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经费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5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费管理
分类号:
G475
页数:
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经费的来源和支出方式,包括国家拨款和社会集资。
关键词:
城厢区
学校教育
经费管理
内容
一、国家拨款
清代,官学经费由朝廷拨款。官学、书院置学田,作为考举费资、支给学官(主讲)棒银(粮)、生员廪粮银、役工食费及补贴贡生、举人赴京旅费。
民国初,省立、县立、区立学校分别由各级政府核拨经费。余由校董事会自筹。民国14年(1925年)开征附加教育费、附在丁粮税、粮米税,每票收银洋7角。民国30年,开征国民教育特种基金款项。按中心小学每班年干谷1000公斤,国民学校每班年干谷750公斤的标准征收。因政府办事不力,该款项多未征收足额。民国33年,清理地方教育款产,以充教育经费不足。
1949年后,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人民政府财政拨款。中央、省、地(市)三级酌情补助。1950年,实行经费分项包干支出。1954年改为预算核拨制,经费支出分为工资、人民助学金、公杂费、旅差费、基建费、修缮费、设备费及师资培训费。1961年压缩教育经费,比1960年下降了6%。
1982年,实行“核定基数,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1985年以来,城厢区实行“核定基数、预算包干、按实增减”的办法,每年由区财政下拨给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三个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1990~1994年,各年度的教育事业费分别为497.2万元、508.2万元、639.3万元、784.9万元、1240.7万元。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301.07元,319.66元、396.44元、367.51元、534.85元,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为47.46元、38.94元、59.29元、71.87元、52.94元。
二、社会集资
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发动社会群团集资。主要有港、澳、台同胞、爱国侨胞捐资,地方征收教育事业附加费,学校勤工俭学及学杂费收入等多种资金来源解决办学经费。
清宣统元年(1909年),城内九牧林氏人士将林氏祠堂“励贤租”年谷百余石、产族店租和东山果树等收入,拨为开办麟峰小学堂的基金。抗战前,莆田城内创办22所小学,其中社会人士创办的有7所、宗族创办的6所、教会创办的6所。
1984年11月,莆田市城厢区教育基金委员会成立。1985年7月,区委、区政府在霞林小学召开集资办学现场会,号召全区干部、职工学习霞林村干群集资办学的精神,在全区掀起集资办学的热潮,争取年内集资70万元,会上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捐款。1989年,有3个村(居)委会集资办学获市政府表彰。1991年9月,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三年,全区集资办学的金额要超过以往七年集资总额,争取突破600万元”的指标,要求每位国家干部每年捐资40元,企事业职工(包括“三资”企业)每年30元,居民20元,农民10元,个体户、专业户不少于40元。1985~1994年,全区共集资1522.22万元,其中1991~1992年的两年中全区共集资685.61万元。
1986年,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开征教育事业费附加,区内工业企业、商业及核实征税的专业户、个体户按其经营收入总额的4%~8%征收。至1994年连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任务,共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302.8万元。1989年2月,城郊乡和人均集资超50元的南门、坂头、沟头村获1988年度全市集资办学先进单位。1990年2月,区人民政府表彰霞林、东阳、西洙、铁岭、拱辰村和长寿、太平居委会等为集资办学先进村(居委会)。同年4月,区教育局获省多渠道集资办学工作奖。
1988~1994年,全区各类学校实行勤工俭学,共创办工厂、经营部、服务部等12个,校办企业总产值164万元,创纯利42万元。
1992~1994年,区财政(含省、市政府拨款)下拨教育基建设施经费总金额233万元。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