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6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7.2
页数: 1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49年前莆田市城乡卫生状况差的情况,包括民房结构不合理、人畜共居、粪便和垃圾随意设置等问题。然后介绍了50年代以来城厢区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各类改造活动,以改善环境卫生和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 卫生状况 爱国卫生运动 莆田

内容

1949年前,城乡卫生状况差。民房多为“四目厅”、“五间厢”结构,开天窗或设小天井,窗户小,一宅之内常居四、五户甚至十多户人家,空气混浊,光线不足、潮湿。卧室内,男的放尿壶、女的置马桶,奥气熏人。人畜共居现象普遍存在,前房住人,后房养畜,个别还有床上睡人,床下养猪羊,禽畜粪便遍地皆是。郊区农家露天厕所每户一个,置于埕前屋后或大路边,一入村口,触目皆是。城内厕所与店铺毗邻,也是常见的。城乡粪坑、垃圾随意设置,每遇洪水,粪便、垃圾四处奔流。城厢水关头、后塘、河头有百年垃圾堆,死禽死畜乱抛,奥不可闻,行人无不掩鼻而过。郊区的群众多饮用河沟水,食洗混杂一块,河沟也是人畜共同游泳的场所,群众有用手捧河沟水直接饮用的不良习惯。城区内群众虽多饮用井水,但多数井台不高、井盘不大,污物、污水常回流井内。
  50年代初,城厢以乡镇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分会,提出“在三年内消灭天花,控制鼠疫”的口号,种牛痘、注射鼠疫苗并开展以灭鼠、灭蚤、灭蚊、灭孑孓、灭苍蝇、灭蛆、堵塞鼠洞、清除垃圾、疏通阴沟、整修畜圈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城厢开展两次卫生大运动,要求做到“三清”、“六净”、“三加盖”,即垃圾、阴沟、畜舍清;住房、厨所、庭院、衣服、床铺、碗筷净;厕所、粪缸、水井加盖。1956年,开展消灭“四害”(麻雀、老鼠、蚊子、苍蝇,后麻雀改为奥虫)运动。1958年,要求做到“一通”(沟渠通)、“二盖”(厕所或粪坑、马桶加盖)、“三净”(街道、室内、环境净)、“八不留”(积水、杂草、鼠洞、雀窝、树洞、垃圾、破罐、瓦碟不留)。
  6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形成制度,并推出以“四大改造”(改造厕所、水井、污水沟、垃圾堆)为主要内容。
  70年代,“两管(即管水、管粪)、五改(即改水、改厕所、改环境、改灶、改猪圈)”是爱国卫生的主要内容。
  1982年3月,开展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干部、职工、部队、居民等万人出动,清运垃圾、疏通阴沟,建小花圃。1985年,莆田市区水关头至丰美桥长达200多米的垃圾场被彻底清除,并在这个地段栽花、植草、建亭,初步建成市区第1座小园地。
  1989年4月,莆田市开展第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市委市府、区委区府领导亲自上街打扫卫生,市直、区直各单位、乡、办事处、驻军部队齐动员,大力开展突击清除卫生死角活动。4月底,市爱委会组织检查评比,评出先进单位。
  1994年4月成立区卫生消杀站,对全区环境进行常年卫生消杀及除“四害”工作。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