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8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路
分类号: F55
页数: 6
页码: 341-3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市水路的情况。其中包括海湾、航道、港口、渡口等。
关键词: 莆田县 交通 水路

内容

第一节 海湾
  县境东、南临海,有三大海湾:
  兴化湾湾口介于福清县牛头尾与莆田县石城角之间。鸡蛋岛北侧是主要航门,兴化湾水道可通三江口和江口港,水道中央有白浮屿,其两侧均可航行。湾口中央水深20米以上,向西渐浅,西部水深不及5米。湾内主要港口有三江口港、涵江港。
  平海湾湾口介于平海角和烟墩山(莆禧头)之间。湾口敞向东南,宽约6里,水深2~7米,平海角西侧上欧角西南侧可供小型船舶避东北风。湾内主要港口有前下港、东潘港。
  湄洲湾湾口介于莆禧头~惠安县大屿(剑屿)之间,伸入大陆18里。湄洲岛横卧湾口,中部偏北处,〓屿与横屿为内澳,大竹岛附近诸岛的西南侧水道是通往内澳的主航道,水深10~30米。湾内主要港口有秀屿港。
  第二节 航道
  一、溪河航道
  木兰溪航道木兰溪干流全长105公里,为莆田县第一大河。宋熙宁八年(1075)建木兰陂拦截海潮。木兰溪航道从涵江逆流而上,经华亭、杉尾、石马、坝下达仙游城关,全长62.5公里,陂头以上的中游可通航2~3吨溪船,下游可通航3~4吨溪船。建国后,木兰溪上游沿岸筑水库、建电站、修公路,导致水位下降,航程缩短。1967年后,只有石马至油潭10公里可通航(今亦停航)。
  南北洋航道俗称“九十九沟”,是木兰溪下游南北洋支渠航道,总长400公里左右,通航河道381公里,其中南渠长161公里、北渠长220公里。全年2~4吨沟船均可通航。其中,小汽船航道4条,长42公里。涵江至梧塘、涵江至城关两线全年可航小汽船。枯水期,桥兜至笏石、桥兜至北高两线小汽船接力中转航行。
  水库航道1960年,东圳水库建成后,库区水面316平方公里。为方便库区四周群众的交通,开辟坝头至王宫、坝头至常太航道2条,长15公里。
  通海河道木兰陂~三江口,自木兰陂头至三江口,长28.5公里;涵江~三江口,自涵江新桥头至三江口,长5.5公里。
  二、通海航道
  秀屿港航道最北侧的盘屿西北水道,一般水深10米以上,仅在进口处螺港礁东侧有浅段,水深6.4~9米,长约1公里。大竹岛北水道,一般水深10米以上,局部水深7.8米,长约1公里,万吨级以上船舶需乘潮进港。后屿航门与大竹(大德)航门,一般水深20米左右,大吨位船舶进港均取大竹航门。大竹航道有三段:1.自大屿(剑屿)灯桩方位59°,距离3海里,至后屿灯桩方位90°,距离1.2海里,长度12000米,宽度600米,水深20米,底质泥,可通航10万吨级船舶。2.自后屿灯桩方位90°,距离1.2海里,至大生岛(小霜屿)方位250°,距离0.7海里,长度2000米,宽度130米,水深6米,弯道曲率半径1000米,底质泥,乘潮水深12米,持续时间达2小时。在航线右舷仅2链附近有水深小于2.5米的暗礁,左舷有水深小于2米的礁脉,航行较为危险,5万吨级以下船舶应从航线右舷2.5米暗礁东侧通过较为安全。3.自大生岛方位250°,距离0.7海里,至秀屿长度14000米,宽度800米,水深14米,底质泥,乘潮水深18米,持续时间达4小时,可通航10万吨级船舶。
  三江口港航道自东筶杯灯桩正北0.5海里,至菜屿正北0.8海里(三峰山西北3里处),长度7000米,宽度500米,水深1~3米,底质泥,乘潮水深5.5米,持续时间达6小时,可进1000吨级船舶。自赛屿正北0.8海里至三江口码头,长度11200米,宽度80米,其中乌鸦联标至草屿和塔仔屿之间水深不及1米,最浅处仅0.2米,底质泥,为河口拦门沙浅段,乘潮水深5米,持续时间达3小时,可进出1000吨级船舶。
  涵江航道自三江口码头至涵江海岑前,长度5600米,宽度40米,弯曲率半径160米,曲线地段多,底质泥,乘潮水深3米,持续时间达4小时,可通航120吨级船舶,以木帆船为主。
  第三节 港口
  一、海港
  晋隋之间的莆口(在今莆田城关)是县内最初的港口。唐代,白湖(今阔口)、涵头、江口是客货出入口岸。宋代,白湖港、宁海港、水南港、江口港、吉了港为海船聚集的地方。白湖港靠近军城成为当时最大的口岸,“水市”。元代后期,白湖、宁海、水南港渐废,涵头港取而代之。清末,三江口跃为本省五大港口之一。光绪二十二年(1896),日本“纪摄丸”号轮首次入港。民国17年秀屿港兴建码头仓库后,英商“新亚号”万吨轮曾进港装卸。建国前,大部分是利用自然岸坡砌筑码头,港口没有机械化设施。
  建国后,人民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港口码头建设。1990年全县有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海港11个,其中50万吨以上有秀屿港,20~50万吨有三江口港,10~20万吨有文甲港和湄洲宫下港,10万吨以下有涵江、江口、南日、石城、前海、东潘、后海等7个港。码头23个,码头总长度1579米,其中客运码头泊位10个,货运码头泊位21个。各种装卸运输机械89台,最大的起重能力8吨,拖驳船42艘,总载重量8768吨,总马力3200匹。
  秀屿港位于湄洲湾北岸秀屿镇莆头村,距湄洲湾口15海里。水路至三江口54海里,至福州马尾126海里,至后渚港65海里,至厦门160海里,至上海510海里,至香港396海里,至台湾基隆178海里。陆路至城关35公里,至仙游城关70公里,至福州130公里。水深港阔,不冻不淤,避风条件好。秀屿港内深水岸线长约2000米,水深10~16米,秀屿至惠安肖厝海面宽1500米,水深15~18米;〓屿北面东吴深水岸线长3000米,水深10~16米;斗尾至黄竿屿深水岸线长约5000米,水深20~30米,航道水深最浅12.8米。10万吨级轮船可乘潮进港,15万吨级可航行至〓屿。港湾内负10米以上深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可同时停泊几十艘巨轮,也可自由调头。锚地4个:六耳南锚地面积380万平方米,可锚泊5万吨船舶4艘;采屿(柴火屿)西北锚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可锚泊5万吨船舶3艘;黑礁东南锚地面积261万平方米,可锚泊5万吨船舶5艘;内澳锚地面积80万平方米,有3个单点锚地浮筒,可系泊1万吨、2万吨、5万吨船舶3艘。6世纪中期已有海船通航。宋代后,秀屿港已成为莆田、仙游、惠安县货物的吞吐港口。明嘉靖十三年(1534)秀屿与前运、东沁一带商船云集,成为我国对外通航的重要港之一。清初截界,沦为废墟,直到民国12年(1923)重新建设。民国17年(1928),邑人林柏青在这里兴建码头、仓库。民国23年英商万吨级轮船“新亚号”入港装卸货物。民国27年(1938),前沁、山腰盐场食盐均运至此中转,海运福州、三都、汕头等地。民国28年(1939),码头设施被日本军队飞机炸毁。1979年开始建港,至1990年有码头4个,其中有长64米,靠泊能力1000吨级的煤炭码头一个;长149米,靠泊能力5000吨级的杂货码头一个;长80米,靠泊能力3000吨级盐业码头一个;长213米,靠泊能力万吨级杂的货码头一个。有仓库与货场共5个,总面积18758平方米。1990年,秀屿港航线通及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古巴、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沙特阿拉伯、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个港口以及台湾、上海、秦皇岛、南通、厦门、福州、广东等省市的港口。年港口吞吐量19.91万吨,为1981年吞吐量0.79万吨的25倍。
  三江口港位于兴化湾西部的涵江区新浦村。水路至上海549海里,至福州109海里,至秀屿54海里,至泉州93海里,至厦门191海里。公路至涵江3公里,至城关17公里,至福州98公里,至泉州103公里,至厦门207公里。港区水域面积18万平方米,可利用岸线150米。锚地3个:浮码头上游锚地面积0.8万平方米,水深7米,可泊1千吨级船舶一艘;浮码头前锚地面积0.7万平方米,水深6米,可泊500吨级船舶一艘;浮码头下游锚地面积0.7万平方米,水深5米,可泊500吨级船舶一艘。港内避风能力11级。清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和福州、厦门、泉州、三都并列为福建五大港口。光绪十一年(1885)停泊过乌槽大帆船,光绪二十二年(1896)日本“纪摄丸”号小轮进港后,外轮接踵而至。航线有三江口至厦门、汕头、宁波、上海等地。抗日战争时期,未受日军封锁,兴盛一时,常有2000吨级轮船进出。建国初,仍有外轮进港。1958年后仅通航千吨级左右的国内轮船。1979年12月恢复外贸运输业务。1985年被列为湄洲湾港的中转疏运港。航线通及香港、汕头、厦门、福州、宁波、温州、定海、瑞安、镇江、南通、上海、大连、烟台、东山、平潭、江阴等地。至1990年有码头6个,其中有长32米500吨级浮码头1个;500吨级泊位码头2个(两码头合用顺靠1000吨级船舶一艘);长50米靠泊能力150吨级驳岸码头1个;长60米,靠泊能力100吨级美尾驳岸码头1个;长40米,靠泊能力50吨级桥兜驳岸码头1个。有仓库3个,堆场3处,总面积6738平方米。1990年吞吐量10.03万吨。
  涵江港位于涵江,海道至三江口3海里,至秀屿港57海里,至泉州96海里,至福州112海里,至厦门194海里,至上海552海里。公路至三江口3公里,至秀屿35公里,至城关14公里,至福州95公里,至泉州102公里,至厦门204公里。唐代以前已开港。宋代,海上通商甚盛,又称端明港。元代以后,成为县内的主要通商口岸,至明永乐年间,盛极一时。清初因海禁,曾一度不振,康熙二十年(1681)后,海运恢复,航线遍及广东、江浙、天津一带。清末,涵江成海商聚集之地,有“小上海”之称。建国后,港道逐年衰退,航运为三江口港所取代。1962至1966年建码头8个,全长330米,9个泊位,靠泊能力为20—100吨。其中客运码头一个,长20米;货运码头7个,长310米。1965年吞吐量12.78万吨,1979年降为7.18万吨,1990年仅1.75万吨。
  文甲港位于湄洲湾湾口北岸文甲村,与平海湾交界。水路可通沿海各地,至湄洲岛3海里。陆路至秀屿39公里。至县城关44公里。有码头1个,长54米,可停泊50吨小轮;轮渡站1座,面积300平方米;机动客轮2艘,供文甲至湄洲岛往返客运。1990年客运量83.54万人次。
  宫下港位于湄洲岛北部宫下村,与文甲港隔海相望,水域从客运码头东北25米起,至小码头西南侧,岸线长300米,面积1.8万平方米。有客运码头一座,长82米,可停靠100吨船舶;另有交通艇小码头一座,长28米,可靠泊25吨小船。轮渡站房一座,与文甲港之间有客轮运输。1990年客运量83.54万人次。
  江口港
  位于萩芦溪入海处的右岸,水路至三江口10海里,至秀屿54海里,至江阴9海里,至平潭55海里,至福州113海里,至厦门191海里,陆路到涵江10公里,到城关24公里,至福州95公里,至厦门211公里。从江口桥东侧至港下闸门岸线长1500米,水域面积9万平方米,有码头1个,长80米,泊位3个,可停靠50吨船舶。
  南日岛港位于南日乡山初村,水路至涵江27海里,至石城5海里。有码头3个:万隆码头,长62米,靠泊能力150吨级;海军码头,长30米,靠泊能力200吨级;坑口码头,长110米,靠泊能力20~100吨级。港口水域两处,一处从万隆码头北侧50米的海堤起至码头南侧的200米止,向海伸300米;另一处从坑口码头向两侧各100米,向海伸300米,两处水域面积共13.68万平方米。有通涵江、石城客运线两条,1990年客运量4.2万人次,周转量68.5万人公里。
  石城港位于兴化湾南端埭头镇石城村。水路至南日码头5海里,至秀屿31海里,至三江口23海里,至福州90海里。公路至埭头14公里,至城关、涵江各48公里。有码头2个,南码头(东际下码头)长110米,靠泊能力100吨级;北码头(后江码头)长35米,靠泊能力100吨级。水域由南码头向两侧外延100米,向海伸300米;北码头向两侧外延100米,向海伸300米,两处水域面积共12万平方米。有小客轮2艘,往返于石城与南日之间。1990年客运量、周转量与南日岛港相同。
  东潘港位于平海湾西北的东潘村。从码头东侧外延200米,向海伸300米,水域面积3万平方米,水路至秀屿21海里,至三江口43海里,至莆田盐场的赤岐港2海里。公路至忠门5公里,至城关30公里,至涵江30公里。有码头1个,长200米;泊位3个,靠泊能力150吨级。为食盐转运站。
  前海港位于东峤乡西,莆田盐场内。水路至东潘2海里,至三江口46海里,至秀屿24海里,至福州131海里。公路至城关、涵江各26公里。是盐场食盐疏运港之一。港道宽30米,岸线长300米,水域面积9000平方米。利用自然岸坡进行装卸,可停泊20~30吨木帆船5艘。
  后海港位于东峤乡上塘村。水路至三江口14海里,至福州131海里。公路至笏石14公里,至城关、涵江各32公里。为境内诸港中唯一通往三江口的直线港。1982年围垦后,港废。
  二、河港
  宫口港位于涵江镇宫口内河,水域长400米,宽11米。1932年建成货运驳岸一段,长300米,前沿水深0.8米,10个泊位,可靠泊3~4吨级沟船。1940年建成长12米、可泊5吨级的汽船码头1个。1990年货物吞吐量1.8万吨,客运量17万人次。
  水关头港位于城关水关头。有简易客运码头1座,长14米,前沿水深1米;5吨级泊位2个。1990年货物吞吐量1.8万吨,客运量17万人次。
  黄头港位于城郊乡木兰溪北渠的下林村。水域面积900平方米,有简易码头1座,长20米,前沿水深0.8米,停泊能力5吨,为莆田糖厂专用码头。1990年吞吐量3.94万吨。
  岭头尾港位于东圳水库坝头西侧。有简易码头1个,长60米,宽6米,前沿水深52米,为东圳水库内的客运码头。泊位5个,靠泊能力15吨,航线总长15公里,年客运量20.6万人次。
  第四节 渡口
  宋代前,有迎仙渡、温泉口渡、白湖渡、南湖渡、莆阳(濑溪)渡。宋绍兴年间设有三江口渡、小屿渡等。
  明代,境内官渡有:渔沧溪渡(在今东圳水库区)、小屿渡(小屿—惠安沙格,后改为民渡)。民渡有:萩芦溪渡、郑坂渡(在今渠桥乡)、西沟尾渡(清江—西洙)、西江渡(西江—南箕)、游埭渡(游埭—三步)、三江口渡(新浦—遮浪)。
  清代境内主要渡口有郑坂渡、西沟尾渡(清浦—南箕)、西江渡(西江—南箕)、游埭渡(游埭—三步)、三江口渡(三江口—海滨)、小屿渡(小屿—肖厝)等。
  1960年间,全县有樟林至霞皋、西许至华亭、东圳至枫叶塘、华亭至万坂、西洙至西施、西洙至昭灵、吴江至蔡埭、企溪至埔头等内河渡口10个,渡船22只。海道渡口有码头至郑坂、后卓沟至郑坂、南箕至清江、江边至西洪、陈桥至西利、西洙至西利、镇前至下江头、新埔至海滨(即三江口渡)、石头至东蔡等9个,渡船30只。
  随着造桥技术的进步,一些“天堑”也架上了大桥,渡口随即减少。1990年境内有内河及海道的渡口17个。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