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节 建材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57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建材工业
分类号:
F427.21
页数:
2
页码:
308-3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的建材工业包括木材、水泥和砖瓦。建国前,木材加工多为人力拉锯方式,建国后逐渐转为机械化生产。1958年,莆田水泥厂和地方国营莆田砖瓦厂成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制材量和水泥产量逐年增加。1979年后,机砖厂逐渐取代手工操作的砖瓦窑。至1990年,全县有机砖厂62家,年产机砖29861万块。
关键词:
莆田县
工业
工业门类
建材工业
内容
一、木材
建国前,建筑木材多系用户雇人以人力拉锯方式加工,20年代,英国人华实在城水关头首创瑞源号以木炭机带动圆盘锯承办木材加工。1949年全县木制材量5200立方米。
建国初期,建筑木材仍为私人加工。1959年5月,涵江制材厂建成投产,利用25匹马力木炭机带动圆盘锯,年产各种制材1500立方米。是年,全县原木制材量21298立方米,比1950年增长2.54%。1960年6月,黄龙三溪口制材厂建成投产,利用水轮机带动圆盘锯,生产水闸板、沟船板、建筑方板材,年制材量1200立方米(1963年该厂撤销)。10月城关制材厂建成投产,利用电动机带动圆盘锯,年制材量1500立方米,是年,全县原木制材量15330立方米。
1965年,涵江制材厂以自动锯床取代圆盘锯,以电动机取代木炭机,年制材量可到3500立方米,是年,全县制材量达3364立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年制材量在642~1886立方米之间。
1976年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制材量逐年增加,当年的制材量为2447立方米,1980年制材量达8053立方米。1981年后,随着木材市场逐步放开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木材加工逐步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体制经营的局面。
二、水泥
1958年以前,全县建筑用的水泥均从外地调入。
1958年7月,在城厢南门外黄头坡创建地方国营莆田水泥厂,配有2座高炉,8台鼓风机和电动机等设备,1960年2月投产,由于生产条件不完备,产品质量差,至1962年停产时,仅生产200号以下的水泥2342吨。
1971年,在涵江镇高美村创办福建省莆田水泥厂,年产300号水泥1200吨,原料靠永安供应。1987年,生产水泥6830吨,产值34.9万元。由于长期产品质量较差和原材料调供不上,1988年5月停产。县内所需水泥仍依靠外地调进。
三、砖瓦
唐代,西天尾碗洋、庄边里坑等地已有生产砖瓦,多为农户兼营的副业。宋代景德里瓦窑产品即已有名。至建国前夕,全县有砖瓦窑20个,主要分布于涵江、笏石、庄边等地。手工制坯,松栖(松树枝叶)烧制,生产的砖、瓦品种等级10多种,年产砖61万块、瓦165万片。随着基本建设的发展,砖瓦生产相应地发展。、1956年,年产砖550万块,瓦671万片,分别比1949年增长801.63%和306.66%。
1958年,成立地方国营莆田砖瓦厂(址在今涵江区涵东村),职工246人,年产值40万元。当年,全县产砖359万块、瓦622万片。1959年后,因国家经济暂时困难,基本建设规模压缩,砖瓦需求量逐年减少,1962年仅产砖97万块、瓦500万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砖瓦生产停滞不前,年产砖60.02~95.93万块,产瓦226.14~352.62万片。
1979年,笏石镇创办莆田县第一家机砖厂,有轮窑34门,制砖机450台。次年产机砖628万块、瓦20万片。之后,涵江、城关、梧塘等地相继建立机砖厂,至1988年,全县有机砖厂42家,年产机砖1941.1万块。以机械取代了手工操作,以煤粉取代了松栖燃料的烧制方式。
1990年,全县有乡(镇)、村、联户办机砖厂62家,大部为立式简易窑,就业人员3006人,年产机砖29861万块,产值2800多万元。还有老式的砖瓦窑7个,多以生产瓦片为主。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