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分区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2
页码: 104-105
摘要: 本节介绍了莆田县的三个地貌区:山区、平原和沿海。文章详细描述了每个地貌区的地貌特征、分布范围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文章还介绍了各地貌区的主要地形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山间谷盆、平原、台地和沿海等,以及它们的分布和特点。
关键词: 地貌 分区 莆田县

内容

莆田县背依戴云山脉,面对台湾海峡,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北部和西部山岭纵横,层峦叠嶂,向东南延伸。东部的中间地带为平原,再连低丘顺展到海。东南丘陵突出海外,且开口形成许多半岛,平原和港湾。以“区内地貌类型组合的相似性和区间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性”为原则并以地貌形态类型的分布界线为主要依据,并考虑农业生产特征等,境内可划分为山区、平原、沿海三个地貌区。1990年,全县土地面积为1839.5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768平方公里,包括常太、萩芦、白沙、庄边、新县、大洋共6个乡镇,占全县土地面积41.74%;平原区面积419平方公里,包括西天尾、梧塘、江口、黄石、渠桥、华亭共6个乡镇,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2.77%;沿海区面积653平方公里,包括灵川、笏石、北高、东峤、秀屿、忠门、湄洲、埭头、平海、南日共10个乡镇,占全县土地面积35.49%。
  一、山区
  位于县境的北部和西部,东连福清,北接永泰,西邻仙游,南部大致以50米等高线与莆田平原和沿海台地为界,为山地、丘陵山间谷盆区。地势由西北往东南成层次逐级下降,海拔在500~800米,是戴云山支脉向东延伸的部分。由于构造影响和流水切割,地形破碎,层峦叠嶂,高达700米以上的山峰共50多座,构成鲜明的山地自然景色。
  区内地貌以低山为主,次为中山与丘陵,山间谷盆也很发育。中山比重很小,仅分布于永泰、仙游县接壤地带,低山广泛分布于中山以南。区内山势高峻,多陡坡和尖峭的山峰,由于流水的强烈切割,多U型的峡谷和深谷。
  谷中有阶地分布,在山间有谷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度不一,最高的是上院谷盆,盆底海拔高度620~630米。山间谷盆大多地势平缓,常有残丘散布盆底,为近期冲积物所覆盖,土肥充足,温湿条件较好。
  二、平原
  位于县境中部,南接滨海台地,东邻兴化湾,北部和西部大致以50米等高线与县北部和西部的山地、丘陵山间谷盆区为界,是平原台地区。面积265平方公里,列福建省四大平原的第三位。
  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周围分布台地。地貌特征,海拔高程5~7米,地势平坦,河道迂迥曲折,港汊纵横如织,形成时代较新。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贯穿全区。木兰溪横贯兴化平原中部,把平原分成南北两部,北部为北洋,南部称南洋。台地分布于平原周围,是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区,台面盖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具网状发育,质地粘重,肥力不高。台地外表圆滑,地形起伏和缓,微向平原倾斜,坡度均在10度以下。
  三、沿海
  位于县境南部,北接兴化平原和壶公山,是伸出于兴化湾、湄洲湾之间的一个半岛,略呈长条状,称笏石半岛,为滨海台地、丘陵岛屿区。海岸线曲折,北起江口镇江口村,南至灵川镇东沙村,全长219公里。港湾很多,海湾主要有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沿海大小岛屿150多个。
  沿海地貌以台地为主,海拔高度一般在50米以下,地表呈波状起伏,坡度均在10度以下,风化壳厚,具网纹,基岩露头少,在坡面上有浅凹地发育,土壤厚。
  沿海丘陵均呈孤立状,突起在台地之上,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丘体零乱,无脉络,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基岩裸露,石蛋堆叠,有海蚀遗迹,冲沟发育,故俗称“烂头山”。
  滨海地带,普遍分布着由港湾淤积而成的海积平原、湿地和海滩,这些地貌地势低平,微向海边倾斜。由于陆地的上升,海滩与海涂的面积正不断扩大。
  风成地貌,多呈沙地,砂丘和砂垄出现,分布于该区南部,以东美、石井、上塘等发育较好,厚达912米,多覆于台地残积层之上,局部盖在海积平原上,多已被固定。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