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机构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69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机构设施
分类号: G812.757
页数: 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建立了体育行政机构,并逐渐完善体育设施。境内有多个体育场地和设施,包括体育场、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等,以满足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
关键词: 城厢区 机构设施 体育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民国20年(1931年),在清末兴化府署旧址(俗称府里)创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今莆田县人民体育场)。民国21年,体育场建成后,省教育厅委派李绍远为场长,宋天民、郑玉书为指导员(即教练员),此为莆田体育行政机构之始。
  1956年9月,成立莆田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县体委),城厢境内的体育活动归县体委领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体育管理机构瘫痪,体育活动开展不正常。
  1985年5月,成立城厢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为区人民政府下属的体育行政机构。同年11月,成立城厢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歌咏、门球、登山等文体活动。
  第二节 设施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境内咸益高等女子学堂在校内开辟网球场1个,为莆田城内最早的球场。宣统二年(1910年),培元小学堂在圣路加医院(今莆田医院)旁开辟足球场1个。
  30年代初,在城南原兴化府址和城北较场相继建立2个公共体育场:城南体育场建有300米黄土跑道和篮球场、排球场各1个;城北建有400米跑道。民国22年,城南体育场经扩建后增设篮球场、排球场各2个。民国23年,城南体育场又扩建水泥网球场1个,并增建机械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园,设有单杠、双杠、木马、轩轾板、滑梯、秋千等。民国27年8月,在体育场东侧兴建中山纪念台(今主席台)。民国31~34年,扩建长400米的红土跑道,添建5级石板看台5座,成为当时福建省较为标准的体育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除修复、改建一些原有的体育设施外,又陆续兴建体育场、馆和游泳池等设施。1952年,大规模整修田径场,在田径场地周围护以混凝土栏杆。
  1955~1957年,体育场内先后兴建灯光球场、室内篮球、体操房各1座。1958年,建楼房、平房各2座,为莆田体育学校校址。同年,境内掀起全民办体育的高潮,兴建许多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场等简易体育设施,基本满足城乡群众活动的需要。
  1964年,国家体委拨款改建县人民体育场,建有福建省较为标准的400米煤渣跑道、田径场和篮、排球场,四周扩建石板看台。1968年,在田径场西侧建主席台1座。各种运动场地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1969年,在田尾增建长50米、宽25米,有10个泳道的标准游泳池1座,为游泳运动员提供训练场所。
  1974年,为适应承办全国性体育比赛的需要,将田径跑道由原来6道增建为8道,并扩建可容纳2万观众的8级看台。同时,按田径规则对器材的要求,增置大量体育器材。同年,在体育场东南侧增建1座5层少年体育大楼。1980年,又增建120多米长的风雨跑道。1984年初,体育场再次改建,由原来半径32米改为半径36米的标准田径场。从此,人民体育场成为福建省设施较齐全的体育场地之一。
  1985年,区境内的省税务学校新建有标准的400米8道煤渣跑道体育场1个;1993年,莆田一中校内原有250米的跑道扩建为300米跑道的学校运动场;1994年,省妇幼卫生学校在梅山新校舍征地新建300米跑道的学校运动场1个。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