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5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队伍
分类号: G451.2
页数: 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中的师资来源和变化情况,包括庙学、幼儿园、小学和中等学校的师资来源和变化。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师资来源有所不同,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教师 队伍

内容

一、庙学师资
  教谕、训导由下第举人或国子监生员充任。书院主讲由名儒担任,并聘请辞官归里的进士充任。书堂、学馆及社学,由品学兼优的学者或辞官归里的官佐充任。塾师由秀才、贡生充任。民国期间,多由失业的中小学教师和少数私塾优秀生充任。
  二、幼儿园师资
  1949年前,多来自师范学校幼稚科毕业生。1949年后,幼儿园师资来源不一,少数为中等师范幼师毕业生,其余为普通中学高、初中及小学毕业生、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或社会闲散人员或企事业单位的女职工。1986年后,安排区职业中学幼师专业和少数幼儿师范的毕业生担任。
  三、小学师资
  初由私塾教师转任。校长多系贡生或留学生。民国期间,师资来源有中等师范、普通中学和其他中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及经过训练的塾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有小学教师留用。1951年小学校增多,教师欠缺。除由中等师范毕业生充任外,余由社会待业知识分子经短期训练后充任,或吸收高初中毕业生充任民办小学教师。1954年,一批机关干部派任小学行政领导或教师。1957年,一批复退军人充任小学教师。1962年,部分中学教师下放小学任教。1966年前,仍以中等师范毕业生为主。
  “文化大革命”期间,师范学校一度停办,小学教师来源紧缺。1972年,招聘普通中学高、初中毕业生充任民办教师。1979年底停止招聘民办教师。1974年,招聘离退休公办教师的子女补员顶替任小学教师。1983年,停止此类招聘。
  四、中等学校师资
  清光绪时,教师多为举人、贡生、留学生及教会传教士。官立兴郡中学堂校长由进士充当。后渐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聘任教。民国期间,主要来源于高等学校本科、专科毕业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公民、军训、童训教员听侯审查处理外,其余的教师维持原职原薪。1952年、1954年,调派二批行政机关干部充任中学校长或政治教员。1965年后,教师大多来源于高等学校本科、专科毕业生。
  50年代后期,中学教师时感不足,遂提拔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小学教师、下放干部、中等师范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充任。
  1981年后,吸收一批外地任教的中学教师、部分落实政策收回的中学教师以及每年接收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生等充实中学教师队伍。
  1984年,全区学校共有教师1047人(含民办教师182人),其中中学教师249人、小学教师710人、幼儿教养员88人。其后,吸收一批在外地任教的教师回本区任教,每年又接收一些师范院校和职业中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1985年起,每年都有部分民办教师按政策进行严格考核,合格者转为公办教师,每年还推荐35岁以下的民办教师参加师范学校统一招生考试。1991年9月和1992年2月,将城区超编的教师调往乡村缺编的学校支持教学。迄1994年,全区拥有教师1643人,比1984年增长56.92%,其中公办教师1412人、民办教师19人、幼儿教养员153人、村聘教养员59人。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