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食品工业
分类号: TS2
页数: 3
页码: 299-3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的食品工业包括制糖、罐头、粮油加工等。制糖业历史悠久,但受甘蔗种植减少的影响,糖产量逐渐下降。罐头厂数量众多,主要生产蘑菇罐头,产品大部分出口。粮油加工企业也很多,包括国营和私营企业。
关键词: 莆田县 工业 工业门类 食品工业

内容

食品行业是莆田县工业支柱行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行业之一,食品工业有制糖、制盐、罐头、酿酒、核酸酵母饮料、粮油加工等企业。1990年,共有食品工业企业82家,工业产值21363.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3.96%;分别比1985年、1980年增长1.24%、12.03%。出口的主要产品有蘑菇罐头、青刀豆罐头、水果罐头、水产罐头和兴化米粉等。1990年,出口交货值4355万元,占全县出口交货总值6.87%,分别比1985年、1980年增长156.06%、270.32%。
  一、制糖
  莆田制糖历史悠久、榨蔗煮糖的手工作坊(俗称糖,设备简单,产糖量低。1950年,全县有糖庯439座,年产糖767吨。1957年,除393座糖庯外,新建日榨甘蔗100吨的半机械化糖厂4家,年产糖15304吨。1960年,莆田糖厂投产,1961年8月停产,1966年12月恢复生产,日榨甘蔗2000吨。1967年产机白糖13247吨,是年,全县产糖15234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受冲击,全县年均产糖量只8000吨左右。
  1976年以后,生产不断发展。1983年,莆田糖厂扩建,日榨甘蔗达4500吨。1985年,全县产糖38433吨。1986年后,甘蔗种植面积减少,糖产量逐步下降。
  1988年,莆田糖厂进口原糖31294吨,加工成一级白砂糖28682吨、赤砂糖389吨,创工业产值600万元。
  1989年,荔花牌一级白砂糖被评为省优产品。1990年产糖26052.7吨。二、罐头
  民国17年(1928),涵江李可信、何文润合资创办罐头厂,为莆田县第一个罐头厂,生产水果罐头。民国23年后,私营罐头厂陆续出现,至1949年,全县有私营“四联”、“鸿业”6家头厂,生产炼乳、水果、菜等罐头,总产量不上10吨。
  1956年起,私营罐头厂改造成为公私合营涵江罐头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莆田罐头厂,经营全县罐头生产。1959年,生产有水果、鲢鱼、炼乳、奶油等罐头,产量达277吨。其中“567克糖水枇杷罐头”首次出口西欧。1967年,试产蘑菇罐头0.16吨。1989年,蘑菇罐头产量达11599吨,95%出口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各国。莆田县罐头厂生产的425克水仙花牌(Q5)整蘑菇罐头被评为部优产品,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及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金龙腾飞”铜牌奖。
  1979年,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华亭公社社办头厂,1980年生产荔枝、龙眼罐头260吨。之后,社办、队办、联合体办的罐头厂不断涌现,1986年,全县有乡办、村办、联户办罐头厂106家,年产各种罐头4600吨。1987年,对罐头生产进行清理整顿。1990年,全县共有罐头厂93家,年产各种罐头6442吨。
  三、粮油加工
  至清宣统三年(1911),县内粮食加工均沿用磨、砻、臼传统工具进行加工。油脂加工只有土法榨油楻,加工工具为硬木制的木榨机。粮食复制品生产,靠一家一户用古老的生产工具手工操作,生产主要食品如线面、米粉、年糕、米糕等。是年,李兰舌在涵江宫下开设私人碾米厂,始用14马力的蒸汽机带动碾米机加工大米。民国3年,蒲天来在黄石用20马力的内燃机带动机械加工面粉。之后,灵川、城关等地先后出现粮食加工厂(场),建国前的粮油加工都是私人企业。
  1949~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城区“十八张厝”的官办碾米厂和灵川丰荣碾米厂,分别成立地方国营莆田第一碾米厂、第二碾米厂。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1956年,全县有粮油加工企业10家,其中国营企业2家,公私合营企业7家,生产合作企业1家。
  1957年8月,新建莆田油厂(址在今笏石镇贝津村)投产,拥有12吨蛔旋压力机1台及成套设备,当年,该厂产油418吨,出油率达43.23%。全县产植物油1265吨。
  1970年,县粮食局系统粮油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粮食17406.28吨,植物油795.08吨。1980年,全县粮食局系统的粮油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大米23971.52吨,面粉9169.09吨,植物油792.17吨。随着县内粮行米市的形成和发展,私营粮食加工复制企业不断增多,至1985年,全县有粮油加工复制企业50家,其中县粮食局系统的企业25家,年加工大米15540吨,面粉12277吨,植物油793吨。1990年全县粮油加工企业303家,加工大米31.768万吨,面粉33万多吨,食油2000多吨,其中粮食局系统企业21家,加工面粉8800吨,植物油627.35吨,加工米粉1720.85吨,线面4500吨,大米12256.93吨,其他属乡办、队办粮油加工厂生产的。
  四、酿酒
  莆田古代民间酿酒,主要以大米、番薯为原料酿制土酒以供自用,后来市集出现酒店,亦系出于自酿门市自销。民国37年,涵东私营源盛昌酒铺,用手工作业酿制米酒,年产量约7吨左右。
  1952年7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源盛昌酒铺筹建涵江酿酒厂,1953年更名为地方国营莆田酒厂,是年,全县酒产量138吨。1958~1959年,各系统各公社都办起小酒厂,全县酒厂不少于100家。1959年产酒980吨,比1953年增长6倍。1960年,因国家经济暂时困难,8月县酒厂与县罐头厂合并。1962年,全县只留莆田酒厂1家,生产白酒、黄酒、药酒和果酒,1965年,全县酒产量1013.3吨。次年,县酒厂与县罐头厂分开,至1980年,年产酒2556.47吨。
  1985年,以莆田县酒厂为依托筹建莆田啤酒厂,规划年产啤酒3万吨,1987年7月,建成投产“海恋牌”啤酒2041吨。
  1988年4月,开发新产品“雪津牌”啤酒成功,产品质量上乘,1990年,“雪津牌”啤酒获省优质产品、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全县产酒28670吨,产值1501.4万元,其中啤酒25586吨,产值1151.4万元。
  五、制盐(详见本志《盐业》篇)
  六、核酸酵母
  1984年3月,莆田糖厂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转让核酸酵母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创建年产200吨核酸酵母车间,是年生产核酸、酵母97.42吨,产品通过省级鉴定,脱核酵母和核糖核酸获福建省新产品开发先进奖。1986年生产核酸、酵母166.2吨。1987年1月,引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双酶法生产核苷酸小试技术成果,建成年产2.5吨的核苷酸中试车间,产品呈味核苷酸I十G,经省新产品投产技术鉴定通过。同年12月,又新建年产1500吨核酸酵母分厂,年生产能力达1700吨,成为全国生产核酸酵母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填补国内工业产品一项空白,核糖核酸获全国轻工优秀出口产品铜质奖。1988年生产核酸11.6吨,酵母17吨。产品销往日本、西欧各国。1990年,生产核酸57.93吨,酵母551.98吨。
  七、饮料
  1988年,莆田罐头厂与厦门饮料厂联合,生产“鹭芳橙汁”、“鹭芳可乐”和“鹭芳柠檬”等系列饮料。莆田县酒厂采用北京食品研究所饮料生产工艺,生产“维宝可乐”、“维宝橙汁”等系列饮料,莆田糖厂生产“君福可乐”饮料投放市场。是年全县生产饮料5吨。至1990年,三个厂共生产饮料79.64吨。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