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课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5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课程
分类号:
G632.3
页数:
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末以来中国福建省莆田地区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教育目标的演变。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都有所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同时,也介绍了城厢区第一中心小学在德育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学校教育
中学教育
课程
内容
清末,实行分组授课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行班级授课制。课程设修身、经学、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生物、体操、格致等12科。教会中学增圣经为必修科。学生每周上课36小时。
民国元年(1912年),停设格致、生物课,算学改称数学。民国5年,理化分为物理、化学。民国8年,废止读经讲经,增设图画、音乐,体操改为体育。民国11年,高中部采用选科制,咸益女中增设家事科。民国14年,博物科分为植物、动物,不久又合设生物,增生理卫生。民国16年,修身改为党义,圣经科改为选修科。民国23年,党义改为“公民”,初中部增设童子军课,高中部增设军事训练课。民国25年,职业科改为普通科,废止选科制,实行级任导师制,注重健康教育。民国33年起,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初中增设劳作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止公民课、军事训练、童子军训练课程及其相应的训育制度。1950年,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智、德、体、美育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课程为政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自然、体育、图画、音乐等,高中部增设制图课。1954年,实施综合技术劳动教育,初中停设外语课,高中英语课开始逐步改为俄语课。1956年,语文分设汉语、文学二科。1958年,汉语与文学合并,仍称语文课,高中各年级外语课全部授俄语。1960年,高中复设英语课。1962年,高中俄语、英语并存,学生选修。1966年除停设制图,增设生产知识(初三开设)外,课程基本不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物改为农业基础知识,物理、化学合为工业基础知识课程,体育改为军事体育,音乐、图画合称革命文艺,政治专学毛泽东著作,史地一度取消。1974年复设历史课。1975年,复设地理课,强调学科实用教学。
1978年,贯彻教育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复设物理、化学课,停设工业、农业基础知识课。1981年,初三增设生理卫生课。其后,课程设置与“文化大革命”前基本相同。
1990年12月,城厢区宣布实施初级中等阶段义务教育。1992年,初中毕业会考“四率”为:3年巩固率82.72%,报考率100%,及格率83.83%,综合比率69.10%。1990年3月,获福建省初中综合比率先进单位。1992年中考,中山中学的英语科平均考分89.09分,比莆田一中91.22分仅差2.13分,化学科平均考分35.18分,比莆田一中35.56分仅差0.38分,各科平均优良率70%,及格率96.4%。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