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职业专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56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职业专业教育
分类号:
G719.2
页数:
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城厢区学校的职业专业教育情况,其中包含职业中学、专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
城厢区
学校教育
职业
专业教育
内容
第一节 职业中学
一、学校设置
1958年4月,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于南京召开的民办农业中学座谈会议精神,创办城厢农业中学,址城厢双池。9月,分设为城厢第一农业中学(址城南蔡诧村)和城厢第二农业中学(址郊下七步村)。同年,城厢镇政府还与县手工业联社合办城厢建筑学校,学生38人;县人民银行与农工部合办城厢会计学校,学生360人;县邮电局在城厢创办初级邮电中学;莆仙戏诸剧团配合县文化局在城厢创办戏曲学校。
1959年,城厢会计学校停办。1961年,城厢第一、第二农业中学分别改为城厢农业中学(址城内太平山)、沟东农业中学(址城南蔡垞村)和郊下农业中学(址城郊七步村)、泗华农业中学(址城郊延寿村)。1962年,沟东、郊下农中合并改称城郊农业中学。同年,撤销泗华农中,并入城厢农业中学和城郊农业中学。1963年,邮电、戏曲、建筑三所职业学校停办。1966年12月增设南郊农中、龙桥农中。1968年,农业中学全部停办。
1981年10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创办莆田县城关职业中学,招收学生173人,初期借用于城厢太平、长寿两所小学内上课,隶属莆田县管辖。1984年建区后,学校划归城厢区管辖。1985年更名为莆田市城厢区职业中学。同年5月,迁址城厢杨梅山新建校舍。1988年6月,改称莆田市城厢高级职业中学。当年8月增办职业中专班(1班25人)。1990年增设附属幼儿园,招收幼儿61人,其中小班32人、中班29人。1992年4月,学校被市政府认定为重点职业学校。1993年4月,经省教委批准,升格为职业中专学校,校名为莆田城厢职业学校,隶属关系不变。迄1994年,学校有教职员工147人,学生1707人,设9个专业36个班,是一所综合性的职业中专学校。
二、专业设置
城厢职业学校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初级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为教育目标,坚持“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实用、实际、实效”的办学方针,在专业设置上不断增设、更新。1984年,学校设有装潢、幼教、财会、公路工程等专业。1992年,增设美工、电子、建筑、农轻、医护、文史、戏曲、政法、旅游等10个门类,30个专业。
课程分设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课课程与普通中学相近,专业课(含实习课)课程按全日制职业高中教学规定的学科设置。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学时间比例文科类为4:6,理科类为3:7。
三、职教成果
1988年,职业学校聘请社会各界名流、专家、学者28人组成学校顾问工作委员会,为学校工作出谋献策,聘请143名各种优秀专业人才担任专业教学,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在莆田美术界和省公路局支持下,开设工艺美术服务部和莆田城厢公路工程公司,积极地探索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办学路子。办学以来,学校先后与省公路局、市环保局、市劳动局、市司法局、市旅游公司、市交通局、市汽车维修中心联合办学,开设道路桥梁、环保、司法、旅游服务、车辆维修等专业。1986年署期开始,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利用假期为在职幼师举办音乐、舞蹈专业培训,已培训幼师400人次。此后,确定幼师培训班为正式职业专业,继续为全市报考中师或职中幼师专业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开办短期培训班,人数达120人。1990年9月,举办“胆红素”新技术培训班,共为全国各省、市培训技术人员200多人(包括面授及函授),并先后建立121个校外实习基地。至1994年底,学校共培养各类毕业生2532名,其中90%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已成为行业骨干和后起之秀,如84级公路工程班学生参加由省公路局组织的福厦公路OD测设,接受市政府委托帮助市公路局进行“涵三”公路测设及秀屿码头测设等,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86级道桥班同学应用所学专业技术开展扶贫工作,为西天尾村测设西天尾到林山村的上山公路(全长10公里),根据专家评估,这条公路的路线选择科学合理,质量良好,为国家节约测量经费7000元。
第二节 专业技术学校
一、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籍传教士雷腾创办兴化圣教医院看护学堂,学制5年,校址在北门街,共招生30名,毕业10名,其后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私立师范学堂于福音书院内,收男生12名,学习一年毕业。
民国元年(1912年),圣教医院看护学堂改称圣路加医院,附设看护训练班,校址在北门街。民国4年,改称看护学校,学制3年。民国7年,创办省立第四师范范学校(简称省四师),校址在兴化府学旧址,招收莆田、仙游、德化、永春、惠安等县学生40名,学制6年。同年,圣路加医院于北门街附设产科学校,学制1年。民国15年,省四师改为省高级师范学校(简称省立高师),学制3年。民国18年,设莆田职业学校于城厢东山北较场旧司署,民国22年改称私立东山土木工程职业学校。
4所学校创建之初,分别开设医士、护理、师范艺术和公路4个专业。不久增设护士、汽车驾驶、土木、窑业和测量等专业。护士及汽车驾驶班后停办。民国21年7月,各校首届毕业生45名,其中师范科26名、艺术科6名、公路科13名。同年8月,土木工程职校招收新生,土木科15名、窑业科10名、汽车驾驶科20名,学制3年。
民国24年,省立高级师范学校停办。民国27年夏,东山土木工程职业学校被日机轰炸,迁址城郊东阳村上课。民国29年夏,又迁庄边南峰寺。同年7月,改称莆田私立东山职业学校,抗战后迁回城关。民国35年,改称莆田私立东山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民国26年,圣路加医院附属看护、产科两学校合并,称私立圣路加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迄民国38年,境内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
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私立圣路加护士助产职校,改称莆田卫生学校(今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1956年,省政府接办东山土木工程学校,改为福建省水利学校。同年,迁往永安县。
1957年,设工业学校附于莆六中。次年,迁址城厢西岩寺,不久迁原东山职校址。1958年,县文教科与体委合办体育学校于城厢。同年莆田四中改为莆田师范学校,学制3年。1961年,体育学校、工业学校停办。1963年莆田师范停办,原师范班维持至次年毕业。
1979年设莆田地区师范学校莆田分校于城厢,招收高中毕业生200名,学制2年。次年,招收小学民办教师100名入学。1982年,创办莆仙戏少年艺术学校于城厢(1984年停办)。1983年莆田建市后,莆田卫生学校更名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1984年,莆田地区师范学校莆田分校更名莆田华侨师范学校,划归莆田市管辖。
1985年创办福建省税务学校,隶属省地方税务局,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校址在城厢区学园路兴安新村。该校设有税征、涉外税收、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电脑财会等6个专业。以统招公费生为主,兼招自费生,并开办职业中专班、电大班。1993年,税校被省政府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4年被省教委评为省级文明学校。
二、课程设置
清光绪间,境内各类中专技校以培养初级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设有医士、护理、师范专业,实行半工半读。
民国时期,以培养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教育目标。注重实用技术学科,学校自行考试招生,学生享受膳食津贴。毕业后,学生自找职业。民国元年,增设看护科。民国7年,增设妇产科。同年,师范学校设理科、文科和教育科3个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民课(含党义课)、文化课和专业课(含实验与实习)。公民课、文化课的设置与普通中学同。专业课程因年级专业而异,实习场所由学校与实业部门商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儒要的中等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1952年,莆田卫生学校设医士科、护士科、产科;东山土木工程学校设农科、土木建筑科。1953年,医士科并入晋江医士学校。1958年,莆田师范设初师、幼师、普师等科;莆田体校设体育专业班。“文化大革命”期间,除护士助产专业外,其余停办。
各类专业学校课程设置分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四类。政治课、文化课设置与普通高中同,专业课与实习课(含实验课)因年级而异。毕业班增加毕业实习,实习时间为1月至半年不等。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