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5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分类号:
G526
页数:
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行政机构的发展和演变,从明清时期的劝学所到民国时期的教育局(科),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城厢区普通教育督导室的设立。
关键词:
城厢区
学校教育
管理机构
内容
一、劝学所
明代以前,学校由地方行政长官掌管,未见有行政管理机构。
清代,县设儒学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倡新学后,改儒学署为劝学所,管理教育事务。学堂按经费来源分官立、公立、私立。官立学堂分别由府、县管理,余由办学团体管理,受劝学所监督。
二、教育局(科)
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行政仍沿旧制,中学由省政府教育司(厅)管理;小学由县劝学所管理。民国7年后,县先后设督学局、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教育科、第三科等,为管理教育行政机构。民国11年,官立易称省立、县立。民国14年,小学按行政区设学区校一所,兼作地方初等教育的中心辅导学校。民国18年,恢复教育局行政机构。小学分省立、县立、区立和私立4种;中学分省立、私立2种。民国26年,学区校改称中心小学,兼辅导学区内小学、私塾的教学、训导事宜。同年,区立改称县立。其后,境内省立、县立和私立学校分别由省、县政府及校董事会管理,省、县教育主管部门对私立学校予以监督。民国期间,省立中、小学及私立中学学生学籍归省教育厅掌管;县立、私立小学学生学籍归县教育行政机关掌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初设文教科,后相继改称教育科、宣教组、教育组、教育局,为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
1955年,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政策规定,中学行政、人事、经费改归县人民政府管理。1958年,小学、幼儿园、民办中学、工农业余学校改由人民公社管理。1959年,小学按行政区设中心学区,管辖城区各小学和郊区的沟东、东阳、畅林3个学片。1963年,中小学改由县人民政府管理,小学校划分为中心学区、学区管理。1965年,撤中心学区,改设小学学区,各学区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中心小学校长任学区管理委员会主任。1969年,中学改由人民公社(镇)管理,撤小学学区改归生产大队管理。1972年,境内莆田一中复由县革命委员会管理。其后,中小学相继收归县管理,小学复设学区。
城厢建区后,于1984年6月成立城厢区文教委员会,为政府部门分管教育工作。1985年,改设区教育局,主管全区教育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的日常工作,为区人民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1986年,贯彻“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实施完全中学、职业中学由区人民政府负责办学,中心小学、初级中学由乡(街道)人民政府负责办学,其余小学、幼儿园(班)由村(居)委会负责办学。学校人事、业务管理均为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三、区普教督导室
1991年4月,成立城厢区普通教育督导室,采用随访性、专项性、综合性的督导方式对各乡(街道)学校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进行督导、检查。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