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7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乡镇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6
页码: 93-98
摘要: 本章介绍了莆田县的重要城镇,包括城厢镇、涵江镇等,描述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
关键词: 历史渊源 发展情况 莆田县

内容

1990年,全县设11镇、11乡。原城厢镇、城郊公社和涵江镇、涵江公社,1984年前属莆田县,故仍予记述。
  一、城厢镇城郊公社
  莆田自置县时起,治所一直在今城厢。宋初,兴化军治从游洋迁莆后,城厢先后为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兴化府治所所在地。1971年建立莆田地区,1983年成立莆田市,城厢均为地区行政公署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莆田的政治文化中心。
  城厢地处莆田县中央,福厦公路莆田段中点。其地,以县城为界,宋代属崇业乡延陵里、清平里,元代设四厢,城内地属左、右、东厢;明、清时均属一区;民国时属一区、城厢区;民国18年(1929)分设城中、城南二镇和城东、城西、城北三乡,民国23年设城厢联保;民国29年改设城厢镇;建国后先后属一区、城厢镇、城厢区、城厢人民公社,1965年恢复为城厢镇。1983年镇辖太平、凤山、文献、长寿、英龙、梅峰6街,设6个居民委员会。
  城厢周围的城郊公社面积75平方公里。其他在宋、元时属崇业乡、永嘉乡;明、清时属一区南厢、东厢、常太里、二区仁德里、延兴里、三区孝义里、四区文赋里;民国时属一区延寿乡、熙宁乡;建国后属城厢区、阔口区、一、五区、城厢人民公社、1963年成立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辖34大队。
  1984年6月,城厢镇、城郊公社合并成立城厢区,归莆田市直辖。莆田县人民政府仍设在城厢。
  二、涵江镇
  镇位于县城东北14公里处,濒临兴化湾,四周为涵江公社辖地。镇面积2平方公里,有2万多人口。唐代就有农民在此筑涵排涝入海,故名“涵头”。南宋时雅称涵江,商业繁盛,设涵头市,置巡检司。宋、元时属唐安乡。明、清时属二区延寿里。民国时属二区、涵江区、涵江镇。建国后属二区、涵江镇、涵江人民公社,1965年复设涵江镇。1983年辖9街、9个居民委员会,1984年6月涵江镇与涵江公社合并成立涵江区,划归莆田市直辖。周围涵江公社面积58平方公里。宋元时属唐安乡、崇业乡、武化乡,明清时属二区延寿里、待宾里、望江里、仁德里,三区孝义里,民国时属二区、涵江镇、延寿乡、仁德乡、望江乡,建国后属二区、六区、涵江人民公社、1983年辖49个大队。人口12万人。
  三、黄石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10公里处,辖地面积61平方公里,辖境东濒兴化湾,西北为城厢区、北隔木兰溪与涵江区相望。宋代设黄石市。其辖地宋、元时属感德乡的莆田里、连江里、景德里、崇福乡的兴福里。明、清时属三区连江里、四区莆田里、景德里,六区兴福里,民国时属黄石区、三区、二区、黄石乡,黄石镇。建国后属三区、黄石人民公社、黄石乡,1984年12月改为镇建制。1990年有人口户、137796人,分布于102个自然村,设37个村(居)民委员会。
  四、笏石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17公里处,是沿海三大半岛8个乡镇交通枢纽,一向为县内第三大集镇。面积65平方公里。其地宋、元时属崇福乡;明、清时属合浦里;民国时属笏石区、笏石镇;建国后属五区、十六区、笏石人民公社、笏石乡,1984年建镇。1990年人口97245人,设27个村(居)民委员会。
  五、江口镇
  古以通应港而名港口,雅称锦江。位于莆田东部,面积79平方公里。北面、东西与福清县新厝乡交界,东南临兴化湾,西南与涵江区相连,辖境在宋、元时属唐安乡永丰里、待贤里;明、清时属二区待宾里、三区永丰里、待贤里;民国时属江口区、二区,江口乡;建国后属七(江口)区、涵江公社、江口人民公社、江口乡。1985年5月改为镇建制。辖2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1990年全镇有16309户、69208人,其中归侨、侨眷四万多人,占61.8%,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有十万四千多人。分布于东南亚和南北美等5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
  六、梧塘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北面12公里处,辖境介于平原与山区之间,为平原山区交通要冲。东南界涵江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唐代吴姓于此凿塘垦田,建立村庄,因名“吴塘”,雅称“鳌塘”,近代以同音字写为今名。辖地宋、元时属武化乡兴教里,明属三区兴教里;清属兴教里鳌塘境;民国时属梧塘镇;建国后属十区、四区、涵江人民公社、梧塘人民公社、梧塘乡。1985年建镇。1990年有人口35038人,设16个村(居)民委员会。
  七、西天尾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北8公里处,辖境南、东南分别与城厢、涵江两区为界,介于山区和平原间。旧为广业、常泰二里山货集散地的前墩尾,渐成市镇,以同音写成今名。辖地在宋、元时属武化乡;明、清时属二区尊贤里、仁德里和三区兴教里;民国时属一区、延寿乡、仁德乡、梧塘乡;建国后属四区、十区、涵江人民公社、西天尾人民公社、西天尾乡。1986年建镇,面积58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41595人。设17个村(居)民委员会。
  八、华亭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西14公里处,县境木兰溪上游,俗称溪顶。驻地原名花亭,近代始写成今名。境东北与城厢区,西与仙游县为界,其辖境宋、元时属永嘉乡文赋里、新兴里;明、清时属四区文赋里、新兴里;民国时属华亭区、六区、四区、霞皋区、濑溪乡、华亭乡,华亭镇;建国后属九区、十六(华亭)区、十五区、华亭人民公社、华亭乡。1985年3月建镇。辖地面积135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97549人,设35个村(居)民委员会。
  九、埭头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36公里处,辖境在兴化湾南岸埭头半岛上,三面临海,东南端的石城隔海与南日岛相望。古代人民与海争地,围埭造田,村聚因名“埭头”。其辖境宋、元时属崇福乡;明、清时属六区奉谷里、武盛里;民国时属平海区、七区、五区、笏石区、埭头乡、埭头镇;建国后属十二区、二十二区、二十三区、埭头人民公社、埭头乡。1986年12月建镇。辖境面积(含黄瓜、筶杯两岛)86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112567人,设23个村(居)民委员会。
  十、白沙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北40公里处。为广业里山区交通要冲。辖境宋、元时属兴化县;明代划归莆田县为广业里;清代属四区广业里;民国时属广业区、三区、四区、新县区、白沙乡、庄边乡。建国后属十区、十四区、十三区、庄边人民公社、白沙人民公社、白沙乡。1988年10月建镇,镇政府所在地,原为小集市,地名“白沙铺”,宋代于此置白沙务(税务机关),沿袭为今乡故名。辖地面积74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22115人,设13个村(居)民委员会。
  十一、灵川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境域在湄洲湾北岸,西与仙游县交界。壶公山山脉横贯全境,村庄多分布于湄洲湾畔,背山面海,在宋代已有灵川里之名。其辖地宋、元时属永嘉乡灵川里;明、清时属五区灵川里;民国时属华亭区、岩头区、五区,笏石区,部分曾属四区、霞皋区、灵川乡;建国后,先后属五区、十五区、十八区、灵川人民公社、灵川乡。1988年10月建镇,镇政府设在何寨村。辖境面积103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95169人,设24个村(居)民委员会。
  十二、忠门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南32公里处。辖境以半岛伸入海域,东濒平海湾,西临湄洲湾,南隔海与湄洲岛相望。宋、元时属崇福乡;明、清时属六区武盛里、七区新安里、崇福里;民国时属忠门区、八区、六区、笏石区、忠门镇;建国后属十一区、二十区、二十一区、忠门人民公社、忠门乡。1988年9月建镇。驻地因唐林蕴旌表忠烈,其子孙居此而名。辖境面积120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157564人,设41个村(居)民委员会。
  十三、秀屿镇
  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30公里的湄洲湾东北岸秀屿港区的醴泉半岛,辖境在宋、元时属感德乡;明、清属五区醴泉里;民国时属笏石区石码乡、前运乡;建国后属五(笏石)区、二十区、忠门人民公社、东庄人民公社、东庄乡,1988年10月建镇。半岛前端湄洲湾内的深水良港秀屿港而名。辖境面积36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71921人,设22个村(居)民委员会。
  十四、渠桥乡
  乡政府驻地在县南6公里处,辖境北界城厢区。辖地宋、元时属感德乡、永嘉乡;明、清时属四区胡公里、南力里、五区维新里、国清里、安东里,民国时属三区、黄石镇、壶山乡、兰溪乡;建国后属九区、黄石人民公社、渠桥人民公社、渠桥乡。原以乡政府设在渠头桥村而名,1965年迁驻下坂村。境域位于壶公山丘陵地带,面积61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85202人,设28个村民委员会。
  十五、常太乡
  乡政府驻地在县城西北29公里处,辖境西与仙游县、东南与城厢区为界。面积201平方公里,是全县幅员最大的一个乡镇。其辖地在宋代即名常泰里,宋、元时属崇业乡;明、清时属一区;民国时属常太乡、六区、一区、霞皋区;建国后属八区、十四区、常太人民公社、常太乡。1990年有人口39892人,设28个村民委员会。
  十六、萩芦乡
  乡政府驻地距县城北20公里处。辖境东北与福清县为界。面积86平方公里。其辖地宋、元时属武化乡、唐安乡;明、清时属二区待贤里、三区兴教里;民国时属广业区、二区、三区、新县区;建国后属四区、七区、十区、十一区、涵江人民公社、萩芦人民公社、萩芦乡。乡以萩芦溪而得名。1990年有人口27960人,设20个村民委员会。
  十七、庄边乡
  乡政府驻地在县城西北47公里处,辖境北与永泰县,西与仙游县为界。辖境面积170平方公里。其辖地宋、元时属兴化县;明代,划归莆田属广业里;清代属四区广业里;民国时属四区、广业区、三区、新县区、庄边乡;建国后属十区、十四区、十三区、庄边人民公社、庄边乡。区、乡政府原驻庄边村、故名(后迁枫树埔)。1990年有人口27956人,设22个村民委员会。
  十八、新县乡
  乡政府驻地在县城北51公里处。辖境东与福清县为界。面积133平方公里。辖地宋、元时属兴化县,明代划归莆田属广业里;清属四区广业里;民国时属广业区、四区、新县乡、游洋乡;建国后属十区、十二区、新县人民公社、新县乡。乡以元代兴化县治由游洋迁境内湘溪而得名。1990年有人口22791人,设15个村民委员会。
  十九、大洋乡
  乡政府驻地在县城北73公里处。辖境北与永泰县,东北与福清县为界。面积120平方公里。其辖地宋、元时属兴化县;明代划归莆田属广业里;清属四区广业里;民国时属广业区、四区、新县区、游洋乡、大所乡;建国后属十区、十二区、新县人民公社、大洋人民公社、大洋乡。乡政府驻地以明代置大洋巡检司,故名。1990年有人口16111人,设18个村民委员会。
  二十、北高乡
  乡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24公里处。辖境东、南、北三面濒临兴化湾。面积54平方公里。其辖地宋、元时属崇福乡;明、清时属六区兴福里;民国时属笏石区、五区、北高乡、北高镇;建国后属六区、十七区、笏石人民公社、北高乡。乡驻地旧名北高楼,沿为今名。1990年有人口83333人,设23个村民委员会。
  二十一、东峤乡
  乡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28公里处。境域位于平海湾顶,背靠后海。面积75平方公里。宋、元时属崇福乡;明、清时属六区奉谷里,七区合浦里;民国时属笏石区、五区、前沁乡;建国后属六区、五区、十九区、北高区、笏石人民公社、东峤人民公社、东峤乡。1990年有人口94269人,设22个村民委员会。
  二十二、平海乡
  乡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44公里处。辖境东、南两面临平海湾,面积60平方公里。驻地古名南啸,明初置平海卫,故名。宋、元属崇福乡;明、清属六区武盛里;民国时属平海区、七区、五区、笏石区、平海乡;建国后属十二区、二十二区、平海镇、埭头人民公社、平海人民公社、平海乡。1990年,有人口83013人,设15个村民委员会。
  二十三、南日乡
  以南日群岛建乡。南日岛位于县城东南约68公里处,为莆田县第一大岛,距陆地最近点的石城码头7海里。其辖境明初设水寨驻兵防倭寇,清道光、咸丰年间设县丞;民国5年设县佐,民国16年设岛务局归省直辖。民国22年划属福清县九区。民国24年改为省辖特种区,旋撤,属福清县四区。民国25年恢复为省辖特种区。民国29年划归莆田县设第七区。建国后,先后属十三区、二十四区、南日人民公社、南日乡。乡以岛名,乡政府驻海山村,辖地包括南日、小日、鳌山、罗盘、赤山等70多个岛、屿、礁,面积共52平方公里。1990年有人口50209人,设17个村民委员会。
  二十四、湄洲乡
  离县城东南约50公里,是莆田县的第二大岛,北距陆地忠门文甲码头仅2海里。辖地乌丘屿与台湾省台中港距离70海里。乡辖境宋、元时属崇福乡新安里;明、清时属七区新安里;民国初期属笏石区,民国16年划归南日岛务局直属省辖。民国22年归还莆田县,设湄洲乡,下辖6个保。建国后属十一区、二十一区、忠门人民公社、湄洲人民公社、湄洲乡。1988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行政隶属关系仍未变。辖境面积14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岛、屿、礁30多个。其中乌丘屿上有两个自然村,人口200多人。1990年,全乡(不包括乌丘屿)有人口33318人,设11个村民委员会。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
涵江镇
相关地名
黄石镇
相关地名
笏石镇
相关地名
江口镇
相关地名
梧塘镇
相关地名
西天尾镇
相关地名
华亭镇
相关地名
埭头镇
相关地名
白沙镇
相关地名
灵川镇
相关地名
忠门镇
相关地名
秀屿镇
相关地名
渠桥乡
相关地名
常太乡
相关地名
萩芦乡
相关地名
庄边乡
相关地名
新县乡
相关地名
大洋乡
相关地名
北高乡
相关地名
东峤乡
相关地名
平海乡
相关地名
南日乡
相关地名
湄洲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