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的居住、服饰、饮食和娱乐方面的习俗和变化。
关键词:
城厢区
民俗
生活习俗
内容
一、居住
1949年以前,城厢区除街道为单层成排构筑外,民宅多为同族聚居房屋,有三间厢、四目厅、五间厢、七间厢、九间厢等。
“三间厢”为一厅两房,“四目厅”为一厅四房,“五间厢”为一厅八房,就是在“四目厅”左右两侧再盖“一竖”小厅,“七间厢”则是在小厅外两侧再盖“一竖”小厅,俗称“重小厅”,若在小厅外围再盖的,就叫“九间厢”、“十间厢”等。旧时在五间厢、七间厢等房屋的小厅下,隔一小甬道再建两座对称的横向房子,称为护厝。能盖护厝的多为富豪人家。因城厢区历代为县、府所在地,所以旧时官家或豪户,在此建府第的不少,府第多为几进内套天井的大厝,大门口铺有石埕,门旁有门房,后为后拱堂,两旁为护厝,俗称几座厝,建几十间乃至一百多间。如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就建在城厢长寿街庙前,共有五进九架,大小房屋一百多间,号称“百廿间大厝”。
旧时建房原料多为土木砖石结构,即石基、土墙、瓦顶。清代以前的府第和富室大厝,多为木框架结构,墙壁以芦苇杆为骨架,涂上泥浆再粉刷石灰墙壁。街道的房屋也有用杉木做柱,木板作墙,房顶为瓦片。房屋墙壁先涂上沙土秧草浆,再用石灰粉刷“括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住宅多为2层。80年代起,城区进行旧城改造,按市区规划,僻出几条主要街道,有文献路、学园路、胜利路、区府路等,街道两旁建立高层楼房,底层为店面,上面为套房。其余居民住宅也因地制宜建筑新颖别致的套房。乡村住房也一改旧式“三间厢”、“四目厅”,改建为3层以上的套房。建筑材料也多使用钢筋水泥,墙体材料多用空心砖,乡村用机砖。地基设置比较牢固,凡重要建筑场地还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抗震防震措施。同时,房屋装饰也越来越新颖美观,层次也越来越高档。
二、服饰
服饰随着时代和各人成份的不同而差异。清代,官吏、举人、秀才平时穿长袍,外套马褂,科举不第的读书人及其他市民不能穿马褂,至民国时则不受此种限制。民国前,一般人穿“汉装”,俗称“本地衫”、“本地裤”。公务人员穿中山装和制服,教师、中医及商界人士多穿长衫、制服。衣料则多以中山布、白制布、斜纹、府绸之类;农民穿“麻线衫”及“土家布”织制的布料,而丝绸、毛织品之类的衣料,只有富豪人家才穿得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了穿本地装(多为郊区农民)外,中山装、列宁装开始流行。工作人员还穿工作服、军便装。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流行穿绿色军装。到了80年代,服饰变化大,样式新颖,开始流行西装、茄克衣等,女的穿连衣裙、套裙、皱褶裙等。裤式也起了较大的变化,有喇叭裤、直筒裤、健美裤、牛仔裤等。到了90年代,许多港台服饰流进境内,服饰样式更多。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衣服,衣料也更加高档起来。城乡均有人穿起皮衣、毛料衣等上等品。服饰的色泽也趋向多样化,一些过去只有女人穿的花布、红布等衣料做的衣服,少数男青年也穿起来了;一些女青年却穿起男式的拉裆裤,且习以为常。
鞋袜也随时代不断变化,旧时劳动人民除冬天外,其他季节大多打赤脚,出外走路穿草鞋,冬天也只有手工制作的布鞋,只有官商界人士才能一年四季穿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鞋的品种不断增多,穿鞋的人越来越多。到80年代,城乡人一年四季穿不断,冬穿各类布鞋、胶鞋、皮鞋,夏穿凉鞋。且鞋的款式不断更新,档次也不断提高。袜子以往只穿短袜。到了90年代,女人穿起长袜,代替长裤,并且流行冬天穿长袜、穿裙子。
三、饮食
城厢人平常一日三餐均以大米饭为主,早晨喝粥,中午、晚上吃干饭。住在城区的吃米饭较多,郊区配有麦类食品,还有地瓜、芋头等。副食品有猪肉、海味、禽蛋及其制品等,还有牛肉、羊肉、鸡鸭等。水产品有鱼类、贝类、虾类等。蔬菜品种较多,随着季节变化,每季均有青菜。水果类有柑桔、龙眼、荔枝、桃、香蕉等,近几年还有从外地入境的苹果、鸭梨、文旦柚等。酒类有地瓜酒、米酒和各种瓶装白酒等。80年代以后,大量啤酒上市,且为广大城乡居民所喜爱,此外还有各种饮料等。
城厢风味小吃品种繁多,除传统的兴化米粉炒、焖豆腐、线面、白粿、春卷、插蛏、蚮猴溜、芋泥外,随着城乡生活的提高,人们又制作许多风味小吃,有扁食、麻丸、干焖羊肉、烧鸡、鸡卷、荔枝肉、醉螃蟹、烧猪蹄、粽子、松糕、白糕、炽饼、油饼、孺米粿、人丹糕、芜糕、蓼花、麻筒、花酥、密枣、密橄榄、冬瓜条、李干、柿饼、七珍梅等。
此外,城厢人民遇婚丧喜庆,有办筵席的习惯,需办筵席的有结婚、嫁女、请女婿、作寿、新居落成、生日等。这些筵席(除丧事外)有的人家交给酒家代办,亲戚朋友都到酒家赴宴,省却许多人力物力。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城区做生意、开店的人,每月初二、十六日都要“做牙”,除备办“仙礼”拜天地外,家庭还要办一顿丰盛的美餐。
四、娱乐
人们生产工作之余,总爱在休闲时间进行娱乐活动。旧时城乡民间娱乐活动主要是演戏、赛龙舟、演奏“十音八乐”、舞龙、戏狮、游神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民间生活娱乐除了传统的活动项目外,又加上电影、电视、录相、电子游戏以及卡拉OK歌舞厅等。
演戏这是城乡民间最古老的一种娱乐活动,宋时起境内城乡就演戏,民国前称兴化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莆仙戏。前台有生、旦、丑、净、末、翁等角色,后台有鼓、锣、钹、笛、琴、弦、胡等乐器。一般于民间喜庆节令时日演出。戏目多以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题材,称古装戏,至60年代初仍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演古装戏,莆仙改为演现代戏,如《红灯照》等所谓“样板戏”。改革开放后,古装戏又重新上演。境内莆仙戏除了有专业剧团外,还有业余剧团17班,多为迎神赛会时演出,群众称为“菩薩戏”。进入80年代,观看莆仙戏的群众大多数为老人,青年、壮年则较少。
曲艺民间逢元宵佳节、神诞祭祀或婚丧寿庆,都要演奏“十音八乐”。喜庆典礼,吹奏“大鼓吹”迎宾送客,打击器乐车鼓队,踩街庆祝。进入90年代后,城乡用“十音八乐”庆贺更为盛行。大多数乐手为壮年、老年男人,近来已有妇女参与,尤其是车鼓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境内每个居委会、村,甚至居民小组都组织有女子车鼓队。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城厢区居住生活习俗
相关专题
城厢区服饰生活习俗
相关专题
城厢区饮食生活习俗
相关专题
城厢区娱乐生活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