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2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宗教
分类号:
B9
页数:
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城厢区的宗教发展情况,其中包含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特点和管理方式。
关键词:
城厢区
宗教
内容
城厢境内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地方宗教“三一教”等。
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邑人郑露舍宅建金仙庵,从此佛教传入城厢境内并开展佛事活动。唐代,境内始有道教,建有道观,进行道场活动。经隋唐、五代至宋,境内寺、院、庵、宫、庙、祠、社迅速发展。近代西方又传入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两个教派,在境内建有天主堂、天道堂、大教堂等崇拜聚会所,都拥有教徒和信仰者。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邑人哲学家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创立民间宗教,由于它是儒、道、释三教合一,易为群众接受,广为群众信仰,各村建有堂、祠奉祀。至17世纪全盛时,流行更广,国内福建、南京等省市都建有三教祠,信仰三教先生。近代“三一教”随着海外移民的足迹,从港、澳、台传入东南亚至欧美各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加强对宗教管理,规定公民有信仰自由的权利,宗教活动照常进行。1950年10月,天主教和基督教开展“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革新运动,对教会团体进行“接受外资特种登记”之后,居留在城厢的外籍传教士全部遣散返国,部分僧尼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僧尼被逐,寺院庵被拆改,教堂被占作它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院重新开放,海外侨僧更加踊跃修建扩建寺院,各个寺、院、庵面貌焕然一新。至1994年,境内有寺、院、庵65座,僧尼6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徒700人;基督教堂3所,教徒4300人;“三一教”和妈祖宫庙19座,信徒2万人。同时重视做好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全区共推荐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10人次,推荐为各级政协委员16人次,并为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宗教人士“寻根问祖”搭桥牵线。
第一节 佛教
一、沿革
莆田县置县前10年,永泰郑露三兄弟“来莆开学”,在凤凰山下舍宅建金仙庵,始进行佛教活动。经过1000多年,境内佛教活动不断发展,不但拥有大批信仰者,且也建有较大的寺、院、庵。1987年6月26日,成立莆田市城厢区佛教协会,有会员600人。
二、主要寺院
(一)南山广化寺
位于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城区西南,俗称南寺。创建于莆田置县前10年的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初名金仙庵。隋开皇九年(589年)升为寺,唐景云二年(711年)名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始为今名。
宋代南山“檐楹相摩,轩宇层出”,有广化、法海2寺,奉先荐福、崇先文殊、月峰、满月、法界、灵云、东塔、西塔、西方、西台10院,瑞泉、灵源、天台、天宫、少林、普门等120庵。历宋末、元代兵祸、明代倭寇、清初地方变乱,屡毁屡建,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镇守兴泉总兵王万祥一次全面重修后,把不相隶属的法海寺和小南山诸庵都并入广化寺。
19世纪中叶,寺为台风摧毁,只存一观音阁。住持善和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方募化重建,僧本如赴都请藏经7000余卷回寺。
1950年,有住僧60人耕种附近田园,生产自给。“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经卷被毁灭,僧众返俗,寺宇改作他用。1979年底,侨僧代表圆禅回国申请恢复广化寺。1980年2月福建省委批准莆田广化寺对外开放。修复扩建工程于1984年农历闰十月十五日告竣,总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宋建释迦文佛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方丈圆拙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住僧200多人。1990年,全国佛协会长赵朴初第二次到寺视察,赞赏广化寺不卖门票、不搞经忏,住僧由寺供给生活。同年广化寺名列全国受表彰的3家寺庙之首。
(二)梅峰光孝寺
位于梅峰居委会。山原名梅子岗,宋元丰八年(1085年)居士李泮舍梅子岗山地百余亩,拓建原观音亭为佛院,崇宁二年(1103年)赐匾“梅林佛国”,故称梅峰寺。崇宁三年赐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1111年)改名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年)又改名报恩广孝寺,绍兴十二年才改为今名。
泮子李富为祈母黄安人寿,修建寺宇,并建有梅峰书院、卧云轩于大雄殿后,于此讲学,人们又称为讲寺。元代亦于此设官讲。李富卒,住持惠深于法堂侧建一座“宋忠孝名臣檀樾李公祠”纪念他。
寺于明永乐间修建之后,至嘉靖倭乱时被毁,万历间始陆续修复,清康熙、雍正、光绪间又先后三次修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住持微嘉在南洋募化资金陆续兴修。至解放前夕,其法嗣新加坡圆通寺达明老和尚回祖寺考察,作出重建的规划方案,修建工作直至“文化大革命”时尚未完成,且寺被废毁,僧众被勒令还俗。1979年,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侨僧派代表回寺,大规模全面扩建,征用寺前民居土地,把山门面向胜利路。除原建筑物保留一座明代兴建的拜亭(今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外,如石坊式山门、天王殿、大雄殿、法堂和山顶海拔55米处的大悲殿及其两侧配套建筑物,全为仿古新材料结构。
(三)凤山寺
原名敬善院,创建年代无考。唐开元间名万安水陆院,后晋天福间名天福寺。正殿后建木塔3级,故称塔寺。宋太平兴国年间在其东侧建永福院,淳熙九年(1182年)俱被火毁,复建后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遭火毁,僧霞谷请合为一寺重建,赐名祝圣都道场,明代改为万安永福禅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置僧纲司(管理僧尼事务的府一级机关)于此,住持慧昙首任僧官。倭祸毁后重建。万历七年(1579年),原3级结构的四天王塔改为5级。万历三十八年颁赐藏经。崇祯十二年(1639年)被火毁后又重建。弘光元年(1645年),林衍祚捐铸铜塔顶。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屡经修建。至民国时寺废。50年代后建筑物被拆改,铜顶塔刹存在莆田县博物馆,剩下底层石瓜楞柱、塔基石浮雕、四大天王和5尊韦驮石雕像均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毁。今只存大雄殿1座,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报思东岩教寺
位于东岩山,创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元、明代屡有重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请赐藏经。在其大雄殿后有宋绍圣间建石塔3级八角形,底座须弥座青石雕刻37只狮子,形态各异;塔门浮雕力士造型粗犷,塔顶为铁刹竿。今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50年代后,寺宇一度改为他用。1988年侨僧悟丹修复,改山门修建为天王殿,另建石牌坊式山门。
(五)云门国清禅寺
位于英龙居委会双池巷,俗称云门寺。宋德祐元年(1275年),方彰祖舍地,宋副翁捐款,僧石船建,故又称石船寺。元大德、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均又增建重修。50年代废,1987年侨僧寂晃申请修复。
(六)石室岩寺
位于石室岩。唐大中六年(852年)名僧妙应居此建庵,因出入骑两驯虎,故称伏虎岩。宋绍圣间建寺,崇宁五年(1106年)赐名妙应寺。元至正间火毁重建,明成化间废,万历五年(1577年)重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1988年重建大雄殿。殿后原有宋建5级石塔,后圮。明代改建7级木檐塔,今木檐朽坏,存砖砌塔身,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月峰寺
位于凤凰山广化寺后月峰,创于唐代,宋后废,明成化初年重建,万历间拓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5年重建。
(八)崇福寺
位于凤凰山广化寺天王殿左侧。原名崇先荐福院,宋初方姓建功德院,故俗称方祠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90年侨僧重建竣工,始改今名。
(九)普门庵
位于凤凰山广化寺释迦文佛塔旁、唐黄滔东峰书堂旧址,宋代建庵,后屡有重修。“文化大革命”中废。
(十)天马岩寺
位于凤凰山巅庵坑里。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僧善和创建,1990年重建。
(十一)西塔院
位于广化寺山门左侧渠道上、龟山寺廨院。宋代建有木塔3级,明代圮毁。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至清代圮,塔址今挖为渠道。明成化间重建大雄殿,清康熙年间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废,1990年重建。
(十二)西岩寺
位于太平居委会。原为明朝尚书陈经邦别墅,明朝灭亡后,其孙钟岱落发为僧,改为寺;其家妇女为尼别居于其右邻西隐寺(今废)。清乾隆、光绪间均有重修。50年代废,1989年侨僧修复为龟山寺廨院。
(十三)金刚寺
位于东岩山。原名金刚阁,俗称东岩下寺。创建年代无考,清康熙间重建,90年代修复。
(十四)白云岩庵
位于东岩山,创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废,1981年修复。
第二节 道教
唐贞观二年(628年),莆田始有道教,并建有道观。清代前、官设道教司,选有真修的道士充任,管理道教事务。后逐渐衰落,只有少数正一派道士专为施主做道场谋生。民国时,建有神社,但无常住道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活动逐渐减少,境内各里社相继毁废。80年代始,落实宗教政策,信仰自由,各里社群众先后自发复建或重修神宫社庙,尊其教祖,但从事活动的有些不是正统正一派道士,无常住主持。
元妙观在英龙居委会北河边路。宋兴化军城于此开东北门,因名宁真门,城外濠桥亦名观桥。观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俗称旧观。宋名天庆观,元改玄妙观,清讳康熙御名改今名。历代修建规模宏大,进山门以主殿三清殿为中轴线五殿,横线亦五殿。50年代后废,建筑物被拆改,今只存山门、三清殿、东岳殿、西岳殿古建原构。三清殿梁架上有“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墨书题记。当心间保存宋代(营造法式》原样,今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还有宋徽宗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为全国至今保存完整的孤本。
兴化府城隍庙在庙前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迁建城隍庙于此,弘治二年(1489年)扩建,嘉靖、隆庆、万历、崇祯间续有修建。原占地18亩,大片建筑群。50年代废,改作他用,今存大殿和仪门、后殿原建筑等。住持道士,原继承明代设于万寿宫(原在城北、民国废毁)的道纪司(管理道士的府一级机构)衣钵,后来渐衰。正一道士(莆田原无全真道士)都是在家的,只于农历五月二十三日十方会庆祝城隍神寿时全镜道士才集中府城隍庙举行盛大道场。城隍神诞是农历五月十九日,香火最盛。城隍庙每年还于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请城隍像到北门外厉坛,监祭孤魂。凌云别殿在石室岩,礼玉皇上帝。北极殿一名真武坛,在胜利路,祀真武。
莆田县城隍庙在今市政府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今废,只存一座大殿。
浙江城隍庙原在南门外大路侧。传说宋末少帝过莆,当地人于此拾到一个浙江城隍神木主,因建庙祀之,以寄托忠于故国之思。今公路拓宽,迁建于凤凰山公园南侧古庵山前。
南关五帝庙在原南门外,祀五帝。
北门五帝庙在原拱辰门外,祀五帝。
瑞云祖庙在头亭,明建,祀戏神田公元帅。
喜雨宫在英龙居委会,祀张公圣君。
第三节 天主教
天主教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传入莆田,时在莆田沿海一带流传。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境内(今十字街)建莆田堂,原名若瑟堂。
天主教从清康熙年间传入莆田平海东美村,由湖南籍的天主教徒在此定居,发展成为今天的谢厝村。道光十二年(1832年)盖新教堂湖南堂;道光二十九年天主教在涵江区塘北山建堂,名圣母堂,为莆田地方天主教总堂。外籍神甫即常住此堂。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境内十字街设总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西班牙籍神甫万士我以1.2万银元向叶姓、萧姓购得地皮,于民国10年(1921年)盖成西式礼拜堂1座和住宿房屋等。
民国时期,莆田堂曾一度附设一所正本学校。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为道学部,专门培养传道人才;一为小学部,专收教徒子弟入学。至民国21年道学部停办。民国25年,兴化天主教徒中进步的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召集莆仙籍的传道们在正本学校开会,准备成立“莆仙天主教促进会”,讨论天主教革新问题,谴责外籍神甫的奴化教育。因而触怒西班牙籍的路霍士神甫。春季一开始,神甫就强制正本小学停办,把本地籍的10多名男传道开除。
1949年8月,莆田解放。在莆田堂任传道的男道士有林尚文、胡卓凡、李秀山、翁纯如,修女有李阿田、许金凤、许亚友、陈凤姑、陈亚梅等,参加登记的教徒有180人。1951年11月,在四川省广元县王良佐神甫和500余名天主教徒签名发表《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发起反帝爱国运动。1953年,一向居留在莆田的外籍神甫、传教士,全部遣送返国。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中国天主教爱国会。莆田天主教徒在华籍神甫黄祖生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天主教会莆田堂被迫停止宗教活动。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莆田堂才恢复札拜活动。1989年,参加登记教徒有410人。至1994年,境内有天主教堂1座。
第四节 基督教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前后,基督教传入莆田城厢境内,先后设立的教会有来自美国的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和来自英国的中华圣公会。民国初年,还有华人自办的中华基督教自立会、真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和耶稣自立会等。
1950年10月,莆田县基督教各教派爱国人士响应中国基督教40位爱国人士发表的《宣言》,发出通电,并在《奋兴报》宣布拥护“三自”革新运动。同时印发《宣言》征求各教派各堂会的教徒签名,签名人数达8975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1年3月21日正式成立莆田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卫理公会莆田总堂(简称大教堂)修复后至1994年,境内基督教徒包括卫理公会、圣公会、真耶稣教徒皆聚集在这里举行宗教礼拜活动。
一、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
清同治二年(1863年),卫理公会福州教区派人传道于南日岛,第三年于城厢东门外太师庙前传道。又过两年,于龙门下租民房设立教堂,旋迁于十八张厝,是为莆城第一所基督教堂。同治六年(1867年)设兴化教区,首任牧师林振珍。翌年迁教堂于坊巷。光绪二十年(1894年)于该巷建筑一座砖墙西式大礼拜堂,称天道堂(今兴化宾馆大门旁)。民国4年(1915年)购地于仓边巷马台里,兴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兴化年议会莆田总堂。其规模为当时基督教东南亚四大教堂之一,可容纳3000人做礼拜,于民国9年1月举行献堂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教堂仍是广大信徒礼拜中心。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大教堂长期被借用作为会场、学习班、剧院等公用场所,礼拜地点移到培道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停止礼拜活动。1979年,宗教政策落实后,信徒先在收回的梅峰堂聚会。1984年,莆田堂归还教会,通过奉献筹资整修后,定名为莆田基督教堂。1985年3月9日,正式恢复礼拜,为原卫理公会、圣公会、真耶稣教会等信徒联合崇拜的圣所。1993年6月,莆田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4年,城厢区境内莆田堂施洗信徒人数分别为105人、114人和168人。至1994年,信徒总数达2000多人。
二、中华圣公会
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英教士来莆传教,建立圣公会莆田支区,华人陈总信任会吏,英籍教士胡约翰、罗为霖任布道使。初于湖岸巷租赁民房为礼拜堂,旋迁于北河坑边。同时附设小规模的男女学校;于后街开设圣经书店,出售教会书籍。光绪五年(1879年),教徒日增,遂迁礼拜堂于仓边巷,坑边房舍设为医院。次年,礼拜堂又迁回湖岸巷。光绪二十三年,教徒发起捐献,于梅峰北门街(今胜利路180号)创建支区总堂,建筑有礼拜堂、会议楼和牧师屋。教徒逐渐发展,相继成立镇乡各堂,在城厢区内有南箕、东阳两堂,同建于民国4年,于民国8年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三自”革新运动,墓督教各派教徒集中在总堂与大教堂进行基督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停止活动。1981年3月16日,成立“莆田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后至1994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莆田总堂(梅峰堂)恢复活动,参加信徒每次约80人。
三、基督教青年会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基督教青年会始由美国传入中国,以其提倡德智体群“四育”活动受到欢迎。同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成立全国第一个学校青年会,其活动除了宗教事业外,努力于提倡国货、劝除鸦片等一系列爱国工作。光绪十五年(1889年),城厢教会学校已出现兴化内女学、外女学的女幼徒会。后来的莆田基督教青年会(市会)于后街租用进士第设有阅报、乒乓球、史地纸牌、各项棋类的室内文化娱乐活动。后迁设于射圃前,一直到20年代后期才停办。
四、中华基督教自立会
民国初年,由中国基督教徒发起组织的教会,总部设在上海。传来莆田后初设会址于城厢后街(即基督教育青年会原址),旋迁南门内公厅(今太平小学)。民国9年,上海总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莆田县代表郭维城出席,被选举为全国副会长。会后,当选领导班子一行赴首都北京,向当时北洋政府国务总理衙门面陈创教事由,经代理国务总理萨镇冰接见,萨氏对于国人自办教会,不受外人操纵,勉励有加,准序立案。至民国1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政局改变,这个国人自办的基督教派随即停顿,城厢、涵江、黄石3处教堂也宣告停止活动。
五、真耶稣教会
亦为国人自办的基督教会。创于民国6年,总部初设于南京,后迁上海。民国13年由福州传入莆田。城厢会址先后迁徙六次,后一次民国21年由教徒郑但以理(名郑振烈)献仓边巷地,兴建一座红砖结构的礼拜堂。第三年落成举行灵恩大会献堂仪式,参加教徒有1000多人。福建真耶稣教会的福州、闽南两个支部合并为福建支部后即设于此。民国26年教徒中一派分裂出来称中华真耶稣教会,另设会址于城厢南门。保持原名称的一派后来发展在仓边巷建堂。
1951年,政府登记接受外国教会资助的教会单位普查。当时莆田真耶稣教会负责人请示政府,因真耶稣教从创办之日起即系国人自办、自传、自养的,与外国任何差会都没有发生关系,所以不参加登记。政府主管部门以不参加登记令其停止宗教活动,经1953年再次申请补行登记,次年批准恢复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教堂被占用拆除。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至1994年,真耶稣教徒除同其他基督教派一样参加“三自”革新集体活动外,于每星期六坚持安息日的礼拜活动。
六、基督徒聚会处
俗称地方教会,亦称小群。民国12年由福州传入城厢。在湖岸巷王玉珠家设会所布道。每星期日上午举行擘饼聚会,下午传福音聚会、祈祷和查经聚会。民国22年在北河边路正式成立莆田基督徒聚会处。民国32年,由于抗战,信徒减少,会址仍迁回湖岸巷。民国34年抗战胜利结束,教会再度复兴,莆田会务也有所发展。民国38年夏天,新建于梅峰街的聚会处礼拜堂落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基督徒聚会处福州主领人倪柝声、李常受的策划操纵,拒绝参加爱国基督教徒发起的“三自”革新运动,抗拒接受外资教会专门登记。及倪柝声病死,李常受逃亡香港,基督徒聚会处也中止一切宗教活动。
七、耶稣自立会
简称自立会。民国25年由宁德县传入莆田于城厢胜利路驿前租用民房作为会所,供信徒礼拜集会。但是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宗教活动发展不了而销声匿迹。
第五节 “三一教”
“三一教”祖祠在东岩山,原为“三一教主”林龙江祖父——明两广总制林富的别墅“东山樵舍”,教主于此讲学授徒,创立“三一教”,匾为“宗孔堂”。以其教旨“道释归儒、儒归孔子”,故称“三一教”,又称夏教,以中一之教,象四时为夏。为境内独特的地方宗教。
林兆恩,号龙江,城厢赤柱巷人,明朝布衣,创教后弟子满天下,上至亲王、尚书、下至士农工商,皆执贽受教。嘉靖年间倭寇侵扰莆田,龙江倾家资救济难民,收尸埋骨,教人以“艮背法”治愈兵后瘟疫。明清之际,三教祠在南京、浙江、江西、福建建阳、武夷、光泽、邵武、宁化、福州以及莆仙两县任何乡村都有,现在台湾和东南亚兴化侨居地,也都建有三教祠。而各地的三教祠,皆奉东山宗孔堂为祖祠。
“三一教”的东山祖祠于50年代后成为部队营房,1989年修复正殿。同年4月24日举行林龙江史迹展览,同时由市社科联、市政协、东山祖祠联合主办“林龙江学术讨论会”,出席的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专家、学者和美国友人,共同讨论并交流中国、美国、西德、日本、马来西亚和台湾研究“三一教”的成果;成立林龙江研究会。现在已由海外信徒捐资收回部队全部营房,按原式恢复重建工作。
第六节 宗教管理
建区前,境内宗教事务活动由莆田县宗教科管理。
1984年建区后,区内宗教事务由区委统战部兼管。1985年8月,成立佛教协会筹备会。1987年6月26日,正式成立区佛教协会。区宗教工作遵循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先后落实退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寺、庵、堂43座,计39551平方米;妥善解决宗教房产政策中历史遗留问题,区内72座寺、庵和3座教堂先后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93年10月,成立城厢区宗教活动场所登记领导小组,做好全区第一批12座寺、庵宗教活动场所的登记颁证工作,并开展第二批全区52座寺、庵宗教活动场所的普查、登记和颁证前的准备工作,加强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的行政管理。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