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4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莆田县的社交礼仪习俗,包括称谓、待客、交际、位次和礼品等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非常注重尊卑次序和礼节,而在礼品方面则讲究慎重和种类丰富。
关键词: 城厢区 民俗 礼仪习俗

内容

境内一直为莆田县乃至古代兴化府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人际之间的交往,在城区尤重礼节。城外四乡虽不像城区那样拘泥于小节,但也保持着浓重的地方礼仪色彩。
  一、称谓
  人际之间,除家庭、亲戚之间下辈对长辈的平常称谓之外,对一般的老年人,通称“叔公”、“婶妈”,中年人称“阿叔”、“阿婶”,青年人称“朋友”、“阿妹”,对未出嫁的姑娘则通称为“阿妹”。遇有婚丧寿庆,不相熟的亲戚相聚,年龄相仿的多以“表爷”、“表嫂”通称。学生对老师称“先生”,学徒对师傅称“师父”,这些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莆俗对男性之间的交往多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排行、辈份称呼。境内仕宦人家及读书之家多,这种称呼特别慎重,多以“使”、“舍”、“妹”、“生”、“爹”、“老”等论其辈份,再冠以排行,如其属于“老”字辈份(不是家庭的世序辈份),其排行为二十四,则称之为“廿四老”。对城乡没有文化知识的下层农民,则不以这种交往辈份称呼,只在其名之下加上排行序号,如“陈某卅六”,或尊称“卅六叔”。1949年以后,这些称呼逐渐消失,“同志”成为最普遍的称呼。
  二、待客
  以前世家望族和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大多集中于城区,会面礼节十分讲究。亲友师生路遇多行鞠躬礼(清代以前为作揖礼),互相问好。宾客登门拜访,主人要迎出大门之外,在门外行鞠躬礼,主客并行入内,登厅堂再行鞠躬礼,分主宾在左右座位坐定,主人献茶请客。主入第二次献茶,就意味主人另有他事,不便再留客,客人饮茶后便要立刻告辞,主人送客出大门,仍互致鞠躬礼后分散。世家望族每逢有客来访,男子出门迎客,厅堂上的女眷应立即回避,一般城区居民及四乡农民会面礼节则较简便。自1949年以来,会面时的鞠躬礼多改为握手礼。亲近的客人来访,主人多热情待客,一般要煮线面或煮几个鸡蛋招待,称为“点心”。对远道的客人还要留待住宿,逢雨天留客尤殷,有“关门留客不如天下雨”的俗语。春节期间,客人带小孩来访,主客双方都必须给对方小孩压岁钱。平时主人对第一次登门的小孩,要用红绸绳系上钱币或银锁等物挂在小孩的脖子上,祝愿这孩子以后发财致富,寿命长久,俗称“挂脰”。
  三、交际
  亲戚、朋友、师徒、师生之间的交往习俗,多以婚丧寿庆时的来往为主,俗称“走家事”。亲友、族属之间,即使平时因事发生纠纷,甚至于发生斗殴、诉讼等重大冲突,但在“走家事”之际也要保持礼节而弃嫌修好。逢有喜庆,主人须按礼节向家庭、亲友发请帖,接到请帖,就必须向人送礼祝贺,婚事或其他喜事宴请客人,新郎或主人须亲自登门请客,即使平时因事反目,此时双方都必须以礼相待。婚姻及喜庆事务,主人必须请族人及亲友帮忙,被邀一方也必须接受。逢有丧事,族人及亲友无论平日关系如何,在接到讣告后,都有义务主动上门帮助料理,不能推诿。所以有“喜事要请,丧事要帮”的俗语。
  四、位次
  亲戚朋友之间,在交际场合多要讲究尊卑次序。民国以前,城区现任、退任宫员及举人、秀才之间来往,尊卑等级十分严格。民间虽无官员等级的界限,但尊卑次序的习俗仍长期保留。亲戚之间以男子的母舅为尊,兄弟分家必须邀请舅父主持析产,纠纷亦由舅父仲裁,外甥辈不能违抗。姑父次之。姑表兄弟之间,以舅方表兄弟为尊,姑方表兄弟次之。婚姻宴席,舅父未到席,宴会不得举行,舅父在宴会上居于首位,舅父因故未能出席,由舅方表兄弟代居首席。婚姻典礼,舅方表兄弟为尊,新郎的男傧相、送房兄及主持做经文的均不能由舅方表兄弟担任,而由姑方表兄弟或其他位次较卑的亲友充任。婚丧吉庆典礼均在聚族而居的厅堂上举行,婚期已定尚未举行,如逢同族有丧事,婚期必须推迟。婚丧吉庆场合,亲友的贺幛悬挂于厅堂正中及两旁,亦以舅家贺幛为首,姑家次之,顺序井然,不得越次。贺幛的落款也十分慎重,均按亲友双方健在的直系男性长辈位次落款,贺客不得自行署名。贺幛的落款,长辈多谦称为“愚”,舅父贺外甥,称“愚母舅”(外甥父亲健在的应称“愚内兄”或“内弟”);岳父贺女婿称“愚舅”;长辈亲戚称“姻家教弟”;同非亲戚长者称“姻家愚弟”,年次者称“姻家小弟”;朋友一般称“通家弟”。朋友之间来往,则以本身的授业师为尊。
  五、礼品
  境内士民出访亲友或拜会师长,大多要备办礼品,有“空手不登门”的俗语。其礼品多为柑桔、荔枝、龙眼、枇把等水果和兴化米粉、土特产品及水产品等。农村家庭则以家中现成的土特产品回赠,城区居民多在集市上购物作为回赠礼品。如是上门探病,就忌用兴化米粉作为礼品。对“走家事”的礼品特别慎重,贺幛(布联)、红烛及线面、猪腿、禽蛋、鞭炮都是必备礼品。婚姻寿庆贺联多用红布或红底印花布,丧事挽联用蓝布。其他礼品按家事类型备办,最隆重的是“一担盘”(每担十个盘盒,备有十样礼品),其次是一担花篮。祝贺婚姻,新郎已出嫁的姐妹要备办镜屏(框)和一对红灯,称为“送房”,预祝初嫁女儿生男孩。娘家每年要送灯笼一对和线面、猪腿、禽蛋和花生(莆田方言“生”与“丁”谐音),预祝“添丁”。祝贺寿诞,已出嫁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要另备鞋袜、帽子。父母年老,己嫁女儿有义务预先为父母备办寿衣并制作绣花寿鞋,并在鞋帮插上一枚铜针,每只鞋内装有两对白色小石子,称“金针玉豆”,以祝愿父母寿如金石一样长久。女婿兄弟分居,岳家要备办一套厨具为礼物,称为“贺灶”。祝贺外孙(或外孙女)满月,在各色贺礼中,必备有一件襁褓,俗称“风包”,婴儿周岁,礼品中还要备有长衫一件。1949年以前,城区大户对礼品要求十分严格,往往使经济不富裕的亲戚难以应付,一般市民和四乡农民则比较简单,有“听人家有无”的俗语。1949年以后,对来往礼品大多从简。
  六、礼器
  境内亲友间“走家事”及人际往来,对使用礼器也十分重视。城乡大户之家每逢喜庆,厅堂中央必挂着名人字画楹联的卷轴,或是刺绣的“福禄寿”三星中堂,八仙桌前挂着刺绣有舞龙图案的桌裙,有烛台、花斗、香炉、果盒等祭具及樽、爵、杯等古典酒器,高大的厅堂中搭着围屏、挂上宫灯,场面辉煌。同时使用一组围成花瓣形状的“宴桌碗”及名窑彩画的“斋菜碗”,这种碗也用作招待客人,平时却很少使用。一些大型礼器如围屏、宫灯多为大姓氏族共有,族人逢有“家事”即可使用。其他人举行重要吉庆要用时,多须租借。民间“走家事”最常使用的是一担盘盒和一对花篮,都是用细竹篾编制的,并漆上大红色,饰以金色花纹和“福”、“寿”等字样,盘盒共有五对,大小各不相同。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