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校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68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学校体育
分类号: G812.757
页数: 7
摘要: 本节介绍了城厢区的学校体育,包括幼儿体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和专业体育学校。从清朝到现在,城厢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逐渐发展和完善。幼儿体育教学从创办幼儿园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和身心健康。小学体育课程逐渐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体力和协调能力,并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中学体育课程规范化,开展各类体育运动和校际竞赛。此外,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和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是专门培养体育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学校。
关键词: 城厢区 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

内容

第一节 幼儿体育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兴化卫理公会在城厢创办的“美以美”女义学附设蒙养堂,招收3~5岁幼儿入学,教幼儿进行一些具有文娱、体育双重意义的活动,为城厢地区幼儿体育教学的发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的体育教育日趋规范化,内容也日渐丰富。1954年,在城区设立全县幼儿教育辅导站,组织农村幼儿工作者编写幼儿体育教学计划,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拟出统一的幼儿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各幼儿园进行幼儿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依据。1981~1983年,采用省编的幼儿园教学教材。1984年后,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体育活动以跑、跳、投的基本技能动作为主,培养幼儿的体力、智能,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同时,结合儿歌、童谣,让幼儿做些有节奏的模仿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各学校、学区和区体委、妇联、教育局根据幼儿的特点,举办各种竞赛活动。
  1994年底,全区各幼儿园(所)、各学校附设的幼儿班都有开辟专门幼儿活动场所,设置滑梯、荡椅、攀登架、大转盘、翘翘板等体育娱乐游戏器械设施,供幼儿开展体育活动。
  第二节 小学体育
  清光绪年间,城区砺青、湖山、普通、进群、哲明、培德、铸益等小学堂相继开设体育课,每周1~2小时,讲授兵式体操。
  民国初期,体操课作为各小学的必修课,每周安排3课时。民国3年(1914年),砺青小学举行首届校田径运动会,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民国12年,小学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以体操、田径、球类和游戏为主。上课期间,上午有早操和课间操,下午有课外活动。从日本警官学校毕业的陈乃元在砺青小学任体育教师后,体育课程引进日本学校的教学内容,增设哑铃、队列、队形操、跳、跑、木马、单双杠、跳箱等项目。
  民国25年,教育部制订《小学体育教授细目》、《乡村小学体育实施法》,但部分小学因条件限制,仍依教师的专长与场地器材决定授课内容。
  民国34年后,城区各小学每周两节体育课和学校运动会恢复正常,并经常开展校际体育竞赛活动,为培育体育人才的基础训练起到一定的作用。
  1950年后,规定体育课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小学每周设两节体育课。1953年,省教育局派员来莆田指导城厢、涵江小学体育教学,使小学的体育教学逐渐走上正轨。
  1957年起,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各小学逐步配备专职体育教师或由学校确定兼任体育教师,体育活动趋向正常。1963年,各小学按教育部新颁发的《小学体育教材大纲》授课。同年12月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加强对小学体育教研组的领导。1964年3月,城厢实小、莆田附小(麟峰小学)被定为福建省田径训练基地。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小学一度停课。1970年后,体育课以省编的《军事体育教材》施教,恢复课外活动的重点项目,城区各小学相继组织运动队进行训练。
  1974年,城厢、城郊学区各小学基本上恢复体育教学,小学生的体育水平有明显提高。1977年,教育部颁发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后,各地重视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规定小学优秀运动员可以优先录取或保送上初中就学,同时各小学还注意对优秀体育苗子的培养。
  1977年11月,城厢学区小学代表队、文献小学基层队参加莆田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分别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78年10月,城厢镇小学代表队参加莆田县第十一届体育运动会,获儿童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儿童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11月,文献小学基层队参加莆田地区第五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82年,城厢实验小学被命名为“福建省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3年,该校经上级验收,符合省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标准。1983~1988年,麟峰小学连续6年获全国“雏鹰起飞”奖。
  1985年,各小学及中心小学开始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开展体育达标活动。莆田市实验小学适龄儿童每年通过验收,抽查达标率均超过92%。1986年,麟峰小学被评为省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1987年,又被评为推行《全国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先进单位。1986~1993年,区举办八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987年,莆田市实验小学在福建省体育传统校的验收评比中获一等奖。1994年12月,城厢区举办首届运动会,第三学区代表队获儿童组男女田径竞赛总分第一名,共获金牌14块。
  第三节 中学体育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城区哲理中学堂率先设立体育课,并开展课外单项比赛活动。随后,兴郡中学堂、私立师范学堂将体操列为体育课项目。
  民国初年,城厢各中学将体育课定为必修课。教学内容由单一的兵式操转为田径、球类、体操等。30年代初,著名体育工作者翁祖烈、程天泗等人返莆任教后,城区各中学的体育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并广泛开展校外体育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选手。民国34年(1945年),学校恢复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学期开展1次校内运动会,还经常举办校际比赛。民国36年冬,以城区莆田一中、哲理中学、中山中学、东山职校、砺青中学、咸益女子中学、圣路加护士学校等7所中学39名运动员组成的田径访问团,赴福州、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比赛交流,载誉而归。
  1952年后,贯彻毛泽东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学生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指示,各中学都加强体育教学,坚持上好体育课,每日坚持早操、课间操,并积极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1955年8月,各中学推行广播体操,改进课堂体育教学。1956年春,又全面推行苏联倡行的“劳卫制”,使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同年,中学体育课按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并增设跳箱、山羊、单双杠及联合器槭等体育设备,每学期举行一次全县性教学观摩活动。
  1960年,执行教育部通知,学校体育减为1节课,学生体质一度受到影响。1962年秋,各中学恢复每周2节体育课和正常体育活动。1963年,各中学体育教师参加学习、研究改进体操与田径的训练方法。1964年3月,省体委和晋江专区先后确定城区莆田一中、莆田五中作为田径训练重点学校,莆田九中为篮球训练重点学校,荔城中学为排球训练重点学校。
  “文化大革命”初期,休育教学受到严重干扰,体育运动队被解散,体育教师被下放,体育器材设备失散。1970年复课后,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各中学恢复体育教研组活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恢复体育教学和训练,学校的体育活动甚为活跃。
  1977年起,各中学根据教育部第三次颁发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进行体育教学。并按地区成立校际体育教研组,定期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各中学按年段、各地区按学期组织教学观摩,交流经验。1979年,学习扬州经验,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建立学生健康卡片,实行“循环式”教学和男女分组教学。在加强体育教学和广泛开展学生课外锻炼的基础上,各学校相继向有关方面输送体育专业人才。1982年以后,境内莆田二中向省体工队、体校、部队、大专院校等输送体育人才共53名。1983~1984年,莆田五中(今中山中学)开设体育专修班,两年内被大专院校录取39人,成为莆田地区“体育高考成绩优秀”单位。同年,莆田一中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1993年,中山中学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1985年,区境内各中学开始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体育达标活动。1987年,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被评为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选拔后备人才,各学校的班级之间、年段之间经常举行小型的各类体育项目比赛。各中学每学年或学期都举办校运动会。至1994年,莆田一中共举办104届,中山中学举办78届,省妇幼卫生学校举办27届,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举办20届。
  1985~1994年,区共举行8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994年12月,举行区首届运动会,莆田一中成年组、少年组均获田径竞赛团体冠军。
  第四节 专业体育学校
  一、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
  1979年,创办莆田地区师范莆田分校。1983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办莆田华侨师范学校,开设普通师范和体育师范两个专业,其中体育师范专业面向全省招生,学制三年,每年招收两班学生。1993年6月,更名为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同年始,全部招收体师专业学生,每年4个班级,以培养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为主。至1994年,共培养体师专业毕业生659人。该校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90年,被国家教委、体委授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94年,又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育先进学校,教师获国家体委表彰的有2人。
  迄1994年,华侨体育师范学校田径运动员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共获金牌16枚、银牌10枚、铜牌2枚;参加省级田径比赛共获金牌83枚,其中有2人3次刷新2项省少年田径纪录。1994年12月,参加区首届运动会获专业学校成年组田径冠军和女子篮球、女子排球冠军。
  二、莆田市重点业余体育学校
  1979年12月,创办莆田地区重点体育学校。1983年更名莆田市重点业余体育学校(简称市少体校),是一所运动训练、文化学习、膳食住宿三集中的省重点体校。1994年,在校学生约300人,教职员近百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8名,为莆田市培养重点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基地。
  市少体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读训并重”的原则,形成“勤学苦练,拼搏奉献”的良好校风,为国家输送一大批优秀体育苗子,并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一批体育骨干。1993年,市少体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教练员、裁判员获国家体委表彰的有5人次。
  三、城厢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1987年,创办城厢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994年有专职教练员6人,常年田径重点班20人,篮球普通班20人,田径训练点90人。体育训练由本校专职教练员和区内中小学体育教师兼职。1994年,有田径、篮球、排球国家级裁判4人,田径一级裁判18人(其中女7人)。
  1990年,学校组队参加市首届运动会,获少年组、儿童组游泳第一名和射击第一名,共获金牌56枚,居全市第一。同年,参加省业余体校田径分年龄赛获金牌6枚。1991年获金牌4枚。1992年,参加省第十届运动会,获金牌36枚,平全国纪录1项,破省纪录2项。1993年,参加省业余体校田径分年龄赛,又获金牌4枚。1987~1994年,学校共向省、市体校输送100多名优秀运动员。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