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药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6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药政管理
分类号:
R197.6
页数:
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莆田城区的药店和医疗状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药品管理情况。包括药店的分布和兴起,西医的兴盛和重视,药品的治疗效果,以及中药加工、药品管理和药品监督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
药品管理
药品监督
中药加工
内容
清末,城区有私人开业的自西来药店。1949年前,区境内有个体药店(铺)计19家(城内15家,城郊4家)。城内药店分布在文峰宫、鼓楼前,其次是十字街、后街、观桥头、庙前等地,主要有自西来、资生来、恒和、咸康、运志、运泰和春林等。这些药店以出售中药为主,兼营西药,中药药味齐全,西药有阿斯匹林、苏打、消治龙、奎宁等常用药物。专营西药的店(铺)有鼓楼前的“咸宜”,后街的“康济”等数家,除销售药品外,还开设外科,如伤口包扎换药、针剂注射等。各药店都有坐堂医生1~2人,病人随药店就诊买药。
莆田群众早期信赖中医。30年代末,发生疟疾大流行,病情重,流行面广,不少人得病治愈后,还会不时复发,不能彻底痊愈(俗称“背三年寒”),经服用西药奎宁片后,疗效显著。从此,群众开始重视西医,西药店随之逐渐兴旺起来。民国27~29年(1938~1940年间),莆田霍乱(俗称“吐泻症”)大流行,城内群众生命受到严重感胁,有的1日之内全家无一幸存。随后,西医采用生理食盐水进行注射,救活不少患者。40年代初,鼠疫(俗称“老鼠瘟”)又袭击莆田,来势凶猛,流行迅速,死亡率高,群众闻风丧胆。西医用盘尼西林注射治疗,加上内外西药配合,治愈不少病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关中、西药批发部、中药加工场和鼓楼、后街、东大路医药商店由县医药公司负贲管理。城厢区中心保健院和城厢镇保健院成立后,设中、西药房及中、西药库,药库有专人负贲,有防鼠、防蛀、防霉设施,并认真执行《关于药政管理的若于规定(草案)》、《管理麻醉药品暂行条例》及有关管理制度,一律从当地国营医药商店购药,严禁购销“三无”药品和过期、失效药品。1980年,城郊公社卫生院设中药加工场,以提高中药质量。并规定各大队合作医疗站均由当地国营医药公司购药。
1984年11月,成立城厢区卫生科,设专人负责药政管理。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以来,区聘请5名药品监督员,并协助市医药管理局、市药品检验所等有关部门,对区内各药品加工企业、药品经营单位和个人,依法监督管理。1994年,区境内有药品生产加工企业3家、药品批发单位3家、药店13家、医院(卫生院)药剂科2家、各类社会医疗机构30家、村卫生所36个,个体开业医53人。区卫生局药政人员对上述药品经营单位和个人实行不定期的检查和每年1次大检查,重点抓药品质量(购药途径、有无购销“三无”药品及伪劣药品、麻醉药品、精神制品、毒品等)的专项管理,以及管理制度的落实,及时查处违法案件。1994年,对区境内药品从业人员进行体检168人次。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城厢区中心保健院
相关机构
城厢区卫生科
相关机构
莆田市医药管理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