩序。随着搬运工具的不断改进,搬运沿机械化装卸和机动车运输方向发展,搬运组织逐步走向以一业为主兼营其他行业,至1990年搬运组织有10个,多兼营汽车运输。
  附:主要搬运站简介
  涵江交通运输服务公司1954年10月底,由涵江霞徐、延宁等四个搬运中队(原于1951年后成立的)合并成立莆田县涵江搬运站。时有沟船4艘、板车10辆,后增小型工具修理厂一个。至1962年有马车12辆、沟船15艘、胶轮车122辆、溪船2艘。1984年6月改称莆田市涵江交通运输服务公司。1986年设立客运、货运两个车队和一个汽车配件厂。1990年改称涵江运输公司,有职工403人(其中,装卸工人180人),客车33辆(含个体户挂靠的客车)、货车20辆和部分装卸机械。
  莆田县城关交通运输服务公司初成立于1951年,由城区7街4乡闲散搬运工人(大多是女工)组成的搬运队,时有板车10辆。1956年6月更名为莆田城区搬运站。1982年3月,更名为莆田县城关交通运输服务公司。1990年有职工108人,汽车11辆、农用车5辆、胶轮车14辆,搬运装卸为15.93万吨。
  三江口交通运输服务公司1957年1月由原三江口搬运工会改为莆田县三江口搬运站,职工174人。有驳船125艘(635吨位)。装卸量1959年为16万吨,1979年为23万吨。1982年4月更名为莆田县三江口交通运输服务公司。1990年有职工282人,汽车13辆,装卸量13.39万吨。
  黄石搬运站1955年7月由黄石汽船站和粮店的两个搬运工会人员组成。有工人112人。1990年职工29人,有汽车1辆、胶轮车16辆,装卸量为4.5万吨。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