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节 社会陋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4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社会陋习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地区的一些传统习俗,包括男尊女卑、蓄婢纳妾、收养童养媳、缠足、迷信和占地造坟等方面。
关键词:
城厢区
民俗
社会陋习
内容
一、男尊女卑
境内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十分突出。自古以来,妇女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农村妇女还要和男子一样从事农事活动,城区妇女既要侍奉公婆、丈夫,还要抚育孩子,自凌晨直至夜半,终日不得休息,男子专门从事某一职业,几乎不问家事,许多官家子弟和读书人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习惯。接待客人,除亲戚女眷外,妇女必须回避,也不能同桌吃饭,辞岁、迎春、迎神、扫墓及各种重大祭祀活动,妇女要备办各类祭品,却不能参与祭祀活动,也无权分配祭品,古有“妇女不算丁”(祭祀完毕只按男丁分配祭品)的俗语。妇女非但社会地位低下,甚至不能有自己的名字,女子出嫁后,男家可以任意更改她的名字。莆仙妇女多以地名作为名字,一般以其娘家的村名或里社、祠堂名称为其名,童养媳则双方都以对方的地名作为她的名字,如柳桥村的女子嫁入城区,男方则称她为“柳桥”、“柳桥妹”或“柳桥嫂”。要是童养媳,则柳桥村人就叫她为“城里”或“城里妹”。妇女去世后,家谱中只记其姓氏而不记名。在婚丧寿庆等“走家事”的贺幛上,妇女更无落款署名的权利。清代以前,除少数富室和读书人家的女儿以家庭教育方式读书识字外,女子不能入塾读书,更不得参加科举。民国时期,境内女子入学校上学的日益增加,以地名为名字的习俗也渐消除,但男尊女卑的习俗仍十分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男妇平等,男尊女卑的陋习才基本消失。
二、蓄婢纳妾
境内官宦富户集中,蓄婢之风在民国以前十分盛行,富家以微薄的代价购买贫苦人家的女儿为婢女,在卖身契上写着“养女”。婢女终年服侍主人,毫无人身自由,平时挨打受骂,富室嫁女,往往用婢女作陪嫁。婢女遇有疾病死亡,其父母亲属均无权过问。主人可以把婢女任意变卖或作为礼物赠人,婢女长大成人,由主人作主出嫁,主人收受聘礼,仅给婢女一点衣物作为嫁妆,主人还可以任意收婢女为妾,能生儿育女者,嫡子才将她视为庶母,给以一点礼遇,被收作妾的如不能生子,仍不能摆脱婢女的地位,随时可能被另嫁,甚至变卖。除蓄婢外,境内纳妾之风在1949年以前也十分盛行,被纳作妾的除部分婢女外,大都也是贫家之女,地位低下,饱受丈夫、正妻乃至嫡子的歧视打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禁绝蓄婢纳妾的现象。
三、收养童养媳
1949年以前,境内收养童养媳之风盛行,贫苦人家无力多养子女,中等之家轻视女孩子,多把女孩送给人家当童养媳(俗称“媳妇仔”)。贫苦人家怕将来娶不起媳妇,多抱养童养媳,中等人家乃至部分富户抱养童养媳,多将她们作为婢女使唤。童养媳在成年结婚后,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改变。民国以后,尽管境内有许多女孩子上学读书,但绝大多数童养媳无人学权利。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推行强制国民教育,才有部分童养媳得以入学。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废止收养童养媳,提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境内收养童养媳之风始逐步消失。原来的童养媳则成为养女,拥有婚姻、择偶的自主权。
四、缠足
古代女子缠足之风盛行,境内较莆田其他地区尤盛。缠足是把女孩子双脚的脚趾向下弯曲压缩,再用长条白布紧紧包扎,使他们的双脚短小,成为“三寸金莲”,举步摇晃,视以为“美”。农家及城区贫民的女儿很少缠足,富家以女儿缠足为荣。清代初年朝廷虽然颁布禁止缠足的法令,但一直未能执行。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缠足,此风才告消失。
五、迷信
境内寺观和神宫社庙遍布城乡,求神问佛、进香许愿等迷信习俗十分盛行,人们凡有婚姻、出行、营造、开业乃至争讼、疾病、遗失等重大事件总要求神问佛,抽签问卜,来预测吉凶祸福。对正常死亡的老年人,子孙要请和尚做道场,诵经释忏,举行法事斋醮。凡非正常死亡的,亲属要请僧人为其做孟兰盆会,超度亡灵。对自杀身亡的,家属要雇人鸣锣放铳,大喊大叫以驱逐“凶鬼”。每年迎春、迎神活动及神灵诞辰节日,更是普遍地有祭祀、演戏、许愿还愿、焚烧贡银、捐献缘金等活动,不惜耗费大量的钱财。久旱无雨,知府、知县亲至城隍庙祈雨,各村社也抬出社神,执旗结队,出游祈雨。在平时,人们还有看相、算命、看风水、扶乩、请亡、择日、克时、哺孤等迷信活动。在迷信活动的影响下,人们的忌讳很多,迎春、迎神、神佛诞辰,每月初一、十五及哺孤(七月廿九日及十月十五日)妇女忌倒马桶、农村不得送入粪尿下田;婚姻喜庆及营造房屋,特忌讲不吉利的话;七月初七日至十五日,已嫁女儿如娘家父母健在的话,就不得回娘家;丈夫已故,妇女不得穿红衣。1949年以后,宣传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祈雨之风完全绝迹,其他迷信活动至60年代也已绝大部分消失。80年代以来,这些迷信忌讳的陋习在某些方面又有抬头的趋势。
六、占地造坟
境内官家富户多,占地造坟之风自古以来长期存在。官僚、富户非但为他们的祖先营造大墓,称为“寿域”,还为自己甚至子孙预造坟墓,称为“佳城”。每一座大墓要圈占大片土地,并以维护“风水”为由,禁止他人在坟墓的周围营造房屋、开挖沟渠塘沼、植树造林。他们的子孙甚至仗势扩充坟墓的范围,侵占周围的林木、耕地、湖塘。一般人家迷信风水,也热衷于营造大墓乃至预造坟墓。1949年以后,营造大坟、圈占坟地及预造坟墓的陋习已经消失,但看风水择地造坟之风仍时断时续。80年代以来,实行殡葬改革,改土葬为火葬,境内占地造坟之风已基本消失。
七、宗派纠纷
境内多有大姓望族,族姓之间以及族内因田产、水利乃至迷信活动产生的纠纷长期不息。1949年以前,政府对这些纠纷往往处理不力,甚至放任自流,这些纠纷大多酿成斗殴乃至大规模的封建械斗事件。清代后期,源于仙游的乌白旗宗派械斗之风波及境内,一一些村庄也以乌白旗连宗结派,酿成几起大规模的流血械斗惨案,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立即采取有力措施禁绝这些封建械斗和宗派斗殴的恶习。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城厢区男尊女卑陋习
相关专题
城厢区蓄婢纳妾陋习
相关专题
城厢区收养童养媳陋习
相关专题
城厢区缠足陋习
相关专题
城厢区迷信陋习
相关专题
城厢区占地造坟陋习
相关专题
城厢区宗派纠纷陋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