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陆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陆路
分类号: F542
页数: 2
页码: 334-3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陆路的情况。其中包括古道、公路、桥梁等。
关键词: 莆田县 交通 陆路

内容

第一节 古道
  一、驿道
  福(州)兴(化)泉(州)驿道北起福州,经莆田,南至泉(州)、漳(州),是福建省主要驿道之一。初,福州至莆田驿道由福清蒜岭入境,经迎仙驿(江口镇石狮村)、囊峙、吴店铺(梧塘镇松东村)、白杜(西天尾镇溪白村)、使华亭、使度岭、达城北朝天门。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延寿桥建成后,驿道从迎仙驿至白杜后,经延寿桥、上林(城郊乡畅林村)抵城。明代,驿道改由江口桥入境,经佘埔(江口镇顶斜坡村)、涵头(涵江)、新港、魏塘(涵江乡显应村)、沟下至城关入拱辰门。莆田至泉州驿道由城南门出经山牌、从吾亭、濑溪、郊尾、长岭、入仙游县境经枫亭、惠安到泉州。驿道在县境段长约45公里,路宽4米。
  莆(田)仙(游)驿道东起莆田城关迎和门(南门),西至仙游城东门,莆田境内经山牌、濑溪、湖头、华亭、走马亭、油潭入仙游界。长18公里,路宽约1.7米。
  莆(城)兴(新县)驿道莆城至新县(原兴化县治)经澳柄岭、白沙,全长25公里,路宽2米。
  莆田东驿道莆(城)—黄(石)经梅花亭、阔口,长10公里;黄(石)—塘(下)(沙堤),经度尾、巷口,长5公里;莆(城)—笏(石)经黄石、东津,长18公里;塘(下)—平(海),经北高、武盛、头,长20公里;笏(石)—莆(禧)经新度店、双髻山,长20公里;涵(江)—黄(石)经梧郊、林墩,长9公里。
  二、大道
  县际大道清以前,主要有白(沙)—永(泰),长30公里;莆(田)—游(洋),长80公里;庄(边)—游(洋),长15公里。
  境内大道主要有涵(江)—三(江口),长3公里;笏(石)—沟(戈),长6.5公里;涵(江)—新(县),长20公里;新(县)—大(洋),长10公里;江(口)—南(坛),长10公里;莆(城)—灵(川),长20公里。
  第二节 公路
  一、公路建设
  民国7年(1918)至民国14年,地方驻军王献臣、县长黄湘、县公路局长张开川、士绅关陈謩等人,先后计划修建公路,但皆未建成。民国13年,始筑笏(石)—前(沁)公路5公里。民国16至民国26年,先后修筑福(州)厦(门)公路莆田段44.49公里;涵(江)—三(江口)公路3公里;莆(田)—笏(石)支路18公里;忠(门)—笏(石)、前(沁)许(厝)—平海公路45公里;涵(江)—崇圣宫公路10公里。民国28年5月,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进犯,县政府奉令破坏公路、桥梁,中止营运。民国36年6月至民国37年9月,修复福厦公路干线,勉强通车。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原有福厦公路进行修复、改建和扩建。至1957年全县公路里程168.7公里,其中干线公路74公里。1958~1965年,采取民办公助办法修筑公路,至1965年全县公路里程281.9公里,其中干线公路95.9公里。
  “文化大革命”前期,公路建设停顿;后期,进行公路的管养与拓宽改建,干线铺上柏油路面。至1976年全县公路里程398.5公里。
  1978年后,公路建设发展迅速。至1980年全县公路里程达464.4公里,其中县社公路368.2公里,24个公社都通公路。同时,以民办公助,群众集资的办法,实施公路线型改造、路面翻铺、桥涵改建等工程,提高等级标准,路况明显好转。至1990年全县公路里程683.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55.91公里、县乡公路527.34公里,晴雨通车的里程691.4公里,路旁绿化里程213.99公里,永久性公路桥梁206座,总长5147.72米。
  (一)国道
  324线(福州—昆明),又称福厦公路。国道324线莆田县辖段自江口入境,经涵江、城厢、濑溪入仙游县境,全长44.49公里。民国16年底动工兴建,民国23年竣工,碎石路面,宽7.5米,桥梁多为单车道木桥。因濑溪桥未建,汽车须从河床涉水而过。民国28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侵犯,公路毁坏,不能通车。民国36年6月至民国年37年9月由政府和商(民)营车主集资修复,但路况差,晴通雨阻。1950年2月,华东支前公路修建委员会福建指挥分所第一工程队负责修复。1956年始逐步改线,公路从城厢镇外围通过,改道后路基宽7.5~9米,沙石路面。1971~1972年改铺渣油路面,桥梁改为双车道桥。1984年以后按二级路标准,分段改线扩建,路基宽14~15米,路面宽9~12米。建成永久性桥梁18座,总长度703米。
  (二)省道
  五秀线(闽清县五峰桥~莆田县秀屿)莆田县辖段由莆田与永泰县交界的头寮隔,经凤漈、梧塘、洞湖口、城关、笏石直达秀屿港,长86.37公里。其中洞湖口至城关段及城关至笏石段建于民国时期,1952~1953年修复,其余路段于1954~1956年修筑,1957年5月全线通车。1981年6月扩建笏石至秀屿公路18公里。1983年8月扩建城关至笏石公路19.26公里。沿途永久性桥梁32座,总长650.6米。
  涵沧线(涵江—仙游枫亭沧溪)自涵江经黄石、笏石、灵川、东沙入仙游县境。莆田县辖段长38.5公里。1958年建笏石至东沙公路,1966年建灵川至沧溪公路,1979年10月建涵江至黄石公路10.15公里,1983年7月竣工通车。沿途有桥梁13座。总长417米。
  (三)县道
  笏平线(石—平海)长29.2公里,经前沁、东峤、埭头等处,1953年建成。
  新笔线(新度店—笔架山)长24.1公里,经双髻山、忠门、莆禧至文甲,1954年建成。
  埭石线(埭头—石城)长15.9公里,经湖东、温李、樟林等处,1952年10月建成。
  以上三线是1952年间为支前工作需要,莆田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民兵抢筑而成,初属临时性公路。1953~1954年分别铺设沙石路面,后又经整修。
  排塔线(排头—塔山)长5.9公里,1954年建成。
  吉甘线(吉凤—福清县甘厝)长44公里。莆田县辖段长22公里,经满长、大洋、三角入福清县境,1967年建成。
  白新线(白沙—新县)长11.2公里,经宝阳、溪东、〓溪等处,1958年竣工。
  五港线(五里亭—港里)长2.6公里,1954年建。
  梧三线(梧塘—三江口)长10.9公里,三江口至涵江段建于民国16年,涵江至梧塘段建于民国26年。1952~1953年全线整修,1954年通车。1984、1986年二次改建拓宽。
  庄仙线(庄边—仙游城关)长56.12公里。莆田县辖段长13.8公里,经黄龙至天马山与仙游县接界,1968年建成。
  (四)乡(村)道
  全县至1990年12月有乡村公路107条,共计387.6公里,其中四级公路300公里、等外路87.6公里。
  此外,至1990年12月,全县还有机耕道101条,333.1公里。
  表12—2 部分年份公路里程统计表 单位:公里
  二、公路养护
  民国初期,民间汽车运输公司向政府租用路权营运,白行养护公路。民国23年,成立莆田县养路工程事务所(隶属福建省公路总工程处)。民国25年9月,公路养护移归省汽车管理处,下设福莆、莆泉、泉角(美)3个养路段。下配若干道班,每班20人,每人负责1~2公里。由于养路费不足,管理不善,路况每年愈下。
  1951年7月,晋江养路总段莆田分段成立(隶属福建省公路局)。1952年8月改为莆田工区,1979年8月起莆田工区改为莆田公路段,负责县境内国道、省道、县道的专业养护。其任务是:小修保养以养好路面为主;大中修专项工程主要拓宽路基,翻铺路面,改建线路和桥涵,改弯降坡(包括修复水毁工程)等。1990年,全县专业养护公路155.91公里,有专业道班22个,道工156人。
  1951年公路始由地方养护,以群众养护为主。1952年开始铺设沙土及瓦土磨损层,以延长路面使用期。1965年实行亦工亦农养护办法。1971年起,干线公路铺设渣油路面,路沿边沟砌石,改建永久式桥涵。1982年起,由县交通局负责,组织公社、大队养路道班(组),采用常年养护及季节性抢修相结合的办法,养护乡村公路。1990年全县群众养护公路72条,455.98公里。
  有亦工亦农道班10个,道工47人。
  建国后,养路工具由简单落后的手工工具向机械化发展。至1990年,养路普遍使用碎石机、推土机、养路机、压路机、自卸汽车、洒布车等工具。
  第三节 桥梁
  唐代,民间建有马齿桥、木桥、木筏桥、浮桥。宋代,始建石桥,全县有熙宁桥、延寿桥、濑溪桥等大小60座。元代建宁海桥、熙春桥等16座。明代建大泮桥、兼济桥等63座。清代建萩芦溪桥、五官店桥等9座。桥型结构有石梁桥、石拱桥、木梁木板桥等,以石梁桥为多。
  民国时期修建的主要公路桥有迥岭、埭里、庙前、溪花、三官、架农亭、可溪、后角、濑溪、娘妈、雷公、后麦、万寿、潮信、熙宁、冲溪、迥照、岳公、厝柄、济龙、塘头、市顶、保尾、新港、江口、新店、石庭、下埕、埔尾、塔桥、刘家前、大泮等。抗日战争期间多数被毁。
  建国后,修复改建原有公路桥梁,新建的桥梁均为石拱桥或钢筋混凝土桥。至1990年全县有公路桥梁800多座,其中永久性公路桥梁200座,总长度4330.4米,国道、省道、县道公路桥梁实现永久化。国道上的主要桥梁有锦江、涵江、安仁、大泮、七星、濑溪等桥;省道上的主要桥梁有庄边、天九湾、阔口、宁海等;县道上的主要桥梁有江口、开溪、宝阳、沧溪等;乡道上的主要桥梁有双霞溪、深固、下坊、万坂、二溪、土头等。
  主要桥梁简介:
  锦江大桥位于江口镇,福昆公路83.55公里处。1987年秋开筑,1989年10月竣工,总投资600多万元。为空心腹式石拱桥,分一桥、二桥两段,中段陆域250米。一桥全长67.6米,有跨径25米的桥孔2孔;二桥全长161.1米,有跨径20米的桥孔5孔。桥面宽12米。桥梁引道工程长1701.3米。桥两侧装置栏杆,造美观。
  濑溪大桥位于华亭镇濑溪村,福昆线118.52公里处。1986年秋开筑,1988年8月竣工,工程总造价470余万元。桥上部为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结构,桥墩为单柱式混凝土圆型墩,挑梁式墩帽,墩顶直径2.8米,墩帽悬臂3.9米,10孔,每孔T型梁7根。桥长303.6米,桥面宽12米。
  宁海桥又名东际桥,位于黄石镇桥兜村,涵江至黄石公路4.562公里处。元元统二年(1334)建造,至正十年(1350)桥被水毁,复以船为渡。明建文二年(1400)重建,建文十年(1408)建成,桥长255米,宽6米,高12米,桥孔15个,每孔石梁4~5根。明弘治十一年(1498)至清雍正十年(1732)先后5次被水毁。雍正十年(1732)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竣工,桥长225米,宽5.8米,高10米,船形桥墩14个,桥孔15个,平均跨径15米,每孔石梁5根,每根石梁10~13米不等,厚、宽各1米。1981年12月在原桥上架高2米,铺设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全长214米,净宽7米,共有跨径15米的桥孔15孔。总投资77万元,1983年3月竣工。
  萩芦桥位于芦至南坛公路0.59公里处。清雍正三年(1725)建,后毁。雍正六年(1728)修建,有11墩12孔,两侧有护栏。嘉庆间(1796~1820)又毁。民国17年4月重建,历6年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长92米,宽4.2米,有最小跨径12.4米、最大跨径14.2米的桥孔6孔,桥中建有塔3座,亭1座,1985年重建为公路桥。
  熙宁桥初名通济桥,位于木兰溪下游的阔口村,五秀线130.2公里处。熙宁间创为浮桥,宋靖康元年(1126年)改建石桥,长110米,宽5米,8孔,是通往莆田沿海的干线桥,后数经重修。民国20年利用原桥,加盖钢筋混凝土桥面,以通汽车。1964年11月,改建为胶合木结构的桥面。1977年仍用旧石墩,上架设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面。现桥长98米,宽13米,有跨径12米的桥孔8孔。
  江口桥初名龙津桥,又名尚阳桥。位于江口镇江口村,宋绍熙三年(1192)建。桥跨萩芦溪下游的两岸,中隔一屿,分成南、北两桥,全长200米,明代为官道要冲。民国22年利用旧石墩改建为福厦干线上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抗日战争期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进犯,奉命毁坏。1951年仍用旧石墩建成钢梁木面桥。1977年改建为石拱桥,现桥长198.4米,宽4米,有桥孔18孔。自1970年江口新公路桥建成后,此桥即为支线桥。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