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篇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67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篇 体育
分类号: G812.7
页数: 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历史上有多个体育活动和赛事,包括民间传统体育和西方近代体育。光绪年间,境内美国教会和传教士开始引入西方体育活动。民国时期,城厢运动员在多项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50-60年代,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体育事业发展较快。1984年建区后,设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抓体育工作。
关键词: 城厢区 体育活动 西方体育

内容

唐代,境内民间就有练拳习武、跑马射箭。明代,城厢英龙林兆恩创气功“九序心法”,教人健身抗病。民众自发开展象棋、跳绳、踢毽、拔河、赛龙舟等传统体育活动,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沿袭至今。
  清末,学校始兴田径、球类、体操等西方近代体育属动。光绪十九年(1893年),境内美国教会创办的蒙养堂组织幼儿开展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光绪二十四年,“美以美”赦会在城厢设立培元书院(后改名哲理中学堂),除了设数理化、英语学科还把体育列为正课。光绪三十年,传教士还用去底的竹篓悬于柱上,教学生进行篮球游戏,继而在城区中小学逐步开展。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兴郡学堂、砺青小学、哲理学校等3校联合举办运动会,比赛项目有兵式体操、传递游戏、旗语通讯、赛跑、篮球等。民国29年(1940年)、31年和35年,莆田县连续3届参加福建省第四行政区(包括10个县)运动会,均获男、女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其中城厢籍运动员共获金牌16枚。民国领年冬,以城区7所中学为主的田径选手39人组成莆田田径访问团,赴福州、上海、南京3市进行对抗赛,三战皆捷,其中城厢籍运动员共获金牌40枚,破省纪录6、上海市纪录9项、南京市纪录11项,轰动全国体坛。
  50~60年代,贯彻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体育事业发展较快,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开展的更加广泛、深入。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组织机构、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经费设施和人才输送等方面,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体育竞技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境内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定期举办运动会或单项竞赛。同时,注意培养尖子。迄1994年,为国家输送大批体育人才,其中国家级运动健将12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栽判员18人、省级以上教练9人。
  1952~1994年,城厢籍的运动员参加国际性体育竞赛,共获金牌19、银牌5枚、铜牌3枚;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共获金牌34枚、银牌25枚、铜牌15枚;参加省级比赛,共获金牌116枚。全区共有6个基层单位先后13次被评为省级以上的体育先进单位,有22人28人次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个人(包括城厢籍体育工作者)。
  1984年建区后,设有体委、体校等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抓体育工作。1990年11月,莆田一中、中山中学被定为福建省首批重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85~1993年共举办8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1994年,城厢区举办首届运动会。
  第一章 民间传统体育
  第一节 武术
  城厢区民间盛行习拳练武之风。明代,先后在望海门外、迎仙门内和城南古谯楼两旁设置射圃,专供武科跑马射箭之用。民国23年(1934年)11月,城内英龙街高灿星参加福建省运动会,获国术比赛个人第二名。还有不少人练拳习武闯荡江湖,卖艺谋生。1978~1980年,城厢英龙街洪光荣连续3年获福建省武术比赛一等奖。1979年,他在广西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赛上获铜牌。翌年,又在山西奉行的全画武术观摩赛上获优秀奖章1枚,并参加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日本,获纪念金杯和100万日元的奖金。
  第二节 气功
  朗奈靖年间(1522~1566年),英龙街林兆恩首创“九序心法”气功,流传至今。该气功以其第一序的“艮背心法”为入治病厂强身健体,功效显著。
  1950年后,民间有授徒练功之人,但为数不多。1979年7月北京召开气功科学研究汇报会后,气功疗法在境内得到普及和应用。至今,在市总工会、、市少年宫、梅峰健身场、人民体育场、凤凰山公园等公共场所,每天凌晨都有不少居民和离(退)休干部、职工在练中华养生益智功、中国香功等健身气功。
  第三节 棋类
  在北宋期间,棋类运动在民间广泛流行。民国初,七步村农民刘农八被称为江湖棋人,所摆设的残局皆为古谱。刘氏靠棋艺谋生,足迹遍及建瓯、延平、漳州、泉州等地。民国19年秋,城厢长寿街林兆麟参加上海市第二届象棋比赛,获亚军。其象棋著作有《象棋开局研究》、《象棋中局研究》及《象棋实用残局研究》等。民国2~35年间,城区籍棋手陈庆增、肖一平多次参加莆田县象棋比赛,均名列前茅。
  1950年后,棋类项目增多,有象棋、圈棋、跳棋、军棋等,均为群众所喜爱,特别是中国象棋,更为普及。1956年,普江地区(13个市县)举行象棋比赛,太平街肖一平获个人第二名。1957年,晋江地区举行象棋、围棋比赛,文献街黄维良获象棋赛第一名,太平街肖一平获围棋赛第二名。1963年,城厢籍西洙村吴淞笙获五段棋手称号,70代末文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九段棋手之一,曾8次出访日本参赛,战胜日本牛之滨撮雄、三王裕孝、水野弘士等围棋九段高手。1975年,莆田地区(7个县)举行象棋比赛,黄维良又获第一名。1977年,莆田地区象棋比赛,黄维良再度获得第一名。1994年底,区首届运动会举行中国象棋比赛,荔城街道办事处林玉椿获男子冠军,市少体校宋一霞获女子冠军,中山中学翁培晃获围棋比赛第一名。
  第四节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多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举行。群众把龙舟竞渡作为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保留下来。西洙大龙舟每艘人数多达40多人,为全莆之冠。
  50年代,龙舟竞渡多由一村作主,邀请友好村前来参加(一般5~7艘),作为纪念端午节的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赛龙舟被视为“四旧”而禁止,龙舟被毁。80年代,恢复龙舟竞渡活动。1985、1987年夏,城厢区分别在镇海村丰美和木兰陂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参赛龙舟共16艘,运动员304人,观众达4万多人。
  第五节 舞龙舞狮
  明清时期,区境内就有舞龙、舞狮,且流传至今。每逢喜庆节日,城区、城郊都有举行。1988年元宵节,棠坡村舞龙队代表莆田市往福州参加省级比赛获优秀奖。龙体由头、身、尾分节联缀组成,另有一颗龙珠。龙体各节和龙珠各由一人举舞,有跑、跳、滚、翻、缠等动作,舞时配合锣、鼓、钹等打击乐器节奏。
  狮有大小两只。舞时,大狮由两人配合,小狮由单人操作,另有一人挥舞一只绣,共同表演“狮抢球”。动作有小跑、打滚、跳跃、蹂踢。打击采用急促声调配合狮子抢球打滚、吐露等动作。表演大狮戏时,狮子有坐地、舐毛、洗面、舐足、捋须、搔痒、嗅物等各种表演。
  第二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农民体育
  1949年前,农民体育活动仅限于一些民间传统项目,多在节日期间自发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体育活动日益广泛开展,活动项目逐渐增多。各乡、村(居)委会相继辟有体育活动场所和简易设备。1953年,境内各中等学校篮球队下乡巡回辅导,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对篮球的爱好。篮球运动成为农民业余体育的主要项目。每年春节期间,南门、西珠等村,邀请各路高手球队,举办有奖篮球赛,深受农民欢迎。1958年,贯彻毛泽东关于民兵师“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组织,又是教育组织,又是体育组织”的指示,进一步推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各村(居)委会结合实际情况,普遍开展篮球、拔河、跳绳、象棋、自行车等各项体育活动。
  1974年,以城厢、城郊为单位组队参加莆田县举行的农民田径运动会。1983年春,城厢镇在休育场举行街道居委会的男女拔河比赛。1984年后,各乡(街道)、村(居)因地制宜,利用节假日或农闲季节,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1986年春节,区体委举办农民篮球比赛,3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计9个队参赛。比赛结果,长寿居委会代表队摘取冠军。每年“三八”节举办妇女拔河比赛,端午节组织农民开展龙舟竞渡活动,国庆节举行篮球赛、自行车赛或羽毛球比赛。1991年11月,城郊农民黄金贤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获男子自行车载重75公斤25公里公路赛金牌,黄金发获铜牌,林丽君获得女子自行车载重50公斤25公里个人赛铜牌。
  第二节 职工体育
  1949年前,逢年过节期间,境内职工参与一些娱乐性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境内职工在县总工会主管下开展体育活动。1950年12月,贯彻省文教厅等8个单位联合发出的关于“推广体操运劫,发展体育事业”的指示,境内工厂、商业、供销等都门首先开展工间操和业余体育活动。1954年,境内政府机关、企事业各单位率先实行皋晨广播体操和工间操,下午经常开展业余体育活动,经侧试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职工,发给奖章。同时,组织体育协会,举办各类职工体育运动会。
  1955年,镜内莆仙戏专业剧团、交通、财委等部门举行过7届动会,参赛者近千人。1956年,举行县职土首届运动会,竞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拔河、自行车等。同年推行“劳卫制”(劈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充实业余活动内容,提高职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50年代后期,以回乡学生和转业军人为体育骨干充实到职工队伍,使职工体育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业余训练、周末比赛形成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体育锻炼一度中断。
  1978年后,恢复职工体育运动,活动内容日益丰富。1981年,全国职工游泳通讯赛,城厢林国栋获男子100米仰泳第一名和男子4×100米接力第二名。1982年12月,福建省举行职工中长跑7个项目通讯赛,城厢于建莉获女子青年组1500米第一名。1984年,莆田五中黄维潜、莆田汽车运输分公司胡建中被评为福建省职工体育先进工作者。1985年7月,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城厢籍运动员张丽琴参加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以5'0″7的成绩,打破全国工人纪录。1990年1月,莆田市首届“电力杯”全省优秀男子篮球邀请赛在县灯光球场举行。同年5月,省经委、省总工会、省体委在莆田县电力公司召开福建省厂矿企业职工体育工作“最佳单位”和“先进单位”表彰大会。1985~1994年每年元且、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期间,开展“环城跑”、篮球、乒乓球、象棋、拔河、自行车等比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广大职工中已蔚然成风。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1949年前,对老年人体育不重视,也不提倡,只有少数人练拳习武,开展自我健身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年人体育运动得到发展,但多为自发开展运动。活动的项目有走步、慢跑、钓鱼、下棋、放风筝等。
  80年代起,随着离(退)休人员的增多,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开始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1982年5月,组织老年人参加福建省职工中长跑通讯赛。1984年,成立城厢区老年人体育协会,负贲指导和组织老年人开展体育活动,项目有门球、台球、太极拳、气功、香功、医疗保健操、舞剑、舞蹈、登山等。1987年3月,莆田市举行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境内张治英获男子射击第一名,方琼申获女子射击第一名。1990年11月,市举行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张治英获射击单项第二名,方琼申获射击单项两个第一名。1992年3月,福建省教委、高等学校等单位在省教委门球场举办门球赛,城厢“八大姐门球队”应遨参赛,获第二名。1993年3月,市妇联、体委联合举办老年妇女门球比赛,城厢获第三名。
  第三章 学校体育
  第一节 幼儿体育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兴化卫理公会在城厢创办的“美以美”女义学附设蒙养堂,招收3~5岁幼儿入学,教幼儿进行一些具有文娱、体育双重意义的活动,为城厢地区幼儿体育教学的发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的体育教育日趋规范化,内容也日渐丰富。1954年,在城区设立全县幼儿教育辅导站,组织农村幼儿工作者编写幼儿体育教学计划,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拟出统一的幼儿体育教学大纲,作为各幼儿园进行幼儿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依据。1981~1983年,采用省编的幼儿园教学教材。1984年后,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体育活动以跑、跳、投的基本技能动作为主,培养幼儿的体力、智能,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同时,结合儿歌、童谣,让幼儿做些有节奏的模仿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各学校、学区和区体委、妇联、教育局根据幼儿的特点,举办各种竞赛活动。
  1994年底,全区各幼儿园(所)、各学校附设的幼儿班都有开辟专门幼儿活动场所,设置滑梯、荡椅、攀登架、大转盘、翘翘板等体育娱乐游戏器械设施,供幼儿开展体育活动。
  第二节 小学体育
  清光绪年间,城区砺青、湖山、普通、进群、哲明、培德、铸益等小学堂相继开设体育课,每周1~2小时,讲授兵式体操。
  民国初期,体操课作为各小学的必修课,每周安排3课时。民国3年(1914年),砺青小学举行首届校田径运动会,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民国12年,小学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以体操、田径、球类和游戏为主。上课期间,上午有早操和课间操,下午有课外活动。从日本警官学校毕业的陈乃元在砺青小学任体育教师后,体育课程引进日本学校的教学内容,增设哑铃、队列、队形操、跳、跑、木马、单双杠、跳箱等项目。
  民国25年,教育部制订《小学体育教授细目》、《乡村小学体育实施法》,但部分小学因条件限制,仍依教师的专长与场地器材决定授课内容。
  民国34年后,城区各小学每周两节体育课和学校运动会恢复正常,并经常开展校际体育竞赛活动,为培育体育人才的基础训练起到一定的作用。
  1950年后,规定体育课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小学每周设两节体育课。1953年,省教育局派员来莆田指导城厢、涵江小学体育教学,使小学的体育教学逐渐走上正轨。
  1957年起,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各小学逐步配备专职体育教师或由学校确定兼任体育教师,体育活动趋向正常。1963年,各小学按教育部新颁发的《小学体育教材大纲》授课。同年12月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加强对小学体育教研组的领导。1964年3月,城厢实小、莆田附小(麟峰小学)被定为福建省田径训练基地。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小学一度停课。1970年后,体育课以省编的《军事体育教材》施教,恢复课外活动的重点项目,城区各小学相继组织运动队进行训练。
  1974年,城厢、城郊学区各小学基本上恢复体育教学,小学生的体育水平有明显提高。1977年,教育部颁发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后,各地重视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规定小学优秀运动员可以优先录取或保送上初中就学,同时各小学还注意对优秀体育苗子的培养。
  1977年11月,城厢学区小学代表队、文献小学基层队参加莆田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分别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78年10月,城厢镇小学代表队参加莆田县第十一届体育运动会,获儿童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儿童乙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11月,文献小学基层队参加莆田地区第五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82年,城厢实验小学被命名为“福建省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3年,该校经上级验收,符合省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标准。1983~1988年,麟峰小学连续6年获全国“雏鹰起飞”奖。
  1985年,各小学及中心小学开始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开展体育达标活动。莆田市实验小学适龄儿童每年通过验收,抽查达标率均超过92%。1986年,麟峰小学被评为省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1987年,又被评为推行《全国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先进单位。1986~1993年,区举办八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987年,莆田市实验小学在福建省体育传统校的验收评比中获一等奖。1994年12月,城厢区举办首届运动会,第三学区代表队获儿童组男女田径竞赛总分第一名,共获金牌14块。
  第三节 中学体育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城区哲理中学堂率先设立体育课,并开展课外单项比赛活动。随后,兴郡中学堂、私立师范学堂将体操列为体育课项目。
  民国初年,城厢各中学将体育课定为必修课。教学内容由单一的兵式操转为田径、球类、体操等。30年代初,著名体育工作者翁祖烈、程天泗等人返莆任教后,城区各中学的体育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并广泛开展校外体育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选手。民国34年(1945年),学校恢复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学期开展1次校内运动会,还经常举办校际比赛。民国36年冬,以城区莆田一中、哲理中学、中山中学、东山职校、砺青中学、咸益女子中学、圣路加护士学校等7所中学39名运动员组成的田径访问团,赴福州、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比赛交流,载誉而归。
  1952年后,贯彻毛泽东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学生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指示,各中学都加强体育教学,坚持上好体育课,每日坚持早操、课间操,并积极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1955年8月,各中学推行广播体操,改进课堂体育教学。1956年春,又全面推行苏联倡行的“劳卫制”,使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同年,中学体育课按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并增设跳箱、山羊、单双杠及联合器槭等体育设备,每学期举行一次全县性教学观摩活动。
  1960年,执行教育部通知,学校体育减为1节课,学生体质一度受到影响。1962年秋,各中学恢复每周2节体育课和正常体育活动。1963年,各中学体育教师参加学习、研究改进体操与田径的训练方法。1964年3月,省体委和晋江专区先后确定城区莆田一中、莆田五中作为田径训练重点学校,莆田九中为篮球训练重点学校,荔城中学为排球训练重点学校。
  “文化大革命”初期,休育教学受到严重干扰,体育运动队被解散,体育教师被下放,体育器材设备失散。1970年复课后,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各中学恢复体育教研组活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恢复体育教学和训练,学校的体育活动甚为活跃。
  1977年起,各中学根据教育部第三次颁发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进行体育教学。并按地区成立校际体育教研组,定期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各中学按年段、各地区按学期组织教学观摩,交流经验。1979年,学习扬州经验,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建立学生健康卡片,实行“循环式”教学和男女分组教学。在加强体育教学和广泛开展学生课外锻炼的基础上,各学校相继向有关方面输送体育专业人才。1982年以后,境内莆田二中向省体工队、体校、部队、大专院校等输送体育人才共53名。1983~1984年,莆田五中(今中山中学)开设体育专修班,两年内被大专院校录取39人,成为莆田地区“体育高考成绩优秀”单位。同年,莆田一中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1993年,中山中学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1985年,区境内各中学开始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体育达标活动。1987年,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被评为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选拔后备人才,各学校的班级之间、年段之间经常举行小型的各类体育项目比赛。各中学每学年或学期都举办校运动会。至1994年,莆田一中共举办104届,中山中学举办78届,省妇幼卫生学校举办27届,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举办20届。
  1985~1994年,区共举行8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994年12月,举行区首届运动会,莆田一中成年组、少年组均获田径竞赛团体冠军。
  第四节 专业体育学校
  一、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
  1979年,创办莆田地区师范莆田分校。1983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办莆田华侨师范学校,开设普通师范和体育师范两个专业,其中体育师范专业面向全省招生,学制三年,每年招收两班学生。1993年6月,更名为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同年始,全部招收体师专业学生,每年4个班级,以培养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为主。至1994年,共培养体师专业毕业生659人。该校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90年,被国家教委、体委授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94年,又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育先进学校,教师获国家体委表彰的有2人。
  迄1994年,华侨体育师范学校田径运动员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共获金牌16枚、银牌10枚、铜牌2枚;参加省级田径比赛共获金牌83枚,其中有2人3次刷新2项省少年田径纪录。1994年12月,参加区首届运动会获专业学校成年组田径冠军和女子篮球、女子排球冠军。
  二、莆田市重点业余体育学校
  1979年12月,创办莆田地区重点体育学校。1983年更名莆田市重点业余体育学校(简称市少体校),是一所运动训练、文化学习、膳食住宿三集中的省重点体校。1994年,在校学生约300人,教职员近百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8名,为莆田市培养重点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基地。
  市少体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读训并重”的原则,形成“勤学苦练,拼搏奉献”的良好校风,为国家输送一大批优秀体育苗子,并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一批体育骨干。1993年,市少体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教练员、裁判员获国家体委表彰的有5人次。
  三、城厢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1987年,创办城厢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994年有专职教练员6人,常年田径重点班20人,篮球普通班20人,田径训练点90人。体育训练由本校专职教练员和区内中小学体育教师兼职。1994年,有田径、篮球、排球国家级裁判4人,田径一级裁判18人(其中女7人)。
  1990年,学校组队参加市首届运动会,获少年组、儿童组游泳第一名和射击第一名,共获金牌56枚,居全市第一。同年,参加省业余体校田径分年龄赛获金牌6枚。1991年获金牌4枚。1992年,参加省第十届运动会,获金牌36枚,平全国纪录1项,破省纪录2项。1993年,参加省业余体校田径分年龄赛,又获金牌4枚。1987~1994年,学校共向省、市体校输送100多名优秀运动员。
  第四章 体育竞赛
  第一节 田径
  田径运动是境内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城内哲理中学召开第一届校运动会。此后,莆田一中、中山中学、文献中学、莆田市实验小学、麟峰小学、城厢第一中心小学、城厢第二中心小学、城厢第三中心小学、城厢第四中心小学等校,每年都举行一至两次的校田径运动会。
  民国8年(1919年)5月,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城厢籍优秀运动员宋俊祥被选为国家代表队的短跑和跨栏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并获亚军。民国10年,城厢籍田径运动员吴德懋作为中国代表队成员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同年11月,吴德懋在福州一师就读,代表该校在福州南较场参加第二届福建省运动会,获个人总分甲种第一名(成绩:标枪125.7尺、铁饼92尺3■寸、五项运动总分240分);吴锦美获220码低栏第一名。
  民国11年,吴德懋作为中国代表队成员参加在日本大坂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3年5月,又参加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并获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冠军,个人总分第一名,铅球、标枪第二名。民国14年,再次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以2430分的优异成绩获男子五项全能第一名,为中国队夺得唯一的1块金牌。
  民国21年1月,莆田县举行第一届体育运动会。翌年,由程天泗、翁祖烈、林振新、李绍远等率领的莆田男女田径队,赴福州参加预选赛,城厢籍队员许梅英、黄琼英、陈金莺人选省田径队,并于同年10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许梅英获女子200米第四名,成为城厢籍女子在全国运动会上得分的第一人。
  民国23年11月,在福州举行第四届全省运动会上,莆田女队夺得田径团体冠军。许梅英又获50米(破省纪录)、100米、200米三项第一名;罗玉珠获80米低栏(破省纪录)、跳远二项第一名,女子4×100米接力第一名,被舆论界赞为“莆田姑娘异军突起”的主要人物。次年9月,在厦门举行的第五届全省运动会上,莆田女子田径队再获团体冠军,男子获田赛冠军、全能赛亚军。其中许梅英获女子50米、100米、200米、铁饼(破省纪录)四项第一名;罗玉珠获80米低栏第一名;吴锦祺获男子跳高、跳远、十项全能、铅球四项第一名;林振新获男子标枪第一名。同年10月,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吴锦祺获男子十项全能第四名;许梅英获女子铁饼第四名、50米第五名、200米第六名;罗玉珠获女子80米低栏第一名。民国31年和民国35年,城厢籍运动员参加福建省四区第二、三届运动会,共获田径单项冠军19人次,其中1人次破全国纪录,6人次破省纪录。民国37年5月,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城厢籍运动员吴淑英获女子跳远第二名,郭景德获女子80米低栏第三名,宋金环获女子标枪第一名,徐凤山获男子三级跳远第五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以田径为主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以校、乡(镇)、片、县经常举行体育运动会或开展各种体育专项竞赛,促进田径运动的普及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大批田径优秀运动员迅速成长,继续保持跳远、全能、跨栏等田径项目的优势。
  建区前,区境内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和农民、职工均参加县、地举办的各种体育运动会。1950~1994年,城厢籍运动员在历届省运动会比赛中获金牌56枚,在历届全国运动会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17枚、铜牌8枚,在参加国际体育比赛中共夺得金牌9枚、银牌8枚、铜牌2枚。1978年后,城厢籍田径运动员刘玉煌、翁康强、梁伟年、林文贤等人先后冲出国门,进入国际体坛,创优异成绩,为国争了光。翁康强、刘玉煌先后被评为中国“田径十佳”运动员。
  区成立后,1985~1994年,城厢区举办8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第二节 球类
  一、篮球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城区哲理中学堂率先提倡篮球运动(距世界篮球发明仅8年),受当时条件限制,只选一个较平坦的场地,用2个去底的竹篮,分别钉在一定距离的2个木架上,就算为篮球场。光绪三十四年,城区兴郡中学堂、哲理中学堂、励青小学堂联合举办的运动会上,篮球被列为比赛项目。民国8年(1919年),清华大学学生宋国祥入选国家篮球队,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获亚军。他是最早作为中国国手参加国际篮球比赛的城厢籍选手。
  20年代末,学校把篮球运动列入课外活动项目,境内几所中小学还经常举行校内、校际篮球比赛。从此,篮球赛从学校逐渐推向社会,以县为单位多次组队参加省、地区篮球比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民国18年,莆田队战胜福州强队“遗珠队”。
  40年代,篮球运动又有新的发展,竞技水平明显提高。民国31年4月,以县组成的篮球男、女代表队在闽南12县参加的“闽纵杯”篮球锦标赛中分别获亚军和冠军。翌年,在福州以全胜的成绩捧走“德懋塔”奖杯。民国35年,又获第四行政区第三届运动会的男篮冠军。同年3月,哲理中学“旋风”篮球队在福州连胜名队,成为全省篮坛的劲旅。
  1950年后,群众性的篮球运动迅速发展。每逢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篮球成为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不可缺少的活动项目。县人民体育场周末经常举行篮球赛。1964年3月,莆田一中、莆田九中、荔城中学被定为福建省篮球主要训练基地。1980年,城厢长寿小学女子篮球队先后参加莆田县在西洪小学举行的小学“向上杯”赛和莆田地区赛,分别获冠军和亚军。1989年,境内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男子教工篮球队在建阳参加全省中专卫校篮球赛获冠军。1994年12月,在区首届运动会上,城郊乡获男子篮球冠军,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获女子篮球冠军;城厢第三学区获儿童男子篮球冠军,第二学区获儿童女子篮球冠军。
  二、排球
  民国2年,城区哲理中学首先开展排球运动,每队12人,分前、中、后排站立,为莆田排球运动的开始。随后,兴郡中学、砺青小学等校相继开展,并列为学校运动会的重要竞赛项目。
  民国9年,哲理中学排球队在省第一次学校联合运动会上,获乙组第二名。民国16年,又在省运动会上获第二名。民国19年,莆田体育界以城区几所中学为主,首次组织排球联队赴福州比赛,战胜当时省内实力较强的福州联队。同年5月,吴德懋、程天泗、翁祖烈等在上海临时组织“莆仙”排球队,战胜上海市排球队,轰动上海。
  1950年后,排球运动迅速开展,从小学、中学推向社会,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并为本省和国家输送一批优秀人才。1952年12月,城厢籍运动员郑玉珍、朱美媛参加第一届全省运动会分获女子排球第一名。1962年,城厢籍运动员林金秋、许仁杰代表北京体院队,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选拔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排球一度停止训练,排球运动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
  70年代中期,排球运动恢复发展。1976~1979年,文献小学男子排球基层队连续4年获莆田县冠军、莆田地区亚军;1977年和1978年,太平小学女子排球基层队获莆田县冠军,1979年获地、县冠军和省赛亚军。1980年,城厢中心小学男、女排球基层队获地、县冠军,女排获省赛第四名。
  80年代,城厢籍健将级运动员林国清成为中国女排主力,在参加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4枚金牌。1986年3月,获国家体委颁发的1985年体育运动员荣誉奖章。
  1994年12月,在区首届运动会上,区政法口排球队获男子冠军,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排球队获女子冠军。
  三、其它球类
  网球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咸益女子学堂在校内开辟网球场,为境内最早的网球运动场地。民国23年秋,程天泗、翁祖烈等人组织业余网球会,并在旧青年会遗址(今城南市场)开辟一网球场,又在城南体育场西侧建一水泥网球场,开展网球运动和网球竞赛。
  足球 清宣统二年(1910年),培元学校于圣路加医院(今莆田医院)旁宅地开辟足球场,开始足球运动。民国10年5月,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城厢籍宋俊祥入选中国足球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获得冠军。
  乒乓球、羽毛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中小学、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先后开展乒乓球、羽毛球运动。1958年7月,福建省男女乒乓球选拔赛在福清举行,城厢籍运动员林文灿获男子成年组冠军,游祖焕获男子少年组冠军,原瑞瑛获女子少年组冠军。1960年7月,晋江专区少年乒乓球选拔赛在泉州举行,城厢籍运动员许金坤获男子单打冠军。1973年10月,全国羽毛球分区赛福州赛区比赛中,城厢籍羽毛球选手翁建德(女)获混双第1名。1976年4月,在全国羽毛球分区赛第二阶段福州赛区的比赛中,翁建德又获女子双打第1名。她还先后赴印尼、泰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比赛。1994年12月,区首届运动会把乒乓球列入比赛项目。莆田市少体校戴兆武获男子乒乓球单打冠军,莆田一中赵学敏获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
  门球1984年后,门球运动首先在城区老年人中开展。1987年2月,市老年门球普及赛在县体育场举行。同年3月,莆田市在县体育场举行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门球列入比赛项目。1989年春,城厢林淑珍、黄淑贞、刘琼华、郑玉珍、郑佩英、方琼申、林淑娴、黄琼英、黄彩云、朱德莉等教育界、医务界离退休老同志组织门球队(队员平均年龄76.5岁),聘请翁祖烈、林振声、宋元模等当顾问,退休体育教师陈元贤、市老体协余嘉铭当教练,多次同福州、厦门、泉州等地老年大学门球队比赛,推动了门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1993年福建省第四届老年人门球赛在建瓯举行,城厢区老年人门球运动员朱美媛、陈玉粦、方燕金代表莆田市参赛,获金牌2枚。1994年12月,区首届运动会把门球列入比赛项目,荔城街道办事处获门球赛冠军。
  第三节 自行车
  1954年3月,城厢籍林天华首次参加华东军区自行车比赛,其成绩达到国家自行车运动健将标准。同年11月,林天华、张文海在县第五届运动会上,双双打破男子自行车5000米华东区纪录。1955年12月,在县第六届运动会上,林天华以16'57″4的成绩打破全国田径场自行车赛10000米纪录。1956年1月11日,国家体委公布,林天华创1955年田径场自行车10000米全国最高纪录。同年5月,莆田县第一届职工运动会,林炳清获1500米、5000米、10000米三项冠军,其中5000米、10000米成绩均打破全国纪录。11月,李玉凤参加省第二届运动会女子自行车比赛,其中1500米、3000米、5000米三项成绩均打破全国纪录。1958年11月,在省第三届运动会上,李玉凤以2'31″6和5'37″2的成绩分别获得女子自行车1500米和3000米冠军,并打破女子自行车1500米全国纪录。同年12月,林炳清参加福州军区运动会,获公路100公里和田径场1500米自行车比赛第二名。1959年9月,林天华在第一届全运会上,获25公里赛第六名。1954~1959年,城厢籍运动员先后共有7人次打破全国自行车纪录。
  1963年11月,李玉风代表中国自行车队,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获女子一公里计时赛冠军。1966年,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二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又夺得3000米追逐赛和1000米计时赛两项第一名。她先后共15次打破全国自行车赛纪录。
  “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工作停滞,自行车的竞技水平下降。70~80年代末,自行车竞赛运动得到恢复。
  1991年11月,在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城厢区获自行车载重比赛金牌1枚、铜牌2枚。1993年4月,莆田市为纪念五四运动74周年,举办“挺进湄洲湾自行车拉力赛”,境内华侨师范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城厢黄金发获男子一等奖,华侨师范詹丽芳获女子一等奖。
  第四节 游泳
  古代,游泳只是一种预防溺水和洁身锻炼的群众性活动。近现代,游泳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得到重视和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县体委举行一次“万人渡江”竟赛,盛况空前,促进游泳运动的发展。
  1975年,经省体委批准,少体校开设游泳普通班,进行游泳运动员的专业培训,并拨款在城厢田尾建成长50米、宽25米,拥有10条标准赛道的游泳池。1978年,正式开办游泳重点班。运动员经刻苦训练,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一大批城厢籍优秀游泳运动员相继出现在国际、全国和省级游泳赛场上。1982年11月,城厢籍男子游泳健将吴金煌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洲运动会,获银牌1枚。1983年4月,国际游泳遨请赛在中国南宁举行,吴金煌获男子200米自由泳第四名,并打破全国纪录;分获4×100米自由泳接力第一名,并打破全国纪录。
  1973~1987年,城厢籍游泳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获第一名的有32人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共获金牌12枚、银牌11枚、铜牌10枚。
  第五节 体育运动会
  1994年,城厢区举办首届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拔河、乒乓球、中国象棋、门球、太极拳等9项。参赛的有区属机关、学校、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境内省、市属大、中(中专)、小学等单位。比赛结果,华侨体育师范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莆田第一中学获金牌数最多(29枚),市少体校获奖牌数最多(金牌26枚、银牌19枚、铜牌14枚)。有30人达到国家田径运动员2级标准,120人达到3级标准,20人达到少年级标准。
  第五章 机构设施
  第一节 机构
  民国20年(1931年),在清末兴化府署旧址(俗称府里)创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今莆田县人民体育场)。民国21年,体育场建成后,省教育厅委派李绍远为场长,宋天民、郑玉书为指导员(即教练员),此为莆田体育行政机构之始。
  1956年9月,成立莆田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县体委),城厢境内的体育活动归县体委领导。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体育管理机构瘫痪,体育活动开展不正常。
  1985年5月,成立城厢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为区人民政府下属的体育行政机构。同年11月,成立城厢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歌咏、门球、登山等文体活动。
  第二节 设施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境内咸益高等女子学堂在校内开辟网球场1个,为莆田城内最早的球场。宣统二年(1910年),培元小学堂在圣路加医院(今莆田医院)旁开辟足球场1个。
  30年代初,在城南原兴化府址和城北较场相继建立2个公共体育场:城南体育场建有300米黄土跑道和篮球场、排球场各1个;城北建有400米跑道。民国22年,城南体育场经扩建后增设篮球场、排球场各2个。民国23年,城南体育场又扩建水泥网球场1个,并增建机械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园,设有单杠、双杠、木马、轩轾板、滑梯、秋千等。民国27年8月,在体育场东侧兴建中山纪念台(今主席台)。民国31~34年,扩建长400米的红土跑道,添建5级石板看台5座,成为当时福建省较为标准的体育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除修复、改建一些原有的体育设施外,又陆续兴建体育场、馆和游泳池等设施。1952年,大规模整修田径场,在田径场地周围护以混凝土栏杆。
  1955~1957年,体育场内先后兴建灯光球场、室内篮球、体操房各1座。1958年,建楼房、平房各2座,为莆田体育学校校址。同年,境内掀起全民办体育的高潮,兴建许多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场等简易体育设施,基本满足城乡群众活动的需要。
  1964年,国家体委拨款改建县人民体育场,建有福建省较为标准的400米煤渣跑道、田径场和篮、排球场,四周扩建石板看台。1968年,在田径场西侧建主席台1座。各种运动场地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1969年,在田尾增建长50米、宽25米,有10个泳道的标准游泳池1座,为游泳运动员提供训练场所。
  1974年,为适应承办全国性体育比赛的需要,将田径跑道由原来6道增建为8道,并扩建可容纳2万观众的8级看台。同时,按田径规则对器材的要求,增置大量体育器材。同年,在体育场东南侧增建1座5层少年体育大楼。1980年,又增建120多米长的风雨跑道。1984年初,体育场再次改建,由原来半径32米改为半径36米的标准田径场。从此,人民体育场成为福建省设施较齐全的体育场地之一。
  1985年,区境内的省税务学校新建有标准的400米8道煤渣跑道体育场1个;1993年,莆田一中校内原有250米的跑道扩建为300米跑道的学校运动场;1994年,省妇幼卫生学校在梅山新校舍征地新建300米跑道的学校运动场1个。
  第六章 体育人才与荣誉
  第一节 体育人才
  民国8年(1919年)5月,城厢坊巷人宋国样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入选中国篮球队,并作为主力队员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为中国篮球队争得亚军。民国10年,宋国祥胞弟宋俊祥也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加入中国足球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为中国足球队夺得冠军。城厢南门村吴德懋在福州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曾作为中国田径队队员参加第五届、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3年5月,德懋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五项运动、十项运动和个人总分三项第一名。民国14年,又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获五项全能第一名,为中国队首获国际田径金牌。民国19年,城厢籍学生翁祖烈、程天泗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临时组织“莆仙队”与劲旅上海排球队进行友谊比赛,双方势均力敌,轰动体坛。
  程天泗、翁祖烈等学成回莆执教,组织体育协进会,对开拓莆田城厢体育,培养体育人才,作出重要的贡献。民国35年1月,城厢籍运动员参加在莆田举行的省第四行政区运动会获田径9枚金牌,8人次破省、区纪录。民国36年10月,体育协进会组织城区省立莆田中学、私立哲理中学、中山中学、东山职业学校、圣路加助产护士学校、咸益女子中学、励青中学等7所学校田径精英选手39人,赴福州、上海、南京等地访问比赛,以一县对抗三市(福州、上海、南京),三战皆捷,轰动全国体坛。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员茁壮成长,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从1949年10月至1994年12月,为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1150人;输送给国家队运动员10人,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的有13人。运动员刘玉煌、翁康强、林国清(女)、余建华、吴金煌等跻身于世界、全国体坛上,多次夺得国际、国内冠军。城厢籍国家级裁判员有20人,其中田径裁判员翁祖烈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全国田协委员,曾担任65次大型运动会裁判长;陈碧英是国际级体操裁判员,担任过第23届奥运会体操裁判。城厢籍省级以上教练员有14人。他们为国争光,也为莆田城厢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第二节 荣誉
  城厢是莆田市体育活动中心,素有“田径之乡”美誉。区内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而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人才层出不穷,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以来,区境内各类学校普遍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传统的体育项目发展体育运动,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工作者。至1994年,城厢籍的运动员共有22人出访比赛过2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刘玉煌、翁康强2人曾参加第23届奥运会、22人次国际比赛。莆田中山中学等4所学校共5次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麟峰小学、中山中学、城厢第一中心小学等6所中小学共13次被评为福建省体育先进单位。翁祖烈、陈建基、刘玉煌、翁康强、江瑞民等计21人次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个人;有21人次被评为省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