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五篇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44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五篇 人物
分类号:
K82
页数:
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人物的情况。其中包括人物传、人物表、革命烈士英名表等。
关键词:
城厢区
人物
内容
第一章 人物传
城厢是堪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著名历史人物众多。至1994年,城厢区立传人物共收有83人,其中古代人物34人、近代人物20人、现代人物29人,记述按生年顺序排列。
郑露
郑露,字恩叟,南北朝梁、陈间人,祖籍河南荥阳。先辈人闽为官,其后代曾自福州迁居永泰,及露,由永泰迁莆田南山(今城厢区凤凰山广化寺)。
陈永定二年(558年),露和胞弟庄、淑自永泰徙居南山。继而据此山之胜,创立湖山书堂,以修儒业。露的书堂题有“附凤凰山,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的句子。世称郑氏兄弟为“南湖三先生”。后来,书堂改为“南湖三先生祠”。祠堂石匾有“南山樾荫”四字,为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所书。
露在南山倡学,时作篇章,以训弟子。邑人咸谓:“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郑氏兄弟开先之也。”又谓:莆邑之称为“文献名邦”,实肇于陈代之郑露。北宋景佑进士蔡高咏露:“先生如不出,莆海无真儒。”南宋理学家朱熹称郑露:“倡学功高泽且宏”。明成化进士黄仲昭则说:“露在莆人未知学之先,与其弟从事诗书,开莆之儒学,亦可谓豪杰之士也欤。”
为纪念郑露及其二弟开创莆田文化的功绩,邑人曾在城内后埭(今英龙街龙坡社)建起“开莆来学”坊(坊在60年代后期被毁),在莆阳文化的策源地南山广化寺口建立“倡学闽南”坊,今亦已无所存。
露官至太府卿,《全唐诗》收其《彻云洞》一首:“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早雷鸣,溅空春雨细。”人称其“气浑质奥,实陈、隋人唐风调”。
露卒后,葬于壶公山下的宝胜(今属莆田县新度镇)。
黄滔
黄滔,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城厢区英龙街)人,生于唐开成五年(840年)。
滔少时笃志向学,曾勤读于莆南山灵岩的东峰书堂(今广化寺佛堂东侧)。咸通十三年(872年),以乡荐入京,在长安客居24年,于乾宁二年(895年)举进士。时政局动荡,4年后,他才被任为国子四门博士。不久,宦官乱政,宫廷多事,他愤然弃职返乡。
天复元年(901年),他在闽被王审知所赏识,王奏请朝廷授滔为监察御史里行,任威武军(今福州)节度推官。
滔留心吏治,倡导廉政。他说:“以玉为宝兮宝之常名,以不贪为宝兮宝其可亲。”他主张选贤任能,认为“岂于有国不注意于英贤?”他劝王审知“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并对闽政多所规正:崇俭约,减赋役,与民生息;重商务,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育人才,发展地方文化。所以,在各地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当时,福建独能30年免受兵燹之祸,人民生活一直安定,王审知也因此据有全闽,且以“节将”终其身。
滔善诗文,卓著成就,后人尊他为“莆文章初祖”。他主张诗文贵在实用,对于当时“尚辞而轻质”的文风,持否定态度。他说:“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他迎请避乱入闽的中原学士韩偓、李绚、罗隐、崔道融等寄寓其家,又与莆进士出身的陈峤、徐寅、翁承赞交称奠逆,砥砺学向,吟诗酬唱,开闽文学创作与品评的新风。
南宋绍兴进士洪迈在《〈唐黄御史集〉序》中对滔评价说:“其文瞻蔚有典则”,“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称滔之诗可与当时的诗坛巨擘韩偓相媲美。
滔有诗208首被收进《全唐诗》,他的《黄御史集》8卷被收进《四库全书》。由他遴选刊行的闽人诗集《泉山秀句》计30卷,是福建第一部诗歌总集。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黄滔卒,葬于莆城西门外太平山,墓在今莆田二中校门左侧20米处,是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寅
徐寅,亦作徐夤,字昭梦,莆延寿(今城厢区城郊乡延寿村)人,生卒年不详。
寅青年时就博通经史,以诗赋见长,在文坛上嬴得“锦绣堆”的雅号。唐乾宁元年(894年)应礼部试,题为《止戈为武赋》,别人咬笔杆子,他却奋笔疾书,一支蜡烛刚点完,就抢先交卷。考官读卷中“破山加点,拟戍无人”句,知道这是在暗示“止戈”二字,不禁击节三叹,誉为才子。取进士第四名,授秘书省正字。
晚唐宦官弄权,藩镇割据;小人当道,大厦将倾。面对险恶的政治形势、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徐寅的诗赋不免流露出悲怆、忿激的情调,也往往表达优国忧民的思绪。他的《涧底松赋》揭露贤愚不分的黑暗政治,《均田赋》反映土地兼并的社会现象,《人生几何赋》无情地讽刺当时的世家大族。说“南陵公子,绿鬓改而华发生;北里豪家,昨日歌而今朝哭”。文辞一经传出,长安人竞相抄缮,“纸价为高三日”。日本、高丽等国得到他的《斩蛇剑赋》、《御沟流水赋》、《人生几何赋》,“家家以泥金书写,列为屏障”。
唐朝灭亡后,他漫游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成为梁太祖朱温的座上客。朱欲聘为幕僚,但要他改《人生几何赋》中的“秦皇汉武,不死何归”句,他不肯,又醉触朱的忌讳,意欲遁去,又怕不得脱,乃作《过大梁赋》去奉迎朱温。赋中有“千金汉将,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风而胆落”句。据说,朱全忠曾在梦中亲得韩信(汉将)授予兵法,他的头号敌手沙陀人李克用(胡奴)曾在战争中被射瞎一只眼睛。朱全忠览赋大喜,放徐寅回乡;令士卒传诵《过大梁赋》,并赠给徐寅一字一匹缣绢。
寅返回福建,在闽王王审知手下任书记官,与黄滔等共同辅佐闽政。后辞官,与其妻月君归隐家乡延寿里。自后,他涉足溪山,以诗赋、游钓自娱。今延寿溪(绶溪)中有石微露,相传是他当年垂钓的地方。
徐寅著有《探龙集》、《钓矶文集》、《雅道机要》等传世。其诗267首收进《全唐诗》,编为4卷,《全唐文》、《唐文拾遗》各收其赋1卷。
吴兴
吴兴,城郊乡西洙村人,祖籍泉州。生卒年不详。
唐时,兴捐家赀在渡塘(一作杜塘,今西天尾镇霞尾村菱角池)筑延寿陂,引延寿溪水南入沙塘阪,并开大小沟渠60多条疏导溪流,置涵洞60多处减缓水势,使北洋上万顷水田受益。为防止洪水成灾,他又在陂口开出两条渠道:导水南流到芦浦(今城厢区荔浦村)的叫长生港,分水北注陈墩以下各村的叫儿戏陂。因年远代湮,延寿陂遗址早已泯然。
据旧志记载:吴兴筑陂时,有恶蛟潜伏在溪潭里,时时兴波作浪,堤防多次被冲毁。他誓除其害,毅然持刀入水斩蛟。蛟被杀死,他自己也牺牲了。溪下游二里处有座桥,三天后,有人在桥柱上发现血迹,又在离桥不远的泥潭中发现他的刀,因而把这地方叫“吴刀”(今涵江区吴江村),桥叫“赤桥”(今畅林村赤溪桥)。被砍的蛟头北流至一个村,该村因被称为“流头”(今梧塘漏头)。
吴兴性慷慨,急公好义,人称吴长官。为景仰他殒身不恤的精神和感念他兴利除害的功德,人们就地建庙祭祀他,并称那个潭为吴公潭(在今龙桥村)。
宋咸平元年(998年),进士郑褒撰有吴兴的传记,早佚。大观三年(1109年),郡守詹丕丕远奏赐庙额“孚应”。绍兴十九年(1149年),郡守陆奂奏封义勇侯。到现在,人们谈北洋水利的都还提起“吴长官”。
陈靖
陈靖,宗道卿,莆延陵里(今城厢区)人,生于后汉乾佑元年(948年)。
靖的祖父沆,梁开平二年(908年)进士,任天雄节度巡官,尝料梁政之必乱,弃职而归;闽王王审知欲辟为官,沆坚辞之。父仁璧,仕陈洪进,为泉州别驾,因劝洪进纳土附宋有功,宋太祖授以检校膳部员外郎、泉州录事参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洪进归宋,仁璧年老,命次子靖代己随行。
靖少好学,通晓古今利害之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游洋人林居裔率领农民起义,自号“西平王”。靖与知县黄禹赐之子徒步赶至福州,乞兵于转运使杨克让。起义被镇压后,靖因“功”被授阳翟县主簿。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自游洋迁延陵里,靖让出私宅,举家移居橄榄巷(今城厢区长寿街庙前)。
靖为官清正,严于职守,平生多次上书朝廷,入奏兴革机略,议论范围涉及军务、御试、官职升迁以及农政等方面。
端拱年间(988~989年),契丹兵犯北境,宋军抵拒不住。靖上奏五策:“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师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太宗嘉之,任他为将作监丞,迁御史台推勘。
当时殿试进士,有最先完卷者置于高等的俗例。于是,广大士子都追求快速成文,文辞浮华而不切实用。陈靖上书朝廷,建议把试卷汇交考官,凭文评定等第,对确属优秀者,才给高等。考试积弊改于一旦。
淳化三年(992年),靖再就官吏的考核升迁事入奏,建议逐年“采察”官吏的功过,于每年年终具状,“评酌等第”奏闻,然后候旨除授。其中或有奇才异略、硕学雄文者,不在此限。如发现采访有漏、考察不明等情,就向“采察”人员问罪。这些意见,又被太宗所采纳。
淳化四年(993年),陈靖奉旨出使高丽。回国后,迁太常博士。时太宗务兴农事,令朝臣议论“均田法”。靖的议论是:“宜先命大臣或三司使为租庸使,或兼屯田制置,仍择三司判官选通知民事者二人为之贰。”他认为“两京东西千里”,应“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要为耕者提供“室庐、牛犁、种食”,贲成州县“分殿最,行赏罚”。数年后,罢去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太宗说“陈靖之策,颇合朕意”,授靖为京西劝农使。但此议终难实行,靖乃出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咸平元年(998年),真宗即位,授靖节度判官,复列劝农事,仍不果行。咸平三年(1000年),靖以本官领京畿均田使,迁河南转运使,上书极言前李氏赋敛之苛,凡17项。真宗下诏免除其中尤甚的若干项。改知潭州,历京西、京东转运使;先后知泉、苏、越等州,累迁太常少卿,进太仆集贤院学士;又知建州,移泉州,拜左谏议大夫。乾兴元年(1022年),授秘书监,辞官归里。
天圣三年(1025年),陈靖进颖川郡开国伯。翌年病逝,终年78岁。熙宁元年(1068年)赐尚书左仆射。
陈靖生平著作有(经国集》10卷、《劝农奏议》30卷。
蔡襄
蔡襄,字君谟,生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原籍仙游枫亭,后襄迁居莆城以南的蔡诧(今城厢区城南乡棠坡村蔡诧)。
天圣八年(1030年),襄年18岁,登进士甲科。次年,授漳州军曹判官,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以言事被贬,余靖上书营救,也被贬谪,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贵司谏高若讷不敢仗义执言,也落了职。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讽,明示褒贬。诗出,京都人士竞相传抄,契丹使者买回去,挂于幽州别馆,以供殷鉴。
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更用辅相,擢余靖、欧阳修、王素为谏官,命襄知谏院。襄上疏说:“朝廷增用谏臣”,“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疏中坦率指出:“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疏出,闻者皆毛骨悚然。吕夷简既罢相职,而犹以司徒预议军国大事。襄上疏:“吕为相二十余年,功业无闻,今以疾归,尚贪权势,请罢其商量军国大事。”三天后,帝从之,赐五品服,谓襄“数论事,无所避,故有是赐”。襄在京年余,进忠直谏,声震朝野。
庆历五年(1045年),襄出知福州,改福建转运使,奏复莆中五个水塘,灌溉农田千余顷;又奏请免征漳、泉、兴化等地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减轻百姓的负担。
皇佑三年(1051年),襄奉诏入朝,修起居注。次年,迁起居舍人,进知制诰。
至和元年(1054年),襄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至和二年(1055年),襄以枢密院直学士知泉州,又知福州。为栽培后进,襄聘名儒周希孟等,以经术课士,且亲临学舍,循循善诱。闽民重居丧,甚有毁家荡产以侈办丧事为孝的习俗,襄严禁之,风俗为之一变。
嘉佑三年(1058年),襄再知泉州。鉴于离泉20里的洛阳江万安渡,系福、兴、泉、漳诸州的交通要道,海水茫茫,行人、军旅、运输诸多不便,乃筹措巨资,一手擘划,排除万难,立石为梁,于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长360丈、宽1.5丈的洛阳大桥,功垂千古。襄撰文并书《万安桥记》,碑石立于桥左。又从大义到泉、漳沿途植松700里,以掩风日,而荫行人。
嘉佑六年(1061年),襄入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治平二年(1065年),襄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次年,丁母优返里。治平四年(1067年),病逝于家,终年56岁。赠吏部侍郎,谥忠惠。
襄工书法,诸体皆精,欧阳文忠称他“独步当世”。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大家”。他是散文大家,又是诗赋能手。他称“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提倡“先道后文,重道重文”,著文从明道、致用出发。他的《四贤一不肖》诗,陈词慷慨,正气凛然,影响一代诗风。生平著有《莆阳居士文集)30卷,《诗集》、《别记》各4卷。其所著并书的《荔枝谱》7卷、《茶录》2卷,俱为世界上最早的植物栽培学专著。两者被译成外文数十种,流传世界各地。他一生历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宋史列传有很高的评价。
钱四娘
钱四娘,长乐县人,吴越国主钱氏之后。生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十二日。治平元年(1064年),她16岁,携其家资,来莆田创筑溪陂。
木兰溪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经县境西苑、度尾、盖尾等9个乡镇流入莆田的俞潭(今华亭镇油潭村)濑溪。该溪横贯莆田中部,流域总面积1732平方公里,在莆田境内全长42公里,经宁海出三江口入兴化湾。据有关史料记载,这条溪的最大洪峰流量每秒达3710立方米,给莆田南北洋平原造成严重水患。自唐代以来,莆田人民就迫切希望在木兰溪筑陂兴修水利,减少水灾。
钱四娘来莆,相地于濑溪的将军滩前(今华亭镇西许村),雇工垒石,截溪筑陂,开渠道循鼓角山南行以达平原,计开圳1条、沟36条。大坝工程经过3年,至治平四年(1067年)夏才告竣工。一天,忽然溪洪咆哮而至,水力冲激,石崩陂溃。钱四娘目睹功败垂成,悲愤投水自尽,时年19岁。尸体被洪水冲至沟口(今渠桥乡沟口村)时被群众捞起,昇到距沟口三里的一座山丘。进士林某捐地葬之。人们闻讯纷纷前往祭吊,奄哭之声震动天地,拜奠焚香,历七日夜不绝。人因名其山为香山(此山宋代属维新里白湖,名龙坡山),又于墓旁立祠,名香山宫。
附:林从世、李宏
林从世,长乐县人,生卒年不详。唐林氏九牧循州刺史林蒙的后裔,乡贡进士,家饶资财,人号为林十万,性好博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至莆田,为同邑人钱四娘的筑陂事迹所感动,发愿完成她的志愿,捐家资十万■,在钱陂下游的上杭温泉口(今城厢区城南乡木兰村黄头)动工兴建,工程接近完成,又被大潮吞没,筑陂第二次失败。他把家眷带到莆田,定居瑶台(今黄石镇瑶台村)。
李宏,侯官(今属阖侯县)人,生于宋庆历二年(1042年)。因其轻财好施,被人称为“长者”。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宏应诏来莆,继修木兰陂。他认为前两次筑陂失败,原因在于选址不当。所以,他在冯智日的协助下,踏勘地形,观测水文,把陂址选在木兰山下两岸夹峙、溪广流缓的地方。陂址选定后,叠石为陂,溪底填上横石,布石柱22间,又开大沟7条、小沟100余条,在陂的下流设3个陡门和许多个涵洞,泄水入海,构成木兰溪流域完整的灌溉工程系统,灌溉莆田南洋农田1万多顷。南洋原有水塘6个,陂建成后,李宏填去其中5个辟为农田,只留国清塘(今黄石土海)以备大旱。
元丰六年(1083年),宏在巡视木兰灌区渠道的途中得病,行至大孤屿(今黄石镇金山村)逝世,终年41岁。郡人感怀他的筑陂功德,在木兰山上立庙以为纪念。宋景定三年(1262年),诏封惠济侯。
黄公度
黄公度,字师宪,晚唐莆田诗人黄滔的八世孙,莆田城内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生于宋大观三年(1109年)。
宋绍兴八年(1138年),公度省元,特旨免于廷试,赐进士第一(状元),授平海郡节度判官兼南外宗簿。
公度的品德才华,深得宰相赵鼎的赏识,两人结下纯厚的文字交。赵鼎以荐岳飞抗金、又在宋金和议中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为节度使,贬于广东潮州等地。公度与他时有书文往来,乃遭奸相秦桧的妒恨,由是仕途坎坷,极不得志。他外放任满返朝,授秘书省正字,才数月,秦桧就暗使言官弹劾,将他罢归莆田。公度旋任广东肇庆府通判,兼摄恩平郡印。任职期间,增学廪,择秀民,政绩斐然。恩平自唐贞观置郡,到此时才有人登第。
公度为官,刚直不阿,以不愿屈膝事奸,屡遭贬官,处境险恶,但他并无嗟叹之词,而是心存报国,“十载枕边优国泪”,以“请缨未系‘单于’颈”为最大遗憾。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公度于同年十二月奉诏回临安。高宗召见于便殿,问在广东为官情形。公度答:“广东小郡,有多年未派守臣者,其地权官苟且,郡政废弛,民受其弊。”帝知公度忠耿,就说:“若卿掌吏部考功,当无此病。”乃亲授公度为礼部员外郎。
公度在礼部任职未及一年,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病殁,年仅47岁。朝野痛惜,皆曰:以公度之才识,造福邦国,当有一番成就。噩耗传到公度贬谪之地的岭南,“邦人像而祠之”。朝廷赠二品正奉大夫。葬于莆田枫莲山,此山因名状元山。
公度诗、文、词、赋兼美,有《知嫁翁集》11卷传世,邑人同科进士陈俊卿为之作序,称公度为文“典重温雅,如其为人”;其诗“格律森严,兴寄深远”,“自成一家”。说他“以文章魁多士,有盛名于时,胸中洒落,议论宏壮”。另有《知嫁翁词》1卷,被收于汲古阁本的词15首。陈延焯对其词推崇备至,说是“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
陈俊卿
陈俊卿,字应求,宋政和三年(1113年)生于莆田白湖(今城厢区阔口村)。
绍兴八年(1138年),俊卿以进士第二名授泉州观察推官。时高宗南渡,只图偏安,俊卿等力主抗金,共谋恢复大计,不愿依附奸相秦桧,因被压抑多年。秦桧死后,俊卿始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殿中侍御史。
俊卿立朝,直言敢谏,认为“人主以兼听为美,人臣以不欺为忠”。对于“骄姿不省事”、“冤陷无辜”、“秉政无状”的官吏,俊卿敢于奏请朝廷,一一罢黜;对于像张浚这样被诬陷、遭贬谪的将才,则极力辩诬,疏请起用,让其镇守建康(今南京市)。由于他敢于弹劾佞臣,勤于匡扶朝政,高宗称他“仁者之勇”,升他为兵部侍郎。
时金主完颜亮进兵淮水,企图占据淮东等地。俊卿受命整顿浙西水军,在胶西(今山东胶县一带)打了胜仗。亮死后,俊卿督理淮东军务,构筑城堡,屯兵垦田,安顿百姓,卓著政绩。金完颜雍新立,要求重修旧好,朝臣多附和议,俊卿独认为,“宜先正名”,“名正则国威可强,岁币可省”。因为秦桧与金媾和时曾奉表称臣,年贡大量岁币,如今要修旧好,就应正名以矫;又,俊卿还强调选将、练兵、屯田、减租的政策,以振国威,增强国力。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立,俊卿奏《为国之要》疏,迁中书舍人。孝宗志在兴复,命俊卿为江淮宣抚判官兼建康府事。是年冬,他回京条陈十事,深得孝宗的嘉许,迁礼部侍郎参赞军事,时张浚拟大举北伐,俊卿以为时机未至,不可妄动,后浚果兵败于符离。张浚上书自劾,俊卿亦累疏请罪,乃以宝文阁侍制知泉州,改提举太平国宫。
乾道元年(1165年),俊卿应诏返京,对孝宗极论朝中朋党之弊,除吏部侍郎兼侍读,同修国史。不久,出知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年),俊卿升吏部尚书,迁同知枢密院事;奏曾觌、龙大渊“怙旧恩,窃威福”,贬二人的官。次年,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龙大渊死,孝宗拟召回曾觌,俊卿谏阻。旋又疏殿前指挥王琪“诈传上旨”,罢其官。对于刘珙“争辩激切”忤旨之事,则奏:“珙以小事获罪,臣恐自此大臣皆阿顺持禄,非国家福。”孝宗因改珙帅江西。
乾道三年(1167年),俊卿任参知政事,次年,升右仆射同平章事。他抑私党、奖廉退、整吏治、求人才;凡外官入朝,皆详问时政得失、人才贤否。时虞允文宣抚四川,俊卿许其才,荐为相。乾道五年,孝宗以俊卿为左相,允文为右相。次年,俊卿因不同意允文关于与金通和以及遣使到金国将徽、钦二帝灵柩迎归陵寝的主张,乃自请补外,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临行,他劝孝宗远佞、亲贤、修政、攘敌、泛使不可轻遣。既去,允文派出泛使,终不得要领,曾觌又被召返。于是朝中群臣都缄口结舌,不敢说话。
俊卿到福州不久,进银青光禄大夫,提举临安洞霄宫。淳熙二年(1175年),俊卿再知福州。淳熙五年(1178年),起判建康府,任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召对时,孝宗命坐赐茶,恩宠特加。俊卿从容启奏:臣离京十年,都城谷贱人安,至为可喜,惟士大夫风气大变。从前奔觌、渊之门的,十仅一二,尚畏人知;现在公然趋附权贵的,已达十之八九,且不若以前之有所顾虑。人才进退,权由私门,“此非朝廷美事”。俊卿在建康任内,“政尚宽简,罢无名之赋”,深受士民爱戴。
俊卿8次上章告老。淳熙八年(1181年),他被授醴泉观察使,封申国公;次年,以少傅致仕,进封福国公;又4年,进封魏国公。
淳熙十三年(1186年)十一月,俊卿卒,享年73岁。孝宗闻讣,为之嗟叹辍朝;赠太师,谥正献,赐葬,建“贞忠亮直”碑。墓在莆常太里妙寂院前,祠在阔口村“陈丞相里第”。
俊卿工书法,尤精小楷。著有《陈正献集》10卷、《陈正献表》20卷、《陈正献奏议》20卷。
龚茂良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龚屯人,后移居城关大有仓前(今城厢实验小学所在地),生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
绍兴八年(1138年),年仅18岁的茂良登上进士第,被称“榜幼”,授南安县主簿,调泉州观察推官,以廉勤受人称道;旋改宣教郎,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累迁吏部郎官。
时金兵肆虐江淮,茂良上疏:“本朝御敌,景德之胜,本于能断;靖康之祸,在于致疑。愿仰法景德之断,勿为靖康之疑。”除监察御史。
隆兴元年至乾道元年(1163~1165年),江浙连年水患,茂良以监察御史职“直陈阙失”。时宠臣曾觌、龙大渊弄权,茂良上疏力劾:“曾、龙害政,路人皆知,而陛下更颂其贤,此臣所以深忧。”乃“家居待罪”,旋除太常少卿,又除直秘阁,外放建宁府知府。
乾道二年(1166年),陈俊卿劾曾、龙“怙旧恩、窃威福”,孝宗才黜贬二人的官,起用茂良为广东提刑、广州府知府。在知府任上,茂良祟厉风教,建立县学,收葬无主遗骸,百姓称颂。召对时右相虞允文阻之,茂良遂以直显谟阁出任江西转运判官、隆兴府知府。时江西连年大旱,茂良令所属蠲免积税,发放仓粮救灾,民心大得。后又以右文殿修撰再任江西。适瘟疫流行,茂良组织医疗,拯救人命,不遗余力。
乾道六年(1170年),俊卿罢相,曾3觌人朝为太子待读,荐叶衡继相位。孝宗知叶难敷众望,乃授茂良礼部侍郎,拜参知政事,与叶衡共辅朝政。茂良一上任,即奏请诏修吏部《七司法》,把用人之权统归朝廷,实行“量人才以录用”的任人唯贤政策。继而“奏取封椿米14万石”赈济淮南旱灾,以巩固边防,又请减四川酒课钱和盐引47万。
淳熙三年(1176年),叶衡罢相,茂良以首席参政代行宰相职务。时孝宗诏求贤士,茂良奏:朱熹“操行耿介”,可以录用。孝宗却听信谗言,以“虚名之士,恐坏朝廷”,不予召用。淮东总领钱良臣“侵盗水军钱粮累数十万”,茂良派人查实,奏请严惩,不料在曾觌庇护下,钱良臣反被召人京,加以重用。
淳熙四年(1177年)正月,孝宗召史浩入内廷,茂良辞职让贤,孝宗不许。时曾觌已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吏部郎谢廓然依附曾觌,故赐同进士出身,除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林光朝认为这是“羞科目”的行为,拒不书行任命诏书,当即被贬婺州。茂良乃乞求去职,孝宗准以资政殿学士外放镇江府。内殿议事时,茂良疏陈“恢复”六事,不料孝宗被其触痛,谢廓然乘机奏茂良四条“当诛”之罪。于是茂良又被贲降宁远军节度副使,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安置。
淳熙五年(1178年),茂良卒于贬所,终年57岁。
茂良一生主抗金、劾奸佞、赈灾民,与蔡襄、陈俊卿、方信儒被称宋代“莆田四贤”,邑人立“四贤祠”祀之。祠址在莆田城内驿前(今莆田五中校内),已拆。
茂良冤案直至曾觌、谢廓然死后才得昭雪,初复通奉大夫;周必大为相,进呈孝宗,孝宗自认“茂良本无罪”,遂复资政殿学士,赠少保,谥庄敏,赐葬于莆华亭山牌石马山。
茂良著有《静泰堂文集》等。
陈宓
陈宓,字师复,号复斋,俊卿第四子,莆白湖(今城南乡阔口村)人,生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
宓早年以父荫,历任南安盐税、安溪知县,旋入监进奏院。
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因旱求言,无人敢慷慨尽述,只宓胸怀坦荡,当即上书,直陈时政:“官中宴饮,或至无节;非时赐予,为数浩穰;大臣所用,非亲即故。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要求朝廷“交饬内外,一正纪纲”。丞相史弥远看到这份奏书,心中不乐,但“中官”里头却有所震骇。诸如庆寿等情事,“至是为之罢却”。
接着,宓适任军器监簿。嘉定九年(1216年),他再次指陈弊政,说是“人主之德贵乎明,大臣之心贵乎公,台谏之言贵乎直,三者机栝所系。愿陛下幡然悔悟,昭明德以照临百官;大臣台谏,亦宜公心直节,以副望活之意。”进而指出:“陛下临政虽勤,而治功未举;奉身虽俭,而财用未丰;爱民虽仁,而实惠未偏……”言词比前疏更加剀切。宓以此章未被申报,遂请罢归,不允。
未几,朝廷擢宓为太府丞,不拜。出知南康军前,宓往谒史弥远。弥远说,宓的奏言“甚切当”,只因他“愚昧不能行,殊有愧耳。”宓抵任时天灾频仍,庄稼严重歉收,乃奏请蠲免其赋十之九。眼看流民群集,宓就引导他们去修筑江堤,给予酬值;又修白鹿洞,作为亲对诸生讲解学问的场所。
不久,宓改知南剑州,适又旱、疫大作,就蠲免旧赋数十万石,准予缓纳新输三分之一;且亲率僚吏持钱粟、药饵,逐户慰问、分发。他又仿白鹿洞规范,创建延平书院。改知漳州时,请求致仕,又不允。
宝庆二年(1226年),宓被授提点广东刑狱。他三上辞章,再不允。绍定三年(1230年),宓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卒,时年59岁。
宓在朝时,寺丞丁焴往使金。宓叹道:“国仇未复,何以好为?”宓天性刚毅,自言居官必如颜真卿,居家必如陶潜。他平日更是深爱诸葛亮。他死后“家无余财,库无余帛”。
端平元年(1234年),殿中侍御史王遂疏奏:“宓事先帝,有论谏之直,宜褒其身后,以观天下之为臣者。”理宗深受感动,诏赠龙图阁直学士,谥“文贞”。
宓工书法。刘克庄说:“自蔡公仙去,里中书法遂绝,近岁二陈(俊卿父子)出,专祟清字,愈大愈奇。复斋大字可二、三尺,而小楷行草,笔端苍劲秀丽,出崇清之上,寸纸流落,人争宝藏。”宓于南康任上,书杨诚斋诗,刻于庐山。今莆绶溪渡头,存石刻宓书“延寿桥”三字,清劲高古,已越出唐人藩离,自成一家之法。
宓著有《论语注义问答》,并有《唐史赘疣》等稿数十卷,惜已荡无所存。
刘克庄
刘克庄,初名刘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后村(今城厢区北门)人,生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灼祖夙,进士出身,官至著作佐郎;父弥正,亦进士,官终吏部侍郎。灼“少时独步词场,引弦百发无虚矢”,才20岁,即以诗词成名。
嘉定二年(1209年),灼以先辈之功,补将士郎,调靖安县主簿,更名克庄。世称“后村先生”。
嘉定三年(1210年),克庄赴仪征(今属江苏省),任录事参军,参与抗金事业。嘉定十一年(1218年),入李钰钰金陵幕,见刘卓拥兵3万,端坐边城,建议抽调闲兵,充实淮扬(今扬州市),“以壮根本”,不被主帅李钰采纳。后金兵果然乘虚以入,金陵骚然。克庄自后,乞请归里。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克庄知建阳县,以政绩斐然闻于朝野。时作《落梅》一诗,被奸相史弥远以“讪谤当国”罪罢官。
端平元年(1234年),克庄入枢密院为编修,兼权侍右郎。结果又因面指理宗对那些尸位素餐的权臣过分优待而被罢官。嘉熙元年(1237年),改知袁州,政声颇著。仅数月,又被劾归里。
嘉熙四年(1240年),克庄被起为江西提举,改广东提举兼市舶使。淳佑四年(1244年),迁江东提刑。他访问民间疾苦,平反冤狱,弹劾贪官,没收污吏赃物,万民称快。
淳祐六年(1246年),克庄遵谕呈阅著作26卷,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赋典丽而诗清新,记腴瞻而序简古”,赐同进士出身,授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祟政殿说书。因他不改耿直秉性,又被侍御史奏劾,罢归。
淳祐七年(1247年),克庄除直龙图阁,主管明道宫。次年,除宗正少卿,依旧职知漳州,又除秘阁修撰,福建提刑。淳祐十一年(1251年),克庄被召入京,任太常少卿,直学士院。淳佑十二年(1252年),被疏劾,依旧职,提举明道宫。
景定元年(1260年),克庄提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人对,说:“国以危惧存,以逸乐亡。臣愿陛下毋忘胡马饮江时……”。时人誉为“药石之言”。旋除兵部待郎,兼史馆编修。
景定三年(1262年),克庄迁工部尚书兼侍读。同年八月,除宝章阁学士,知建宁府。景定五年(1264年),克庄以左眼失明致仕。咸淳二年(1266年),不幸双目失明。
克庄先后经历南宋孝宗至度宗5朝,居官正直,言论经常触怒当道,为官30年,落职9次,家居36年。咸淳四年(1268年),他被授龙图阁学士,仍旧致仕。
克庄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诗论、散文都有突出成就。“言诗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偶有题跋,后人辄以为定衡”。南宋大臣、著名学者真德秀赞他“学贯古今,文追《骚》、《雅》”,当时的文豪叶适评其诗为“大将旗鼓”。他又是苏辛派的杰出词人。清冯煦在《六十家词选》里称:“后村与放翁、稼轩犹鼎之三足。”
咸淳五年(1269年),克庄卒,终年82岁。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葬于莆北门外的徐潭(今城厢区延寿鼓楼山)。
克庄传世著作有《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内录诗5000余首、词260多首、诗话4卷、散文多篇。
陈文龙
陈文龙,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玉湖(今城厢区阔口村)人,陈俊卿五代孙,生于宋绍定五年(1232年)。咸淳四年(1268年),状元及第,御笔改子龙为文龙,赐字君责。
文龙初授镇东军节度判官。咸淳七年(1271年),历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次年,升监察御史。时临安知府洪起畏推行“类田法”,以劣等公田强换上腴良田,丞相贾似道支持他。文龙上疏,贾似道不得不罚起畏,罢“类田”。咸淳九年(1273年),范文虎坐失襄阳,元军顺江东下,朝野震恐。贾似道却升文虎知安庆,擢赵溍知建康,调黄万石知临安。文龙奏劾:“文虎当罚而赏,溍乳臭子耳,万石怠荒,皆不能胜任,宜罢。”似道大怒,借故将他调离朝廷,出知抚州。接着,又罢他的官。
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进逼安庆,范文虎首先迎降;贾似道求和不成,兵败鲁港;赵溍闻风逃遁。文龙乃被起用入都,拜谏议大夫,即上言:北兵日渐侵入,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当局尚各谋私利,不图和衷共济时艰,“是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召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同年十二月,文龙迁参知政事。
时张世杰兵败焦山,文天祥兵败独松关,元军长驱进逼宋都临安北关外。投降派主张和议,文龙拟收拾残兵,背城决一死战,嗣以群臣意见不一而罢。世杰、文龙乃拥益王、广王入闽。宰相陈宜中奉谢太后派使持表向元称臣,文龙遂乞归。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临安城陷,恭帝投降。五月,益王即位于福州,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复调文龙为参知政事,宣抚闽广,平定广州、漳州,平息兴化石手军之变。十一月,元军阿刺罕、董文炳陷福州,端宗奔广州。留文龙守兴化,尽罄家财,招募义兵,设伏于囊山寺前,连挫来犯的元军。时城中驻兵,不满千人,面对强敌,文龙誓死不让。十二月,降将王世强、王刚中遣使诱降,文龙斩之,遗书责世强等人负国之耻。当即勤修战备,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二旗,为日夜巡城前导,表达殉国的决心。
十二月廿四日,叛将林华诈称援兵,勾结通判曹澄孙夜开城门,元军涌至军厅,谎称太后诏到。文龙朝服出,见状即抽刀欲自刎,力尽,被拥至元营。元将皆披甲出迎,文龙径踞上座。忽见民间火起,乃大呼“速杀我,勿害百姓。”遂与母、妻、子一起被押去福州。临行,文龙绝食。在福州,元主帅董文炳以刀胁跪,文龙指腹道:“此中皆节义文章,可相逼耶?”董欲杀之,一蒙古帅云:“皇帝圣旨,陈乃南朝宰相,会治民,不要钱,不能杀。”元帅唆都亲劝其降,欲以母老子幼感动之。文龙说:“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歧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言辞慷慨,唆都改容。乃被械送北行。
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廿四日,文龙抵杭州,被禁太学中。太学祀岳飞为土地神。是夕,文龙忍饥具香拜谒,一恸而绝,终年45岁,葬于西湖智果寺旁。
讣闻于朝,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
陈瓒
陈瓒,字瑟玉,陈俊卿的曾孙,陈文龙的从叔,生于宋绍定五年(1232年),莆田玉湖(今城厢区阔口村)人。
陈瓒家有遗风,从小就以大节自励。宋末,政治腐败,元军侵扰,天下大乱。瓒无意仕进,而是常散发粮米,以济饥寒的百姓。他说:“吾家世受国恩,当为国收民心耳。”
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军沿江东下,宰相贾似道求和不成,在芜湖大败而逃,南宋政权濒于崩溃。朝廷起用陈文龙为侍御史。临行,瓒对文龙说:“今天下之势已危,列郡皆团兵自守,此不足讨贼明矣。为今之计,莫若劝上尽召天下之兵,屯聚沿江要害,择贤王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来战,并力齐奋,则国犹可为也。”文龙答:“叔父之策固善,然柄国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文龙到临安,向朝廷献策,果不被采纳。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陷,恭帝投降。五月,益王赵显(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召文龙任参知政事,兼闽广宣抚使,至兴化平息石手军之变。时建宁、邵武、南剑州(今南平市)和福州相继沦陷,张世杰奉端宗退往广州。瓒倾家财300万缗,渡海至广东,献给世杰做军费。世杰欲授以官,瓒说:“吾为忠义所激而来,岂买爵耶?”辞谢以返。十二月廿四日,宋叛将林华、陈渊诈称援兵,勾结兴化通判曹澄孙夜开城门,文龙被俘北去。瓒说:“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乃暗部署宾客,招募义军,誓死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三十日,瓒趁元军主力调离兴化之机,亲率义军反攻,杀了守将林华,收复兴化军。端宗授他为兴化军通判,镇守兴化,又令其乘胜和世杰犄角,收复福、泉二郡。元将唆都于九月间率兵万余,再度攻打兴化城。瓒领众固守,唆都屡攻不克。瓒每巡城,必南向恸哭,士皆感奋。唆都乃临城下劝降,被陈瓒严词拒绝。
景炎二年(1277年)十月十五日,元兵倾巢而出,在云梯、炮石猛攻下,城破,瓒家僮、壮丁500人巷战终日,元兵死者千余。瓒终因众寡悬殊、力尽被执,骂不绝口。唆都怒,把他车裂于五门。瓒牺牲时年仅45岁。元兵屠城三个时辰,全城死难者3万余人,“血流有声”。宋朝廷追赠陈瓒为兵部待郎,赐谥忠武。邑人葬其衣冠于壶公山下,为他和陈文龙建二忠祠于莆田城关。
方炯
方炯,字用晦,号杏翁,元末明初人,世居城内东厢(城内北河),生卒年不详。
炯精医术。早年从四川虞仲文学医,诊察病情以“六脉”为主要根据,病可治或不治,往往“一言而决”。
一次,有个和尚突然牙关紧闭,不能说话。许多医生认为已死,望而却步。方炯取出药粉,用小竹管把药粉吹进“死者”的鼻孔里。过一会,“死者”忽然张口吐出数升痰涎,病就好了。
一年,疫病流行,为方便病人就诊,他把药鼎摆在大路旁,求治的人先由弟子们诊视,再共同审病处方,然后给药治疗。经过他的细心诊治,不少人被救活了。
炯乐善好施,病家送酬金给他,对家里富裕的,才收下来,散给附近的穷苦人家。地方公益如造桥、砌路等,他都尽力相助,他工书法,善吟咏,曾和邑中名士方时举等人结“壶山文会”。所著书有《杏林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书》等传于世。
林环
林环,字崇璧,号纲斋,莆城赤柱(今城厢英龙街)人,唐端州刺史林苇的后裔,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
林环幼时聪敏过人,阅书多成诵。明永乐三年(1405年),举福建乡试第六名,次年廷试第一,钦点状元,授翰林修撰。永乐五年(1407年),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曾两次任礼部会试考官,举贤荐能,声望甚著;素负才学,为成祖所器重;一时儒硕,亦厚望他。成祖每次出巡,都让他随从。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亲征鞑靼,击败阿鲁台;次年六月,再征鞑靼,凯旋告庙;林环上《平胡诗》1200言。永乐十年(1412年)冬,帝狩阴山武岗,“甘露”降,林环上《甘露颂》,得旨赏赐。永乐十二年(1414年),林环随从成祖征瓦刺,途中染病,至北京卒,终年38岁。诸臣无不悼惜。
林环的诗,清思异质,藻而不浮,朴而不枯,得诗家音色之妙,今传《纲斋诗文集》22卷。
岳正
岳正,字季方,自号蒙泉,人称蒙泉先生,顺天府佛县(今北京市通县)人,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正统十三年(1448年),应礼部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进左赞善。天顺(1457~1464年)初,改任翰林院修撰直文渊阁,参预机密重事。当时英宗宠任石亨、曹吉祥,他遇事敢言,直斥二人擅权,触怒了石、曹。这两人就在英宗面前进谗,说他“卖直谤讪”。英宗怒,谪他为钦州同知。可是,又因“夺公主田”而被改戍肃州。他在戍所时,英宗曾经对人说:“岳正倒好,只是大胆。”及石、曹事败伏诛,他得释回乡。
成化元年(1465年),诏复正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时朝廷方议授正为文渊阁大学士,代理右职,忽中改,出任兴化府知府。
正抵郡,即与福清县协议,修复两县交界的江口北桥。当时郡事当举办的很多,但府库空虚,用度不足。正于是节缩公私浮费,并多方筹措资金。境内淫祠中有古铜钟、磐,又有用银制作的冠及香炉、花瓶等,正乃毁淫祠,把这些器物充入府库,作为郡财收入。
正在兴化期间,修布政分司及馆驿,建涵江书院及孔子庙,铸祭器布诸庙学,并在郡城内开兼济河,浚小西湖。白埕港溃,他派人塞港。成化二年(1466年),正购民田开河自溪船头直趋涵口(今港利),引木兰溪水灌溉城东大片农田。
岳正治理郡事不拘法令科条,凡所兴作,支给用度,皆亲自经手。有人怀疑他出入有私,一时谤议纷纷。成化三年(1467年),正离郡入京,乃力陈乞休。去任不久,家境就濒于贫困,而兴化府的预备仓内还积谷数万石,荒灾有备。大家才佩服他居官清廉。成化九年(1473年),郡人在小西湖边立祠,题“名德殊勋”匾额,以纪念他的功德。
成化十年(1474年),正卒于家。嘉靖(1522~1566年)中,追赠太常寺卿,谥文肃。
正博学能文,工书法,善给事,所画葡萄,人称绝品,雕镌悉臻其妙。著有《类博》稿二帙,藏于郡斋。
黄仲昭
黄仲昭,名黄潜,字以行,号未轩,又号退岩居士,莆田城内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生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
成化二年(1466年),仲昭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宪宗将于元夕点灯为两宫母后取乐,命词臣撰写“元宵烟火诗”,仲昭与章懋等联袂上疏。说是:“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饵耳目之玩以为乐也。今川东未静,边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千里,万姓嗷嗷,张口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两母同优天下之日”,“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宪宗览疏大怒,廷杖他们,贬仲昭为湘潭知县,后改派南京大理寺评事。
仲昭为官清正,南京任内,法不容私,敢驳权贵,革除陈规陋习,纠正冤错案件,声言:“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因此,平反的案子多,而忌恨的人也多了。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仲昭丁优在家。眼看当时世风日下,他无意在官场追逐,乃于服阕返京之日,托病乞归。在城南门外霞皋村(今华亭镇下花)盖“俱乐亭”(取“满目云山俱是乐”意),躬耕陇亩,读书为文,过着“闲身别衮衣”的清苦日子。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仲昭受聘主持编纂《八闽通志》。该志计87卷,分18门类42目,每类均按省、府、州、县的顺序记述,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历4年之功,编成于弘治二年(1489年)。这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省志,史识独到,史料翔实,规制宏伟,受到古今史家的称道,为福建后世各级志乘编纂之所本。
弘治三年(1490年),仲昭应召回京。孝宗本要他充任修纂《宪宗实录》的官,因受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学佥事。在江西,他整顿学舍,端正士风,奖掖贤才,纠戒陋俗,“教人以行实为先”,抑“奔竞躁进”之士,对纨绔子弟尤不宽贷。又刊刻《通鉴前编》和朱熹的《纲目书法》等书,以示后学。学者称他为未轩先生。
弘治八年(1495年),仲昭连疏乞休。回里后,一直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兴化知县陈効之邀,与里人周瑛在南山广化寺修纂《兴化府志》54卷,两年乃成。
仲昭为官,吃的是粗蔬淡饭,穿的是土布衣衫,至于辩论古今,商榷政务,则往往理不可夺。所著《未轩集》12卷,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其文“雄浑醇雅”,其诗“和易近大”、“无艰深聱硗之语”。他在理学上“羽翼程朱”之作如《学庸或问》等,对宋儒学问,都有所阐发,世人评价也很高。此外,在方志编纂方面,还修有《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和《南平县志》等,无不受人推重。仲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和方志家。
正德三年(1508年),仲昭卒于家,终年73岁。葬于莆田华亭云峰。
林俊
林俊,字待用,号见素,城内塔寺前柴坊里(今莆田一中校门口)人,明景泰三年(1452年)生,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员外郎。
成化二十年(1484年),宪宗听信太监梁芳的谗言和淫僧继晓的“秘术”,尊继晓为“法王”,发库银数十万两,征民夫无数,兴建“大镇国永昌寺”,朝臣相顾,莫敢有谏。俊拟《扶植国本疏》,力言“秘术”的荒诞,建寺的劳民伤财,其结果必使国计日削、圣誉日损、朝政日坏、民怨日兴。指出继晓的卑劣行径和梁芳的险恶用心,以及广大臣民欲食继晓、梁芳之肉的忿懑心情。疏成,同僚大骇,多方劝阻。俊却变卖坐马,促夫人回去安家,自己留京待罪。宪宗阅疏大怒,诏廷杖,下死狱。府经历张某疏救,也一同下狱,宦官怀恩叩奏:“杀林俊将失天下心”,尚书王恕也上疏直谏,俊始得免死,出贬姚州,直声震天下。
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擢俊为云南按察副使。时鹤庆县玄化寺称有“活佛”,岁时士女会集,争以金涂其面,俊命焚之,用其金为民偿还欠赋。又毁所属淫祠360所,撤其材以修学宫。俊在滇4年,政声卓著,升云南按察使,调湖广按察使。弘治九年(1496年)称病归里。
弘治十三年(1500年),俊被起用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提督巡江。时江防废驰,俊悉心经划,多方厘正,与吏部尚书林潮、都御史张敷华、祭酒章懋并称“南都四君子”。
次年正月,秦晋地震、水灾。俊疏陈时政,举荐贤能。适江西“盗”起,俊受命巡视,抵新昌。后以平“乱”有功旋任江西巡抚,建义仓、义学、义爆,减禄粮价值以裕民,庶政为之一新。不久,因母忧,返里守制。
正德元年(1506年),俊升左副都御史,抚江西,因父忧,没有上任。
正德四年(1509年),俊被召为右副都御史,赴四川镇压农民起义,“连战皆捷”,杀起义者2万余。正德六年(1511年),俊疏请归田。
嘉靖元年(1522年),俊已70岁,被世宗起用为工部尚书,改刑部尚书,累辞不允。乃寓止朝房,以表不在朝久留之意。他持正不避嫌,对于朝廷大政,必侃侃直陈。当“奉诏则违法、守法则违诏”的时候,他“宁违诏,不改废法”。嘉靖二年(1523年),俊连续8次上疏求退,才被批准。在朝仅14个月,加太子少保,赐玺书、酒馔、宝镪以归。论者谓:“数十年来大臣以礼进退无瑕隙可乘者,俊一人而已”。
俊居家,多次负病上书,其优国优民无一日忘,老犹好学,手不释卷。嘉靖六年(1527年),俊病卒,享年75岁。
俊历事4朝,抗辞敢谏,以礼进退,始终一节。隆庆元年(1567年)赠少保,赐谥贞肃。
俊著有《见素文集》,收进《四库全书》,还有《西征集》和《奏议》等。
方良永
方良永,字寿卿,号松崖,莆城内草舍里(今城厢区梅峰街后塘)人,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
弘治三年(1490年),良永与弟良节同登进士第。良永授官,赴两广督催欠款,廉洁奉公,为布政使刘子夏赏识,回京授刑部主事。他审案求实,不袒护权贵,得尚书彭韶(莆港利人)、白昂器重,升员外郎,擢广东按察佥事,摄海南兵备。因镇压琼州符南蛇起义,推补海北兵备。
武宗初,太监刘谨弄权,武宗不御殿,朝见者照例到左顺门行顿首礼。良永服毕回京,鸿胪寺官引他行礼如议,又要引其向刘瑾辈作揖,良永不顾,拂袖而去。刘瑾含怒于心。有人劝良永另行往谒,以免惹事,良永不纳,瑾更加怒恨。恰海南有人讼诉命案,刘瑾故将此案连在良永身上。幸得刑部郎中周敏竭力辩诬,良永才免于祸。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伏法,良永被起用为湖广按察副使。抵任,他首先禁止官衙私买,旋授广西按察使。巡抚御史朱某恃势多为不法,良永带领二司暗察其奸,朱某畏罪潜逃。才半年,良永又被擢山东右布政使。
正德九年(1514年),吏部考察大吏,良永被铨为政绩显著、才行兼优的16人之一,乃转浙江右布政使。时武宗义子钱宁凭借权势,遣人用纸钞2万,发浙江11府换回白银3万两。良永明知钱宁气焰,仍疏劾其负主剥民的罪行。疏说:“迹其所为,在子为不孝,在臣为不忠,在法为必诛”,“乞下诏狱”,以“明正典刑”。通政司私自把疏拿给钱宁看,钱宁又怕又恨,既罗织罪名陷害良永,又暗中示意良永,心想拉拢,但均不果。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即位,钱宁伏法。御史朱节、沈灼推荐良永,拜右都副御史,巡抚郧阳。未几母卒。服阕,良永被起用为总理粮储,兼应天巡捕。行抵浙江,大病发作,连疏乞请致任,未报。嘉靖七年(1528年),他在回宫途中,未及见到朝廷命他为刑部尚书的文书就逝世了,终年74岁。讣闻,赐祭葬,谥简肃。
良永外和内刚,平日待人谦冲,临事则奋发不可夺。他居官廉正,法纪严明,不畏权势,敢于弹劾佞臣。他“文章典雅,学术纯正”,讲求实际,不尚虚名,有《方简肃文集》11卷传世。附:方良节
方良节,字介卿,号雪筠,方良永胞弟,生卒年不详。
明弘治三年(1490年),良节与其兄良永登同榜进士,授归善知县。时有宫中太监到地方索贿,人皆奉之,良节独不如。任职其间,筑拱北、南隐、榕了3堤,引湖水,灌良田,水利大兴。此外,还裁减从役,增修学舍,政声昭著。后升礼部郎中,出知惠州,改任广东参政、左布政。著有《雪筠集》。
陈茂烈
陈茂烈,字时周,先世浙江瑞安人,戍籍兴化卫,定居莆田城内半门街(今城厢区梅峰街)。
茂烈童年丧父,继领戎役。他白天入公署,夜里回家读书。明弘治九年(1496年),茂烈登进士第,使广东,受业陈献章(白沙先生)门下,旋授江西吉安府推官。吉安民俗多诉讼,有时一案牵制百余人。茂烈出示:诉告毋株连,案犯不久监,刑罚不滥用。凡遇要案,他每亲审问,以理辩析,秉公处理,民无不从。迁河南道监察御史,冠服仍很朴素,骑的是借来的瘦马,百姓却望而敬之。时有大臣纵子受赇,拒退贿金,茂烈严治其罪。他明察朝纲,务持风纪,见崔志端以道士身份而任礼部尚书,乃即屡疏论劾。他认为,让“羽流”之辈去做天子的股肱和喉舌,实在是“辱国之甚,莫逾于此”了。继以母老体衰,乞归终养。
茂烈回乡时,家里连个会客的处所都没有,收入又极有限。他极力厚侍老母,自奉却唯蔬食是赖。他经常下地治畦、灌园,还在家门口出卖蔬菜。太守深受感动,即派二卒来助役,才三天就被他辞退了。吏部请求朝廷令有司每月给米3石,以供茂烈孝养之需,茂烈却进疏固辞。
数年后,茂烈抱病,90高龄的老母身故,由于极度哀恸,病情转剧,怅然离开人间。里人林俊为他治殓,葬于西门外龙桥村,亲题“陈茂烈之墓”5个字,又立茂烈的族子为其后嗣。
茂烈一生穷苦,卧的是三只脚的破床,所缺一脚,竟以石块垫充。家里缺少蚊帐,他一连储积13年,终无余资添置。他逝世时,家无一项贵重的遗物。巡按御史王应鹏上奏茂烈的廉约、孝行和清修苦节,朝廷乃诏其宅里为“孝廉里”,又立“旌表孝廉”坊(此石坊原在城内半门街洞桥头)以彰其行。
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追谥茂烈为“恭清”。
林云同
林云同,字汝雨,号退斋,城关后埭(今城厢区英龙街)人,生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为林苇后裔。
嘉靖五年(1526年),云同登进士第四名,改庶吉士,授户部山西司主事。嘉靖七年(1528年),以京官主试广西,继任江西九江税官。
云同办事勤勉,船随到随发。每遇大风,即使是夜半,也披衣开钥,不使船泊浪涛中,商人无不感动。他课税充分及时,曾将额外课得的千余缗全部上缴。旋擢礼部祠祭司员外郎,转浙江提学佥事。他执法至严,时宰相张璁替他的女婿请补廪膳生员,他坚决不准。后补河南佥事、广东提学副使,功令一如浙中。继升浙江左布政。时浙江有玉金箔案,首犯已判死罪,有人贿宰相夏言,转请巡抚求脱。云同正色:“官可免,此囚不可出。”即令伏法,夏言恨之。
夏言罢官后,云同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适沅州、辰州有兵事,督府檄文取行粮数十万。云同以楚地连年歉收,奏请朝廷贷输边岁例粟15万石,楚人感戴。在楚的宗室、亲王,凡有骄恣不法的,云同都依法制裁,绝不宽免。有其属县人李廷春贿严嵩之子严世蕃升为内台,云同疏摘其状。严世蕃反诬,湖广巡捕白其真相,李官被罢。云同以严嵩柄国,无心仕进,乃在湖上构屋,在那里读书,不肯复出。
隆庆元年(1567年),严嵩伏法。云同被用为刑部右侍郎,转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任内,刊立会约,节浮费、禁苛礼,去奢就俭,风气为之一变。次年,升南京工部尚书,云同两疏请退,诏旨慰留。隆庆四年(1570年),江南水灾,云同奏免江南十县税额的一半。同年,云同升南京刑部尚书,卒于任上,时年79岁。赠太子少保,谥端简。
云同秉性孝友,律己谨严,尝爱孟子“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之言,终身佩服,不失尺寸。读书时他曾题壁云:“宁饿死,不为不廉之夫;宁布衣,不为干进之士”。著有《读书园诗集》等。
柯维骐
柯维骐,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小柯山(今城厢区梅峰街乌石尾)人。高祖潜,明景泰二年(1451年)状元,曾任翰林学士;父英,官至徽州知州。维骐弘治十年(1497年)生于仕宦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思远而志弘,识高而才敏。”
正德十一年(1516年),维骐中举。嘉靖二年(1523年)登进士第,授官南京户部主事。不久,病归。时礼部掌权者开倡新规:京朝官吏请假逾三年的,一律除名。维骐恰在其列。他无意仕进,矢志读书,自后居家50多年,“明道著书”,不遗余力;四方从学的,先后400多人。
当时,读书的人往往“窃禅学以掩孤陋”。维骐感慨良多,乃是《左铭》、《右铭》以讽世;要学者实志、实功、实用,以“诚”贯彻始终,著《讲义》2卷。又与生徒辩析心学,讲解儒家经传,写成《经义答问》上、下篇。
维骐在史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元代官修的《宋史》,囿于民族偏见,且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卷帙浩繁(凡496卷),资料剪裁、史实考订讹舛颇多。纪、志、表、传相矛盾,或一人两传,或有目无文,久被史学界所非议。维骐汇《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尊宋为正统,叙宋亡迄于祥兴,为卫、益二王作《纪》,正亡国诸臣之名,褒扬忠义,贬抑奸邪,增补疏略,击异订伪,阅20寒暑,写成《宋史新编》200卷,含14本纪、40志、4表、142列传。邑人工部尚书康大和为他作《后序》,赞其“得叙”、“得要”、“得体”、“得义例之精”。国内外史学界给予很高评价,谓为良史。日本学者和英国史学界人士都认为这是一本研究宋史的佳作。
维骐对于司马迁的《史记》,认为“班氏讥评爽实”,“少孙补缀乱真”,乃加辩正,著《史记考要》10卷。又继郑岳之后,撰《续莆阳文献志》24卷。此外,还著《艺余集》14卷、《杂著》6卷,以及《河汾传》等。
维骐居家,历经倭寇之乱,住屋烧毁,生活十分穷困,但他始终不入官府,而是俭以济廉。部使者李元阳、巡抚潭纶等先后论荐18疏。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岑用宾、御史尹校,又以“可备著述”上疏,他终以年老授承德郎致仕。
万历二年(1574年),维骐病卒,终年77岁。莆仙人士评价说:维骐“才兼述作,学绍程朱”。
今城厢区梅峰街的柯氏宗祠,是维骐当年修史之所,世称“修史堂”,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林兆恩
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晚年自称混虚氏、无始氏,门人尊称林子、三一教主、三教度世大宗师,莆城赤柱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
兆恩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补邑弟子员。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乡试不第,乃弃举子业,锐志于身心性命之学。数年间穷研历代经典,遍访四方名师,创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学说。
兆恩认为,儒、道、释三教,务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虚空本体为极则。三纲四业,为教之始;见性入门,为教之中;虚空本体,乃教之终。三者循序渐进,既缺一不可,也不能超越阶段。他又认为:“其教虽三,其道则一”,须引道、释以归儒。此教因称“三一教”。
“三一教”劝人为善,反对邪恶;教人以纲常伦理为常道,士农工商为常业,酒色财货为常戒;主张僧、尼、道士均可婚娶,可以在家修行,俱应从事生产劳动;提倡门人之间人人平等,互助互爱,患难相周恤,疾病相扶持。
“九序心法”是“三一教”门人修行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三教修持理论和方法于一炉,是立本、人门、极则的内心修持功夫的具体化和步骤化。它在实际应用中收到祛病健身的显著功效。其第1序的“艮背心法”,简单易行,更被门人所普遍接受。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兆恩35岁,开始布道。道坛设在他的先祖、两广总制省吾公别墅——东山樵舍。此舍后来改为宗孔堂,继而扩大规模,成为三教祠。当时,前来人门皈依的数以千计。那些由于关山阻隔,无法登门受教的人,多邀兆恩的门下弟子前去传道。不少外籍人士致力身心性命之学的,大多通过书信,向他质疑问难。此后,“三一教”逐步形成,并广为流传。直至近代,南、北二京和闽、台等省,以及华人侨居的东南亚等地,纷纷建起三教祠,而称兆恩布道的东山三教祠为“祖祠”。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倭寇犯兴化城。天寒,又多夜雨,兆恩每于中宵令人携酒粥去犒劳守城的军民。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再度进逼莆城,情况危急,过境粤兵视若无睹。兆恩捐巨资(合官府库银2000两),多方求贿,粤兵才肯出动驱寇。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卷土重来,城外百姓携儿带女进城,找寺观、庙宇避难的,不计其数。他们踞地而寝,饥无所食,病无所医,苦不堪言。兆恩每具钱米,药物,极力周济。此后数年,倭祸频仍,府城一度失陷,加上瘟疫流行,莆仙一带死者相枕,白骨遍地。新郡守易道谭“闻积尸盈野”,竟“驻本福清,不敢莅任”。兆恩却以一名布衣,毁家纾难。组织门徒百余人,6次收埋、火化积尸约3万余具。
万历十八年(1590年)和二十二年(1594年),县境先后两次饥荒,兆思又捐银2万余两,谷数百石赈济灾民。
兆恩晚年,辛勤布道足迹遍及浙江、江西、江苏、湖北等省。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兆恩病逝,终年81岁,葬于莆文赋里石门山(今华亭镇后角村)。
兆恩生平著述凡数十万言。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令门人卢文辉将手著《圣学统宗》等书编成《林子三教正宗统论》,计36册,分元、亨、利、贞4函。兆恩于次年为此书写了《自序》。
林润
林润,字若雨,号念堂,莆田城内下务巷(今城厢区凤山街)人,明嘉靖九年(1530年)生。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林润登进士第,初授临川知县。适永丰四乡农民暴动,城危,润代策划防御,保住县城,迁南京山东道御史。
时奸相严嵩与其子严世蕃、义子赵文华、党羽鄢懋卿、罗龙文朋比为奸,无恶不作。凡臣僚提出弹劾的,无不遭严嵩的残酷迫害。林润新迁,将要赴任,严世蕃置酒饯别,借机警诫林润“毋刺当世事”。席间,诸御史不吐一言,独润高谈座上,毫不理会。
润一上任,就弹劾祭酒沈坤擅自杀人,并把矛头指向严嵩死党、左副都御史鄢懋卿。鄢总理盐政,巡察各地,每索属吏、淮商之资巨万,骄奢淫逸,日费千金。林润弹劾其五大罪状,均因严嵩的包庇,鄢懋卿得以逍遥法外。
嘉靖四十年(1561年),润以“天下无可增之赋”,疏请朝廷“变通宗室岁禄”。又继御史邹应龙之后,疏劾严世蕃、罗龙文狼狈为奸、行多不轨。世宗乃谪严世蕃戍雷州,罗文龙戍浔州。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莆仙惨遭倭患,府城一度被陷,焚劫一空。润疏请蠲租三年,发库银赈济贫困,复建学宫,修筑东角海堤,深受邑人称道。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冬,林润巡视江防,查知严世蕃不赴谪所,匿居江西分宜县老家,占用民田,摊派民夫,大兴土木,起盖府第,恣肆淫乐,欺压吏民。罗龙文从戍所逃回老家徽州,多次潜至江西,与严世蕃密谈。润乃飞章驰奏龙文与世蕃“结交江洋匪盗”等罪行,揭露世蕃“假名治第,招集勇士4千余人”,“道路恐惧,咸谓变且不测”。世宗大怒,命斩严世蕃、罗龙文于市,并把严嵩削职为民。勒令查抄严嵩的家,抄出严家财产计有:黄金3万多两,银200万余两,房屋6600余间另57处,农田2.7万多亩,珠玉不计其数。还令彻底查究严嵩的党羽。接着,林润又上疏为遭受严嵩陷害的张经、夏言、沈炼、杨继盛等一大批人平反昭雪。严嵩暨倒,国人额手相庆。《明史》评严嵩父子之败,乃“发于邹应龙,成于林润”。
未几,润迁南京通政司参政,历太常寺少卿。
隆庆元年(1567年),润以右佥佥都御史巡抚苏(州)、松(江)诸府;视察部属时,“延见父老,访贫问苦”,“持宽平,多惠政”。为上封事十余条,词皆恳切。隆庆三年(1569年)春,林润病卒于应天府任上,时年39岁。为纪念他修筑东角海堤之功,莆人建祠祀之。
润所著《愿治疏稿》6卷、《林中丞集》3册,今已无存。
陈经邦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莆田城内橄榄巷(今城厢区长寿街庙前)人,生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经邦登进士第,选庶吉士。隆庆元年(1567年),授翰林院编修,任东宫太子朱翊钧的讲读官。
万历元年(1573年),朱翊钧登位,是为神宗,时年10岁。经邦日侍左右,继授经书。他以学识渊博、态度恳切、讲解明白、语音洪亮,每使神宗凝神听之。神宗尝命他吟咏御前笔墨砚剑,经邦立就妙词4;又令作诗赋,亦皆称旨。时神宗冲年向学,游情笔札,优礼儒臣;而经邦进退儒雅,每有风范;凡在经帏,莫不瞩目。对于这位经常相处的国师,神宗往往不呼其名,常称之为“白面书生”。
万历四年(1576年),经邦迁左谕德掌坊事。未几,因丁父优回里。服毕返京,进待读学士,掌院事;迁礼部侍郎,加太子宾客;转吏部侍郎,改掌詹事府,教庶吉士。万历十一年(1583年),经邦随神宗登天寿山,“赐麟衣银勺”;两宫召见慰芳,各有赐;进而升礼部尚书兼学士。他严禁胥吏夤缘为奸,部事大治。同年,礼部试进士,他校阅试卷,所取多贤能。其后,朝廷重修《大明令典》,经邦兼任副总裁。
经邦自为官至正卿,皆直言奉谏不辍,尝对朝廷政令、国家礼典、官吏考核、学校人才等项有所条陈,均得到采纳。神宗御书“责难陈善”4字赐之。唯自神宗将朝中政事委诸宰辅料理之后,经邦与辅臣,议每不合,因被排挤,乃乞休归里,时年40余。
经邦家居30年,热心公益,造福梓里。举凡修路、造桥和水利设施,以及饥寒赈济、人才培育等,他无不关心备至。他常常深入民间视察,且关心吏治,邑人至今流传着陈经邦手绘4个画面向神宗反映福建贪官胡作非为的故事。
经邦离京后,神宗每有所念,时常派人问候他。朝廷诠宰臣缺,廷议辄推经邦,只是“柄国者尼之”,终不得入用。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经邦病逝,年79岁。赠太子少保。
经邦工书法,善诗作。其诗质而不浮,丽而有则,足称名家,有《群玉山房诗集》存世。其为文,有《陈尚书疏议》两卷,《东宫讲章》、《经筵讲章》各15卷。
宋珏
宋珏,亦作宋彀,字比玉,号浪道人,莆田城内双池(今城厢区英龙街)人,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
宋珏初为县庠生,盛才藻,不愿俯首帖括,考选入官,遂舍去;后负笈太学,为廪■国学生,也中途弃去。其后,他寄寓南京、苏州、杭州等地30余年。
宋珏乘性豁达,所交多海内名流。挚友程嘉燧,乃著名的诗人和画家;钟惺是反对诗文摹古的一代文豪;李流芳既是文学家,又是书画家和篆刻家,这四人被时人称为“嘉定四先生”。宋珏常与这些文坛艺苑的巨臂相过从,其为人与才学也自为当世士林所赏识。李流芳曾特意营造“垫巾楼”,延他居住,两人堪为莫逆之交。晚年,他又与钱谦益、黄道周友善,为他两人疏财仗义,济急排难,无所畏避,时人无不传为美谈。
宋珏长于书法,而豪于饮,所饮每以斗计。他章、行、草、隶俱佳,八分行草,瘦劲有神,下笔往往别开生面,醉后挥毫,更似天授。
他又精于绘事。绘山水,“脱尽画史习气”,“自有一种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间”,“写松树尤秀绝”,画荔枝,无论陈紫、宋香,“色泽肤理,与生无异”。其画笔之妙,倾倒名流。求书画者,多伺其醉,出绢素听其挥洒,疾持去。他的片纸只幅,皆成珍宝,外国使者多以重金求购,高价收藏。他是明代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清代江南画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等,都受到他的影响。
他的篆刻,自以八分书(隶书)入印,开篆刻史上“莆田派”的先河。清海宁周春在《论印》诗里有“闻说莆田宋比玉,创将汉隶入图书”句。所刻宋代书法家蔡襄的《荔枝谱》和《古香斋帖》,极其传神地保持了蔡氏手迹,被人视为珍品。
宋珏又工诗文。其诗思轩爽流逸,才情烂熳;信腕疾书,未尝留稿。其文有《浪道人集》等,多所散失。
宋珏多年流落江南,但对家乡荔枝,情有独钟;曾朋结“荔社”,自任盟主。丹荔飘香时节,每日轮一人值社,必备荔枝,“以3千颗为率,多者益善”;“散时各拈一题一韵,次社汇呈”;苟有违者,“罚出荔枝3千颗”。他每到一处品荔,必即景题诗于壁,今存《读金陵俞仲髦荔枝辞戏作》一诗,凡54韵,有道是历代最长的咏荔诗。他视荔枝为世上最高贵的果品,说:“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余生于莆,既幸与此果遇,且天赋啖量,每啖日能一二千颗”。乃著《荔枝谱》,自号“荔枝仙”。
宋珏精通韵律,喜鼓琴。“手自鸣琴客善歌”,常弹琴助兴,与友同乐。
崇祯五年(1632年),宋珏卒于南京,终年56岁。
宋珏贫以客终,后藉师友资助,归葬莆田文赋里(今南门外莆田山牌村)。御史李嗣京为作墓表,谓“琴心酒德,风流倾江左之英;书圣画禅,购求尽海外之使”。又以“海内盛名士”5字题其额。
彭鹏
彭鹏,字奋斯,又字无山、古愚,号九峰,明崇祯八年(1635年)生于莆田小横塘,少时在城西门外宝树庵(今城厢区梅山居委会安福村)读书,后定居城内金桥巷(今城厢区凤山街)。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鹏鹏中举。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据闽叛清,延揽彭鹏为官,他装疯托病,用利锥刺破牙龈,谎说咯血,先后9次拒绝耿的征召。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彭鹏授三河知县。三河地处驿路要冲,满、汉杂居,号称难治。彭鹏到任,轻徭薄赋,整顿保甲,设立义学、学宫;拘禁作恶的旗人,惩处冒充皇族的游棍;遇有盗案,就驰马带刀,亲往查办。他治理狱案十分高明,邻近各县如遇疑难,都请他前去审讯。他曾呈请上司免除公私征索,增加购粮价格,未被批准,就自动求退,直到上司采纳他的建议为止。他清明廉正,不畏权势,政声盛传畿辅。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圣祖巡视京畿,召问彭鹏过去拒绝耿精忠征召,以及当前为官情形,特赐他库藏黄金300两,并下谕褒扬彭鹏“清廉正直”的节操。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顺天府府尹许三礼弹劾彭鹏隐匿县民控告的案件。圣祖命巡抚于成龙调查此事。成龙奏说:“彭鹏审讯控告案件,是没见到证人,正在通缉凶犯,不是隐不上报”。吏部议决削彭鹏官职,圣祖诏旨只削二级留任。后来,以彭鹏通缉的罪犯没有捕获,被累职降到13级调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圣祖诏旨举荐“廉能”官4人,擢鹏第一,授科道言官。时鹏乞假归乡,假未满就被起用为工科给事中。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关中大旱,赤地千里。鹏一天内连上三疏,奏劾陕西、山西、河南三省长官不恤民艰、营私肥己的罪行,又奏有关府、州、县的劣迹。诏命三省巡抚细查。复奏:事不属实。彭鹏本当受谪,而圣祖却予“宽免”。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彭鹏疏奏顺天府乡试严重作弊。圣祖令九卿审议。九卿既说彭鹏所奏不实,又引鹏“臣如胡言,请劈开臣的头颅,一半悬于京师,一半悬在顺天府学门上”的奏词,斥鹏的狂妄不敬,建议削职处分。圣祖命鹏回奏。鹏疏说:“九卿会议,诸臣曲从二主考,替二人掩饰过失,反而诬臣狂妄”。圣祖立罢二主考。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彭鹏受权贵排遣,外放江南,治理修河工事。次年,召刑科给事中;又次年,出任贵川按察使;接着,升佥都御史,授广西巡抚。时河南巡抚徐潮赴任,临行,圣祖谕他:“你如能比得上郭琇、彭鹏,不但可以成为今天的名臣,而且可以为后代增添益处”。彭鹏在广西任上,省刑罚,降赋税,减徭役,去污吏,积弊为之一清,人称德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彭鹏与广东巡抚萧永藻互调职务。圣祖勉励萧永藻要效法彭鹏。鹏抵广东时,淫雨为灾,即发仓赈赈济,活民甚众;继而审讯冤狱,开释无辜300余人,禁收私派银两数十万。
彭鹏为人刚介正直,居官廉洁,抑豪强、平冤狱,不畏强暴,弹劾贪官不留情面,可与言官郭琇齐名,世称:“彭鹏、郭琇,劾人无救”,深得圣祖嘉许。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彭鹏卒于广东任上,终年69岁。圣祖赐予祭葬,列为名宦祀之。
彭鹏有遗著《古愚心言》8卷、《中藏集》1卷、《两粤疏抄》、《渡江草》若干卷传世。
林桢
林桢,字少干,莆城赤柱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人,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7岁时过继给伯母,及长,入博士弟子籍。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举兵反清,逼迫桢受职,桢不从命,被捕拷打,幽禁数月,痛苦备尝。康熙十六年(1677年),精忠兵败,时桢年近四十,无意举子业,乃入国子监,赴吏部候选,例授候补知县。因离家日久,他请假回乡省亲。吏部多次催他回京就职,他都不去。在宅南筑了小屋,取名“学诗庭”,每天奉甘旨承欢老母之余,吟咏诗文以自娱。
桢平生足不入公门,而对桑梓要务,却辄任不辞。康熙十九年(1680年),莆田饥荒大作,桢和他的堂兄殿桂施粥赈济,救活饥民无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莆邑先后两度饥荒,桢变卖家产,独力施赈,百姓无不感戴。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洪水大作,攸关南北洋水利的木兰陂基址坍塌,沿陂而下约一里处的横山堤也将溃决,兴化知府赵邦牧、郡丞赵世安以及知县金皋谢等一行来到桢家告急,商讨抢修堤坝事宜。桢慨然力肩重任,募捐巨资修建木兰陂,并在横山构筑新堤。其后,溪海安澜,数百万顷农田岁获有秋。邑人佥都御史彭鹏为撰碑文,以记其事。
桢急公好义,凡是群众福利事业,为修缮学馆、营造桥梁和穷人无力婚嫁、丧葬等,他都倾囊相助,毫不吝惜。有人问他,为何不为自己的儿孙打算,桢说:我家“世传清白,奚用为儿孙忧?且贤不肖未可知,吾惟尽能当为而已!”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林桢卒,终年75岁,著有《学诗庭集》行世。
林麟焻
林麟焻,字石来,号玉岩,清代永积仓(今城厢区东山巷)人,生卒年不详。
麟焻焻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举乡试。次年,登进士第,授官中书舍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充顺天府乡试考官,所选拔的多为当时知名之士。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圣祖命翰林检讨汪楫楫为正使,麟焻为副使,赴琉球册封其国王。麟焻不收厚赠,免除该国付给的廪费与口粮。琉球人特建“却金亭”纪念他。返京复命时,帝在瀛台召问他。他陈述水程甚详,受到嘉许,升户部江南司主事,监督京太平仓。麟焻莅任,罢免一批污吏,多年积弊,为之一清,旋晋升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麟焻充四川乡试副主考,选拔刘鹏翥等40位乡贤,旋迁礼部郎中。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麟焻擢为朝议大夫、按察司佥事,提督贵州学政。他一面“严绝请托”,一面奏请朝廷增加乡试名额。鉴于贵州僻处荒陬,文体单调,麟焻着人购置明代名家文稿,颂布于学宫,饬师儒“朝夕课诵”,当地文风,为之一变。时提督、巡抚联名举荐,说他“清若秋霜,明为悬镜”,朝廷拟授以布政司参议,未补官,他就回乡修葺故居“北村别业”,建书屋3间,取名“珠树堂”,天天和亲戚、好友在那儿饮酒赋诗,“未尝一日预外事”。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福建巡抚梅绢奉命修纂《莆田县志》,聘麟焻为总裁。麟焻考证、品评,既谨慎又详尽,持论公正,令人推服。今传乾隆《莆田县志》即按他的稿本增纂成书的。
麟焻以诗闻名,在京时与友人往来酬唱,其“拂郁困顿之致,悯时伤乱之怀”,常发于诗,积以岁月,篇什遂多,新城王士桢、阳羡陈维崧为他点定,汇为《玉岩诗集》及《续集》,并为诗集题写序言。麟焻所著还有《中山竹枝词》、《星槎集》、《郊居集》、《竹香词》等,皆刊印行世;又有《列朝外记》稿若干卷藏于家。
郭尚先
郭尚先,字元开,号兰石,莆城书仓巷(今城厢区凤山街)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
尚先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福建乡试第一名,嘉庆十四年(1809年),登进士第,时年25岁。选人翰林院庶吉馆,奏习“国书”(满文),为相国卢荫溥所器重。常与同馆林则徐共聚卢家畅谈典故,言甚相得。散馆,授编修。嘉庆十八年(1813年),他奉派为贵州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年(1815年),充国史馆纂修,文颖阁总纂,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次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
尚先淡于名利,廉洁清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赴广东任乡试官,他本应任正职,但闻有人争于礼部,他就主动退为副座上任。广东试毕,即将离任,忽有福建同乡来谒,以银800两作见面礼。尚先力辞弗受,及抵京时,竹箧中仅余银1两。尚先继充《明鉴》纂修,文渊阁校理,派教习庶吉士。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父卒,尚先丁忧归梓。
道光元年(1821年),莆田大饥。尚先建议府县向富户籴粟,设厂减价平粜,不少灾民得以存活。服阕返京,补原官,又派教庶吉士。
道光八年(1828年),尚先任四川学政。他摒绝陋习,革除积弊,政绩斐然。当时四川考试,毛病百出,顶名入考者往往与隶役勾结,诡计多端。尚先一入蜀,就告示规约,违者重罚。翮即在夔州、绥定二地,查出作弊人员,绳之以法。进而确定考生籍贯,理顺考序,查禁私立学户名目和勒索考生重金的行为,严肃体制,废止规礼,减免入学者的经济负担。继而销毁坊刻《类典》(当时蜀地少书籍,坊间刻本乃删节《五经》出售,名为《类典》,士子往往“巧读”而不懂全书、全文、真义),文风大振。
尚先为官忠勤,深得朝廷嘉许。道光十年(1830年),任左赞善之后,两年中连续七迁,升至大理寺卿。
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尚先在典山东乡试中受暑发病,以职责所在,坚持阅卷。接着先后任殿试读卷官和恩监考试官,他都抱病履职,还冒严寒到刑部会审重案,于是大病发作,医药无效,归卒于除夕,年47岁。
尚先终岁劬劳,年未及艾,就须发尽白。殁后,宣宗痛惜股肱,多次对大臣们说:“郭尚先学问好,人品更好,不意如此短寿”。
尚先工书、善画、且精篆刻。其书本学欧阳询,后兼学颜真卿、褚遂良。善行草,其楷体典重工致,为当时的馆、阁所摹效。他的得意之作,堪与赵孟頫、董其昌媲美。因不计酬,求书者络绎不绝。日本、高丽仕宦多暗中以重金向人求购。尚先之画,以墨兰见长,兼善山水。其篆刻朴茂浑古,法度精严。其著作有(经筵讲义》和《增默庵文集》各8卷,《增默庵诗集》2卷,《使蜀日记》和《进奉文》各1卷,《芳坚馆印存》2卷,《芳坚馆题跋》3卷。
陈池养
陈池养,字子龙,号春溟,莆田城内后塘巷(今城厢区梅峰街)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池养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嘉庆十四年(1809年)登进士第,分发直隶,历署武邑、隆平、平乡、枣强、元氏、河间等县知县和冀、景、深三州知州。
嘉庆十六年(1811年),池养赴直隶候补,被委派复审武清县毒案。查无实据,知县孙某却受诬遣戍,他知孙系良吏,自己虽受累削职,也不以为怨。孙赴戍,他赠以百金,驰百里相送。后来,朝廷知他蒙冤,复以原职。
池养在东明赈灾,察知当地百姓迫于饥荒,农田多被外地富户贱价收买,乃报请上司,准许卖主三年内照价赎回。
池养知平乡,凶岁刚过,丰年初来,新旧钱粮并征,百姓仍难一饱。他为民请求征新停旧。当他离任时,人们空城出送。
署元氏时,又逢饥岁,他办赈济,一改前任查赈按门牌,贫民寄于富户牌中,富得赈而贫者却不得赈的弊端,百姓无不感戴。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池养丁父忧,次年归里后不再出仕。
他家居近40载,致力于莆田水利的重修与复修事业。道光二年(1822年)、三年(1823年),池养主持重修太平、南安2陂,一溉兴教里,一溉九里洋,辅木兰、泗华二陂之不及。道光五年(1925年),修木兰陂,开南洋三段沟渠,建洋城、林墩、东山三个斗门。道光七年(1827年),开通南洋水道的咽喉——荷色濑,复就宝胜溪中逐层伐石锁筑,以阻流沙,而让木兰之水直灌南洋。道光七年(1827年)、八年(1828年),筑东角、遮浪石堤1114丈,高1.1丈;设东西二石涵,以洩埭水;石堤外堆以乱石,以护堤根,而御潮挈。闽浙总督孙尔准感慨地说:“此莆百世利也,吾无憾矣!”道光九年(1829年),开木兰陂分流大沟,延寿陂径流大沟,环城濠沟和涵江沟。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三年(1833年),增筑延寿石堤,又建新浦海涵和下江头、余埭、西利、桥兜等新堤。道光十九年(1839年),挖宝胜溪沙石,以防冲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东门、辰门濠桥,渔沧兴文桥和头亭、二亭、三亭各桥。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木兰陂石龟,挖宝胜溪沙石,修东角、遮浪附石土堤。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砌瞻斋埭石涵、东角第三洋石涵和延寿桥下直堤与横堤。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修整东角石堤,增筑土堤。
池养又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拆修郡城。咸丰三年(1853年)修四城门。是年九月,永春人林俊率农民起义军攻城,池养派人砍去环城荔枝数千株,以巩固城防,并亲自带领团勇杀害起义军200余人,以“功”加五品同知衔。
池养历主厦门玉屏、仙游金石、莆田兴安各书院教席。虚心笃学,至老不倦,凡有述作,必就正于名宿,虽后辈,也殷勤下问。
咸丰九年(1859年),池养病逝,享年71岁。
池养除与修《福建通志》外,著有《慎余书屋文集》、《慎余书屋诗集》、《毛诗择从》及《莆阳水利志》等。
林扬祖
林扬祖,字孙诒,号岵瞻,莆田城内庙前(今城厢区长寿街)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
扬祖家贫,7岁丧父。母翁氏,年轻守寡养孤,还要侍奉家婆,母亲日授扬祖以经书,教以为人处世之道。每夜,一灯三人,扬祖读书,婆媳作女红以维家计,备尝艰辛。
道光五年(1825年),扬祖中试获经魁第1名。主考翁心存评其卷曰:“合观十三艺,斟酌饱满,到底不懈,足觇富贵福泽。”道光九年(1829年),扬祖举进士,签刑部主事,升员外郎,旋充方略馆编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调江西典试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扬祖以祖母杨氏老病,乞归终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服毕回京,补授湖广监察御史,提任工部给事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扬祖人军机处,升南北城御史。
在军机处,每逢假节,诸大臣例假回家,扬祖却照常办事。有一次,他在整理案卷,宣宗突然驾到。问:“诸臣何去?”扬祖答:“节假在家。”又问:“汝何独不假?”答:“臣恐有钦奉事件无人承办,致误军机,故在此当值。”帝喜他奉职之勤。与之谈论经史,知他学识之博。乃在小册子中写上“考语”。及病危,付册子与子奕〓(文宗),嘱:“要用人在此册求之。”文宗登极,阅册中有“林扬祖可大用”字,遂加拔擢。
咸丰元年(1851年),扬祖外放河南道台。他革除积弊,节省河运费5万余两,赏戴蓝翎,升河南按察使。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河南,开封吃紧,扬祖奉诏管开封兵防。他捐2000余金,米1.6万石,以发兵饷。时城中兵勇1500人,百姓争着出城避难。适连日大雨,扬祖日夜巡城,不带雨具,疲惫至极。数万太平军围城三昼夜,有人倡议:“先诱太平军人城,然后决黄河之水以淹”,扬祖极力阻止。旋关东巡抚李吉人率援兵至,太平军乃引去。朝旨为扬祖赏换花翎,署河南布政使。继调陕西按察使、升布政使。
威丰九年(1859年),扬祖应召入京,指陈时政得失,特旨署理陕甘总督。
扬祖历任京官18年,外任11年,所居皆要职,尝得“办事认真,操守端方”的嘉奖。至离职时,盘缠无着,不得不高利借债以成行。回乡后,他历任县擢英书院、兴安书院及仙游、厦门书院院长;对生童批点课卷,亲切教诲,指示读书作文之法,计20余年。自己则日习柳公权书法百余字,读史鉴20余页,作日记数则,虽盛暑严寒不辍。扬祖在家唯赖书院的一点“束修”收入以度日。
光绪九年(1883年)元月二十二日,扬祖病卒,终年84岁。
涂庆澜
涂庆澜,字海屏,号耐庵,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生于莆田常太营溪,后定居城内花园巷(今城厢区太平街)。
庆澜之父正英,道光丙辰举人,曾借仙游九鲤湖东僧舍读书,庆澜随往,深得其父的教益。
咸丰十一年(1861年)庆澜以拔贡应顺天乡试举人。左宗棠主持福建军务时,他应招人幕,叙知县,充咸安宫教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庆澜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
光绪五年(1879年),庆澜赴黔主考,旋丁母优回莆。还朝时改任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总纂,又加衔侍讲。
光绪十一年(1885年),庆澜分校顺天乡试。他先后两任考官,所得多贤能之士。如后来的状元赵以炯、探花刘培、榜眼崔培擢等。他曾两次“京察”一等,但因不附权势,未升一官。
庆澜晚年,以知府分发浙江,奉委校阅嘉、湖八营水师,任浙江厘金总办。他在厘金任内,剔除弊端,堵塞漏窦,同官侧目视之,多作蜚语以中伤。
庆澜生性傲岸,不屑在外奔竞,早有去志,因常备诗酒,约二三同好日游西湖,赋诗、题灵隐寺壁。曾用苏东坡“玉堂不住况黄堂”句,告休返里。
在家乡,他先后掌擢英、兴安两书院讲席,课士谨严,常以多谈有用之书勉诸生。每有余暇,多搜罗乡里掌故,日间动笔,夜里校勘,乐此不疲。
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废,江杏村侍御自京来电,促立中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作为兴安书院的山长,庆澜与新科进士张琴、关陈谟会同兴化知府赖辉煌商议,移兴安、擢英两书院租产为学款,另筹开办费3000元、常年费4000元,按莆田6成、仙游4成分摊,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初五日成立“兴郡中学堂”(今莆田一中的前身),校址设在擢英书院(今莆田实验小学)。
民国4年(1915年)庆澜病逝,享年76岁。
庆澜善书法,楷行俱佳,精于楹联撰句。他在北京故宫及莆田寺观留下不少妙联警语。所著《国史昭忠列传》及《大臣传》20卷、《莆阳文辑》5卷、《莆阳诗集》4卷、《荔隐山房全集》16卷、《卫生集语》1卷,皆梓行。
廖熙
廖熙,城内坊巷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生。
熙五世祖明山,“善用寸木雕镂人物、花草、虫鱼等”。熙幼聪敏,又因家学渊源,妙得真传,很早就长于刻雕,刀法十分挺拔。他对作品要求严格,所刻关羽、达摩等件,因物赋形,各具情态,均成为传世珍品。有一次,他用一块基部苍翠的白玉,制成一件“裸女卧蕉”的玉雕,维妙维肖,栩栩如生,令人称绝。
光绪年间(1875~1908年),熙的木雕作品被作为贡物供奉朝廷,德宗亲笔写“巧夺天工”四字褒奖他。宣统年间(1909~1911年),他的雕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获一等奖。
熙工绘事,善画梅、兰,能巧妙地把传统画技融于民间雕艺之中,使木雕艺术达到很高的境界,他的雕件一直为英、美、日本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古董商所瞩目,为国内鉴赏家所珍视。他又长于书法,用笔雅健秀劲,把他的书法刻在平雕小品和红木书盒上,见者赞叹不已。
民国7年(1918年),熙病逝,终年55岁。有手刻花梨首饰盒、砚照和玉佩等藏于家。
蒲鲁士
蒲鲁士,号叟堂,美国乌省泉田城新历克顿乡人,1864年生。早年毕业于美国何省卫斯理神学大学,获道士博士学位。1889年,蒲氏赴新加坡等地布道。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被派到莆田主持美教会。同年,他在莆城创办福音书院,自任院长,经常到街道、乡镇传教。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城内开设美兴书坊,经售宗教书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办罗文《奋兴报》,广泛宣传教义。这是出现在兴化的第一家报纸。当时,清政府废科举,立学堂。他在莆城创建培元学堂(今莆田二中),设英文、数学、格致等课程,兼授儒家经书和《新旧约全书》,并选送学生到美国留学。次年,开设美兴纺织局,给教会学生提供工读条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蒲氏回国时带回莆田陈紫荔枝苗,种植于佛罗里达州,后传至巴西、古巴等国,被誉为“果中皇后”。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蒲氏在城厢开办美兴印书局,自任局长,印刷用罗马字母切莆仙方言音的基督教经籍。又在涵江创办兴仁医院,自任院长。同年,在兴化教会内设讼事议事部,教友及其亲戚有涉讼事件,须先由议事部调查核实,然后处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福音书院内附设师范学校,为教会培养师资,自任校长、教员兼往各乡传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创办汉文《奋兴报》,并出版汉文《新旧约全书》,同时承印各界的印刷品,自任总经理。同年,建新孤儿院于城内仓后巷。
宣统二年(1910年),蒲氏成立戒烟社,协助政府禁止鸦片,受到摄政王载沣的嘉奖。次年,倡设公益社,调处民事纠纷。
民国元年(1912年),蒲氏赴婆罗洲,与当地政府订约,在沙捞越划地一块,由莆、仙两县教徒前往垦荒。参加垦殖的人须捐出收入的1/10给兴化教会。次年,在黄石建立面粉加工厂。民国4年,创办兴善轮船公司,置备水上木制汽船,往来于城、涵两地。民国5年,又募修东埭石堤。
民国6年,蒲氏在东埭、蒲岭一带购买田地近2000亩,租给农民耕种,并设立积谷仓收贮粮食。同年,于回国后不久病卒,终年53岁。
陈唐彬
陈唐彬,原名陈文炳,号慕禅(暮禅),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于莆新县上茅村,后由城内书仓巷唐家收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考中秀才,次年考补廪生。
清末,科举既废,学堂兴。陈唐彬受聘在英国圣公会莆田教区创办的进群小学任教。辛亥革命以后,该校由政府接办,成为公立小学,陈唐彬改任校长,把学校迁址洞桥兴安书院(进群小学亦名兴安小学)。
陈唐彬当校长,事必躬亲,举凡教务、训育、事务等,无不时常过问。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决不让其荒废学业。他以校为家,每晚必亲自巡视学生自修情况。为把学校办好,他连浇花、拔草等杂役,也都亲手去干。学校声誉,盛传遐迩。
陈唐彬在倾注心力于进群小学的同时,还与同年秀才郑鸿湘等四方奔走,广募资金,在县城隍庙倡建私立城东小学,并把它建为进群小学的兄弟校。两校在设备方面互通有无,在教学上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民国22年(1933年),65岁的陈唐彬开始领取“养老金”。他接受继任的年轻女校长委托,留校协助操持校务。自后,陈唐彬曾潜心于“身心性命之学”的研究,写了许多评介王阳明心学、林龙江“九序心法”的文章,集为《蒲草》多卷,现已全部散失,仅台北莆仙同乡会在《福建兴化文献》内转载有《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传略》一文。
1953年,陈唐彬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自1955年3月起,连续4届担任人民政协莆田县委员会常务委员。多年来,他努力撰写文史资料,积极参政议政。1964年冬,陈唐彬逝世,年96岁。
陈唐彬工于书法,四体俱佳,尤精古篆和隶书。他一生笔耕不辍,墨迹远播东南亚。他为莆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题写“英风盖世,浩气冲霄”8个隶体大字,为县水利工程题写“山牌渡槽纪念碑”等。
陈樵
陈樵,字友渔。原籍莆田县西天尾象峰栖隐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
樵生于山区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得中秀才,曾在福清县城当过塾师,后迁居城厢田尾安然里丘家祠堂,仍以当塾师度日。
光绪三十年(1904年),樵与涂开渠、陈乃元、蔡瑄等发起,在城厢马巷创办“醒社”,并附设阅报所,向民众传阅《民报》、《孙逸仙》、《猛回头》、《时务报》等宣传革命的书报。同年10月,樵与林翰、陈乃元、蔡瑄等在顶务巷创办兴化砺青小学,为莆田第一所私立小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樵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法政大学。留日期间,樵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回莆后,担任官立兴郡中学堂(今莆田一中)法律科教师。
宣统二年(1910年),樵为兴郡师范简易科义务教员。同年,出任莆田县禁烟局督办,他坚令戒烟,常深夜自出查缉,受吸毒者忌恨。次年,莆城民众与警察发生冲突,民众捣毁巡警岗亭和禁烟公所,樵的住宅丘家祠堂也在这次事件中被焚毁。
遭焚家之难后,樵把家眷迁回栖隐村老家,自己赴福州,加入同盟会设在福州的总机关部“桥南公益社”。在榕期间,樵还参加林森组织的“福沪福建学生会”。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同盟会在福州组织武装,积极响应。陈樵参加莆人林师肇的“炸弹队”,于11月9日随队进攻于山清福州将军府署,激战中,炸弹队击毙清将朴寿。
福州光复后,樵任闽侯地方检察厅检察官,不久调任南台分区首席检察官。
民国3年(1914年),樵在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执教,并一度兼任福建省议会秘书。
后又在住所萧威路挂牌当律师。民国7年,任清乡劝导员。
民国11~12年,陈承志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时,樵任财政厅总务科科长。陈承志去职后,福建省长林森委樵担任代理厅长。三个月后,樵离职,仍受聘担任财政厅顾问。
民国14年,樵患病去世,享年53岁。
樵平生好诗,曾师承陈石遗,曾著《丘园诗集》一稿,已散失。后期大都从事法律工作,有《刑事诉讼法》一书问世。
关陈谟
关陈谟,字勋甫,号佛心,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于莆田城内书仓巷(今城厢区凤山街)。
陈谟少时,与学友读书于城内东山华源洞。他涉猎面广,诗文之外,研习算数、勾股之法,独有心得;绝无师承,而心通其意,所立定义,皆与西哲暗合;自舆地、天文、东西洋历史及理化博物之学,无不贯通。当年,他与林翰、张琴被称莆田“三才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谟中举人;二十九年(1903年),登进士第,签分刑部主事;时因亲老,乞假回莆后,便不复出仕,而以从事桑梓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终其一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受聘在莆田最早由私人开办的涵江兴郡崇实中学堂任教。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废科举,县设劝学所,陈谟任所长。同年,城内开设私立砺青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至次年四月,堂长林翰赴日,聘请陈谟接任。
同年,待御江春霖自京来电,促立中学,兴化知府赖辉煌会同兴安书院山长涂庆澜、同科进士张琴、关陈谟商议,在城创设官立兴郡中学堂(今莆田一中的前身),该堂于次年四月初五日成立,张任监督,陈谟任总教习兼授地理课。他自绘暗射地图,考问采用测验法,都为当时教育家著述中所未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琴赴京受职,陈谟继任监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准备立宪,各省俱设谘议局,陈谟被推为莆田县议员。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福州光复。民国元年(1912年),陈谟与林翰等被选为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
民国元年至民国6年,兴郡中学堂易名兴化中学校,陈谟任校长。民国6年以后,校名又改为福建省立第十中学校,校长仍由陈谟继任。
民国7年,莆田民军向驻扎城涵的北军开战,他襄助圣路加医院院长、英籍医生华实,发起设立莆田红十字会,致力于救死扶伤的组织工作。之后,各地军阀混战,北军凡从莆田过境,俱来勒索巨额军饷。陈谟每被士绅商民公举,不顾自身安危,前去交涉,并与城涵商会长筹款“买治安”,使无辜百姓免受洗劫。
民国8年(1919年),陈谟与蔡瑄等人,在江口创办石庭小学。
民国11年,他被公推为修治木兰陂水利枢纽董事会的董事长,与莆田士绅、各界人士筹款10余万元,顺利完成木兰陂整治工程,并以余款加固黄石东甲海堤。
民国13年,他任莆田《衡报》社长兼总编辑。
民国15年,北洋军阀驻莆旅长董胜标在常太昭灵宫收编民军,陈谟作为士绅代表,应遨前去“观礼”,并充“见证人”。点编时,董下令开枪,弹如雨下,数百名民军倒于血泊之中。陈谟右臂中弹,骨碎血流,险送性命,嗣行截肢手术,锯断手臂。是年,他被举为莆田《群言》报社社长。
民国16年,省立第十中学改为福建省第十初级中学,学校实行委员制,蓝锵任主委,陈谟留校任教。民国17年,他和林侪鹤等人在城内创办第一所私立中等职校——莆田东山职业学校(今福建省水利电力学校的前身,校址今在永安市)。
民国21年7月,陈谟因病身故,享年60岁。
陈谟精书法,晚年以左手执笔,犹写出遒劲、潇洒的行楷。他是莆田壶社的老诗人,吟咏风雅。其遗著有《诗文集》若干卷、《莆中倭祸记》、《莆闻录要》、《理学勃兴》、《莆田地理的演进》、《中原民族迁莆的探索》各1卷。
游定远
游定远,字介园,晚年自号碧藏楼主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生于莆田城内衙后(今城厢区长寿街)。
定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岁试,考中庚子科府学秀才,翌年补一等廪廪膳生,以后历任城东(后称仓后小学)、普通(今长寿小学的前身)、砺青(今莆田四中的前身)等校的教员、校长。也担任过涵江海关的副关长、莆仙财政副督办和国民政府财政部江西谢埠统税局局长等职。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定远自编一部《抗日印史》,以抗日殉难烈士为主,上溯到唐之刘仁轨、明之戚继光、俞大猷,清之章士光、丁汝昌、邓世昌等,共311人,不限生前职位高低,就是“上海更夫”也不例外,每人各治一印,印边铭其中勇壮烈事迹。铭文字数不等,多的在200字以上。
《抗日印史》为手钤本,计3册。第一册有省内外名流萨镇冰、商衍鎏、马公愚、王毓祥等人的题词题诗和张琴的序言。张氏誉这部印史为“空前钜制”、“新意特出”而“史料寓焉”。八年抗战期间,定远还刻有续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莆田县委员会第一至四届委员,受聘任福建文史研究馆馆员。
定远对篆刻艺术有着深沉的爱好,他曾收集明、清以来莆乡名家篆印100余方,汇为2册,名《碧藏楼印存》。内含明代吴晋(字平子)1方、魏植(字楚山,号伯建)40方、宋珏(字比玉)1方、黄升(字象侯)12方、黄巩(字伯固)1方;清代宋栩(字韩长)8方、郑巩(字雨篁)2方、黄学(字习叟)8方、郭尚先(字兰石)1方、郭慎行(尚先孙,字幼安)8方、陈远(字兰士)1方、游观澜(字叔海)2方、张琴(字治如)50方。定远潜心研究诸家之奥秘,以魏植为宗,得刀法之妙,法度谨严,深受当年于右任、程育、商衍鎏和邑人张琴的推崇。
定远又是一位莆乡知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他曾收藏的有林椿花鸟画手卷、宋画鹧鸪图、楼阁图以及宋、明、清古砚20余方,其中包括宋代李龙眠砚、明代宋珏手刻精品澄泥砚、黄辛田石鼓砚等。还有两只麻雀化石,更是稀世之珍。此外,历代名家字迹、折扇、碑帖等,不胜枚举,但已在十年动乱中荡然无存。
定远于1969年病逝,终年94岁。
张琴
张琴,字治如,笔名持儒,晚号石匏老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莆田城内十八张厝(今城厢区太平街)人。
张琴13岁进私塾,因家贫辍学;后以友为师,学识大进。在诸学友中,他与林翰、关陈谟名噪全邑,人称莆田“三才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中举人,应聘在涵江祟实中学堂任教。光绪三十年(1904年),登进士第。这是清代科举的最后一科。按规定,此科进士应入馆肄业,听候任用。张琴入馆数月,以丁母优请假回莆。此时各地普设学校,他接江春霖侍御自京来电,与兴化知府赖辉煌、兴安书院山长涂庆澜、刑部主事关陈谟相议,在莆创设官立兴郡中学堂(今莆田一中的前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初五日,该堂正式成立,他任监督。
宣统元年(1909年),他晋京授职,入翰林院为编修。次年,接江春霖京城闽学堂监督之职。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他离京赴沪。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窃国。8月,中国国民党成立,他被推为国民党参议,旋而回莆,在城内旧驿站成立国民党兴化支部。同年,他被选为国会议员。
民国2年,他赴京出席国会,与李安陆等创办《亚东新闻》,担任主笔。一个多月里,他一连发表评击袁世凯的社论《亡国之条约与万恶之政府》、《余之共和国总统观》等20余篇,被拘留于怀仁堂一昼夜。当时舆论哗然,张琴获释,《亚东新闻》却被查封。是年,他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民国3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张琴回莆任兴化中学校(兴郡中学堂易名)校长。
民国5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国会,张琴仍任国会议员。时段祺瑞执意另组参院,以代国会,遭到反对。张琴乃于民国6年8月赴粤,参加在广州召开的非常会议,选孙中山为大元帅,投入护法运动。次年返闽,寄寓鼓浪屿。民国11年,国会恢复,他再任议员。
民国18年,他自南京返里,潜心著作,整理旧稿,准备刊行。同年,他改自家祠堂为私立莆阳图书馆,把在京多年搜集的图书陈列于馆,供人参阅。
民国19年以后,他着手编纂《莆田县志》稿,凡40卷。创办并应聘担任莆田国医专科学校校长,兼讲医学史。
民国38年8月,莆田即将解放,国民党党政人员逃散,人心惶惶,莆城各界公举张琴等5人组成县防护委员会,他被推为主任,下设防护团,维持社会治安,直至8月21日解放。
1952年5月15日,张琴病逝,终年76岁。
张琴能文,诗、书、画、篆刻俱佳。他所作山水,每成一幅,必题一诗。陈国柱(廖华)称他的诗“措词典雅,诗中有诗,句中有句”,“近代以来,莆田一人而已”。
张琴生平著作等身,正式出版流传的仅《桐云轩声画集》和《反袁社论选辑》两书。
朱铎
朱铎,字警予,莆七步里(今城郊乡七步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
朱铎自幼酷爱丹青,早岁蜚声莆阳艺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兴郡中学堂(莆田一中前身)破格聘为图画教师。因其生性如闲云野鹤,不惯于执教舌耕,不久就辞去教职,到涵江一家商行当“账房”。该商号在上海、宁波等地设有分行,朱铎乃有机会在江浙结识不少书画名家,观赏许多前人精迹,画技因而大进,求画者络绎不绝,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张书旗有“闽中翎毛,朱铎一人”的赞誉。
朱铎擅画花鸟,兼善山水、人物,尤精芦雁。其飞鸣宿食,各肖其状;笔简墨清,雅俗共赏;为近百年来兴化画坛中花鸟创作成就最大者。陈子奋说他的一些作品“可以力敌”驰名全国的清末花鸟画家任伯年。朱铎一生对莆田画界影响深广,除他的学生郭梁、周秀廷外,莆田现代名画家如黄愧群、许英三、陈鹤、朱成淦以及晚辈画友,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叨承教泽。
抗日战争期间,物价飞涨。朱铎家居穷乡,字画无人欣赏,被迫务农为生。民国34年,朱铎终于在贫病交迫下逝世,终年69岁。
朱铎的遗作多幅,收进1988年政协莆田县委员会出版的《莆田历代书画选集》。朱铎亦善篆刻,有《警予印存》传世。
林翰
林翰,号西园,莆田城内田尾(今城厢区太平街)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从小秉性聪颖,10岁就能咏对吟诗,以丽句惊人。17岁应县试,获冠军。19岁考取乡闱副贡。24岁中壬寅科第五名举人,被称为莆田的才子。但他两次赴京应试,都未考上进士。
林翰适应潮流,有维新思想。他在失意离京后,常与涂开榘、陈乃元、陈樵过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明节在城内顶务巷租用萧家祠堂创办莆田第一所讲授新学的私立学校——兴化砺青小学堂,旨在磨砺青年,培养人才,科学救国。林翰被推为堂长。
不久,林翰以官费赴日留学,入经纬学校,攻读法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再废科举,是年夏季,林翰恰由日本学成回莆,砺青小学正与官立小学合并,迁址凤山寺(今东大路),定名“莆田官立砺青小学堂”,又推林翰为堂长。
林翰后来再度赴日,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宣统三年(1911年),清教育部会试留日学生,他成绩突出,名列优等。同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砺小自后改称“莆田县立砺青小学”。次年,福建成立临时议会,林翰当选为议员,在福州兼任公立法政学校讲师。时同盟会的《侨南日报》编辑遇害,林翰被推为临时议会赴京请愿的代表之一。
民国2年(1913年),福建省议会正式成立,林翰当选为议长。民国11年,北军途经莆田,强拉民夫数百名,挑运物资到福州后,被集中关禁于榕城营地,准备强令他们继续负重北上。林翰闻讯,即向北军当局交涉,费尽口舌,数百名民夫得以全部获释。
民国14年夏,林翰在福州病逝,终年47岁。他的灵柩由榕海运,经涵江抵莆城。参加执绋的各界人士达200人左右。他的遗诗千百首,经“说诗社”发起人陈衍(石遗)精选作序,遵照他的生前意愿,定名《山与楼诗集》,由邑人陈翼才等集次出版。
陈乃元
陈乃元,字子范,号爱吾,原籍莆田华亭,后定居城内金桥巷(今城厢区凤山街),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
乃元考中秀才后,在莆城与林翰、陈樵、涂开榘等常相过从,切磋学间,议论时务,见识日广。时“戊戌变法”虽告失败,但维新思想对知识界的影响很深。乃元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陈樵、涂开榘、蔡瑄等在城内马巷创办“醒社”,宣传革命,并在顶务巷发起兴办私立砺青小学堂,并任该校教员,后为砺青派元老之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乃元赴日留学,入东京警察讲习所。期间,得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与林森、胡汉民、方声涛等结为挚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回莆,仍在砺小任教,秘密传播革命思想。
宣统二年(1910年),乃元参加林森组织的旅沪福建学生会,并加入同盟会在福州设立的总机关部——桥南公益社。
宣统三年(1911年),乃元任官立砺青小学堂的第四任堂长(校长)。武昌起义前夕,他暗中组织队伍,准备武装起义。莆田光复后,他负贲维护治安工作。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福建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时同盟会的机关报《侨南日报》编辑被害,乃元被推选为临时议会赴京请愿的代表之一。民国2年,省议会正式成立,他仍为议员,分管法制工作。
乃元在议政之初,就提出裁减不合理军费,以减轻老百姓负担的议案,开罪北洋军阀李厚基,险遭暗杀。接着,又因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而被通缉,逃往上海、厦门等地。护法军兴,他加入民军,前往广东。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总统,方声涛为福建靖国军总司令,乃元任靖国军军法处处长。粤、闽分裂,方部失败,乃元重返厦门。
民国9年,乃元受陈嘉庚之聘,任集美女子师范部主任(即校长)。接着,许崇智任命他为军法处处长。
民国15年,何应钦率北伐军入闽,成立福建省政务委员会,乃元任财务委员会委员长,负责清理北洋军阀据闽多年留下的财务问题。
民国17年,杨树庄任福建省政府主席,乃元改任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一度代理省主席。当时,全省各县行政主管均由民政厅任命,有个华侨富商想为大学毕业的儿子谋一县长官衔,央人说情,要付3万元给厅长养病,受到乃元严词拒绝。
民国19年1月6日,闽西北土军阀发动政变,劫持省委委员,乃元从病榻上被劫到尤溪后,新病、旧病交加,于同年8月14日逝世,时年52岁。事平,灵柩返葬于莆田筱塘山。墓牌由胡汉民书写,墓后纪念碑由于右任题字,林森书墓志铭,蒋介石书碑坊对联。后省政府还拨付专款,在福州西湖建一“陈乃元衣冠爆”纪念他。
涂开榘
涂开集,号季方,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系前清翰林涂庆澜第六少爷,人称“涂六”。祖籍莆田常太营溪村,后定居城内花园巷(今城厢区太平街)。
开榘幼读《四书》、《五经》,后学新科学、新知识,接受新思潮。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同陈乃元、陈樵、蔡瑄等人,在城内马巷(今城厢区卫生院左侧小巷)创办“醒社”,附设阅报所。他带头捐资700元,派人赴沪购订《浙江潮》、《民报》、《孙逸仙》、陈天华的《猛回头》、郑权的《瓜分惨祸预言记》、《福建之存亡》、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以及《东方杂志》等新书报,面向社会,供人借阅。此外,还向各界密赠许多仇满册子。
同年十月,他又与林翰、陈乃元、陈樵、蔡殖等,在城内顶务巷创办莆田第一所私立小学——兴化砺青小学堂。他出资最多,却只在该堂担任义务教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留学东瀛。回国后,接任砺青小学堂的第三任堂长。
宣统二年(1910年),他又同涵江人黄湘、黄纪星于城内府学明伦当开办“兴郡师范简易科”。同年,加入同盟会在福州设立的总机关部“桥南公益社”。
宣统三年(1911年),他在参加莆田的光复活动后,即与杨持平、邹去病、林一士赴沪,参加北伐队伍。旋因南北和议,未遂其志。接着,加入奉孙中山为总理的中国自由党,并于次年春回莆,在城内四贤祠(今莆田五中校内)成立自由党兴化支部。4个月里,莆仙两县党员达5万人以上。3个月后,这个支部就被袁世凯政府所封禁。
民国3年,他再度赴沪,参加中华革命党。时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他立即回莆,与杨持平、邹去病等人组织民军,从事讨袁活动。
民国8年,福建靖国军总司令方声涛编莆田所有民军为一个旅,推开榘为旅长。次年,因杨持平被北洋军阀拘捕下狱,开榘四出营救不成,乃即匿居鼓浪屿、香港等地。
民国11年,开榘作为砺小创办人,被该校元老们由北平请回莆田,出任第8任校长。
开榘以宣传革命、倡导文明为己任,曾出资由上海买回舞台布景、戏剧服装和道具,召集林一士、邹去病等数人,在城四贤祠成立文艺组织—“通俗教育团”。他们自编自演许多话剧,诸如痛斥袁世凯复辟的《奸雄惊梦》和反对封建婚姻的《结婚鉴》等,开了当年被莆田人称为“文明戏”(话剧)的先声。又与马绳武等人结为“票友”,合演《捉放曹》、《空城计》等戏,为家乡引进号称“国粹”的京剧唱腔。
民国20年,开榘因病逝世,终年51岁。
杨葆衡
杨葆衡,字子字,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仙游沙溪镇杨寨乡。婚后定居莆田城内市头下(今城厢区凤山街)。
宣统元年(1909年),葆衡作为莆田兴郡中学堂首届毕业生回到家乡,与杨雪门等人创办私立昭阁小学,在该校担任教职。
民国4年(1915年),葆衡南渡印度尼西亚,在爪哇岛的泗水华校任教。时袁世凯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准备复辟帝制,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掀起护国运动。孙中山先生在南洋各地发展革命组织,葆衡积极加入这个组织,从孙先生那里了解到许多革命道理,还得到一帧嵌在厚纸框内的6寸立身戎装照片。框上有中山先生的亲笔题字,右上角书“葆衡同志”,左款为“孙文”二字。
葆衡旅居泗水3年,省吃俭用,曾把平日积累在国内买的一部“万有文库”捐赠给昭阁小学。这部文库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彼时农村一个中等家庭的财产。在泗水,他边教书,边学日语。民国7年,他考上中国官费生赴日,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攻历史。是年,莆田南北军大战,葆衡在东京与林朝章创办的《兴化杂志》上详细地报道这些消息,并及时写信向孙中山求援。中山先生乃命秘书邵元冲复来一信,对他亲切抚慰,勉励有加。
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葆衡通过《兴化杂志》宣传新文化、新思潮,反对旧礼教,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后来,由于撰稿人和通讯内容已不限于莆仙两县,该杂志乃改名《闽潮》。
民国11年,葆衡学成回国,先后任仙游、福清等县教育局局长。民国13年秋,在莆田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务委员会主委。民国16年,省立四师改为省立第二高级中学,学校仍为五人委员制,葆衡蝉联主委。自后,他历任福建师院附中、省立莆田中学、私立砺青中学、省立仙游高中、枫亭职业中学等校教职。
解放后,葆衡于1955年从永春三中退休回莆,被选任莆田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9年,葆衡病逝,时年89岁。其一生著有《中国人文地理》等书。
华实
华实,字秋庄,英国苏格兰(ScotLand)人,生卒年不详。
华实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得硕士学位。宣统元年(1909年)到莆田,在兴化圣教医院任外科医生。民国元年(1912年),医院改名“圣路加医院”(莆田县医院的前身),他接任院长。为建立医院墓金,他在城东门外下墩村购置农田100多亩,设立田庄,以田养院。
民国7年8月,杨持平率领安溪民军来莆,会合莆仙民军(人称“南军”)进攻驻城、涵两地的北军。双方激战数月,死伤重大。华实和关陈谟发起设立红十字会,救护伤病员。加入该会的,每人交银圆25元为会费,领取证章,并在住屋大门顶贴上红十字标志,就可以拒绝民军入内搜查。后来,华实出面向作战双方调停,由他充当谈判的中间人,划莆田为北军防区,仙游为南军防区,战事遂告平息。
民国11年,粤军许崇智攻闽,闽督李厚基逃,北军溃败,退出莆田。为避免北军溃兵搔扰抢掠,华实冒雨募款400多元,赠给北军,作为遣散费。民国13年,福建军务帮办王永泉被孙传芳所逐,逃到莆田,莆城兵匪出入,大扰居民。华实“抚伤救亡,翼而隔之”。
民国14年1月,忠门乡农民抗捐抗税,夺取军警枪械,杀死官兵。华实充当所谓调解人,诱使群众送还枪支,并交纳罚款2.5万元。同年,“五卅”运动爆发,华实回国。
华实在莆时,曾募捐修葺木兰陂、东角堤、玉湖堤,建沟下桥、玉塘桥,砌松岭山道数十里。
杨持平
杨持平,原名人杰,号俊民,清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廿二日出生于莆田西门外延寿(今城郊乡延寿村)。
持平家境贫寒,父务农,兼卖苦力。他幼时随父下地习耕,稍长,且耕且读。后得塾师之助,就读官办的兴安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持平考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赴榕参加优、拔贡考试。因考官苛索“卷金”,引起公愤,他被推写状上告,状词有“李唐末造,尚有不第之黄巢”句,有人怕惹“造反”嫌疑,定要删去。持平说:“怕什么!清朝快要灭亡了。我们从祖先到现在,已做260多年奴隶,能不造反吗?”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持平只身去找黄兴献策,然后转赴上海,加入北伐军。南北和议既成,清帝退位。他即返莆田,与叶华滋等创办《兴化民报》(周刊),鼓吹继续革命,振兴中华,是为莆人自办的第一张报纸。翌年被胁迫停刊。
民国2年(1913年)9月,他任厦门《闽南报》编辑,进一步抨击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北洋军阀派密探跟踪监视,持平不得不避难于南洋。
民国5年,云南讨袁旗举,他自南洋回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同安、莆田建立根据地。袁死后,他任厦门《民钟报》编辑,极力指斥北洋军阀。时厦门地方当局勾结帝国主义,持平多次被鼓浪屿英国租界的“会审公堂”所“传讯”。
民国6年冬,他深入长泰县的山重,组织“闽南军”,通电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次年3月,率部进军同安灌口,重歼闽督李厚基的援兵。同年秋,又率莆田民军,联合粤军军长许祟智,围攻驻扎莆田、涵江的北军。因南北和议,退驻南安。不久粤军司令陈炯明勾结李厚基诱杀持平部下,进迫闽南军。持平举兵反击,大败陈兵。旋经孙中山致函劝止,乃遵命停战。
民国8年7月,广东军政府委持平为福建靖国军第三旅旅长。次年,福建护法军支队司令王荣光秘密投降北洋军阀,诱执持平,将他押送敌方,囚于泉州监狱。
民国10年6月3日,持平就义于泉州的“万山第一”处,时年39岁。民国16年,他的灵柩由泉州返葬于莆田南门外凤凰山下的筱塘之滨。
林师肇
林师肇,号香宇(香雨),莆田东门外邦尾(今城厢区城南乡镇海村)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
师肇是莆田兴郡中学堂(莆田一中前身)的首届学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他在该堂肄业时,适逢光绪皇帝死了,莆田县令却一路鸣锣,径往东门兜县城隍庙(庙址在今市政府内)进香。师肇借故发动同学邹鸿畴(痴知)、朱焕星(妙哉)、梁济川(富如)、林挺秀(奇峰)等数十人前去阻拦,夺去“开道”的大锣。
时莆田36乡农民首领黄濂集众反抗官府,师肇对他暗中支持。濂被清廷缉捕,师肇也在被通缉之列,遂悄悄离家,逃往南洋。在南洋,他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次年,即奉孙中山密令,回国发展组织,成立兴化同盟会,任该会会长,蓄积革命力量,图谋举事。
宣统二年(1910年),他与乡人黄纪星、陈樵、陈乃元等参加同盟会设在福州的总机关部——“侨南公益社”,秘密沟通消息,组织革命势力。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成功,福建各地纷纷响应。师肇等人赴榕,参加省垣光复的筹划工作。他被推为炸弹队队长,于11月9日率领陈樵、叶声、林一士等参加围攻于山清福州将军府署的战斗,杀清将朴寿。
省垣光复后,黄纪星、林一士等立即回莆。11月12日,莆田也宣布光复。都督孙道仁即派师肇回乡宣抚,并协同黄纪星等出面安民,办理一切善后事宜。民国元年(1912年),根据临时约法,福建省成立临时议会,师肇当选为议员。民国2年,袁世凯为称帝做好准备,到处翦除异己,多方围捕革命志士,师肇再度逃往南洋。
在南洋,师肇先后任马六甲培风学校校长、槟榔屿巴东丁雅勉的励青学校校长、雪兰莪巴生的中华学校校长等职。他遵照孙中山的指示,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并为回国举事筹募革命经费。
民国7年,南方护法政府委任许祟智为东路讨贼军闽粤总司令,师肇奉孙中山指示回国襄助许部军务。9月,许委师肇为东路讨贼军闽粤第九旅司令。他一接任,就积极组编民军,扩大革命实力,深得孙中山的赞许。为表嘉勉之意,中山先生从南洋寄一帧附有亲笔题字的立身照片赠他,上款写“香宇司令惠存”,下款署“孙文”二字。
同年12月,许崇智离开仙游,师肇的民军经过整编,随许转德化、永安、漳平等地。民国9年4月,许准备回粤,师肇率部回莆。乃向福建靖国军总司令方声涛建议,将莆田所有民军合编为一旅,推涂开榘为旅长,他自己投身教育界。
民国10年,师肇任福州华侨公学校长。时福建省议会正式成立,他被选为议员。民国13年,师肇因病在福州逝世,时年42岁。
宋增矩
宋增矩,字湖民,晚自署南禅、湜老,城罗巷里(今城厢区长寿街)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增矩出身书香之家,祖父琢堂、父石壶都是清代著名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增矩补博士弟子员,为清代最后一科秀才。次年,进兴郡中学堂深造,系该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后考进北京大学英文系,兼修法语和世界语,是莆田得学士学位的第一人。
大学毕业后,增矩任过交通部科员。民国15年(1926年),北伐刚胜利,福建省教育厅遴选新人材,电邀他返闽接办省立第十中学(莆田一中的前身),任事务主任。
增矩对社会文化艺术事业十分热心。他曾邀集学校教师、社会名流和青年学生在小西湖畔创办“兴化青年艺术社”(后改名“莆田民众艺术社”),自己出钱出力,修建社址,开展文化、艺术的研究活动。多次举办书画、文物、碑帖展览,出版刊物;组织音乐会,整理莆仙戏曲,编印简谱。这些活动,从来不受政府机关的津贴。
艺术社还举行中学生征文比赛,创办《心之窗》,发表青年学生的创作,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曲、漫画等。这些作品不免刺及时弊,触及社会黑暗面,因此刊行数期,便被勒令停刊。后来又倡办《莆田三日刊》,更因涉及莆田县政黑幕,而被封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矩先后担任人民政协莆田县第一至四届常委、县人民委员会委员、莆田县志局主要编委等。
1962年夏,增矩与几位老友倡起组织“壶碟会”,取明代人“一壶酒、一碟菜”之义,藉以切磋诗艺,歌颂现实,丰富社会生活内容。
1967年,增矩病逝,终年82岁。
增矩著述甚丰。所编《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保存地方文献的不少资料。文史学家郑振铎认为“很有价值”,应予送省收藏。他的《郑樵先生年谱》和《郑樵史实杂志》,于1962年发表在厦门大学举行的“郑樵诞生1850年纪念”学术讨论会会刊上,备受历史学家顾领刚的推崇,称之为“实地调查,实事求是之作”。此外,尚有《刘后村先生年谱》、《跋二胜和尚塔志铭》、《千年古荔宋家香》、《诗歌用韵作法举例》等传世。其生平诗作,无虑数千首。1985年,其哲嗣元模多方收集,求得74篇、160余首,辑为《宋湖民先生诗稿》一书,由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福建诗词学会会长黄寿祺教授作序。黄氏给以“或则词藻典雅,或则气势沉雄”、“亦多警句可诵”,“内容与形式实多可取”的高度评价。
黄卓然
黄卓然,字愧群,晚年自号花园散人,莆田花园巷(今城厢太平街)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卓然幼时家境贫寒,母亲以女红为生计,善绣花鸟。卓然常侍膝下,潜移默化,从小即喜画花卉鸟禽。民国3年(1914年),他在省立第十中学毕业后,曾任三江口新浦新元小学教员。他一边教学,一边练习国画墓本功,后来积下一些钱,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
在美专,他认真学习,孜孜不倦,画技大有长进,深得导师的器重。美专毕业后,先后于省立第十中学、莆田高级中学、厦门集美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图画教员。民国14年,他回到家乡,任私立莆田砺青中学、咸益女子中学教员。
卓然擅绘花卉虫鱼,尤精鸡禽。他经常临摹名画家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的画谱,却不拘泥一格。他能精心构思,取长补短,使自己手中的种种鸡禽,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显示出极为深厚的绘画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各界人士的赞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1959年3月退休前,卓然一直在莆田四中、莆田九中担任图画教员。还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担任人民政协莆田县委员会委员。
60年代初,他到福州参加中国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装饰画的设计工作。又与莆仙戏著名老艺人黄文狄合作,编绘《莆仙戏科介》一书,该书曾获中国戏剧协会梅兰芳博士的好评,并来信祝贺。
1969年,卓然病逝,终年79岁。
温彦斌
温彦斌,名洪,字岂凡,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生于莆田西门外安福村(今城厢区梅山居委会安福街)。
彦斌小学时即爱好体操,学拳习剑;入兴郡中学堂只一学期,便考进福州武备学校;毕业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
辛亥革命,福建光复,彦斌以保定军校毕业生被派回闽,任革命军连长,曾同清军作战。次年,升任营长,隶北军二十四师二十八旅旅长孙葆搭部。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后,直接控制这支部队。不久,该旅调防,彦斌派驻漳平县。民国2年(1913年),南方讨袁军兴,福建宣布独立,彦斌举南军旗帜,积极响应,旋升为团长。部队开驻广东饶平,彦斌兼任饶平县长。
民国11年6月16日,陈炯明背叛革命,反对孙中山,炮击总统府。时许宗智担任粤军总司令,许部是中山先生对付叛军的主力。彦斌受许倚重,在讨陈战斗中奉命与陈所部的林虎、洪兆麟多次交锋;曾协同友军攻下战略要地惠州城,又由广州打到东江,直捣陈的老家海丰县,为中山先生重新统一广东创造条件。
民国12年2月,彦斌升粤军第七旅旅长,驻防广州。次年,奉命解除英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买办陈廉伯的商团武装,平定广东的又一叛乱。中山先生派胡汉民前来慰问,表彰彦斌的又一战功。
民国14年,许宗智的参谋长蒋介石策动许部的第二旅兵变,扣押许氏,取代总司令职位,迫许写出手令,把彦斌的第七旅缴械整编。事后,蒋以同学关系,提升彦斌为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彦斌拒不受命,乃离开广东,北上沪滨,南下厦门,卜居鼓浪屿。
民国16年,蒋介石派人来闽敦促彦斌出山,彦斌到南京接任国民党二十二师少将参谋长之职。时直系军阀孙传芳、张宗昌率十万大军进逼南京,国民政府岌岌可危。彦斌与桂军联合应战,保卫南京的安全。在南京数年期间,彦斌多次出差整编部队,并曾回闽整理福建财政。
民国22年,彦斌奉调为驻防漳州的四十九师张贞部的参谋长。彦斌与保定军校的同学卫立煌义结金兰,交谊甚笃。卫任闽、浙、皖三省边区总司令后,彦斌改任三省边区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兼安徽霍山县县长。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卫立煌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彦斌领陆军中将衔担任参谋长兼办公厅主任。彦斌与卫氏的亲密关系,使蒋放心不下,特派郭寄峤为第一战区司令部参谋长。其后,卫立煌与顾祝同、阎锡山三个战区司令长官联名保荐彦斌出任甘肃省主席,未有下文。彦斌自后,意志渐趋消沉,除日常办公外,辄闭门谢客。早晚打太极拳、舞剑,有了余暇,便以翻阅佛经来度日。
民国31年1月,彦斌52岁,因老母在堂向卫请假回籍省亲。卫立煌留之不住,乃送赆仪1000元。又因彦斌之母蔡氏持斋奉佛,便以《千佛图》一幅见赠(此图是西藏喇嘛献予国民政府,由蒋介石送给卫氏珍藏之物)。彦斌从此退出战场、官场。
回籍的两年又五个月里,彦斌或居家侍奉老母,或到南山广化寺找慕西和尚畅谈佛经。慕西即前清秀才、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彦斌的同学林翰藻。
民国33年6月28日,温彦斌逝世,享年53岁。遗体遵嘱从佛,在广化寺火化。
林卓立
林卓立,号侨鹤,莆田城厢文献街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5岁的林卓立东渡日本,进千叶医学校深造。他在该校用8年时间完成学业和实习任务,继在帝国大学研习文科。卓立是个遗腹子,离家久了,其母思念殷切,结果他在帝大只读1年书,于民国8年(1919年)返家。
民国9年,卓立应莆田《醒报》之聘,担任主笔,以其博学与能干,受到该报负责人的赏识。时有北洋军阀旅长董胜标的内弟侮辱民女,遭到老百姓的追逐、喊打一事,被卓立揭诸报端,董胜标要求更正这则新闻,受到卓立的严词拒绝。董乃勒令报社克日关门,且有暗算卓立的迹象。为安全计,卓立通过关系,求助于“水关”守卫人员,连夜乘船出关,赶到涵江,次晚在三江口搭轮赴沪,转到广东,避难一时。
民国15年夏,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卓立应十一军之请,充任该军军医处处长,随军北上。北伐军攻克武昌,卓立在武昌兼任卫戍病院院长。
民国17年,应学友之邀,卓立在甘肃省政府充任参议咨议。次年南下广东,任该省参议咨议。他深感“天下乌鸦一般黑”,决心脱离国民党政界,献身于家乡的医疗事业。
民国19年以后,卓立任涵江私立平民医院院长,为家乡培育一批医护人员,如陈文斗、江宗泰等。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莆田展如医院负责人陈瑞骥(号展如)以其毕业于保定军医学校,首先被调入伍,参加抗日。瑞骥乃将医院和自己的眷属托付与卓立,就离家而去。不久,军中传来瑞骥遭人暗害的噩耗,卓立为医院前途和维持好友一家十余口的生活,不得不在医院当了7年的义务坐堂医生,直到瑞骥子女基本成才以后,才离开该院。
民国33年8月,卓立以校董身份,接任私立砺青初级中学第三任校长。民国36年,他辞去校职后,在城内济民诊所传授医术,协助戴恒谟医师开展业务,并整顿自己祖上遗下的珍源医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立连任人民政协莆田县第一至五届常务委员,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卓立被吸收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进入古稀之后,卓立热衷于莆仙戏的研究与编写,他的力作多幕莆仙戏《王宝剑》由当时的“和平剧团”演出,颇受好评。
1970年,卓立病故,终年78岁。
林一士
林一士,又名一杏,号农村,莆田城内半门街(今城厢区梅峰街)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一士16岁毕业于城内砺青小学堂。升中学不久,即转福州某校。他读书轻章句,求度通其旨就罢;写文章议论恣肆,不拘程式;字丑而奇,人多喜之;画国画脱尽前人窠臼,浓艳中有苍劲奔放之致;宣传革命,不遗余力,是当年莆田第一个话剧团“通俗教育团”的活跃分子。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革命爆发,福建群起响应。一士与陈樵、叶声等人赴榕,参加以莆田人林师肇为队长的福州炸弹队,激战于于山,猛攻清福州将军府署,杀清将朴寿,10月19日福州光复。
省垣光复,一士立即回莆,与革命派组织举义队伍,莆田一光复,即于11月赴沪,加入北伐队伍。旋因南、北和议告成,一士乃投身关外司令蓝天蔚部,受上校衔,参赞军务。在关外,他常只身夜出,徒步十里外侦敌,遇雪冻几毙。其后也因和议既定,蓝部解散,始渡海南旋。
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一士潜赴上海,加入中华革命党。继而回莆与杨持平等组织民军,谋与川、滇配合,响应讨袁号召。在此期间,他奔走于莆田、上海等地。在沪上,与留日回来新抵上海的福建人沈某邂逅,共谋刺杀福建督军李厚基。不料李派密探尾随,一士才到福州,就与沈某同时被捕下狱。
袁世凯急于称帝,加紧镇压革命党人,来电促杀,一士即于民国4年12月31日就义于福州东门外,时年仅23岁。
黄玉树
黄玉树,字益三(亦珊),莆田城厢东里巷(今英龙街)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玉树在小学阶段,读书勤奋,成绩优异,得到教师的称可。第十中学毕业后,他当过培元小学教员,也担任过小学校长,旋考入私立厦门大学教育系。时因厦大无理开除他的同班同学陈国柱(后化名廖毕,中共莆仙两县组织的创建人),并将同情国柱的教授欧元怀等解聘,引起一些教授忿然辞职,全校2/3学生签名离校(其中包括黄玉树等6名莆仙籍学生)。为使数百名青年不致中途辍学,欧元怀和诸教授乃在上海筹建大夏大学。玉树成了这所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系的首届毕业生。
民国16年(1927年),玉树在福建省立第二高级中学任“五委”委员兼教务主任,后来转任莆田县教育局局长。民国18年,省二高改名省立莆田高级中学,玉树被省教育厅委派为校长。民国22年,因秘密掩护进步学生脱险,遭到国民党旅长林寿国的一连串追查。玉树乃即离家北上,考进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硕士班深造。
玉树学成回闽,就聘于私立协和大学,担任教育学教授。民国26年,抗日兴,协大迁址邵武。
在协大,玉树结合教学,写了不少教育论文,先后出版《小学教师》、《中学校长》、《中学教育行政》等书。
民国33年,教育部在福建创建国立海疆学校(大专),玉树受聘为该校教务长。这所学校于解放前夕停办,玉树改任厦门大学教授。期间,玉树曾与族人讨论扩大老家英龙保国民学校的规模、设备间题,于民国37年发动黄姓族人捐献祠宇11座、租谷1.5万公斤为该校产业,受到南京教育部的立匾褒奖。自后,这所学校逐步发展为完全小学,学生数达400余人。
民国38年秋,莆田解放。原美教会创办的哲理中学由宋庆嵩任临时校长。1950年,宋辞职,经莆田人民政府遴选,改由玉树接任校长。1951年,玉树进福建省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哲理中学由人民政府接办。1952年改为莆田第二中学。玉树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在整顿学校秩序的同时,狠抓教学,取得不少成绩,使该校成为省重点中学。
十年动乱期间,他被诬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病危之际,他还念念不忘教育事业。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的冤案得到彻底昭雪。
玉树担任过福建省人大代表,莆田县第一、二届人大常委会常委,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3年,玉树病逝,终年80岁。
欧元怀
欧元怀,字愧安,莆田城内北河边(今城厢区英龙街)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元怀12岁进官立砺青小学,由于勤勉好学,他的成绩辄列班级前茅。升入哲理中学后,也因学业优异,深受师友的器重。
民国4年(1915年),元怀中学毕业,得到师辈、亲友的资助,飘洋过海,到美国留学,先进美国西南大学文理学院,后又进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行政,得硕士学位。在美期间,曾经做过工读生,一边求学,一边劳动。也曾当过家庭教师,以所得报酬充作自己的生活学习费用。
民国11年,元怀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任该校教育科主任兼总务长。民国13年,因厦大校方庇护殴伤学生的肇事人,并无理开除学生多人,元怀据理力争,竟与其他几位教授一起被提前解除聘约,舆论大哗。时全校学生不到400人,而签名离校的竟达329人。
接着,厦大学生组团赴沪,请求元怀和原厦大的王毓祥、林天兰诸教授在沪筹建新校,以免中途失学。元怀乃租用民房,挂起“大夏大学”的牌子。这样命名,说明学校系由“厦大”嬗蜕而来,并寓光大华夏之意。
建校伊始,元怀于民国18年陪同校长马君武前往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募集经费。后马君武博士调任北京工学院院长,公推王伯群继任校长,元怀任副校长。当时,元怀还兼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委员。
民国19年,元怀征得各方同意,在上海西郊辟地数百亩,建起教学大楼、图书馆、体育场、教职员工和男女生宿舍。全校共设教育、理学、文学、商学、法学等五个学院,还有师范专修科,学生总数近2000人。元怀的母校——美国西南大学特赠他荣誉博士学位。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元怀率领师生员工内迁。先和复旦大学组织联大,在江西庐山牯岭上课。后学校与复旦分开,乃迁重庆,再迁贵阳,为抗日救亡继续培养人才,输送新生力量。民国28年冬,国民政府委任元怀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元怀以大学为重,坚辞不就。民国29年4月,又委他为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民国33年,王伯群病故,元怀立即辞去官职,全面负起大夏大学校长的职责。民国34年抗战胜利,元怀于次年把学校迁回上海原址。
民国36年,元怀在李宗仁支持下,当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民国37年底,参加由邵力子等人组成的和平代表团,准备赴北平参加国共和谈。嗣因国民党拒绝共产党的八项和平条件,未克成行。
解放前夕,在中共“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感召下,元怀不愿接受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密令,与沪、宁、杭一带的53名立法委员联合发表脱离国民党的声明,受到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教育部于1951年夏决定将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元怀被指定为这所大学的筹备委员会委员。
50年代,元怀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上海市委委员、人民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委员。
1978年1月7日,元怀逝世,时年85岁。
苏师颖
苏师颖,别号遂如,莆田南门沟东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师颖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曾任私立厦门集美女子中学、省立莆田师范、省立福州大学、省立建瓯中学、私立南安成功中学、省立仙游师范等校校长,也担任过国立海疆学校副教授。
在成功中学任职时,他曾穿插担任国民党福建民政厅秘书室主任、教育厅科长和福建省保安处处长黄珍吾的机要秘书,但时间短促。特别是被黄“召见”一次,即被“调用”,而任职的5个月中,他曾三次藉故离职。
师颖从事教育工作整30年。他办学认真负责,聘用教职员,任人唯贤,1善1于团结员工。他学识广博,对各科教学都有所讲究。他重视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与有关老师分析其意见,择善而从;常与老师深入探讨,改进教法,以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
师颖工书画,篆、隶、行、草俱佳;其画不论山水、花鸟、虫鱼,横涂纵抹,无不气韵清新,格调别致。他画《百雀图》,只将饱蘸淡墨的画笔,在纸上悬空,轻轻撩摔两下,让点点墨汁滴于纸上,就一点一笔地画起来。画面碧树晴空,群雀飞翔,枝头声嗓,春意盎然。他所到之处,求索书画的人络绎不绝,他应接不暇,却能夜以继日,有求必应。
师颖擅弹三弦琴,喜与农民为友,加入南门十音队。春节元宵,每随十音队进城,尚沿街弹奏,乐而忘返。
民国37年(1948年),师颖当选莆田县国大代表,出席“国大”归来,友人请他为《东坡笠履图》题诗,他稍为沉吟,感慨系之,立就五绝一首:“世道信难行,况当风雨夕;轩冕常为累,何为笠与履”。
1950年,师颖辞去仙游师范校长职务。1951年7月,师颖病逝于莆田新县,时年56岁。
郭铿若
郭铿若,号颐堂,城内凤山街书仓巷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铿若进私立砺青小学堂。民国2年(1913年),进省立第十中学。民国6年,他毕业考成绩居全班第一,被保送至福建公立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学习。毕业后从事工程建设工作。民国14年获工程师职称。
民国19年,福建省政府决定改建福州闽江大桥,他以省公路局工务课课长身份参加设计方案和讨论,提出改建的建议。继而指出当时弄虚作假的工程预算,制止了办事人员的舞弊行径。民国20年1月,他接任福州市工务局局长,在职近两年,完成了大桥的改建工程,扩建了几条街道。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于次年1月,任甘肃省公路总队长兼总工程师。3月,兼陇甘、洮夭、定岷诸路工务所主任工程师。此时修建公路的任务非常繁重,他倾注了全部精力,奔走于陇西各地,检查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难题,提前于民国31年3月,全面完成了兰州至陇西各地的通车任务。
民国31年4月,他在甘肃省政府和中国银行合办的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水利部任工程师。3个月后调永丰渠工程处,任主任工程师兼该渠的行政管理工作。民国35年4月回兰州,任该公司河西水利工程总队工程师。
民国35年,他因奔父丧,请调回莆。民国36年,在莆田私立东山职业学校(今永安福建水利电力学校的前身)任土木科教员。7月间,他利用暑假带领东职学生测量南、北洋渠道,整修东埔防洪堤,修缮洋埕、荔浦两个陡门,设立木兰、泗华两个水文观测站,并协助有关村庄修建涵洞。次年,省水利局决定修建三江口码头,派他为涵江港务工程处工程师兼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县人民政府遨请他为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10月至1951年10月,他先后任县建设科(后改为农建科)科长、县筑路辅导处副主任、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莆田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1月,当选为副县长。任上,他四处调查、考察,制订治理南、北洋水患发展水利规划,组织群众抢修战备公路。
1953年7月,他响应党“技术归队”的号召,束装赴省,历任福建省城市建设局、基建局、建委、工交办、计委等部门的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和工程师等职。1955年,赴沪参加华东区定额会议,晋京参加全国性建筑施工技术交流会议。
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受监督使用的行政处分。1962年平反,同年退休,任荔城民办中学董事长。
1971~1972年,他多次应遨到外渡引水工程工地考察,对该工程的设施、质量,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1980年12月,他当选为中国人民政协莆田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受聘为莆田县土木建筑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名誉理事长。1987年4月,因病逝世,终年91岁。所著有《莆田水利施工规范》和《莆田水利工程建设概要》,他在晚年还为《莆田文史资料》撰写《莆田辛亥革命史料散记》和《福州大桥改造风波》等。
柯青
柯青,小名国柱,号伯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生于莆田城内庙前街(今城厢区长寿街庙前)。
柯青7岁上私塾,14岁进商业小学堂。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乃在城里一爿中药店当学徒。他好学不倦,每找零星时间,学些传统病理,了解药物功用,凭借自己的勤快,平日也得到一点报酬。
后来,他考入私立哲理中学。由于各科成绩突出,他连续四年得以免交学费,而且获得福建省省长兼督军李厚基颁发的银质奖章。
民国6年(1917年),柯青中学毕业。民国8年,有幸获得莆田一项专供贫困学生出洋留学的官费,东渡日本,被驰名东亚的日本千叶医大录取。
同年,五四运动爆发,柯青和一群中国留学生蜂起响应,手执红旗,高呼“取消不平等条约”、“打倒卖国贼”等口号,簇拥到东京中国驻日公使馆前请愿,遭到日本宪兵的拘禁。后与留学生杨葆衡等发起创办《闽潮》,鼓吹民主,宣传新文化、新思潮,刊物风行一时。
民国13年,柯青毕业于千叶医大,以成绩居全班第三,被留在附属医院任职。次年回国,任上海亚东医大教授、教务长,并讲授《内科学》、《儿科学》课程,对原有学科进行调整。增设新课程,加强实验设备,充实图书资料,开展临床实习。期间,柯青还兼任上海协和医院院长,每周到院开设特诊,探讨疑难病症,主持院务等。
民国15年,柯青应黄埔军校附属医院之遨,南下广州,任该院内科主任。先后担任国民政府海陆军总院内科负责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医处处长,授上校军衔,领一等《军医证》。
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柯青被李济琛授为第二后方医院院长,一度随军出发至韶关。民国16年,“四一二”政变后,柯青以保释共产党员及受株连的第二后方医院人员(均莆田籍),备受嫌疑,被迫出逃香港。旋而再度赴沪,任上海东南医学院教授。
民国18年冬,他回莆田城内市头下(今凤山街义井边)租用民房,设伯棠医院,后迁址庙前街。该院除门诊、出诊业务外,还招收学徒。同时还应聘在砺青中学(莆第四中学前身)及莆田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学校(省妇幼卫生学校前身)兼课,先后达20年之久。又被当时医务界推为莆田县医师公会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柯青当选为医务界代表,出席莆田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受聘担任江口平民医院院长。旋被调涵江医院供职,直到1973年75岁才退休。
1957年,柯青主持中国农工民主党涵江筹委会工作。在“反右”期间,政治上受到冲击,80年代恢复名誉,应遨为政协莆田县第五届委员。
柯青一生,勤于译著。早年多以日文在日本的权威刊物《同仁医学》上发表文章。所著《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书,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内科学》和《儿科学》二书在上海医学院刊行。他的《近世内科学》一书,是对日本、德国、英国近代著名医学家内科文献的译集。此外,他还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不少文章,很受医界同仁的好评。
1992年4月病逝,享年94岁。
陈世雄
陈世雄,字冠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生。幼年随父陈樵迁往莆田城关田尾安然里,就学于砺青小学。民国7年(1918年),世雄毕业于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民国7年,世雄赴日本留学,先入日本东亚学校补习日语。次年,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工学专门部土木工学科。毕业后进日本铁道部仙台铁道局实习。民国12年回国,任仙游县公路局工程师,不久因机构撤销失业。民国13~14年,曾先后任思明经界局闽星队总队长、莆仙公路局工务课长等职,但均因机构停办而离职。
民国16年,世雄任省建设厅第四科科长,并兼任省县政人员养成所《市政工程学》讲师。任职期间,他主持设计并建成当时福州第一大桥——福州万寿桥。
民国21年2月,世雄回莆,应遨任砺青小学校长。
民国31年2月,经西北行政区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推荐,世雄任福建省建设厅第三科科长。
民国34年,世雄离开政坛,任福建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世雄曾三次被邀为福州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后,他历任福建省高级工业学校副校长、福建交通厅工程师、文通厅计划处运输组组长、交通厅航运管理局测量队队长等职。任职期间,曾奉派参加支前运输指挥部工作,参加闽江航运整治工程的计划和施工等。1956年,世雄当选为民革福州市委常务委员。
1957年,世雄被错划为“右派”,降职留用。1961年宣布“摘帽”,但仍然受到冲击,同年9月因病退职。
1974年3月,世雄病逝,终年76岁。
曾珍美
曾珍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十二日生于涵江东墩村。小时随行医、开中药铺的父亲在城内后街居住。宣统元年(1909年),就读于城内咸益女学堂。民国6年(1917年)2月,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福州华南女子中学学习。民国10年,考进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深造,成了莆田第一个女大学生。
民国14年1月,她大学毕业后,历任咸益女中教员、铸益小学和滋益学校校长。民国18年以后,两度出任咸益女中校长,并被推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董事。
早在此时,曾珍美就有爱国民主思想。民国15年的一天,她与社会民主人士聚会于城内鼓楼,遭到国民党派出打手的围攻。她勇敢地跳下鼓楼,脱去身上的红外套,混入人群中脱离险境。
民国23年,她任女中校长期间,国民党派兵带走4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她们入狱后,受尽苦刑。珍美闻讯,虽怀孕在身,也毅然前去探监。其后,珍美不顾自身安危,四处奔波,把她们营救出狱。
她身为女中校长,诚挚坦率,和蔼可亲,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因此,学生无不向往前程,刻苦勤学,成绩优异。民国23年夏,这所私立女中的学生在初中毕业生首次会考中,名列全省前茅。两个学生于民国25年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中分别获跳高和百米赛跑第一名。
民国28年秋,她辞去校长职务,仍留原校任教。
1958年11月,她被错定为“不纯分子”。1979年11月,此案得到纠正。1980年10月3日,新华社以《福建著名女教育家曾珍美的错案得到纠正》为题,作了报导,且对海外广播。10月17日,又对台湾播送珍美在中秋节座谈会上的讲话录音。
珍美平反、退休后,任莆田县政协第五届常委、莆田二中校友会名誉理事长。
曾珍美因病于1982年4月26日逝世,享年84岁。
赖汝楫
赖汝楫,字济川,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籍四川省自贡市,自其祖起,定居莆田,住城内“两按名藩”巷(今城厢区胜利路南段)。
汝楫毕业于福建省立第十中学(莆田一中前身),以其成绩优异,考进福建马尾海军学校,后转入协和大学数理系深造。在协大,也因品学兼优,屡受学校的奖励。20年代末,汝揖大学毕业后,应省立莆田高中之聘,担任该校事务主任,兼任数理教员。民国22年(1933年)秋,省莆高改为省立莆田师范,汝楫继续在校任教。该校并入福建师范时,汝楫被调到省立福州中学(今福州一中前身)。“七七”事变后,福中改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校址迁往沙县城关,汝楫随校转徒,仍任高中数理教员。
抗战后期,省立莆田初级中学复办高中部,汝楫被聘为该校高中数理教员。民国35年夏,汝楫兼任事务主任。
在50年代初,晋江专区教育局教研人员多次请他举行观摩教学,组织各校教师来莆取经。与此同时,还在专区出版的《教学通讯》上连载汝楫的教学经验和多篇论文。
1954年,汝楫在莆田一中被选为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他在晋江地区被推为中教一级教师。
1961年,省教育厅视导组来莆一中了解高中毕业班总复习情况,发现汝楫对“斜三角形解法”未按省编纲要复习。视导组充分肯定他处理教材的独创性,立即刊印“斜三角形解法”单行本,发给全省各中学参考。
汝楫早年身患胃病,三年经济困难期间,体质更差。其后发现肺癌,医治罔效,于1963年与世长辞,时年63岁。
林景滢
林景滢,宇剑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今城厢凤山街下务巷。
民国5年(1916年),景滢在福建省立第十中学(今莆田一中)读书时。担任校学生会《蓓蕾文艺刊》主编。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系。民国16年,在江西南昌任《国民日报》总编辑。
民国31年,景滢任国民党莆田县党部书记长,与郑仲武、林一鹤、蔡友兰等筹办莆田中山中学。次年,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密令莆田县党部逮捕中山中学教师林汝楠(中共党员)。他接到密电后,立即交代办事人通知林汝楠离开。随后他下令抓人。省党部书记李雄对此十分不满,景滢因此被党内记过及撤销县党部书记长职务处分。
民国34年,景滢应聘担任国立海疆学校中国文学课程。民国37年秋,离泉返莆,任中山中学校长。
民国38年1月,中共莆田地方党组织在景滢家中设立地下联络站,当时莆田游击队负贲人经常在他家隐蔽。4月,景滢出任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主任。5月,他从国民党县党部取出一幅全县地图送交共产党闽中游击队司令部,并提供国民党部队在城、涵的兵力分布情况。6月,他辞去中山中学校长职务。8月,人民解放军迫近莆田,国民党军政人员逃散,在闽中支队司令部的授意下,莆田成立防护团,景滢任副主任。8月22日,解放军第29军进驻莆城,景滢带头出借粮食100担,不出4天就提前超额完成城区1000担的供粮任务。
1956年,景滢应中国科学院之聘,在北京中央文史馆协助廖华、顾颉刚校点《二十四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景滢被迫离京回莆,在途中因故逝世,终年65岁。
景滢工书法,行、楷“隽逸超脱”,为世所称。
余文光
余文光,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初十日,祖籍福建宁德,定居莆田城内半门街(今城厢区梅峰街)。
文光小时就读城内进群小学(一度改名兴安小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民国4年(1915年),他14岁,进香港圣·斯特芬学院学英语。旋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得最高奖学荣誉,被选为该校学生联合会秘书。
民国11年,文光以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学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并在香港平民医院当外科医生。民国12年,他进英国剑桥大学基督教学院学习,次年获该院公共卫生学学位。
民国15年回莆后,他任莆田圣·路加医院的外科医生和院长。
民国21年,文光二度赴英,入爱登堡皇家外科学院。次年,获皇家外科学院院士学位回莆,仍任圣·路加医院院长。民国24年,在莆设立圣路加高级助产护士学校(今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的前身)。民国26年,抗战军兴,他先后在德化开设崇德医院,在莆田的新县广宫、大洋设圣·路加医院分院,在仙游设协和医院,并把这些医院办成抗日后方医院。
民国35年,文光第三次赴英,入伦教大学,在贝尔哈姆医院著名教授谭那指导下,作为期六个月的外科学进修。继而赴美,在梅耶医院进修六个月。期间,他为发展圣·路加医院募集5万元巨款。此次回国,他进一步引进内外科临床经验,着力于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圣·路加医院的扩建事宜。
民国38年,文光辞去圣·路加医院院长职务,应聘去杭州,在广济医院任外科主任。
1950年12月,他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1年,被任命为浙江医学院(原文济医院)副院长,后被任命为浙江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浙江医学院)代院长、院长。
他曾兼任医学会浙江分会理事长、外科分会理事长、浙江医科大学外科教研室主任。
1956年,他加入民主促进会,先后任民进中央委员及民进浙江省分会副主任委员,人民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委员,1979年后任政协常委。
文光从医60年,在医院建设、引进内外科临床经验、革新技术、培训人才及外科医术等方面多有建树。
他是福建第一个采用毕氏Ⅱ式手术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医生,是中国第一个对胰腺头癌施行Whippl氏根治手术的外科医生,是浙江省第一个将脾肾分流手术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外科医生,是中国最早对动脉进行修补(即人造血管)的研究者之一。各地医务界称之为“中国现代外科医术的一位先驱”。
1982年12月,他因右侧颈动脉系统脑动脉栓塞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81岁。著有《胰腺头癌切除术》、《血管重建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胰腺头和腹癌的手术回顾211例》等。
吴德懋
吴德懋,莆田城郊南门(今城厢区南门)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德懋之父早丧,靠其母在莆田圣路加医院当工友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和学习费用,先后就读于城内培元小学和哲理中学初中部。
民国8年(1919年),他考入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各科成绩都很优异,又倾注心力于体育锻炼上面。他的运动起点不高,身体条件并不理想,但他具有苦干精神,进步很快,成了校里突出的体育人才。
民国10年,他在福建省学校联合运动会上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是年5月,代表华南区参加中国田径队,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
民国12年,德懋进入南京东南大学体育系深造。被选进国家田径代表队,赴日本东京参加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民国13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召开,他一举获得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冠军,并以25分的成绩获个人总分第一名,他的纪录轰动了全国体育界。
民国14年,他又作为中国田径选手,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夺得大会五项全能第一名,为中国队夺得一项冠军。
次年,德懋毕业于东南大学,应聘到厦门集美中学任体育主任。后培养出林绍洲、戴淑国、周天民、陈吉来等全国田径运动员。民国18年,他应聘返回母校——南京东南大学体育系任教,又培育出赵汝功、陈陵、徐镳等全国体育界出类拔萃的人才。
民国24年,德懋受任福建省政府参议,一回闽就倡办省中等体育教师暑期讲习班,聘请国内外体育界名流来班讲学。
民国25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他以中国教育参观团身份,随同中国代表团前往参观,并在德国学习军事体育。两年后回国,在重庆任中央大学体育科主任。在往返德国期间,他绕道美国,应邀在美国中学举行几次体育公开教学,被美国体育界誉为“远东体育家”。
民国28年,德懋两次返闽,开办为期6个月的省体育童子军干部训练班,为全省培训130多名体育工作者。
民国31年初,他由重庆外出时,不幸翻车遇难,时年40岁。消意传来,福州、莆田相继举行追悼会,举办“德懋杯”篮球赛,以示悼念。
德懋经常总结工作经验,在体育界广泛交流。所著《女子篮球训练法》一书,出版于民国25年,为国内体育界所重视。
林镗
林镗,号声甫,莆城长寿街罗巷里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林镗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曾依靠公费修完中学学业。考进厦门集美国学专科学校后,他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休学,民国19年(1930年)正式毕业。
在集美就学时,林镗聆听过鲁迅先生讲课,深得教益。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毕业前一学期就应集美女子初级中学的聘约。想不到秋季开学时,他竟得伤寒病,无法赴任。病愈后,应邀到省立莆田初级中学执教。
在莆初,他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办《莆初校刊》,经常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民国20年底,他协助宋湖民,联合莆田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和华星女中师生,创办《心之窗》刊物,发表学生的佳作。由于该刊抨击了时弊,不久就被莆田县政府勒令停刊。后来改为《莆田三日刊》,林镗的《民意与官帽》以及别人的文章刺痛了国民党党政当局,该刊也同遭厄运。
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物价飞涨,度日艰难。为增加收入,维持生计,林镗携眷离乡,4年中辗转于惠安、仙游等县。
民国31年,林镗回莆执教。时莆田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他任委员,参与编审莆仙戏历史剧和时装剧。
民国38年8月,莆田解放时,林镗在省立莆田中学执教,被推为校务委员会主委,协助人民政府顺利接管该校。
1957年,林镗遭受错误处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恢复了名誉,莆田县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增补他为特遨委员。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来莆朝拜妈祖。林镗曾应新闻媒体之邀,以答记者间的形式,发表《关于妈祖的家世和神异传说》的谈话。他又多次接待港台宗亲,向他们介绍莆田“九牧”世系的来龙去脉。80年代初,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出版《兴化文献新编》,他被聘为特约撰稿人。
1981年,他从莆田师范专科学校退休后,应邀担任《莆一中校刊》的出版工作。
林镗晚年,参加校点乾隆版的《莆田县志》,还点校宋刘克庄的《后村别调》、清余怀的《玉琴斋词》。又与朱维干教授等合作,编纂点校《江春霖集》。
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首届诗词学会理事,有诗集《蔓草吟丛》。
1993年12月,林镗逝世,时年89岁。
郭寿銮
郭寿銮,又名郭佩苍,化名谢刚,莆田城厢区凤山街书仓巷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民国12年(1923年),寿銮毕业于莆田砺青小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四师,他刻苦学习,经常参加进步活动。民国13年秋,校长林朝章无理限制学生自由,寿銮组织同学与林评理,却被林开除。次年,校长被官方撤职,他得以重返学校。
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四师学生纷纷上街游行,声讨帝国主义的暴行。刚复学的郭寿銮立即投进游行队伍。不久,他被推为福建学生会兴化分会负贲人。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两次被学校开除。
两度除名后,他曾创办汾阳小学。后来,他转到涵江中学任教。在涵中,他先后发展陈燕贻等人加入共青团。12月间,他被增补为中共莆田县委委员。
民国18年9月,英轮“驾鳌”号水手无故殴打乘搭该轮回莆度假的学生林景仪,造成重伤,中共莆田县委发动工人、学生开展“反帝援林”斗争。寿銮在涵组织学生、工人、农民300多人赴三江口,向海关提出惩办凶手等项要求,同时捣毁该轮代理陈湖泉的商行。进而组织各校学生罢课、游行、发传单、贴标语,还通电省内外,呈请各地声援。这场斗争影响巨大,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的表彰。
民国19年春,为扩大中共的影响,寿銮深入农村、工厂和学校,开展宣传鼓动工作。还编写剧本、歌谣,采用各种形式揭露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激发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
同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王海萍偕邓子恢来莆,在外坑乡成立中共莆属(闽中)特委,统一领导莆田、仙游、惠安、福清4县的革命斗争,郭寿銮当选为特委委员。同年底,外坑苏维埃政权成立,国民党军队800余人前来“围剿”,寿銮于是暂避他乡。
民国20年2月下旬,郭寿銮被任命为中共仙游县委书记。他一到任,即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总结工作经验。旋与县委成员深入农村、学校和军队中去,秘密发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
10月以后,他主持三次党团会议,分析“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外形势,布置和检查党的工作,研究抗捐、抗税、反日斗争策略,调整互济会总会班子,成立仙游反帝筹委会。同年底,寿銮发动仙游群众开展以抗捐、反军阀战争为中心的年关斗争。
民国22年3月底,郭寿銮在书峰一带活动时,遭到民团头子颜锦堂的突然袭击,于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6岁。
黄文沣
黄文沣,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莆田城内金桥巷(今城厢区凤山街)人。
民国15年(1926年),文沣毕业于集美学校水产科。同年4月,由校资送去东瀛,入日本农林省水产讲习所,选修水产资源与海洋捕捞专业,后随船到苏联鄂霍茨克海进行捕捞实习。
民国19年5月,文沣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等高级水产学校任教务主任和校长。民国34年,任福建省渔业管理局局长,同年,省高级水产职业学校由安溪迁址莆田,文沣兼任校长。
民国38年初,文沣因参加全国渔业救济物资分配会议和接运救济物资等事,辞去校长职务。同年5月,福建省渔业管理局奉命裁并,文沣返回莆田。
50年代,文沣历任厦门大学海洋系和山东大学水产系副教授、福建水产研究所所长、集美水产学校校长等职。
在50年代,文沣参加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的渔业调查工作,撰写学术报告,在国内大学最早开出《渔捞学》和《水产通论》两门课程。1958年后,主持闽东官井洋大黄鱼渔场调查,为合理利用大黄鱼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主持全国渔船、渔具调查,编绘了渔具图册,改进和提高渔具性能,促进了海洋捕捞业的发展。
在水产养殖方面,文沣领导科研人员,成功地完成了海带培殖区南移的研究以及紫菜人工采苗、养殖的协作攻关任务,并把非洲鲫鱼和古巴牛蛙引进到福建。
他曾被选为中华水产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科协顾问、福建省水产学会理事长,还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编委等职。
文沣是厦门市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人民政协福建省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委员。
1983年,文沣被提升为研究员。1986年退休后,他作为九三学社的老前辈,仍任这个学社的福建省委副主委兼厦门市委主任、中华水产学会顾问和《水产学报》编委、福建省科协荣誉委员、福建省水产学会顾问及《台湾海峡》编委。
1989年12月,文沣在厦门病逝,终年82岁。他一生笔耕不辍,先后出版过《鱼类学概论》、《航海罗盘》等专著,编写过大学水产系的《水产资源学》、《渔捞学》、《渔场论》等教材,并参加《英汉水产词典》的编辑工作。
林永熙
林永熙,字缉文,莆田城厢雷山巷(胜利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
永熙于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四年制省立第十中学,时因家庭变故,在省立莆田高中教务处当职员。他矢志升学,仍在该校再学两年,考进大学本科,至民国26年秋,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师专科暨教育学院。
在大夏期间,永熙品学兼优,多次获优、特、超等奖状。民国25年,荣获欧氏奖学金(全校学生2000名,仅4人获奖)。毕业时,还获得一份“学业成绩优良证书”。按照当年的《教育法规》,他于抗战后除领原薪外,另加一级待遇。
永熙原被留在大夏大学附中任教。“七七”事变后,上海战云密布,他当即回闽,受聘于省立福州中学(福州一中前身)。民国27年,该校迁址沙县,初、高中独立自主,他留在福州高级中学任教。民国30年春,任该校洞天岩分校主任。
同年秋,永熙回莆任省立莆田初级中学教务主任。次年,学校复办高中部,他的职务不变。
民国33年秋至1950年春,永熙先后在私立东山职校、省立仙游师范、私立中山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其中,蓝锵接任省莆中校长时,永熙曾第二次应聘为该校教务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熙担任莆田第一中学教务主任。定级评薪时,他列为行政16级。他先后当选为莆田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离开了教坛。
1963年秋,莆田民办荔城中学开学,永熙应聘为地理教师。
1978年后,永熙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了原职原薪。此时,他已年过古稀,体弱多病,乃申请退休。
1984年以后,永熙应莆田县政协中心组邀请,为县、市政协撰写《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科一一清宣统己酉科莆田六拔贡生平事略》、《抗日战争前莆人在大夏大学的概况》、《40年代的莆田中学》、《莆田民办荔城中学始末记》等文史资料。
1994年6月29日,永熙逝世,终年87岁。
叶焕武
叶焕武,绰号“小孟尝”,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于莆田城内半门街(今属梅峰街)。
焕武早年肄业于哲理中学,后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他通英语、日语等几种语言,曾在涵江中学任教。后赴马来亚,在怡保开设怡和公司,经营自行车邮购入口业务。他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多次赞助当地的筹赈会、福建公会、中华商会以至教育界。
40年代,焕武参与经营联和公司,足迹遍及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等地。当时,日本占领东南亚各国,当地人民蒙受重大灾难。焕武曾不畏风险,多方营救一位林姓教师,使之免于灾难。民国31年(1942年),他挺身而出,把一对从新加坡至马来亚的粤籍新婚夫妇收留在怡和公司,使之得以死里逃生。
晚年,焕武还倡建吡叻兴安会馆新会所,为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多方筹集大学贷学基金,还为太平、霹雳兴安会馆筹建新馆厦。他被推举为吡叻兴安会馆名誉会长,受聘为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名誉顾问。
1980年,焕武逝世,终年72岁。
黄贤春
黄贤春,莆田城厢坑边(英龙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民国24年(1935年),贤春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能系统掌握中西音乐理论基础,兼通管弦乐器,成绩斐然。
回莆后,他曾在省立第十中学(莆田一中前身)任教。抗战军兴,城区中学内迁山区。贤春留城,深人民间,协助音乐界、戏剧界人士开展抗日宣传。40年代初,他受聘在私立涵江中学任教,兼任涵江艺术社音乐组负责人,一边教学,一边从事抗日宣传。他曾带领涵江艺术社同仁配合莆田圣路加医院的文艺队到仙游各地作抗日义卖演出;又曾应涵江哆后村音乐爱好者的遨请,每晚去为他们指导乐曲演奏。他的工作不轻,但却乐此不疲。
贤春是莆仙最早引进广东乐曲的音乐工作者,又是第一个把莆仙民间音乐“尺工谱”翻成简谱的人。40年代,他把人们喜闻乐听的莆仙戏曲《吊丧》的“尺工谱”用简谱规范记录起来,编印成册,取名《粱山伯与祝英台》,在城涵发行。他还创造性地用京胡“衣工调”(7:3弦,1=bB调)拉莆仙戏曲,令人听来,音色酷似唢呐,却更纯美柔滴。这种拉法,被莆仙戏剧团、“十音”师傅、老艺人广泛采用。后来,他又教“十音”师傅从历史上惯用的G调加D调发展到bB调,进而扩展为C调,使民间乐曲的调子越来越丰富多采。
历史上莆仙戏曲只弹全木单弦琴,贤春最先把单弦改为双弦,进而改为三弦。拓宽了音域,弹法多样了,单弦木琴的面目为之一新。贤春还创造了以三弦木琴为主,融会琵琶,以及西洋的提琴、吉他的指法与和声来弹奏莆仙戏曲,别具琴声韵味,深得知音的称可。
50年代,贤春既是莆田六中的音乐教师,又是涵中文艺队的指导教师。当时莆田六中的音乐课名闻全县,培养出不少音乐人才。
贤春工书法,他的字矫健多姿,迹近板桥体,令人爱慕。
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再度受到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和原薪。1991年,贤春病逝,终年83岁。遗作《莆仙戏的音乐》一书,凡万余言(与陈长城合作),被1985年马来西亚太平兴安会馆出版的《兴化文献续编》所转载。
翁祖烈
翁祖烈,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莆田城内左所营(今城厢区长寿街)人。
民国13年(1924年),祖烈毕业于县立砺青小学。民国18年,毕业于省立第四师范。26年7月,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同年8月起,执教莆田中学(今莆田一中)。
他在莆田一中工作61个春秋。在这段时间里,学校7易其名,迁址4次,校长换了28位,他的岗位一直不变。30~40年代,尽管生活清苦,学校设备差,但他淡泊自甘,婉言谢绝了侨乡集美中学的重金礼聘。50年代,福建医学院以教授衔商聘,他也谢绝了。
民国21年元且,祖烈倡导并与体育界同仁成功地举办了“莆田县第一届运动会”。22年、23年,他所培养的十多位男女学生,在南京、上海举行的第五、六届全国运动会上崭露了头角。
抗战期间,学校先后迁址新县广宫和城郊下郑。他每到一地,都带领学生开辟运动场,上好体育课,坚持每天一操一锻炼。民国29年、31年、35年,他先后带领三支以莆田中学运动员为主干的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一、二、三届运动会,连续三届,获大会总锦标。
民国36年10月,他被推为“莆田田径访间团”的总干事,率领39名田径精英(莆田中学占17人),远征福州、上海、南京三市,历时56天。以一县之师,三战三捷,轰动了全国体坛。
民国37年5月,他被聘为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的技术指导。福建省以“莆田田径访间团”为主力,组成代表队参加全运会。
50年代以来,在他任内,莆田一中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福建有关部门授予“先进单位”、“十佳体育传统校”等称号。他精心培育、造就了一大批体育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刘天锡、陈碧英、刘玉煌、翁康强等著名的体育教授和国家级运动员。他被公认为莆田体育运动的奠基者和“田径之乡”称号的开创者。他一生担任全国、华东区和省级大型运动会的总裁判达56次。
祖烈是福建省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省第四届政协委员、政协莆田县副主席。担任过福建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总会委员、全国田径协会委员。他是1957年国家第一批公布的本省第一名国家级裁判员。1981年,他获得“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1984年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裁判员”称号,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
1987年,祖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授为“福建省中学特级教师”,又获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颁发的荣誉奖状。
1990年,他的名字载入《中国名人词典》。
他于1992年7月14日逝世,终年83岁。
林春晖
林春晖,字宗煦,清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二日出生,原籍莆田常太里田边村,定居城内凤山街书仓巷。
春晖曾在县省三小学(今梧塘镇沁后小学)、砺青小学、省立第十中学学习。他自幼辗转各地,曾联合常太学生上书控诉土豪劣绅贪赃枉法,并率数十名同学向军、政机关请愿。
民国16年(1927年),春晖考进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由该校教师黄苍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7年,常西学生会成立,春晖被选为会长。后来,中共组织委任他为革命大同盟小组组长,负贲领导研究马列主义和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工作。当时,在党、团指导下,莆田成立学生联合会,春晖被选为主席。同年,他兼任城区通德小学教师,并被《醒报》社聘为副编辑,发表许多进步文章,抨击社会不良现象。他擅长诗作,善绘画,精雕刻,以多才多艺受到社会的重视。
春晖在城的住所,是各校进步学生和中共地下工作者经常聚会之所。邓子恢来莆指导革命,就曾住在这里。春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街小巷书写标语,散布革命传单。即使是戒严之夜,他也曾到后塘某宅借宿,半夜越墙到东山之麓的乌石尾、校场坡(今城厢梅山市场、九五医院一带)张贴宣传品,直到鸡鸣才回来。
民国19年,国民党侦探对他秘密跟踪,他在家被捕。中共组织多方营救无效,4月11日于莆城南门外英勇就义,时年20岁,距他高中毕业还差2个月。
张伯庭
张伯庭,又名张廉,莆田城郊乡濠浦村四亭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
因为穷,上不了学堂,伯庭只读两年私塾,就跟父亲在家种田。16岁离开家庭,到涵江中学(今莆田六中)当工友。这时,中共组织在城涵各中学学生中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民国16年(1927年),他配合中共组织的干部在家乡郊下一带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并以郊下为中心,把革命活动逐步向周围村庄扩展。在其后的20多年中,这里一直是莆田县中共组织的重要据点之一。这一带属于甘蔗栽培区,便于隐蔽。每当甘蔗成林季节,游击队员经常寄宿在蔗田里构筑的简陋茅屋中。伯庭的母亲和弟弟成了义务联络员,这里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意外事故。
民国18年,张伯庭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4年,任中共莆田县委委员。抗战期间,他与县委诸同志利用国民党农会组织,坚持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执行既联合又斗争、既统一又独立的政策,“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各项斗争。当时的郊下、溪口、长丰一带,群众发动得好,逼使地主接受“二五”减租。反“买青苗”、反“高利贷”的斗争也开展得较顺利。他还组织宣传队,编演戏剧,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民国29年,沿海一带因灾歉收,粮荒严重。伯庭发动忠门农民游行请愿,迫使国民党当局发放一批救济粮,减轻群众的痛苦,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的表彰。
民国30年初,伯庭担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到莆田沿海组织武装。他积极发动群众,先后在黄瓜、南日、湄洲诸岛建起抗日据点。从此,以莆田沿海岛屿为中心,北通黄瓜岛,可与福清、平潭、长乐等县联系;向南通过湄洲岛,可与惠安、晋江等县联系。这条海上通道,使闽中地区的地下交通能从大陆与海上两路巡回机动起来。
同年9月,伯庭随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来到长乐南阳,担任机关警卫工作。民国31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江田事变”,派兵进攻南阳,伯庭掩护特委领导安全转移后,率领机关教导队100多人辗转到莆田沿海,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接着,他根据中央及华中局“实行隐蔽精干政策”,遵照特委指示,率队打入伪“和平救国军”内部,进行策反工作。他和康国强、杨杞松等领导这支海上抗日武装长期隐蔽在伪军张天真大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同日、伪、顽展开斗争,得到中共华中局的充分肯定。
民国34年5月,日军从福建沿海撤退,伪军头子张逸舟、黄玉树秘密投向国民党当局。同年6月,伪军副司令黄玉树勾结国民党保安团策划“东吴事变”,突然包围抗日武装队伍的驻地,杀害负责人康国强,逮捕特委委员张伯庭和邱子国。6月下旬,张、邱在莆田城外英勇就义,张伯庭时年35岁。
林兆麟
林兆麟,字圣非(迅飞),莆城内后街(今城厢区长寿街)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
民国18年7月,兆麟高中毕业后考进上海劳动大学深造。民国22年,转入北平大学,次年夏毕业于该校机械工程系。
民国23年8月,兆麟受聘担任莆田私立东山职业中学教务主任。次年8月,任该校校长。为了发展职业教育,募集学校基金,他于民国26年7月,南渡马来亚。先在吉隆坡尊孔中学执教,接着,分别在中华中学、南华中学担任数理教员兼教务主任。
民国31年1月,日军南侵,马来亚沦陷,学校关门,兆麟因参加反日活动,被日寇通缉,有国归不得,乃在怡保开设自行车修理店,在实兆远埠制皂厂当工人,饱尝游子的辛酸。
民国35年1月,日本投降后,兆麟重返教坛,在吉隆坡中华中学当校长。次年4月,他回到莆田。这时,莆田私立职中早已更名莆田私立东山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8月,他复任该校校长。
民国38年8月,莆田解放前夕,兆麟向闽中党组织提供莆田县城地图,为维护社会治安,兆麟又参加莆田各界在鼓谯楼成立的防护委员会。
1952年10月,原校名改为莆田私立东山土木工程学校,兆麟的职务不变。
1956年4月,兆麟遵照省政府指示,改校名为省立水利电力学校,仍任校长,率领师生员工,于同年7月,迁址永安。
1958年8月,学校升格为福建水利电力专科学校,兆麟受命副校长。他依靠师生员工,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1964年9月,该校恢复为中专,校名改为省水利电力学校,兆麟仍任副校长。
兆麟从事学校工作共40年,深得社会信赖。他是人民政协莆田县第一届委员会和莆田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副主席,是莆田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任,第四、五届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联常委。他为莆田县侨联创办的《莆田乡讯》,发行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先后被选为全国侨联代表,被评为全国先进侨务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兆麟擅长象棋技艺,他的棋艺著述有《莆田象棋史话》以及象棋《开局》、《中局》和实用《残局》等书。
1993年8月,兆麟病逝,享年83岁。省水利电力学校师生在校园里建起“圣非亭”纪念他。
吴鹤云
吴鹤云,城厢区城郊乡西洙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
民国18年(1929年),鹤云毕业于南京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民国22年1月,考入南京陆军大学第十一期。毕业后,曾在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任少校教官,重庆行营办公厅任中校参谋。
抗日战争爆发后,鹤云在第三战区副长官部参谋处任上校科长,接着,升长官部军务处少将副处长。其后历任三十七军团、二十五军、五十军、二十三集团军少将参谋长,五十军、八十八军少将副军长,赣南师管区少将司令,国防部兵役局少将副局长,国防部第五厅少将副厅长、中将厅长等职。
民国36年,鹤云在江西吉安任内,为了广开学路,让当地青少年有书可读,乃克服重重困难,在那儿创办了兴贤中学,自任董事长,给吉安百姓留下良好印象。
1949年12月,鹤云在云南昆明起义。他先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1958年转业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一、二、三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第六届委员暨祖国统一与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黄埔军校江苏省同学会理事、江苏省台属联谊会理事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经常与老家西洙沟通信息,了解村里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西洙文化宫”一成立,他就按月寄发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刊,宫里特设一个“吴鹤云捐书专柜”,以书籍常借常新,很受欢迎。
鹤云退休后,带病撰写有关现代青年修养的专著。作为民国15年莆田哲理中学高中毕业校友,他的专著交由校友总会编印,广为散发。
1991年1月1日,鹤云病逝于南京寓所,终年80岁。其遗著有《孙子兵法新检讨》、《孙子兵法万古长青》、《将帅修养》、《武经七书注释》、《谈谈现代青年修养》等。
宋元模
宋元模,一名渊沫,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世居莆田城内罗弄里(今城厢区长寿街)。
民国25年(1936年),元模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同年受聘北上,任北平孔德中学国文教员。
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元模返回莆田。未几,南渡马来亚。
在马来亚,他先后应霹雳州金宝中学、吉隆坡中华中学和中华女中之聘,担任教职,培育人才。他所教班级,在历次会考中,成绩都很突出。他指导的学生,曾在吉隆坡中学生演讲比赛中,一举囊括甲、乙两组的冠、亚军。
民国31年,日军南侵,马来亚沦陷。元模与友合作,在怡保开设脚车修理店,直至日寇投降,学校复课。
民国36年,元模回国,就聘于莆田中山中学(今莆田五中),负贲一个尖子班的教学工作。
莆田一解放,元模就参加省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学习,次年回校,被推为莆田县第一任教育工会主席。
1951年和1953年,元模被派在安溪一中、莆田锦江中学担任副校长。1955年,任人民政协莆田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7年,被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
1959年,他政治上受到挫折,在参加劳动的同时悄悄从事莆仙方言的研究工作。
1961年10月,政府落实政策,元模重返教坛,在侨中、附中执教,利用课余,帮助小学教师提高普通话水平。
1979年,元模得到彻底平反,调任莆田师范大专班中文科负贲人。
1981年,他退休后,受聘为莆一中顾问,应遨为莆田市中学语文教师学习班、市语言工作者培训班讲课。
元模执教45年,其全家三代从教,1992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
元模在侨居马来亚期间,担任过新加坡《南洋简报》、《星洲日报》的驻外记者,吉隆坡《中国报》的副刊编辑。他曾为雪兰莪兴安会馆主编《兴化文献》,此书的许多文献资料,曾被新加坡兴安会馆的50周年纪念特刊,以及台北兴安会馆出版的《福建兴化文献》所转载。
元模退休后,主编、出版小报《莆田乡讯》,发行到国内160个城市及27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他被评为全国侨联工作积极分子,1989年又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
1990年,元模赴京出席全国乡讯工作经验座谈会。同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元模曾任莆田市政协委员。
元模于1994年4月17日病逝,卒年84岁。编著有:《木兰溪畔》、《旅游诗词集》、《田径之乡——莆田》、《莆仙现代人物志》、《莆仙方言汇编》、《莆田市当代人物录汇编》等。
杨杞松
杨杞松,别名杨光辉,化名杨易木,莆城郊延寿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4年)6月,杨持平之子。
杞松15岁毕业于莆公学初中,后转哲理中学高中部就读,参加互济会,任莆田中心县总副主任。民国23年初,他考进上海私立职业学校,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拘捕。后来他转回家乡,于民国27年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期,杞松参加闽中中共组织创办《时论》刊物的工作,宣传抗日。“泉州事变”后,《时论》被迫停刊。中共组织乃将该刊改名《抗敌知识》,继续发行。为使各期稿件得以顺利付印,杞松每与国民党顽固派当局交涉。同时,他还参加中共组织在沿海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反顽活动。
民国30年1月,杞松任中共莆田县委委员,随张伯庭到忠门王厝组建抗日保家游击队,多次参加反击顽军围攻的战斗。9月,杞松随特委机关来到长乐,打入长乐县政府,担任机要秘书,从事地下秘密活动。民国31年4月,他随抗日游击队转移到莆田,奉命打入伪军张天真所部。其间,他曾与特委成员翁鸿镗等策划,组织隐蔽在伪军里的抗日游击队员夜袭粱厝盐兵,缴获步枪20多支、机枪1挺,为海上抗日游击队补充装备。张天真以为他们作战有“功”,分别委任他俩为“大队副官”和“参谋长”。同年8月,他兼任闽中海上游击队第二中队指导员(地下党支部书记),与日、伪、顽作巧妙的周旋,多次指挥反顽自卫战斗,出色地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民国33年1月,杞松被调回内陆,继续参与伪军中的策反工作。同年底,他参加袭击忠门区公所、自卫队的战斗。次年6月,“东吴事变”发生后,他受命担任莆田县委负责人,很快地恢复和整顿党组织和游击队。
民国35年11月,杞杞松配合闽中特委委员林汝楠,在沿海各地培训干部、发展党员、组织游击队、创建游击据点,在珠江、北高、忠门一带镇压特务,开展“抗丁、抗粮、抗税”的反“三征”斗争,筹粮筹枪,将队伍迅速地由50人扩展到150多人。
民国36年2月底,杞松任闽中地委委员,当即与莆田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各地,发动群众,反对“三征”。与此同时,还选派干部50名,输送成批枪支弹药,支援戴云纵队挺进仙游、惠安、永泰、德化等县。
同年7月,戴云纵队西进失利,莆田县委书记徐阿禄(邹土)叛变,杞松于8月间在西天尾溪安村被捕,被国民党保安团活埋于莆田城关东岩山,牺牲时年仅33岁。
张庆
张庆,原名张庆廉,南门村(现南门居委会)人。民国4年(1915年)出生,在中学时代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民国26年4月,在中共莆田地下组织负贲人黄国璋的引导下,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并随之参加红军游击队。同年8月,闽中“国共和谈”达成协议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张庆担任独立大队特务长(庶务长)。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7年3月,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悍然发动“泉州事变”,秘密逮捕杀害大队长刘突军,又调兵把独立大队包围缴械。事变发生后,独立大队全体指战员被国民党军队严密“看管”在泉州驻地承天寺内,消息传不出去。张庆即利用上街买菜之机,把“泉州事变”的信息用电话报告给在莆中共闽中工委领导人,并按大队领导指示,又把两封电报分发给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和龙岩留守处,使中共地下组织和新四军驻闽机构的领导人及时了解内情,展开营救工作。
民国27年5月,“泉州事变”平息后,闽中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开赴皖南前线抗日。张庆随军北上到安徽太平县新四军军部报到后,被分配在军部特务营二连任特务长。民国29年,调任新四军二师政治部锄奸部总务科长。民国32年,调任山东抗日根据地北海银行货币发行科科长。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庆转战南北,屡立战功。
解放战争期间,张庆参加解放济南、上海战斗,后随军南下解放福建。历任鲁北海银行发行局发行科长、济南分行出纳科长、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行库副主任、人民银行福建分行金库副主任兼业务库主任。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曾被推荐参加北京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观礼。福建解放后,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人才,1950年张庆被选派到北京大学银行专修科学习。1953年,调任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货币流通处处长。
1957年,福建省委决定从各行局抽调一批处级干部下放到各县挂职锻炼,张庆向组织请求到莆田县工作,并提出因自己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愿当副职,以便向地方领导学习。组织批准张庆的请求,安排他任中共莆田县委常委、副县长(正处待遇)。张庆到莆田任职后,不计名利地位,积极主动协助县长原鲁鲁山主持县人委会日常工作,两人共事10余年,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亲密无间。在机关干部和群众心目中,张庆被视为德高望重、处事公正、勤政廉政的老干部。当时县人委会曾按规定为每一位参加北上抗日转业回来的老红军购置一幢住房,而张庆认为自己主管财经工作,不能为自己审批购房经费,而县长要给他批购,他也不同意,就一家5口人一直挤住在机关两间平房内。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庆受到迫害,他身处逆境,始终坚信党和人民,同种种倒行逆施邪恶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庆得到平反昭雪。1981年安排任中共莆田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到1986年离休。1987年3月,张庆病逝,享年72岁。
洪文金
洪文金,莆田城厢梅峰街胜利路人,民国5年(1916年)9月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民国28年7月,文金毕业于厦门大学商学院银行系,获商学士学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厦门集美和福建省高级商业学校教员、福建省直接税局副局长、分局长,江苏省税务分局督导等职。
1949年9月至1987年,文金一直在厦门大学任教。曾于1950年8月,赴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半年。在厦大,他任过银行系讲师,1981年升为副教授,1982年兼任财金系副主任。1985年晋升教授,1986年任货币银行学博士生导师。
文金从教30多年来,主讲过《农村金融》、《资本主义货币流通与信用》、《社会主义财政与信贷》、《国际贸易与金融》等多门课程,编写过具有较高质量的《货币流通与信用》、《国际贸易与金融》、《银行信贷与结算》等10本教材与讲义。
文金长期从事货币银行和中国财政金融史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能作用》等30多篇论文,参加撰写或翻译出版《货币银行与经济》、《经济原理》等6本著作和译著。他致力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深邃的见解,先后应遨到江苏、浙江、福州等地作学术报告,受到金融界的广泛重视。
多年来,文金对已故教授吴兆莘的《中国财政金融年表》做了全面的修订,增补了不少重要史料,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分册出版,他先后被选为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理事、福建省金融学会副会长、福建农村金融学会、保险学会、银币学会和厦门经济特区金融学会顾间,还担任民革福建省委委员。1959年,他曾荣获厦门大学二等积极分子称号。
文金晚年受聘担任莆田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1987年,他在莆田市参加基金会成立大会期间,因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于12月24日在莆田逝世,终年71岁。
黄国璋
黄国璋,代名黄光星、吴广,民国8年(1919年)生于莆田城内东里(今城厢区英龙街)一个贫民家庭。
国璋上小学时参加反帝大同盟。民国20年8月,考人省立莆田中学(莆田一中前身),在校刻苦学习,成绩出众,深得老师的器重和喜爱。“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中共组织的引导下,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同学中组织“抗日十人团”,开展抗日宣传和抵制日货等活动。
民国22年冬,国璋受中共莆田县委调派,脱产参加忠门地区的革命工作。民国23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莆田中心县委书记。
民国26年2月,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沽等惨遭杀害,国璋被新组建的中共闽中工委推选为委员。“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前后,国璋冒着风险,两次奉命秘密赴香港向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汇报工作。
民国27年1月,国璋任闽中工委书记。同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泉州事件”,暗杀刘突军,收缴武器。国璋日夜兼程,及时向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和闽粤赣省委汇报,使闽中红军游击队员顺利编为新四军,开赴皖南前线抗日。是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国璋奉调为省委巡视员,代表省委巡视全省各根据地工作。
民国29年秋,国璋调任江西上饶中心县委书记。次年5月,福州及闽中沿海部分地区相继沦陷,国璋受命以省军事特派员身份到闽中前线组织和领导抗日游击斗争。同年9月,福州等地光复,他继续留在闽中,协助特委工作。
民国32年春,国璋担任中共闽中特委书记,他积极恢复和建立福清中心县委、永泰和莆田县委、仙游支部、泉州临时工委,党员发展到630多人。6月,国民党顽固派拼凑“闽中七县清剿指挥部”,纠集2个团兵力进攻闽中,但毫无所获。12月,省委机关迁到闽中。
此时,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清剿”、经济封锁,使省委、特委和游击队的生活非常困难。国璋根据省委指示,组织战士亲自动手开展生产,解决生活问题。民国33年2月29日,他率一支14人组成的精干小分队,奇袭涵江交通银行,不费一枪一弹。缴获现款400多万元、黄金20两、手枪2支,解决党和游击队的经济困难。
民国33年10月初,福州、闽侯、长乐等地再度沦陷,国璋受命担任福建人民抗日先遣队闽中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他率领抗日武装,在闽侯、长乐、莆田沿海不断打击日伪军,直到民国34年5月日军撤退为止。
解放战争时期,国璋当选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省委)委员、常委,兼中共闽中地委书记。民国36年1月,他率领游击队在江口上林亭伏击敌人运钞队,头部中弹负伤。同年3月,他任闽中人民游击队(戴云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民国38年2月,他任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璋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书记。1958年,他受到错误处分,被开除党籍,下放工厂劳动。1963年甄别平反后,继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84年1月逝世,终年65岁。
第二章人物表
第一节古代人物表
古代人物表共收录已知区境内历朝进士422名、宰相5名、状元7名、榜眼5名、探花2名。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表
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称)人员表
收录已知城厢籍人在本地或外地以及外地籍人在城厢区境内工作的省、市直单位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称)的人员938人〔按职务(称)系列和姓氏笔划为序〕。
二、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先进人物表
收录1955~1994年已知城厢籍人在本地和外地籍人在城厢区境内工作获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表彰的先进人物达94人次(以获奖时间先后为序,表中年份即获奖时间)。
三、中小学特级教师人员名表
收录1987~1994年在城厢区境内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中小学特级教师人员9人,按授奖时间先后为序。
四、博士名表
收录已知城厢籍人获得博士(含荣誉博士、副博士)学位人员68人,排名按姓氏笔划顺序,表中年份为获博士时间。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表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区境内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51人,其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牺牲的烈士有38人,为捍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牺牲的烈士13人;中共党员28人。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