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重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9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重工业
分类号: F407.42
页数: 3
页码: 278-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莆田县的重工业发展情况。其中,采掘原料工业、铸造机械、化工和建材是主要的发展领域。在采掘原料工业中,石料开采和沙石开采是主要业务。在铸造机械方面,早期是农具和铁器的制造,后来逐渐发展出铸铁锅等产品的制造。在化工方面,主要生产泡棉、吹塑等产品。在建材方面,主要是砖瓦的生产。
关键词: 莆田县 乡镇企业 工业企业 重工业

内容

一、采掘原料工业
  建国初期,农村多以个体、联户经营沙、石业开采。农业合作化后,由农业合作社组织石匠创办石料场(厂)。1955年全县有采石场486个,从业人员3672人,年开采花岗石28万立方米。1959年,全县有联户及个体经营的开采沙石场627个,年开采量35万立方米,产值800多万元。这种采石场的经营形式沿袭至今,数量趋于增多。
  1980年,华亭乡创办石料场,职工72人,生产花岗石方料,出口日本,当年开采2481立方米,创汇51万元,为县内第一家石料出口企业。1990年开采出口4336立方米,创汇80.72万元。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发展,对石料的需求量逐年增多,江口、埭头、萩芦、平海、大洋、新县等16个乡镇,先后创办开采花岗石石料场,至1984年,全县有984个场,工人6892人,年开采62.7万立方米,产值2350多万元。1990年,采石场1881个,从业人员12584人,年开采121万立方米,产值6070万元。
  二、铸造机械
  铸造1962年后,白沙、黄石、华亭、笏石公社办起农机厂,设立铸造车间,产品有铸锅、犁头、犁壁、铸管及工业品铸件等,年产铸件380吨,产值40多万元。铸锅、犁头、犁壁为县内传统的畅销产品。“文化大革命”期间,铸造业停滞不前。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铸造业发展较快,1990年,铸造农机具件37.25万件,铸铁锅28.07万口。
  机械1955~1958年,黄石、笏石、华亭、灵川、忠门、梧塘、江口、东庄、白沙、新县、西天尾、庄边、埭头、常太、平海、南日等乡(社)陆续创办农具社及农机厂。至1979年,这些厂拥有固定资产214万元,厂房面积62933平方米,职工640人,动力机械1734千瓦,各种车床31部,承担农机修配和铁、竹、木农具的制造任务。主要产品有锄头、镰刀、板锄、铁耙、犁头、犁壁、工业水泵、脱谷机、铸铁管、铸铁锅、TPL50IC型残疾车、自动卸拖斗等,1984年,年产量14.8万件,产值204万元。1985年,华亭镇创办华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电镀夹件和电暖气,1987年增资扩厂,占地15亩,生产皮带轮系列产品,由港方包销,年产值51万元,税利6万元。1987年,江口镇石西村与马来西亚侨胞合资创办万源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厂房面积1914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压铸机、粘结炉、空压机等,生产摩托车蹄块,产品外销,1989年产量42万片,产值66万元。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中,有农具机械生产企业794家(含机修场、铁器场),年产值3460万元。
  三、化工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各公社创办土化肥厂,后多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停办。1981年北高乡创办化工厂,生产氯化钾,年产量1180吨,产值103万元。
  1984年9月,江口镇与香港仁兴贸易公司合资,创办莆田仁兴化工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万元(外资80万元),生产泡棉、吹塑,1985年产值46万元,1987年产值98万元。
  1985年2月,华亭镇与厦门进出口公司联办华亭树脂厂,生产二丁脂化工原料,当年投产,产值30.5万元,1987年后,因经营不善和市场变化而停产。1986年4月,平海乡与烟台市物资公司联办平海化工厂,生产化工原料二丁脂,1987年产值80万元,1989年因经营不善而停产。同年同月,江口镇立时塑胶有限公司建成投产,职工56人,生产彩电变压器骨架替代进口产品,年产量45万件,1990年产量110万件。产值113.28万元。
  1987年江口华太化工有限公司投产,生产塑料涂料,年产15吨,产值24.6万元。1988年,梧塘塑胶有限公司投产,生产TPR塑胶鞋底,年产量76万双,至1990年产量108万双,产值111万元。同年8月,梧塘镇鞋乐有限公司投产,年产化学片41.61万码。1989年3月,笏石镇创办莆田达福塑胶公司,投资300万元,生产雨衣、毛毯套,年产值150万元。至1990年,全县有化工塑料工业企业25家,其中合资企业8家,职工共1248人,主要产品有泡棉,吹塑,雨衣,塑料鞋、塑料桶、盒等,年产值2604万元。
  四、建材
  砖瓦50年代,县内个体砖瓦窑折价归生产队集体经营,1960年,全县有砖瓦窑176个,年产砖瓦9600万片。1978年,全县有砖瓦窑346个,多为联产或生产队集体经营,年产砖瓦15600万片。1979年,笏石镇首家创办机砖厂,总投资132万元,占地230亩,厂房6000平方米,建立34门轮窑和450台制砖机,职工200多人,年产机砖2500万块,产值200多万元。由于境内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机砖厂逐年增多。至1987年,全县有机砖厂32家。1989年,全县有砖瓦窑164个,至1990年,有机砖厂62家,大部分是立式简易窑,总投资546万元,从业人员3006人,年产机砖29861万块,产值2800万元。
  壳灰1978年,全县有小型壳灰窑86个,从业人员628人,年产壳灰1.68万吨。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对壳灰的需求不断增加,1990年,壳灰窑增至156个,其中秀屿镇68个、灵川镇25个、埭头镇22个、江口镇17个、东峤乡10个、平海乡14个。大部分是联户经营,年产壳灰3万多吨,产值180万元。
  水泥预制件1982年,西天尾乡建筑工程公司首先设立水泥预制加工场,从业人员18人,生产门、窗、花格、预制板等,年产值12.21万元。1987年,笏石镇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附设水泥预制场,从业人员42人,生产门、窗、花格等,年产值53.9万元。1989年,秀屿镇建材经营处设立水泥预制场,年产花格、门、窗预制件5.05万件,产值24.42万元。至1990年,全县有个体、联户办水泥预制场18个,从业人员106人,年产值136万元。五、电力
  1970年,庄边乡岫山、上院水电站建成,至1990年,全县有84座乡镇办的水力发电站(详见本志第七篇水利水电第二章第二节)。其中常太乡院里水电站规模最大,装机容量2×1600千瓦,1985年建成投产,至1990年累计发电量达40850万千瓦时。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