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3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基督教
分类号: B97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在莆田城厢境内的传入和传播情况,以及不同教派在当地的发展和活动。
关键词: 城厢区 宗教 基督教

内容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前后,基督教传入莆田城厢境内,先后设立的教会有来自美国的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和来自英国的中华圣公会。民国初年,还有华人自办的中华基督教自立会、真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和耶稣自立会等。
  1950年10月,莆田县基督教各教派爱国人士响应中国基督教40位爱国人士发表的《宣言》,发出通电,并在《奋兴报》宣布拥护“三自”革新运动。同时印发《宣言》征求各教派各堂会的教徒签名,签名人数达8975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1年3月21日正式成立莆田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卫理公会莆田总堂(简称大教堂)修复后至1994年,境内基督教徒包括卫理公会、圣公会、真耶稣教徒皆聚集在这里举行宗教礼拜活动。
  一、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
  清同治二年(1863年),卫理公会福州教区派人传道于南日岛,第三年于城厢东门外太师庙前传道。又过两年,于龙门下租民房设立教堂,旋迁于十八张厝,是为莆城第一所基督教堂。同治六年(1867年)设兴化教区,首任牧师林振珍。翌年迁教堂于坊巷。光绪二十年(1894年)于该巷建筑一座砖墙西式大礼拜堂,称天道堂(今兴化宾馆大门旁)。民国4年(1915年)购地于仓边巷马台里,兴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兴化年议会莆田总堂。其规模为当时基督教东南亚四大教堂之一,可容纳3000人做礼拜,于民国9年1月举行献堂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教堂仍是广大信徒礼拜中心。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大教堂长期被借用作为会场、学习班、剧院等公用场所,礼拜地点移到培道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停止礼拜活动。1979年,宗教政策落实后,信徒先在收回的梅峰堂聚会。1984年,莆田堂归还教会,通过奉献筹资整修后,定名为莆田基督教堂。1985年3月9日,正式恢复礼拜,为原卫理公会、圣公会、真耶稣教会等信徒联合崇拜的圣所。1993年6月,莆田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4年,城厢区境内莆田堂施洗信徒人数分别为105人、114人和168人。至1994年,信徒总数达2000多人。
  二、中华圣公会
  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英教士来莆传教,建立圣公会莆田支区,华人陈总信任会吏,英籍教士胡约翰、罗为霖任布道使。初于湖岸巷租赁民房为礼拜堂,旋迁于北河坑边。同时附设小规模的男女学校;于后街开设圣经书店,出售教会书籍。光绪五年(1879年),教徒日增,遂迁礼拜堂于仓边巷,坑边房舍设为医院。次年,礼拜堂又迁回湖岸巷。光绪二十三年,教徒发起捐献,于梅峰北门街(今胜利路180号)创建支区总堂,建筑有礼拜堂、会议楼和牧师屋。教徒逐渐发展,相继成立镇乡各堂,在城厢区内有南箕、东阳两堂,同建于民国4年,于民国8年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三自”革新运动,墓督教各派教徒集中在总堂与大教堂进行基督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停止活动。1981年3月16日,成立“莆田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后至1994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莆田总堂(梅峰堂)恢复活动,参加信徒每次约80人。
  三、基督教青年会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基督教青年会始由美国传入中国,以其提倡德智体群“四育”活动受到欢迎。同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成立全国第一个学校青年会,其活动除了宗教事业外,努力于提倡国货、劝除鸦片等一系列爱国工作。光绪十五年(1889年),城厢教会学校已出现兴化内女学、外女学的女幼徒会。后来的莆田基督教青年会(市会)于后街租用进士第设有阅报、乒乓球、史地纸牌、各项棋类的室内文化娱乐活动。后迁设于射圃前,一直到20年代后期才停办。
  四、中华基督教自立会
  民国初年,由中国基督教徒发起组织的教会,总部设在上海。传来莆田后初设会址于城厢后街(即基督教育青年会原址),旋迁南门内公厅(今太平小学)。民国9年,上海总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莆田县代表郭维城出席,被选举为全国副会长。会后,当选领导班子一行赴首都北京,向当时北洋政府国务总理衙门面陈创教事由,经代理国务总理萨镇冰接见,萨氏对于国人自办教会,不受外人操纵,勉励有加,准序立案。至民国1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政局改变,这个国人自办的基督教派随即停顿,城厢、涵江、黄石3处教堂也宣告停止活动。
  五、真耶稣教会
  亦为国人自办的基督教会。创于民国6年,总部初设于南京,后迁上海。民国13年由福州传入莆田。城厢会址先后迁徙六次,后一次民国21年由教徒郑但以理(名郑振烈)献仓边巷地,兴建一座红砖结构的礼拜堂。第三年落成举行灵恩大会献堂仪式,参加教徒有1000多人。福建真耶稣教会的福州、闽南两个支部合并为福建支部后即设于此。民国26年教徒中一派分裂出来称中华真耶稣教会,另设会址于城厢南门。保持原名称的一派后来发展在仓边巷建堂。
  1951年,政府登记接受外国教会资助的教会单位普查。当时莆田真耶稣教会负责人请示政府,因真耶稣教从创办之日起即系国人自办、自传、自养的,与外国任何差会都没有发生关系,所以不参加登记。政府主管部门以不参加登记令其停止宗教活动,经1953年再次申请补行登记,次年批准恢复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教堂被占用拆除。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至1994年,真耶稣教徒除同其他基督教派一样参加“三自”革新集体活动外,于每星期六坚持安息日的礼拜活动。
  六、基督徒聚会处
  俗称地方教会,亦称小群。民国12年由福州传入城厢。在湖岸巷王玉珠家设会所布道。每星期日上午举行擘饼聚会,下午传福音聚会、祈祷和查经聚会。民国22年在北河边路正式成立莆田基督徒聚会处。民国32年,由于抗战,信徒减少,会址仍迁回湖岸巷。民国34年抗战胜利结束,教会再度复兴,莆田会务也有所发展。民国38年夏天,新建于梅峰街的聚会处礼拜堂落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基督徒聚会处福州主领人倪柝声、李常受的策划操纵,拒绝参加爱国基督教徒发起的“三自”革新运动,抗拒接受外资教会专门登记。及倪柝声病死,李常受逃亡香港,基督徒聚会处也中止一切宗教活动。
  七、耶稣自立会
  简称自立会。民国25年由宁德县传入莆田于城厢胜利路驿前租用民房作为会所,供信徒礼拜集会。但是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宗教活动发展不了而销声匿迹。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华圣公会
相关机构
基督教青年会
相关机构
真耶稣教会
相关机构
基督徒聚会处
相关机构
耶稣自立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