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候要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气候要素
分类号: P463.3
页数: 6
页码: 108-113
摘要: 本节介绍了莆田县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霜期、积温、地温、降水、日照和风等方面。
关键词: 气候 要素 莆田县

内容

一、气温
  莆田气温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沿海和岛屿又稍低于内地,全县年平均气温在16~22℃。中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东南沿海岛屿各地略低于20℃,北部和西北部山区在19℃以下。
  最热的月份是七月份,月平均气温24.2℃至28.5℃之间,月平均最高气温,中部平原3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9.4℃(1962年8月9日)。
  最冷的月份是一月份,月平均气温7.2°~11.4℃,月平均最低气温3.5~9℃,历年极端最
  低气温,中部平原﹣2.3℃(1963年1月27日)。
  四月份(春季代表月),月平均气温14.9°~19.1℃。十月份(秋季代表月),月平均气温18.3℃~22.5℃,气温年较差各地为17℃左右,气温日较差全年平均数,中部平原为7.6℃,东南沿海的前沁为6.2℃。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年较差,日较差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逐渐增大。
  城关地区最高气温≥30℃的高温日,年平均103天,高温日集中在六月中旬至九月下旬。日最高气温≥35℃的极热日和最低气≤3℃的低温日,每年平均都有4~5天。
  境内气温因海拔高低而差异甚大。
  二、霜期
  平原的城关平均初霜日期为1月6日,最早的12月10日,平均终霜日期为1月29日,最晚3月5日,部分年份全年无霜(1964~1966年),平均霜期仅17天。沿海的前沁从未出现过霜。各地日最低气温≤3℃的平均初、终日期(代替初、终霜日期):中部平原地区平均初日一般在1月上旬,沿海地区一般在1月中旬,西北山区为12月中、下旬。终日,西北山区的为2月中、下旬,北部山区的大洋为3月上、中旬,平原和沿海地区一般为2月上旬。霜期,中部平原和沿海地区0~17天,西部、北部山区48~76天。
  三、积温
  南、北洋平原7300℃以上,南部半岛,海岛7100~7200℃,北部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积温渐少,在6100~7000℃之间,海拔高度超过600米的山区,积温少于6300℃。
  四、地温
  全年平均地面温度,以7月最高,为35℃,以1月最低,为13℃。两者相差(即年较差)为22℃。地面极端最高温度59~67℃。地面极端最低温度,最低值﹣6℃左右。平原地面温度年平均值23~24℃。
  五、降水
  全县年降水量在900~1700毫米之间,北部多雨区中心的大洋和新县,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毫米左右,其次庄边和常太等地,年平均降雨在1500~1600毫米之间,东南沿海少雨区的南日、平海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降雨的季节集中在三个时段:即2~4月春雨季,5~6月梅雨季以及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10月至翌年2月是少雨季。
  春雨季:雨日多,雨量少,降雨强度弱。季雨量250~300毫米,占年总雨量15~26%。降雨日数20~39天,占年总雨日21~30%。
  梅雨季:雨区广,雨量多,降水强度较大,雨日长而稳定。季雨量350~560毫米,占年总雨量的30~35%。降雨日数25~35天,占年总雨日25~30%。
  台风雷阵雨季:降水量多,降雨强度大,平均降水强度16毫米/日左右。季雨量300~680毫米,占年总雨量25~40%。降雨日数20~35天,占年总雨日21~26%。
  各地年降水量变化较大,月降水量的变化不稳定。县城历史上7月份最多降水量达500毫米以上,最少的在5毫米以下。
  六、日照
  春季各地月均日照时数120~140小时,日照率30~40%。夏季月均日照时数200~250小时,日照率50~60%。秋季月均日照时数150~200小时,日照率40~50%,冬季月均日照时数110~150小时,日照率40~50%。
  日照时间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多,山区全年日照时数1600小时左右,平原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日照率45%左右,沿海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00~2500小时,日照率50%左右。
  七、风
  境内季风明显,风向随季节交替而转换。内地受山岭阻挠,风向转换不及沿海明显。
  春季,沿海以东北风,东北偏东风出现的机会为最多;平原以东风为最多,其次为西南风。夏季,沿海以西南偏南风和西南风频率最大(占54%);平原除静风外,南风、西南偏南风和西南风频率居多(占34%)。秋季以北风,东北风和东北偏北风出现较多,冬季以东北偏北风和东北风频率较大(占61%)。平原以东风,东北偏东风为多(占21%)。
  风速自沿海向内陆减弱,以沿海、岛屿为最大。沿海地区年平均最大风速为6.4米/秒左右,风速极大值40米/秒以上(风向东)。平原地区年平均最大风速2.6米/秒,风速极大值28米/秒(风向东北偏东)。内陆山区由于丘陵起伏,山岳高峰的阻挡和磨擦作用,风速较小。一年中各月平均风速,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以11月为最大,平原地区为3.2米/秒,沿海地区8.3米/秒,以6月为最小,平原地区2.1米/秒,沿海地区5.0米/秒。
  附:部分气候谚语(以下有的是莆田方言谐音)
  (一)时令季节方面
  正月初一早,壶山缚腰,秫谷丰收。
  正月花,二月柳,三月冻脚手。
  芒种雨,日暴路。芒种火烧街,西北(雷阵雨)十八个。
  夏至沧没透,大暑来沧凑。
  六月东风,沟水浩浪浪。
  只惊七月半水,无惊七月半鬼。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春霜三日透,低田可种豆。
  初三、十八“静”,直“静”到年晚。
  九月红,大豆种落垄,九月乌,大豆种落埔。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空。
  立冬无雨满冬空。
  (二)物象(观察物象动静测天气)
  燕子低水,蛇过道,水缸出汗,山戴帽;蚂蚁搬家,鸡迟宿;
  老人腰痛,老牛叫,主阴雨。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鱼跳水,有雨来。
  蜜蜂出窝天放晴,鸡不入笼阴雨来。
  久雨青蛙叫,天将晴。
  飞蛾扑灯,有大雨。
  鸟窝低筑,多台风。
  蜻蜓低飞将雨。
  蟑螂夜间多飞出觅食,两三天内有雨。
  鸟儿搭高窝,今年雨水多,灶烟向下埋,不久有雨来;
  灶烟笔直上,云雨也空想。
  (三)云雾霜方面
  天上钩钩云(钩卷云),地上雨淋淋。
  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
  天上鲤鱼斑(透光高积云),明日晒谷不用翻。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水渍渍;云往南,水涨潭;云往北,好晒麦。
  黄昏日落黑云洞,明朝日晒背皮痛。朝雾晴,晚雾雨。
  春雾无过午,夏雾日头虎,秋雾水流厝,冬雾雨去厝。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
  乌云入河街,西北十八个。一日春霜三日雨,三日春霜九日晴。
  夏至无云三伏热。
  (四)甲子、日月星方面
  春甲子雨,赤地千里;夏甲子雨,摇船入市;秋甲子雨,禾生两耳;
  冬甲子雨,冻死牛羊。月晕风大,日晕雨大。
  日照罩,雨就到;日照晚,雨就晴。地湿出星,雨落不晴。
  (五)风的方面
  春南夏北雨,秋南冬北晴。台风不偏北不成,无偏南不停。
  春东风,雨叮;夏东风,太阳光,秋东风,起积风;冬东风,霜雪茫。
  春季西风云雾翩,夏季西风日晒田,秋季西风霜露生,冬季西风天寒冷。
  (六)虹、霞方面
  东虹日头,西虹雨;高虹风,低虹雨、没尾虹,做台风。
  日出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胭脂红,非雨即是风。
  雨后朝霞必再雨,雨后晚霞大晴天。
  日头晕过午,无水洗脚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七)雷电方面
  雷打秋,水横流。疾雷易晴,闷雷难明。
  南闪火门开,北闪大雨来。
  雷鸣未立春,百日不开门。
  雷鸣未雨水,有雨盛无水。
  雷鸣雨水前,低田劈杉排;雷鸣惊蛰前,四十日不见天。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