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淳风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42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淳风美俗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地区的文化习俗,包括兴学重教、热心公益事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乐善好施、敬老爱幼和移风易俗等方面。
关键词:
城厢区
民俗
淳风美俗
内容
一、兴学重教
莆田素以教育发达著称,境内作为原兴化府和莆田县的教育中心,自古以来就形成兴学重教的风尚。清代以前,城区有府学、县学,又有书院、书堂。清代时城区各街巷及四乡各村社几乎都设有私塾,儒师、塾师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非但富户要送子弟入学,即使是贫苦人家,也要克勤克俭送子弟入塾读书,他们希望子弟长大后即使科举不第,也可以识些字,以便从事各种行业。儿童入学,对塾师行跪拜礼,塾师双手扶起,以示收他为徒。师生路遇,学生先行作揖礼,塾师要作揖回礼。士子科举中式回乡,要先拜谒恩师,然后拜见父母。当时,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如不出外为官,大多在家设馆授徒。清末,废科举,倡西学,境内进士、举人及留学生大多在城乡创办官立、私立学校,并依据莆田的经济特点,创设各类职业学校。师生之间改作揖礼为鞠躬礼,城乡街巷和村社多让出祠堂、社庙地点作为校舍。
二、热心公益事业
境内人民自古以来对公益事业都充满热情,尤其重视水利建设事业。境内有木兰陂古水利工程及木兰溪下游海堤,城外遍布陡门、水闸。每逢洪水大潮冲毁这些水利工程设施,在乡的退休、离职官员往往出面募捐,主持修复,境内人民往往日夜抢修。此外,人们还热心捐资造桥、修路、兴建学馆、修缮城墙、疏通河道等。在近代兴办新式学校时,有人甚至献地作为校址。
三、吃苦耐劳
境内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吃苦耐劳的习俗。同莆田其他地方一样,境内的妇女尤以吃苦耐劳而饮誉八闽。民国以前,城区妇女除操持家务外,还要从事各种家庭手工劳动,如剪纸花、刺绣、制鞋以及制作各种祭祀用品等,终年劳累不息。四乡农家妇女,除家务、家庭手工外,还要下地劳动。城郊有许多妇女要每天凌晨进城到各居民家中收集人粪尿、饭渣、泔水,有些家庭甚至好几代从事这种脏累行业。四乡农民也多是农忙下地,农闲时从事其他行业劳动,终岁辛勤,无暇歇息。境内大部分地区位于莆田南北洋平原的中心,和莆田其他平原地区一样,自古就有捞河泥的习俗,既可肥田又可疏通河道。秋收冬种之前,农民划出沟船捞河泥,许多人甚至连续多天从事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四、勤俭节约
勤俭持家,节约开支,一直是境内人民的优良传统,人们珍惜“五谷”(粮食)。即使是一粒米、一颗饭也不随便抛弃,糟蹋粮食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认为不爱惜五谷会遭“天雷轰”,这也一直成为城乡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四乡农民多种有蔬菜供应城区,醃渍菜一直是农家的主要菜肴,也是城区家庭主妇的重要菜谱。农村家庭除“走家事”购物外,平时很少上集市,城区居民平时开支也十分省俭,对“走家事”也尽量从简。新衣除春节、喜庆、走亲戚外,平时舍不得穿用。四乡农民常年穿缝补的衣服,城区公职人员、各行业人员以及进城的农民,以穿半旧的干净衣服为乐事。除少数富家大户外,人们不讲排场,不摆阔气。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穿破衣、旧衣、终年吃醃渍菜为主的习惯已成为历史,但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风尚仍然保持。
五、乐善好施
境内人民一向有惜老恤孤的习俗,村社对孤寡老弱、无所依靠的族人多从祭田中安排粮食怃恤。婚丧寿庆,对上门的乞丐,多给饭食或给钱物,从不刁难驱逐。贫者往南洋谋生,缺乏盘资,族人多为筹募路费,俗称“公会”,待日后返乡时偿还,不计利息。1949年以前,每年年底,城乡商家富户多施舍粮食钱物,交城隍庙的董事会,由董事会在除夕之前发放给难以过年的贫民,其中大多数为莆田沿海的贫苦农民。遇有水旱灾害,官绅就会临时组织董事会,向各商家大户筹集钱粮救济灾民。
六、敬老爱幼
孝敬父母,爱护后辈是境内长期保持的家庭风尚,子女孝敬父母,媳妇敬奉翁姑。境内教育发达,敬老爱幼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女儿出嫁,嫁妆内必备有围裙、线袋,线袋内装有针线、橄榄、花生、瓜子等物,预祝女儿在夫家勤持家务,合家和睦团结,日子甘甜,早生贵子。新妇婚后第二天出厅,必须系上围裙,到井边挑一担水,以示她将接替婆婆成为家庭主妇。家庭发生纠纷,媳妇避回娘家,其父母必须劝解并送她回婆家,其公婆也有义务托人上门劝请媳妇回来,合家和解。父母及长辈爱护后辈,多以家庭教育为主,读书人家对子女在幼儿时即进行家庭启蒙教育,农家则教育子女自幼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七、移风易俗
城厢既是莆田的文化、教育中心,又是政治中心,新风尚、新习惯总是在境内首先开始,再普及到其他地区。唐代境内首先开创兴教重学的风尚,宋代建筑木兰陂之后,开创莆田人民热心公益事业的先例。清末,西学东渐,朝廷虽未废除科举制度,城区士人就已创办新式学校,开始学习近代学科,城区女子冲破“淑媛闺范”的旧规,成为莆田第一批近代女学生。辛亥革命前后,莆田进步知识分子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许多青年学生,其中不乏世家子弟,他们敢于打破长期形成的歧视戏班艺人的陋习,组织上演“学生戏”,进行街头革命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人民更首先开展破除迷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等移风易俗活动。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城厢区兴学重教民俗
相关专题
城厢区热心公益事业民...
相关专题
城厢区吃苦耐劳民俗
相关专题
城厢区勤俭节约民俗
相关专题
城厢区乐善好施民俗
相关专题
城厢区敬老爱幼民俗
相关专题
城厢区移风易俗民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