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6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产管理
分类号: F427.21
页数: 2
页码: 317-3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建国前,企业主自行管理生产。建国初期,企业内部逐步向分级管理转化。1979年以前,少数企业以销定产,大部分企业只关注产品产量。1980年后,企业转向生产经营型,以销、供、产一条龙为特点,实行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1984年,县经委召开生产调度会,企业负责人和主管局领导等参加。1985年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关键词: 莆田县 工业 管理 生产管理

内容

建国前,企业的生产由企业主自行管理。
  建国初期,企业内部以作业性生产管理为主,并逐步向分级管理转化。至1979年以前,少数企业以销定产,大部分企业只管完成产品产量,原材料主要由国家分配,产品由国家包销。生产经营的特点:产、供、销分立。
  1980年以后,企业由原来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以销、供、产一条龙为生产经营特点,实行以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为主,主管部门管理为辅的办法。企业进一步完善生产定额管理制度,建立生产原始记录,制定操作规程、设备运行规程、产品检验制度等。企业内部设立生产科(股),为生产过程直接管理机构,通过生产调度,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
  1984年,县经委每季度召开一次生产调度会,企业负责人和主管局领导,及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参加,通报生产情况,检查、布置生产,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工厂按月或按旬召开同样的生产调度会,确保生产顺利完成。
  1985年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县主管局与企业采取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包干、超收分成,利润包干,亏损包干等形式,企业与车间采取劳动定额、计件工资或工资总包干等管理形式,同时都辅以考核和奖惩制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1989年,县经委系统的国营企业消灭亏损户。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