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76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37
页码: 99-135
摘要: 本篇介绍了莆田县的地质、地貌、气候、河流潮汐、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自然地理 自然资源 莆田县

内容

莆田县处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低山丘陵区,由中低山、丘陵、谷盆、台地、平原、岛屿和海域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山区、平原、沿海三区。境内山脉纵横,丘陵起伏,河谷错综其间,地形复杂。有木兰溪、萩芦溪和延寿溪三大水系,均由西北向东南入海,主要海湾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浅海面积815250亩,滩涂面积268266亩,有著名港口三江口和秀屿港。海岸线总长219公里,大小岛屿150多个。土地总面积1839.5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可耕地面积54.72亩。人均耕地面积3.6分,为福建省人均耕地7分多的一半,为全国人均耕地一亩的三分之一。县境处新华夏第二隆起带,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间或有其他体系复合,矿藏有铁、铜、锰、钨、铀、铅、锌、银、钼等金属矿和花岗岩、高岭土、石英砂、硅线石、叶腊石等非金属矿,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富,日照充足,自然灾害较多,主要有涝灾、旱灾、风灾、寒害、冰雹、地震。境内野生生物资源丰富,已鉴定的植物达1800多种,各类动物达2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6种。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莆田县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地层多由火成岩构成,其中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较为普遍。沿海丘陵至平原周围都属于花岗岩侵入地带,即从埭头、笏石、黄石至壶公山南之东汾、灵川和木兰溪畔的华亭、濑溪,更向东北延至西天尾、梧塘一带。中部至北部山区,属于火山岩地带。
  沿海低丘红土台地上有第四纪更新世残积层;兴化平原为第四纪更新世及全新世河海交替沉积层,莆田缺失第三纪地层。
  距今1.35~1.5亿年,即中生代侏罗纪中晚期,境内火山喷溢,大部分地区分布着侏罗纪上统的南园组地层,分布最广的为流纹质凝灰熔岩、流纹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属酸性岩类,多形成较高的低山和丘陵。
  距今0.70亿~1.35亿年,即白垩纪时,火山再度喷溢,县境北部和永泰县交界处,堆积有白垩纪下统的“石帽山群”地层。
  第二节 侵入岩
  莆田县先后有多期多次火山喷溢,后喷的岩浆侵入原先的火山岩内,形成各种侵入岩及脉岩。时代以燕山期为主。
  燕山早期(侏罗纪)主要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等,这些岩类在沿海半岛和岛屿,均有大面积分布。
  燕山晚期(白垩纪)的侵入岩,分布面积最广的为石英闪长岩、钾长花岗岩、晶洞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等四种。石英闪长岩分布于木兰溪干流,由仙游度尾到莆田濑溪河段两岸低山、丘陵。晶洞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埭头大蚶山与鹭峰山及白沙等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忠门镇岱前山及其附近,有零星基性的角闪辉长岩出露。
  此外,在山间盆地沉积有页岩、砂岩等。
  在侵入岩形成的同时及以后,又有多次酸性、中酸性乃至基性的岩脉穿插于火山岩、花岗岩及石英闪长岩之中,内陆多花岗斑岩脉,沿海岛屿多辉绿岩脉。
  第三节 构造
  县境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与漳平—仙游东西向构造的交汇处,是亚欧板块东南部大陆边缘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地构造单元西北部属闽东燕山断坳带的福鼎云霄断陷带,东部沿海属闽东南沿海变质带,按地质力学观点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早期形成漳平—仙游东西向断裂带横贯莆田中部,抵达湄洲湾顶。
  境内大面积覆盖晚侏罗纪火山岩系和燕山期岩浆岩,早期构造形迹受到后期构造的折冲改造或受后期地层掩盖,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新华夏系构造在莆田发育最广泛和最强烈,沿北东展布的一系列褶被轴压性断裂与北西向张扭性断裂组成明显多字型构造,使莆田地壳被切割成许多近似菱形的断块。
  新构造运动在闽东沿海中部体现为差异性升降,这在境内的表现特别明显。县境北部地区沿断块上升较多,形成峰峦峻拔的中低山区,沿海三大半岛上升比较大,所以在离海数公里的地方,鹭峰山就高达311米,大蚶山高达398米。木兰溪下游是多组断裂切割成的断块,相对下降幅度较大的地区,因而形成河海共同沉积的莆田平原。由细砂、粉砂、淤泥和海生贝壳等组成。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类型
  县内地貌组合复杂,可分为五大类型:
  一、山地
  中山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庄边乡、大洋乡、新县乡境内),为戴云山支脉,平均海拔高度800米左右,面积16.3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91%,主要山峰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主要由石帽山群地层组成,最高山峰望江山,海拔高度1083.4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部分在45~60度。这里切割强烈,基岩裸露,沟谷大部分为V形谷和峡谷。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
  低山主要分布在中山以南的北部、西部,有九华山、大帽山、壶公山等,海拔高度为500~800米,相对高度200米左右。面积73.07万亩,占全县面积的26.48%。主要由南园组地层组成,由于经受长期侵蚀作用及河流切割,山岭起伏比中山舒缓,坡度多在30~45度,山间谷盆发育。
  山间谷盆广泛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区,海拔50~600米的均有分布,占全县总面积5.2%。谷盆宽阔,形状各异,多发育在溪河交汇地方,延伸方向多属构造谷盆,主要有大洋谷盆、新县谷盆、庄边谷盆、莒溪谷盆和坪洋谷盆。
  二、丘陵
  高丘陵主要分布于山地边缘、河谷两侧和沿海地区,面积23万亩,占全县面积8.34%。海拔高度在250~5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沿海地区相对高度较大。坡度一般在25~30度,多呈陡坡出现。沿海的高丘陵,多呈孤立状,基岩裸露,形成石山。在距海较远的山地边缘和河谷两侧分布的高丘陵,多呈浑圆的馒头状,排列整齐,坡度和缓,基岩裸露较少。
  低丘陵分布于高丘陵外缘,山间谷盆周围和沿海地区,多在华亭镇一带。面积19.44万亩,占全县面积的7.04%,海拔高度50~250米,相对高度50米左右。坡度一般在10~25度,地势起伏和缓,破碎零乱。
  三、台地
  有剥蚀台地和洪积台地。剥蚀台地分布在笏石半岛,兴化平原周围及木兰溪河谷边缘山前地带,主要为花岗岩红壤型风化壳所形成。面积63.2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2.92%,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其中以25~35米海拔高程的台地分布最广,坡度均在10度以下。分布在沿海和岛屿的台地,出露于台面上的岩块或石蛋常保存海蚀遗迹。洪积台地分布不广,仅见于灵川镇山前狭长地带,面积2.50万亩,地表起伏和缓。顶部平坦,微向海倾斜。
  四、平原
  分布于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三大河流的两岸和沿海地区。较大的有兴化平原、前沁平原、西埔平原等,面积31.4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1.41%。地势特征是海拔低,地势平。兴化平原为河海混合堆积平原,相对高度5米左右,坡度小。河海相堆积平原分布在笏石半岛和灵川滨海地区,地势较低。
  五、港湾 岛屿 滩涂
  莆田县海岸,多属岩岸,海岸线特别弯曲,全长219公里。港湾有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夹在三湾之间有埭头(平海)、忠门(莆禧)和秀屿(醴泉)三个半岛。沿海大小岛屿150多个,以南日和湄洲两岛较大,乌丘屿孤悬海中。
  主要海湾、港口
  兴化湾:在福清龙高半岛与莆田埭头半岛所环抱的海域,北起江口桥,西至三江口,南至石城,南日岛扼其要冲。
  平海湾:在兴化湾之南、埭头与忠门两半岛之间,北起石城,南至文甲。
  湄洲湾:在平海湾之西、忠门半岛和惠安东北部沿海之间,湄洲岛悬在湾口。东南起于与平海湾交界的文甲,西北至与仙游交界的东沙。
  三江口港:临兴化湾,位于木兰溪的入海口,距涵江约3公里。历史上曾为福建省五大港口之一,与沿海各大港口均可通航,这里港阔水深,可停泊三千吨至五千吨的海轮。
  秀屿港:位于湄洲湾内澳北岸,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它处于福建省厦门、马尾两港和上海、湛江两港的中心地位。港阔水深,五千吨巨轮可以自由进出,十万吨巨轮可乘潮入港,十五万吨级巨轮可航行至■屿。深泊岸线长,可建万吨级、五万吨级、十万吨级、十五万吨级码头十五个。这里气候温和,常年不冻、不淤、少雾。港口天然形成三道屏障,风浪小,是良好的避风场所。
  岛屿
  全县岛屿共150多个,绝大部分为大陆岛,极少数由沿海沙洲扩展而成,其中以南日、湄洲、乌丘等岛屿最为著名。
  南日岛:面积50.67平方公里,是福建四大岛之一。距县城63公里。正当兴化湾的要冲中,北望野马屿,南望平海半岛,东为台湾海峡,西为埭头半岛,四周南日群岛海域小岛遍布,主要有小日岛和十八列岛。
  湄洲岛:面积14.21平方公里,位于忠门半岛南部海中,为湄洲湾的门户,离大陆最近的忠门文甲3公里,其东北有5个小屿。
  乌丘屿:面积2.6平方公里。位于湄洲岛以东33.5公里,北距南日岛25公里,东距台湾省台中港180公里,介于东经119°28′,北纬25。处,扼台湾海峡南北交通要冲。
  鹭鹚屿:面积约2平方公里。位于南日岛以南约15公里处,东南距乌丘屿约15公里,西南距大陆平海约15公里。
  浅海滩涂
  全县浅海面积815250亩。沿海滩涂面积共268266亩。其中:兴化湾98007亩,平海湾38602亩,湄洲湾59219亩,南日岛7943亩,湄洲岛7990亩。其他56505亩。已利用海滩130361亩,尚有待开发荒滩137905亩。
  第二节 分区
  莆田县背依戴云山脉,面对台湾海峡,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北部和西部山岭纵横,层峦叠嶂,向东南延伸。东部的中间地带为平原,再连低丘顺展到海。东南丘陵突出海外,且开口形成许多半岛,平原和港湾。以“区内地貌类型组合的相似性和区间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性”为原则并以地貌形态类型的分布界线为主要依据,并考虑农业生产特征等,境内可划分为山区、平原、沿海三个地貌区。1990年,全县土地面积为1839.5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768平方公里,包括常太、萩芦、白沙、庄边、新县、大洋共6个乡镇,占全县土地面积41.74%;平原区面积419平方公里,包括西天尾、梧塘、江口、黄石、渠桥、华亭共6个乡镇,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2.77%;沿海区面积653平方公里,包括灵川、笏石、北高、东峤、秀屿、忠门、湄洲、埭头、平海、南日共10个乡镇,占全县土地面积35.49%。
  一、山区
  位于县境的北部和西部,东连福清,北接永泰,西邻仙游,南部大致以50米等高线与莆田平原和沿海台地为界,为山地、丘陵山间谷盆区。地势由西北往东南成层次逐级下降,海拔在500~800米,是戴云山支脉向东延伸的部分。由于构造影响和流水切割,地形破碎,层峦叠嶂,高达700米以上的山峰共50多座,构成鲜明的山地自然景色。
  区内地貌以低山为主,次为中山与丘陵,山间谷盆也很发育。中山比重很小,仅分布于永泰、仙游县接壤地带,低山广泛分布于中山以南。区内山势高峻,多陡坡和尖峭的山峰,由于流水的强烈切割,多U型的峡谷和深谷。
  谷中有阶地分布,在山间有谷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度不一,最高的是上院谷盆,盆底海拔高度620~630米。山间谷盆大多地势平缓,常有残丘散布盆底,为近期冲积物所覆盖,土肥充足,温湿条件较好。
  二、平原
  位于县境中部,南接滨海台地,东邻兴化湾,北部和西部大致以50米等高线与县北部和西部的山地、丘陵山间谷盆区为界,是平原台地区。面积265平方公里,列福建省四大平原的第三位。
  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周围分布台地。地貌特征,海拔高程5~7米,地势平坦,河道迂迥曲折,港汊纵横如织,形成时代较新。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贯穿全区。木兰溪横贯兴化平原中部,把平原分成南北两部,北部为北洋,南部称南洋。台地分布于平原周围,是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区,台面盖有较厚的红色风化壳,具网状发育,质地粘重,肥力不高。台地外表圆滑,地形起伏和缓,微向平原倾斜,坡度均在10度以下。
  三、沿海
  位于县境南部,北接兴化平原和壶公山,是伸出于兴化湾、湄洲湾之间的一个半岛,略呈长条状,称笏石半岛,为滨海台地、丘陵岛屿区。海岸线曲折,北起江口镇江口村,南至灵川镇东沙村,全长219公里。港湾很多,海湾主要有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沿海大小岛屿150多个。
  沿海地貌以台地为主,海拔高度一般在50米以下,地表呈波状起伏,坡度均在10度以下,风化壳厚,具网纹,基岩露头少,在坡面上有浅凹地发育,土壤厚。
  沿海丘陵均呈孤立状,突起在台地之上,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丘体零乱,无脉络,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基岩裸露,石蛋堆叠,有海蚀遗迹,冲沟发育,故俗称“烂头山”。
  滨海地带,普遍分布着由港湾淤积而成的海积平原、湿地和海滩,这些地貌地势低平,微向海边倾斜。由于陆地的上升,海滩与海涂的面积正不断扩大。
  风成地貌,多呈沙地,砂丘和砂垄出现,分布于该区南部,以东美、石井、上塘等发育较好,厚达912米,多覆于台地残积层之上,局部盖在海积平原上,多已被固定。
  第三节 山脉
  县内的五条主要山脉地段,为闽中戴云山脉的分支,皆由仙游县蜿蜒入境,为西北~东南走向。北部有望江山脉,中部有龙贡尾山脉、罗太寨山脉、天子山脉,南部有川云顶山脉。
  一、望江山脉
  望江山脉发脉于仙游县观音埔山,其分支入境,经庄边乡的望江山(1083米)、白玉山(968米),大洋乡的瑞云山(1015.3米),至新县乡的泗洋山分为二支:一支经圣君山(653米,大洋境内),草堂山(662米,新县境内),大山尾(705米,新县境内),樟江寨(597米,新县与白沙交界处)延伸至萩芦乡的梅洋寨(475米),另一支延伸至江口镇的大帽山。海拔在400~1000米。望江山海拔1083.4米,为全县最高峰。庄边乡境内的大尖顶、大磨顶和大洋乡内的石担山、瑞云山、林斜山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二、龙贡尾山脉
  龙贡尾山脉系仙游县观音埔山分支入境,经常太乡的龙贡尾山(678米)、笔架山(766米),延伸至银坑山(613米)分为二支:一支至萩芦乡境内的大尖山(596米),另一支至西天尾镇境内的九华山(741米)。海拔一般在400~700米。700米以上的山峰有笔架山、九华山。这些山岭,成为萩芦溪和延寿溪的分水岭。
  三、罗太寨山脉
  罗太寨山脉系仙游县云居山延伸入境,经常太乡的罗太寨山至鸡角桧山,山脉短促,海拔350~1000米。700米以上的山峰有宁山寨、观音山,均在常太乡境内。该走向的山岭成为延寿溪与木兰溪的分水岭。
  四、天子山脉
  天子山脉由仙游县洋山延伸入境,经常太乡的天子山、华亭镇的龟山至城厢区境内的天马山,与平原分野,海拔一般在250~700米,最高的山峰是华亭镇的紫微山,海拔767.4米,天子山和龟山,海拔均为742米。
  五、川云顶山脉
  川云顶山脉由仙游县大尖山延伸入境,经灵川镇的云顶山,延至渠桥乡的壶公山,海拔一般在200~700米。其中,壶公山为最高峰,海拔710.5米。山两侧均有东西向断层通过,显得巍峨挺拔。
  在沿海半岛和岛屿部分有许多低山、丘陵,如青山(海拔146米,在黄石境内)、天马寨(海拔132米,在黄石境内)、昆仑山(海拔122米,在北高境内)、五侯山(海拔329米,在笏石、北高、东峤交界)、金山(海拔71米,在东峤境内)、岱前山(海拔110米,在忠门境内)、鹭峰山(海拔311米,在平海、东峤交界)、大蚶山(海拔398米,在埭头境内)、九重山(海拔162米,在南日岛)、大峤山(海拔168米,在南日岛)、鹅尾山(海拔75米,在湄洲岛)、乌丘屿(海拔76米,在大丘屿)等。
  第三章 气候
  莆田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终年温和,四季长青,霜期极短,冰雪罕见,湿润多雨。
  春季(3~5月),为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的季节。冷暖气流交绥,天气反复无常。暮春,夏季风势力大增,与北方冷空气交绥,加上地形影响,常造成连绵的大面积降雨,雨量稍大,为梅雨阶段。
  夏季(6~8月),盛行偏南气流,天气多晴,温高湿大,日照充足,局部地区,特别是内山区,午后常出现热雷雨,并伴短暂大风。时有热带气旋影响,当强台风正面袭击莆田时,狂风暴雨俱来,常造成风灾和洪涝,并引发风暴潮。无热带气旋影响时,正值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常出现晴朗干热天气,沿海出现夏旱。
  秋季(9~11月)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期,冷空气影响日见增强,风速较大,降水显著减少,天高云淡,日照较多,气温适中。
  冬季(12月~2月),由于受到内陆来的寒燥气流的影响,盛行东北风,天气稳定,气温低,雨水少,湿度小。每当冷空气南下时,常出现阴雨天气,雨量不大,沿海伴有大风。当强大的冷空气——寒潮侵袭时,可引起剧烈降温,内陆山区往往出现霜冻和降雪天气。
  第一节 气候特征
  一、季风显著 沿海多大风
  主要风向有东北风和西南风。沿海多东北风,山区以北风或东风居多。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为风向转换季节。风速以沿海岛屿为最大,自沿海向平原及内地山区逐渐减弱。冬季风往往比夏季风强,冬夏季风的强弱、进退和更换,直接影响着莆田气温、湿度和降水等。
  沿海多大风,尤其在10~12月份,沿海风力通常比内陆风力大3~4级,风力一般可达6~8级,最大达10级以上,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多者,每月有20天左右。大风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延续10天左右。海岛地区,每年6~7级以上的大风可达150多天。
  台风影响,沿海地区首当其冲,最多的年份达11次,最少的年份2次,时间大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个别出现在5月份或11月份。
  二、日照充足 光资源丰富
  境内平均年太阳辐射量达109.10干卡/平方厘米,7月份最多,达13.81千卡/平方厘米,2月份最少,5.95千卡/平方厘米左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95.9小时,年均日照率45%。
  三、冬暖夏热 无霜期长
  莆田终年气温适中,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22℃。中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20℃;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年平均气温略低于中部平原地区,各地约在≤20℃。北部和西北部内陆山区,由于地势较高,离海稍远,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年平均气温在16~19℃。
  境内无霜期长,且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沿海前沁从未出现过霜,城关年平均无霜期348天,沿海地区和中部平原无霜期一般年份340~350天;西部、北部山区一般年无霜期300~330天。
  四、夏长冬短春秋对峙
  以候温划分四季,全县夏季长达165天,占全年总天数45%,冬季最短,仅28天,占全年总天数8%。春季88天,占全年总天数24%,秋季84天,占全年总天数23%。
  五、多雨湿润 分布不均
  全县年降水量在900~1700毫米之间,为全国降水丰富的地区之一,但降水量的年际和地区变化较大。降水地区由西北部山区逐渐向东南沿海减少,至海岛最少。
  全年蒸发量大致为1600~2100毫米,山区小于1600毫米,海岛达2100毫米以上。蒸发量以7~8月为最大,2月份为最小。年平均相对湿度达78%左右,以春季和夏季初较大,最大可达85%左右,秋冬较小,但仍在70%至76%之间。春季各地区相对湿度无明显差异,夏季沿海比山区稍大,秋、冬则山区比沿海大。
  境内绝对湿度,沿海大于内陆,东南部大于西北部,年平均值东南部20毫巴左右(以沿海为代表),西北部稍低,相对湿度山区在78%左右,平原在78%左右,沿海在77%左右。
  六、灾害性天气 种类繁多
  莆田各地灾害性天气种类繁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寒害、台风、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雷击等。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气温
  莆田气温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沿海和岛屿又稍低于内地,全县年平均气温在16~22℃。中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东南沿海岛屿各地略低于20℃,北部和西北部山区在19℃以下。
  最热的月份是七月份,月平均气温24.2℃至28.5℃之间,月平均最高气温,中部平原3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9.4℃(1962年8月9日)。
  最冷的月份是一月份,月平均气温7.2°~11.4℃,月平均最低气温3.5~9℃,历年极端最
  低气温,中部平原﹣2.3℃(1963年1月27日)。
  四月份(春季代表月),月平均气温14.9°~19.1℃。十月份(秋季代表月),月平均气温18.3℃~22.5℃,气温年较差各地为17℃左右,气温日较差全年平均数,中部平原为7.6℃,东南沿海的前沁为6.2℃。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年较差,日较差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逐渐增大。
  城关地区最高气温≥30℃的高温日,年平均103天,高温日集中在六月中旬至九月下旬。日最高气温≥35℃的极热日和最低气≤3℃的低温日,每年平均都有4~5天。
  境内气温因海拔高低而差异甚大。
  二、霜期
  平原的城关平均初霜日期为1月6日,最早的12月10日,平均终霜日期为1月29日,最晚3月5日,部分年份全年无霜(1964~1966年),平均霜期仅17天。沿海的前沁从未出现过霜。各地日最低气温≤3℃的平均初、终日期(代替初、终霜日期):中部平原地区平均初日一般在1月上旬,沿海地区一般在1月中旬,西北山区为12月中、下旬。终日,西北山区的为2月中、下旬,北部山区的大洋为3月上、中旬,平原和沿海地区一般为2月上旬。霜期,中部平原和沿海地区0~17天,西部、北部山区48~76天。
  三、积温
  南、北洋平原7300℃以上,南部半岛,海岛7100~7200℃,北部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积温渐少,在6100~7000℃之间,海拔高度超过600米的山区,积温少于6300℃。
  四、地温
  全年平均地面温度,以7月最高,为35℃,以1月最低,为13℃。两者相差(即年较差)为22℃。地面极端最高温度59~67℃。地面极端最低温度,最低值﹣6℃左右。平原地面温度年平均值23~24℃。
  五、降水
  全县年降水量在900~1700毫米之间,北部多雨区中心的大洋和新县,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毫米左右,其次庄边和常太等地,年平均降雨在1500~1600毫米之间,东南沿海少雨区的南日、平海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降雨的季节集中在三个时段:即2~4月春雨季,5~6月梅雨季以及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10月至翌年2月是少雨季。
  春雨季:雨日多,雨量少,降雨强度弱。季雨量250~300毫米,占年总雨量15~26%。降雨日数20~39天,占年总雨日21~30%。
  梅雨季:雨区广,雨量多,降水强度较大,雨日长而稳定。季雨量350~560毫米,占年总雨量的30~35%。降雨日数25~35天,占年总雨日25~30%。
  台风雷阵雨季:降水量多,降雨强度大,平均降水强度16毫米/日左右。季雨量300~680毫米,占年总雨量25~40%。降雨日数20~35天,占年总雨日21~26%。
  各地年降水量变化较大,月降水量的变化不稳定。县城历史上7月份最多降水量达500毫米以上,最少的在5毫米以下。
  六、日照
  春季各地月均日照时数120~140小时,日照率30~40%。夏季月均日照时数200~250小时,日照率50~60%。秋季月均日照时数150~200小时,日照率40~50%,冬季月均日照时数110~150小时,日照率40~50%。
  日照时间从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多,山区全年日照时数1600小时左右,平原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日照率45%左右,沿海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00~2500小时,日照率50%左右。
  七、风
  境内季风明显,风向随季节交替而转换。内地受山岭阻挠,风向转换不及沿海明显。
  春季,沿海以东北风,东北偏东风出现的机会为最多;平原以东风为最多,其次为西南风。夏季,沿海以西南偏南风和西南风频率最大(占54%);平原除静风外,南风、西南偏南风和西南风频率居多(占34%)。秋季以北风,东北风和东北偏北风出现较多,冬季以东北偏北风和东北风频率较大(占61%)。平原以东风,东北偏东风为多(占21%)。
  风速自沿海向内陆减弱,以沿海、岛屿为最大。沿海地区年平均最大风速为6.4米/秒左右,风速极大值40米/秒以上(风向东)。平原地区年平均最大风速2.6米/秒,风速极大值28米/秒(风向东北偏东)。内陆山区由于丘陵起伏,山岳高峰的阻挡和磨擦作用,风速较小。一年中各月平均风速,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以11月为最大,平原地区为3.2米/秒,沿海地区8.3米/秒,以6月为最小,平原地区2.1米/秒,沿海地区5.0米/秒。
  附:部分气候谚语(以下有的是莆田方言谐音)
  (一)时令季节方面
  正月初一早,壶山缚腰,秫谷丰收。
  正月花,二月柳,三月冻脚手。
  芒种雨,日暴路。芒种火烧街,西北(雷阵雨)十八个。
  夏至沧没透,大暑来沧凑。
  六月东风,沟水浩浪浪。
  只惊七月半水,无惊七月半鬼。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春霜三日透,低田可种豆。
  初三、十八“静”,直“静”到年晚。
  九月红,大豆种落垄,九月乌,大豆种落埔。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空。
  立冬无雨满冬空。
  (二)物象(观察物象动静测天气)
  燕子低水,蛇过道,水缸出汗,山戴帽;蚂蚁搬家,鸡迟宿;
  老人腰痛,老牛叫,主阴雨。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鱼跳水,有雨来。
  蜜蜂出窝天放晴,鸡不入笼阴雨来。
  久雨青蛙叫,天将晴。
  飞蛾扑灯,有大雨。
  鸟窝低筑,多台风。
  蜻蜓低飞将雨。
  蟑螂夜间多飞出觅食,两三天内有雨。
  鸟儿搭高窝,今年雨水多,灶烟向下埋,不久有雨来;
  灶烟笔直上,云雨也空想。
  (三)云雾霜方面
  天上钩钩云(钩卷云),地上雨淋淋。
  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
  天上鲤鱼斑(透光高积云),明日晒谷不用翻。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水渍渍;云往南,水涨潭;云往北,好晒麦。
  黄昏日落黑云洞,明朝日晒背皮痛。朝雾晴,晚雾雨。
  春雾无过午,夏雾日头虎,秋雾水流厝,冬雾雨去厝。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
  乌云入河街,西北十八个。一日春霜三日雨,三日春霜九日晴。
  夏至无云三伏热。
  (四)甲子、日月星方面
  春甲子雨,赤地千里;夏甲子雨,摇船入市;秋甲子雨,禾生两耳;
  冬甲子雨,冻死牛羊。月晕风大,日晕雨大。
  日照罩,雨就到;日照晚,雨就晴。地湿出星,雨落不晴。
  (五)风的方面
  春南夏北雨,秋南冬北晴。台风不偏北不成,无偏南不停。
  春东风,雨叮;夏东风,太阳光,秋东风,起积风;冬东风,霜雪茫。
  春季西风云雾翩,夏季西风日晒田,秋季西风霜露生,冬季西风天寒冷。
  (六)虹、霞方面
  东虹日头,西虹雨;高虹风,低虹雨、没尾虹,做台风。
  日出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胭脂红,非雨即是风。
  雨后朝霞必再雨,雨后晚霞大晴天。
  日头晕过午,无水洗脚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七)雷电方面
  雷打秋,水横流。疾雷易晴,闷雷难明。
  南闪火门开,北闪大雨来。
  雷鸣未立春,百日不开门。
  雷鸣未雨水,有雨盛无水。
  雷鸣雨水前,低田劈杉排;雷鸣惊蛰前,四十日不见天。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第四章 河流 潮汐
  第一节 河流
  县内河流属山地性河流,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其主要特点是: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流程短,多独流入海,上下游河床坡度差别大,上游水流急,下游受海潮顶托影响。流域总面积197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条;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条,500~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条。主要的河流有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河流都顺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自西向东流入海中,但其上游支流则各以地势趋向,多南北流或由西南向东北或自西北向东南流。
  一、木兰溪
  县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脉余支的笔架山,流经仙游县至华亭镇的俞潭入境,自西向东横贯中部,把兴化平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至三江口入海。全长105公里,在县境内流域面积715平方公里(包括延寿溪流域面积),自木兰陂以下25.8公里是感潮河段,平均坡降为二千二百分之一。木兰陂以上流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径流量:丰水年15.64亿立方米,平水年9.79亿立方米,枯水年5.59亿立方米。
  二、延寿溪
  发源于仙游钟山乡,称九鲤湖溪,下游在莆田常太乡境内称莒溪,常太乡以下称延寿溪(又称南萩芦溪),经涵江区涵坝注入木兰溪后入海。全长57公里,流域总面积527平方公里,其中,在仙游县的为108平方公里,在莆田县境内的为419平方公里。1958年6月,在延寿溪中游兴建东圳水库,控制321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径流量:丰水年6.11亿立方米,平水年3.74亿立方米,枯水年2.05亿立方米。
  三、萩芦溪
  为县内第二大河,河流短促,发源于仙游县游洋乡馨角山,经白沙、萩芦,至江口流入兴化湾。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709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有662平方公里。宋代,在下游建有太平和南安二陂,1972年,在干流上建外渡引水工程,控制40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径流量:丰水年6.11亿立方米,平水年3.74亿立方米,枯水年2.05亿立方米。
  三叉河是萩芦溪最大支流,发源于福清县,全长26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于江口汇入萩芦溪,在中上游建有中型的东方红水库,控制62.3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
  第二节
  潮汐
  莆田县倚山临海,海潮属于来复流潮型(或称半日潮型),每昼夜有二次高潮和低潮。年高潮位出现在农历八月或九月(俗称八月灶公水,九月翻江水)。月高潮有二次,出现在每月初三和十八日(俗称初三前,十八后)。1957年9月24日24时,江口海潮水位高达罗零7.2米,至25日12时,水位高至罗零7.8米,超过警戒水位罗零6.5米,比同年8月最高水位6.49米,增加1.31米,较1956年同期最高水位7.25米,增加5.5分米,为1990年前最高纪录。
  潮流速度:石城站大潮流速最大值每秒56.5厘米,最小值每秒2.7厘米;小潮流速最大值每秒37.9厘米,最小值每秒7.2厘米。平海站大潮流速,最大值每秒30厘米,最小值每秒8厘米;小潮流速,最大值每秒45厘米,最小值每秒8厘米。文甲(门峡)站:大潮流速,最大值每秒93.7厘米,最小值每秒0.07厘米;小潮流速,最大值每秒66.7厘米,最最小值每秒8.6厘米。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根据第二次全县土壤普查(1979年9月至1981年6月),全县土壤类型分为8个土类,20个亚类,40个土属,47个土种。其中,自然土壤分为9个亚类,20个土属,耕作土壤分为10个亚类,20个土属,47个土种。
  全县土壤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紫色土,冲积土,滨海风沙土,盐土,水稻土共8个土类。
  按照自然土壤分为黄壤、黄红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暗红壤、粗骨性红壤、酸性紫色土、风沙土、海滨盐土共9个亚类。
  一、黄壤
  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中山地带,海拔在700米以上,面积11.9万亩。土层全剖面为黄色。酸碱度4.9。土壤厚度为50~100厘米,腐殖质层厚5~15厘米,有机质含量8.9%,速效氮30波比度,速效磷1.3波比度,速效钾370波比度,质地粘壤~粘土,紧实,结构块状,肥力条件较好。
  二、黄红壤
  主要分布县境北部中山地带,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面积18.8万亩。土壤全剖面为黄红色,质地粘土~粘壤,块状结构,沉积层有网纹层,土层厚度8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20~35厘米,有机质含量7.9%,速效氮11波比度,速效磷3.4波比度,速效钾255波比度,酸碱度5.2,水肥条件优越。
  三、红壤
  分布于中部低山丘陵地,海拔高度在500~600米之间,面积1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1.6%。土壤全剖面为红色或浅红色,酸碱度5.3。土层厚度为80~200厘米,典型红壤厚度可达十几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5~15厘米,有机质含量2.5%,速效氮8波比度,速效磷1.3波比度,速效钾105波比度,质地粘壤~粘土,紧实,块状结构,湿度较低,肥力条件较差。四、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于沿海低丘台地,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面积25.8万亩。土壤全剖面深红色,酸碱度5.5。土层厚度为100厘米,腐殖质层厚度5~10厘米,有机质含量1%,速效氮8波比度,速效磷3波比度,速效钾185波比度。质地粘土,块状结构,沉积层中有铁锈斑存在,肥力条件中等。
  五、暗红壤
  暗红壤亦称砖红壤或棕红壤。主要分布县境北部中山地带,地处山脚,山洼部位,地势隐蔽,海拔高度300米,面积2.6万亩。土壤全剖面为暗红色或棕红色,酸碱度5.2。土层厚度80~150厘米,腐殖质层厚度30~50厘米,有机质含量3.4%,速效氮11波比度,速效磷0.3波比度,速效钾103波比度。质地壤土~粘壤,疏松,小块状结构,土壤湿润,水肥条件优越。
  六、粗骨性红壤
  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低丘台地和中部低山顶部陡坡一带,面积17.1万亩。成土阶段较年轻,土壤全剖面为浅红色,酸碱度5.6。土层厚度30~50厘米,含大量粗砂石砾碎块,腐殖质层厚1~5厘米。有机质含量1.7%,速效氮11波比度,速效磷2波比度,速效钾103波比度。质地为砂质或石质壤土,紧实,块状结构,土壤极干燥,瘠薄,水肥条件极差。
  七、酸性紫色土
  主要分布县境北部部分低山地带,土壤全剖面为紫色,酸碱度4.8。土层厚度80~120厘米,腐殖质层厚10~20厘米。有机质含量3.7%,速效氮14波比度,速效磷3波比度,速效钾110波比度,含有大量岩石碎块和石英、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质地粘壤~粘土,疏松,小块状结构,肥力较高。
  八、风沙土
  分布仅在海岸边线一带,海拔在15米以下,面积4.5万亩。土壤全剖面有单层细沙,也有表沙底泥两层结构,微碱反应,酸碱度7.3,腐殖质含量0.4%,速效氮4波比度,速效磷4.9波比度,速效钾70波比度,缺乏保水保肥能力,水肥条件极差。泥沙两层结构,水肥条件稍好。
  九、海滨盐土
  主要分布于沿海围垦地,海拔近于海平面,面积5.4万亩。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土壤含盐量高,含盐量为0.6~2.2%,微碱性反应,酸碱度7.8。全剖面为灰色,土层厚度达数米,有机质含量0.8%,速效氮8波比度,速效磷7.1波比度,速效钾535波比度。质地为粘壤~粘土,柱状结构,土壤肥力条件差。
  第二节 植被
  境内植被以亚热带常绿的季风雨林为主,最常见的有榕树、马尾松、杉、竹以及热带、亚热带的果树,如龙眼、荔枝、芒果、柑桔、橄榄等,暖温带果树有批杷、杨梅、桃、李等。
  一、自然植被
  草地植物群落 以平原区、山间盆地及沼泽地、沿海低洼的水稻田区分布最广。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狗尾草属、雀稗属、藜属等所组成植物群落。常见有铺地黍、鼠尾黍、蟋蟀草、雀稗等。
  稀灌木草植物群落 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及北部山区为主。
  芒萁骨、野牡丹、桃金娘群落 主要分布于常太、新县、庄边、华亭等乡镇,凡山麓谷地较多。
  黑面神、山芝麻、纤毛鸭嘴草群落 分布在九华山一带。灌木常见种类有野牡丹、肖梵天花等。蕨类植物有海金沙、酸藤等。草本植物最占优势,常见有白茅和竹节草等。
  金樱子、两面尖、竹节草、纤毛鸭嘴草群落 分布在县境西北山地及南部壶公山一带。其中,灌木种类是有刺的,成丛生长的,优势种有金樱子,两面尖,常见有黑面神、山石榴等。藤本植物常见有拔葜土茯苓。草本植物以竹节草、纤毛鸭嘴草占优势,常见有绊根草,尾粟,狼尾草等。
  杂木林地植物群落 分布在山区、沿海的低山。由于屡经砍伐和常遭牲畜破坏,残缺不全,林相不清,种类繁多,林下地表干燥,林边小丘为牧草地,其中主要有竹节草及芒萁骨等。
  二、植被区划
  1978年,全县农业资源调查,植被区划如下:
  (一)望江山中,低山常绿阔叶林、桃、杨梅、茶叶、水稻植被段 包括庄边、大洋、新县、白沙以及常太、萩芦的一部分。其中海拔在400米以下谷地或低平地区为亚热带雨林。其范围内有大面积的马尾松林,荒山灌丛草坡及部分针阔叶混交林、杉木林,还有小面积的柳杉林、建柏林、毛竹林等,这些类型均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植被,或为人工栽种的贵重用材林,还有较大面积的草坡。
  (二)木兰溪流域半山区,平原松林、甘蔗、黄麻、荔枝、龙眼、水稻植被段 包括西天尾、城厢、城郊、涵江、江口、华亭、梧塘、渠桥、黄石等公社以及萩芦、常太、笏石、北高公社的一部分。
  自然植被分布于自西天尾经城厢至渠桥、灵川一线以西的半山区,基本为马尾松中、幼龄疏林,其间有一部分低山丘陵灌丛草坡。常见的有黄端木、桃金娘、■木、石斑木、小叶赤楠等,草本层以芒萁骨占优势。
  1.南北洋平原荔枝、甘蔗、黄麻、水稻植被亚段。从城郊乡以东的木兰溪与萩芦溪的下游地区,自然植被为人工植被所取代,是水稻、黄麻、甘蔗的生产区,另栽培有一定数量的龙眼、荔枝、枇杷、橄榄、柑桔、芒果、番木瓜等。
  2.木兰溪上游丘陵,松林、龙眼、枇杷、水稻植被亚段。位于木兰溪上游地带,大部分为低山高丘,地势较高,尚保留部分自然植被,基本上为中、幼龄马尾松疏林,果树以龙眼为主。河谷盆地多种植水稻和部分甘蔗、黄麻。
  (三)中部及南部半岛,海岛台地木麻黄、相思树、花生、甘薯植被段 包括灵川、东峤、秀屿、埭头、平海、忠门及湄洲、南日两岛和笏石、北高的一部分。
  1.半岛、海岛台地木麻黄、相思树、甘薯、花生植被亚段。位于海湾半岛和沿海岛屿。自然植被基本上为旱生性草坡,只有五侯山周围及埭头半岛一带的低丘地段,栽有小面积黑松林,间或有台湾相思树林,其中尚可见到一些小灌木。
  2。灵川低山丘陵松林、茶叶、水稻植被亚段。位于灵川公社除沿海狭带以外的低山丘陵地带。自然植被尚有部分马尾松疏林,营造有一定面积的杉木林。主要栽种花生、甘薯、大豆、蚕豆、豌豆等耐旱作物。
  第六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
  一、土地类型
  县内的土地类型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滩涂。山区以低山为主,次为中山,丘陵和山间谷盆;平原区以平原为主,次为台地;沿海以台地为主,次为丘陵、滩涂等。
  二、土地等级
  1980年,农业资源调查时,根据土地本身的特点,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土地限制因素及限制强度不同,把全县土地分为八个等级。
  一等地:面积293040亩。土地质量好,土地利用方面没有限制,适宜性广。农业利用一年
  三熟制,常年亩产粮食,山区和沿海650公斤以上,平原800公斤以上。
  二等地:面积426240亩。土地质量较好,适宜性广,由于存在某些不利因素,农业利用受些影响,但对林、牧利用影响不大。农业利用为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区600公~800公斤,山区、沿海450~650公斤。
  三等地:面积441040亩。土地质量中等,适宜性较广,但受到土壤、排水状况或盐渍化等的影响,农业利用时,需采取一定改良措施,一般一年一熟到二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为400~600公斤,山区、沿海为250~450公斤。
  四等地:面积189440亩。土地质量较差,由于受地形、侵蚀,土层较薄、盐渍化或水源不足、灌溉条件等的较大限制,勉强可以用于种植业。一般适宜于林、牧业利用,农业利用一年一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在400公斤以下,山区、沿海250公斤以下。
  五等地:面积94720亩。土地质量差。适宜性较窄,坡度较陡,侵蚀严重,土层薄,或有盐渍化,属于改良围滩,不宜种植业,对林业或牧业有一定限制。
  六等地:面积1077440亩。海拔较高,坡度较大,适种树种少,发展牧业受到较大限制。
  七等地:面积426240亩。基岩裸露较多的山地或有稀疏牧草,仅能勉强供牧业利用。
  八等地:面积11840亩。基岩裸露,坡度陡,是不宜林、牧业利用的岩石山。
  一等至八等土地,其生产潜力和适宜性逐渐降低,而限制因素和强度逐渐增加,一等地最好,最差的八等地,对农、林、牧都难以利用。
  三、耕地面积
  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74.77万亩,人均(按总人口)占地面积1.08亩。1956年全县耕地面积76.72万亩,比1949年增加1.95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89亩。1959年,全县耕地面积65.63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72亩。1978年,全县耕地面积65.6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6亩。比福建省人均0.77亩,少0.31亩。1983年,全县耕地面积65.15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24亩。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56.23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29亩。1990年,全县耕地面积54.72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364亩。
  第二节 野生植物
  据不完全调查,全县维管束植物至少在1800种以上,隶属190多科,800多属,其中:木本植物700多种,隶属90多科,290多属。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主要树种35种,隶属9科,21属;被子植物,主要树种有221种,隶属57科,117属。
  常绿阔叶乔木 常见树种有栲属、青岗栎属、栎属、木荷属、阔楠属、樟属、冬青属、杜英属、榕属、橄榄属、抽属、桔属、柑属、荔枝属、龙眼属、枇杷属、相思树属、木麻黄属等。
  落叶阔叶乔木 常见树种有枫树属、栗属、柿属、乌柏属、合欢属、楝属、柳属、油抽属、朴树属、槭树属、椴属等。
  针叶常见树种 有杉属、松属、柏属、建柏属、柳杉属等。
  竹类 常见有毛竹、篓竹、刺竹、青皮竹等。
  灌木 常见有山胡椒属、石楠属、乌饭属、木属、桃金娘属、杜属、黄端木属、黄植属、山茶属、山油麻属、胡枝子属、野茉、紫金牛属、山矾属、紫珠属、金樱属、英属、柃木属、鼠李属、卫茅属、野桐属、山毛榉属、木槿属、馒头果属、盐肤木属等。
  藤本攀缘植物 有葡萄属、铁线莲属、木通属、五味子属、蔷薇属、悬钩子属、清风藤属、爬山虎属、菝葜属等。
  草本植物 有禾本科、菊科、莎草科、百合科、报春花科、蓼科、十字花科、豆科、堇菜科等。
  第三节 野生动物
  一、兽类
  虎、野猪、豪猪、山麂、狼、豺、山羊、水獭、松鼠、田鼠、竹鼬、家鼠、鼹鼠、穿山甲、狐、豹、狸、雪兔、山猫、獐、山狗、刺猬、黄鼬。其中:穿山甲、水獭、豹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雪兔、山羊属三级保护动物。
  二、鸟类
  画眉、麻雀、伯劳、啄木鸟、竹鸡、白头翁、鹧鸪、相思鸟、布谷鸟、八哥、百舌、猫头鹰、锦鸡、黄莺、喜鹊、斑鸠、鸽、鹰、老鹞、燕、长白颈长尾雉、杜鹃、斑鸡、雉、欧、海鸥、鹌鹑、鸲鹆、啄木鸟、郭公鸟、野鸡、野鸭、田鸡、白鹭、钓鱼翁、水凫、鸬鹚、乌鸦、雁等,其中长颈长尾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三、昆虫类
  木毒蛾、鸟栖毒蛾、松尖青蛾、松球果螟、油茶毒蛾、侧柏毒蛾、舞毒蛾、苹果枯叶蛾、癞皮蛾、大螟、小地老虎、油桐袋蛾、油桐尺蠖、潜叶蛾、竹斑蛾、油茶蚊梗虫、金龟子、蝴蝶、油茶天牛、竹虎天牛、星天牛、桑天牛、竹笋象、樟叶蜂、荔枝蝽象、油茶盾蝽、吹绵蚧、长白蚧、蝉、竹蝗、蝼蛄、木■、■、跳蚤、蠹鱼、蟑螂、蟋蟀、蚁、蚊、萤、蝇、苍■、白蚁、蜜蜂、蜻蜓等。
  四、两栖爬行类龟、鳌、蛙、水鸡、青蛙、牛蛙、癞蛤蟆、蛇、蜈蚣、蚯蚓、壁虎、编蝠、蜘蛛等。
  五、鱼类
  拟北须鲸、中华白海豚、黄鱼、带鱼、马鲛、鳀鳁、鳀鲒、三角鱼、石斑鱼、鳌鱼、鲥鱼、子鱼、■鱼、鲛鱼、比目鱼、鲳鱼、鲨鱼、■鱼、丁香鱼、银鱼、凤尾鱼、青鳞、赤棕、鳗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河豚、泥鳅、虾、龙虾、毛虾、虾米等。其中拟北须鲸和中华白海豚是湄洲湾现存的福建特有、世界珍稀的鲸类资源。
  六、贝壳类
  蛏、蚬、状元蚬(桃花蚬)、乌蚬、牡蛎、蚶、蚌、扇贝、蛤、花螺、梭尾螺、油螺、麦螺、塔螺、海螺、石砝(仙人掌)、田螺、蟹、蟳、蠘、鲎等。
  七、软体类墨鱼、鱿鱼、章鱼、锁管、土婆、■、水蛭。
  第四节 矿藏
  境内已找到的矿种1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97种的16.5%,下列为主要矿种:
  一、金属矿
  铁砂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几乎遍及整条海岸线,储量约30万吨。蕴藏最多为忠门镇的下塘及平海,其次为灵川镇的何寨等地。
  赤铁矿 分布于庄边乡的藻湖,黄龙的后门山,白沙镇的龙东,南日乡的黑石墩和小日岛等地。
  磁铁矿 分布于庄边乡的西音,常太乡的月平、门前山、新厝山,华亭镇的宫利,南日乡的小日岛等处。
  镜铁矿 分布于庄边乡吉山的老虎山,在流纹岩内成脉状。
  褐铁矿 分布于常太乡洋边的西垅,党城的普光亭和东坪,庄边乡黄龙的后门山。其中以西垅的价值最高。
  黄铁矿 主要分布于新县乡的仙安。矿脉出露于溪底,围岩为流纹岩。樟枫寨东南矿脉内唯一矿处,黄铁矿质地好,含硫颇高,储量6400吨。
  黄铜矿 主要分布在新县乡莲峰的银坑,储量600多吨。
  锰矿 分布在新县乡莲峰的金榜岭、银坑等处。储量约84万吨,含纯锰140吨。
  钨矿 主要分布于新县乡的五虎山,露出地面矿脉,宽约50厘米。共生有锰铁钨矿、石英、白云母、黄铁矿、镜铁矿、乌华等几种,矿藏量432吨。
  铀矿 1958年曾在南坛发现矿点,1959年已开采1000多吨。
  铅锌矿 分布于新县的银坑。
  银矿和钼矿 分布于县境东北部山区。
  二、非金属矿
  (一)花岗岩 花岗岩石是县主要矿产之一。产地30余处,较有开采价值有21处。按地质分类:有花岗岩类、基性岩类、混合岩类三类石料。
  1.花岗岩石料:主要种类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钾长花岗岩等,产于华亭镇后山、新县乡后庄、萩芦乡兰塘山、黄石镇黄墩山、南日乡龟山、北高乡沙堤山等11处。
  2.基性岩石料:基性岩岩性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绿岩、闪长玢岩等。产于忠门岱前山,新县乡奎稠,庄边乡下店尾,东峤乡金山、五佛寺,白沙镇坑里6处。已探明忠门岱前山的基性角闪辉长岩,量丰质优,含量550万吨。3。混合岩石料:岩石类型有均质混合岩、混合岩、细粒状混合岩、片麻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混合二长花岗岩等。产于笏石镇赖宅、东峤乡中山、笏石镇西牛山、湄洲岛石后4处。
  (二)高岭土 境内高岭土资源丰富,有四种类型:即火山岩风化残余型、酸性岩脉风化残余型、花岗岩面性风化残余型,沉积型。产地40多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26处。
  1.火山岩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主要分布于灵川、白沙、华亭和新县等乡镇,产地共20处。
  2.酸性岩脉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主要分布于白沙、新县、庄边、常太和华亭等乡镇,产地共9处。
  3.花岗岩面性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共有7处,其中秀屿镇芳店1处较好。
  4.沉积型高岭土矿,产于秀屿镇前山北约150米处。
  (三)石英砂 主要分布于湄洲岛和南日岛。其中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是湄洲岛莲池。其砂体埋基浅或出露地表,开采条件较好。
  (四)硅线石 位于忠门港里—山柄一带。总储量12.5万吨。
  (五)蛇纹石 主要分布在常太乡长基村,储量4364万吨。
  第五节 水资源
  一、地表水
  水量 根据1980年农业区划,对莆田地表水资源进行调查,全县地表水枯水年为9.2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5.8亿立方米,丰水年为25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枯水年47万立方米,平水年80万立方米,丰水年127万立方米。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资源1100立方米。如果加上仙游县流到莆田的剩余水量5亿多立方米(枯水年),则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资源170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数。
  地表水水质 延寿溪中部的东圳水库和萩芦溪的水矿化度以重碳酸盐类水为主,总硬度较低,属软水区,天然水质较好,有害物质含量没有超过地面水卫生标准,适宜工农业用水,稍经处理可作饮用水。木兰溪水质主要受仙游、莆田两县的工业废水污染,枯水期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卫生标准,不宜饮用,但可供灌溉。河沟,特别是涵江,城厢天九湾—丰美桥—六城门—赤溪一带的河沟周围工厂较多,居民密集,每日排入河沟污水达数千吨,沟水混浊度及细菌含量都超过标准数倍至数百倍,均不能作饮用水。
  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延寿溪和萩芦溪两条河流上。全县水力发电理论蕴存量8.66万千瓦时,其中延寿溪2.68万千瓦时,萩芦溪5.68万千瓦时,其他小支流0.32万千瓦时。
  延寿溪的平均比降为千分之九点四;萩芦溪的平均比降为千分之五点八。此外,尚有些小溪流,可建小型电站。
  二、地下水
  水量 全县地下水资源补给量每年1.78亿立方米,调节量每年为1.28亿立方米,储存量为1.1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每年为0.21亿立方米。南日、埭头地下水均由降雨下渗补给,年补给内陆山区20~3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而沿海低丘平原只有9~1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岛屿更少。全县均属贫水区。北部地表水丰富,不需开发地下水,东南沿海突出部及海岛缺水区,地下水贫乏,每年可开采量约0.1亿立方米,有部分地区纯属粘土淤泥而无含水砂层,或处于分水岭,难以开采利用。
  水质 南北洋海滨平原一带的地下水矿化度1.42~5.66克/升,盐度15.62~79.97毫克当量/升,碱度2.64~12.35毫克当量/升,灌溉系数0.67~2.75,不适宜饮用和灌溉。西天尾、后卓附近因岩石含硫化矿物量高,地下水中含铅量高达0.82~40毫克/升,含锌22毫克/升,不宜饮用。此外,全县其它各处地下水一般都是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克/升,灌溉系数在3.17以上,适合饮用与灌溉。
  地下热水 境内地下热水较集中于长乐南澳断裂带上,主要出露点:
  木兰温泉,位于莆田糖厂西侧木兰溪北岸,木兰陂和六部桥之间,出露于海积淤泥层中,水温49.5℃,流量2~3升/秒,矿化度7.5克/升,氯化钠型水,含量1毫克/升,逸出大量气泡。现供浴用。
  南坛温泉,位于萩芦乡安楼村应顶和晏林自然村,出露于南园组流纹岩节理中涌出,水温31~44℃,流量1.5~2.5升/秒,氟含量2.2~4毫克/升,矿化度0.2~0.3克/升,重碳酸硫酸钠型水,逸出大量气泡,现供浴用。
  龙东温泉,在白沙镇龙东村石松自然村。沿南园组流纹岩节理涌出,流量0.01~0.02升/秒,水温31~48℃,矿化度0.1~0.28克/升,氟含量2.4~5.2毫克/升,重碳酸钠或重碳酸钠钙型水,逸出大量气泡,现供浴用。
  另外,在白沙镇白沙村、涵江保尾附近、平海镇溪边、城厢广化寺附近等地也有分布。位于白沙镇白沙林的温泉,现已开发供浴用。
  以水资源丰欠程度为主,地貌类型,降雨量等为次的标准,莆田县可划分为三个区:
  西北部山区丰水区,位于莆田西北部,包括大洋、庄边、新县、白沙、萩芦、常太等六个乡镇,面积768平方公里,年降水总量均在1600~18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在850毫米以上,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约90万立方米。
  中部平原丘陵补水区,位于莆田中部,包括木兰溪下游平原的西天尾、梧塘、江口、涵江、城厢、华亭、渠桥、黄石等乡镇,沿海的灵川、笏石、北高、秀屿、东峤等乡镇和埭头、忠门、平海乡镇的西北部等地区,面积1030平方公里,年降水总量在13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650~850毫米,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75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较贫乏,但有木兰溪和萩芦溪上游大量来水补给。
  沿海丘陵、低山、海岛缺水区,位于莆田东南部沿海,包括埭头、忠门、平海的东南和南日、湄洲两个海岛,面积177平方公里,年降水量不到1000毫米,有的年份只有700~8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550~650毫米,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60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相当贫乏,又缺乏适当的蓄水库容。
  第七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灾
  全县洪涝面积17.25万亩,木兰溪下游南北洋洪涝面积就有16.75万亩,占97%。1952~1975年,南北洋遭受水灾共32次,较严重的年份有1956年、1958年、1973年。
  暴雨是境内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暴雨最早出现在一月份,最迟在十一月份,绝大部分在三月至十月间。五至六月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29~41%,七至九月占38~58%。六月出现暴雨高峰,日数达1.0~1.6天。1952年6月中旬的一次雨,持续3天时间,木兰溪两岸南北洋洪水大作,大部分作物被淹没,受灾面积9.5万多亩。七月暴雨略减。八月又出现暴雨第二次高峰。日数达0.8~1.2天,九月以后暴雨日数明显减少。
  各地以50~99.9毫米/日的暴雨居多,约占暴雨日数的77~86%,100毫米/日以上的大暴雨约占总暴雨日数的10~20%;各地平均暴雨强度在74~90毫米/日。1973年7月3日的暴雨为有文字记录以来最大,降雨量200~300毫米/日。各地暴雨持续日数,以一天的最多,约占总暴雨次数的79%以上;持续2天,占11~21%,持续3天的极少出现。
  县内各地暴雨日相差较大,沿海、平原地区较少,年计约5天左右,山区较多,年计约7天左右。
  第二节 旱灾
  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三种。春旱较少见,夏旱、秋冬旱分布较广,出现机会最多。
  一、春旱
  发生在2~4月。沿海地区多见且严重,内陆地区虽有,但影响不大。1961~1980年,春旱中的小旱出现4次,中旱出现2次,大旱出现2次,特大旱出现1次。
  二、夏旱
  发生在6~9月间,严重夏旱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发生机会也最多。夏旱影响程度一般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山区逐渐减轻。1961~1980年,夏旱共出现20次,其中中旱至大旱共13次,小旱7次。
  三、秋冬旱
  发生在10月~次年2月,为县内常见现象,影响程度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渐严重。1961~1980年,秋旱共出现17次,其中小旱8次,中、大旱9次。
  县内秋冬连旱机会较多,更长的干旱也不罕见,1959年9月下旬~1960年3月10日,夏旱连秋冬旱连春旱共169天。1967年9月13日~1968年1月31日,出现长达141天的夏旱连秋冬旱。
  第三节 冰雹
  冰雹一般为2~3年一遇,主要出现在春末、夏初及夏季,每次降雹时间持续2~4分钟,常伴着雷雨和台风,其影响区域小,危害程度大。
  冰雹移动主要的路径有三条:
  第一条从仙游县游洋入庄边乡,经中部后分成二路:一路向东进入大洋乡南部和新县乡北部,另一路向东南进入新县乡与白沙镇交界处。
  第二条从仙游县钟山乡进入常太乡南部和华亭镇北部。
  第三条从仙游县枫亭入灵川镇南部,再进笏石镇西南部。
  明万历四十年(1612)四月十二日夜,城东厢风雨大作,雹大如拳,折木飞瓦。
  1983年4月22日上午8时30分,大洋、新县两个公社的15个大队遭到暴雨、冰雹和龙卷风袭击、冰雹大的如同小碗,个别重10斤,房屋倒塌32座,250户屋盖被掀毁,春种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第四节 风灾
  一、台风
  莆田属台风严重影响区,每年5月至11月都可能逢其登陆或受其影响,7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台风高峰期,占年总数的72%。受台风影响的最早月份是5月份(1961、1966年),最晚月份为11月(1986年)。
  1960~1980年,莆田受热带气旋影响78次,平均年有4次,最多年份9次(1961年),最少年份2次(1972、1976),影响程度以厦门至福州正面袭击的台风最为严重。受其影响时,常伴随狂风、暴雨,风力之大,可达12级以上,日降雨量200~300毫米。沿海遭受大风和大风引发的暴风潮危害,平原地区既受风灾,又受暴雨洪涝危害,山区更受到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的危害。
  1958年8月29~31日受20号台风袭击,受灾面积35万亩,受灾人口20多万人,死亡91人,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1973年7月3日,台风在厦门登陆,莆田沿海地区最大风力12级以上,总雨量199.8毫米,平原地区风力11级,总雨量291.6毫米,同日半夜,木兰溪溪水急速上涨,东圳水库大量排洪,加以海潮上涨顶托,造成严重水灾,南北洋21万多亩早稻被淹。1985年8月31日,受10号台风袭击,县城阵风每秒36米,为气象站记录的最大风速,受淹30多万亩,死亡7人,重伤14人,经济损失1亿多元。1990年受5次热带气旋影响,损失3.18亿元,仅18号台风袭击本省,莆田受灾面积68.1万亩,受灾人口105.9万人,死亡23人,经济损失1.67亿元。
  二、大风
  大风的出现,沿海地区以10月至次年3月较多,月平均9~12天,6—7月最少,月平均1~3天。平原地区以7—9月最多,月平均不足1天。2—4月极少出现大风,山区偶见大风于台风雷阵雨季节。
  夏季大风常出现在雷阵雨时(西南风)、台风来临前(东北风)和台风回南时(偏南风),冬、春、秋在冷空气南下过程,沿海地区常出现东北大风,有时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大风分布由沿海向平原、山区逐渐减弱。沿海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达81天左右,最多的达116天(1974年);平原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3天左右,最多8天(1961、1973年);山区更少。
  表2—22 1960~1980年平原、沿海地区大风日数比较表 单位:天
  三、龙卷风
  龙卷风多发生在雷雨之际,影响时间短,范围不大,但来势凶猛,水平风速可达100~300米/秒,呈螺旋形迅速卷动,虽较罕见,但为害不浅。
  山区、平原、沿海地区都出现过龙卷风,1975年10月6日11点45分左右,在渠桥乡洋埕村的水稻田中产生龙卷风,向东北方向移动,先后经过黄石镇清前、清中、西洪村,再向北越过木兰溪进入涵江乡的陈桥、显应、周墩等村,于12点左右在周墩村的水稻田中结束。行程约10公里,持续时间约15分钟,沿途一座房子被卷倒,两座房子的屋顶被卷掉,死亡1人,受伤60余人,208亩水稻、19亩甘薯、4亩5分甘蔗,均受到很大损失,一棵10多年树龄的荔枝树被拔起,并甩出40多米远,一株百余年树龄的大榕树被折断卷动。
  第五节 寒灾
  县境内寒流一般在“冬至”至“清明”期间出现。在寒流的袭击下,大幅度的突然降温所引起的低温阴雨及冰霜等天气现象,对各种作物产生危害。
  一、倒春寒
  3月中旬后,境内常受来自北方南下的寒流影响,而出现日均气温≤12℃的阴雨低温天气,这种低温天气过程,如果连续≥5天,即称倒春寒。莆田平均每几年出现1次倒春寒,若管理不善会导致早稻烂种烂秧。1971年出现的一次较严重,持续12天,日平均温度低于12℃。1976年出现2次,各持续5天,日平均温度低于12℃。1985年出现1次,持续时间15天,日平均温度低于10℃。早稻育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五月寒
  春夏之交,江南低压系统不时获得发展,锋面频繁掠过县境,而且常有静止锋出现,形成持久的大片雨区,进入梅雨时期,由于冷空气入侵,产生日平均气温≤20℃,日最低气温≤15℃的连续三天的阴雨低温天气过程。称为五月寒,它对早稻抽穗扬花造成危害。
  三、秋寒
  境内常出现“20型”和“23型”两种秋寒。秋季第一次日平均气温≤20℃,且连续≥3天的低温过程,称“20型”秋寒;若秋季第一次日平均气温≤23℃,且连续≥3天的低温过程,称为“23型”秋寒。“20型”秋寒最早出现在9月25日,最迟出现在11月17日,两者相差50天;“23”型秋寒最早出现在9月21日,最迟出现在10月17日,两者相差近一个月。
  秋寒出现时间愈早、持续天数愈长,对晚稻影响愈大,会使晚稻空壳率提高,而造成减产。1966年9月24日至10月3日出现的“23型”秋寒,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最严重年份,晚稻严重减收的1.5万亩,全县减产120万斤。1979年9月27日至10月14日秋寒持续18天之久。晚稻减收的7000亩,减产28万公斤。1988年9月25~29日秋寒5天,晚稻共减产15万公斤。
  四、冻害
  通常以地面温度降至0℃(相当于百叶箱最低气温降至3℃)作为霜冻指标。霜冻对果树、甘蔗等冬种作物有较大危害。1986年2月28日至3月4日严重冻害,下米雪,最低气温1.8℃,甘蔗受冻害后,糖份减少,香蕉、批杷、芒果、龙眼、荔枝、橄榄等果树受冻害后,影响长势,降低产量。
  第六节 震灾
  莆田县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据马梦吉编写《兴化府志》记载,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夜(1604.12.29),南日岛以南海面(震中位置:北纬25度,东经119度5分)发生福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最大震级达8级。“(兴化府)地大震,自南而北,树木皆摇有声,栖鸦皆惊飞,城崩数处,城中大厦几倾,乡间屋倾无数,有伤人者。洋尾厝地、下柯地、港利田地皆裂,中出黑沙作硫磺臭,池水亦因地裂而涸。故老谓地震以来未有如此之甚者也。初十日夜,地又震,俗传连震十数夜。”
  据《莆田日报》1937年6月29日载:(民国)丁丑年五月二十日(1937.6.28)莆田兴化湾发生4.7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5度3分,东经119度3分),造成不少的损失。“莆田:下午一时二十六分地震,十余分钟后,又有二次地鸣。晚八时许,又有一次地鸣,其声自东北而来,持续约三十余秒,剧震约十三秒。涵江,破旧房屋有倒塌者,屋瓦掉落,药瓶翻,人惊慌跑出屋外。哆前,旧房屋倒塌数间,屋瓦少量掉落。北高,一石围墙震塌一半,墙壁有裂开5厘米者。惠上,屋瓦上的砖块有掉落者,屋内尘土飞落。埭头,旧墙被震倒二处。湄洲岛,有一猪圈的砌石局部倒塌。南日岛,屋瓦上的石块掉落,倒房一间。田厝,听到从东传来的响声,人惊跑屋外,房屋摇动,灰尘掉落,旧墙有损坏者”。此外,平海、忠门、华亭、石城、笏石、石庭、大洋、庄边等,地震有声,大部分人有感觉,悬挂物摇摆,门窗作响,灰尘掉落,檐瓦少量掉落。
  197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境内经常出现小震活动,最大为2.6级。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