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拥军优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48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拥军优抚
分类号:
D632.3
页数:
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城厢区拥军优抚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支前、优待、拥军、烈士褒扬等。
关键词:
城厢区
民政工作
拥军优抚
内容
第一节 支前
抗战期间,境内各团体成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6年(1937年),县政府开征困难防务捐,城区向富户摊派捐款5万元,作为购买防御建筑材料费用。民国27年,县政府以抗战非常时期为名,动员发动民众捐献棉花、鞋类、管材、法币等,慰劳军队。
民国38年8月21日,莆田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支前办事处,负贲支前工作,支援解放军解放闽南、厦门等地。
1950年8月,抗美援朝开始,全民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热烈捐献金银、人民币、大米,用于购买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战争。据莆田县民政局记载,当时全县(包括境内城厢镇和第一区的18个乡)捐款人民币39394元,粮食5500公斤。
1952年起,为加强国防力量,防备台湾蒋介石军队在沿海的窜犯扰乱,镇压境内匪特以及改善交通设施,县人民政府组织支前小组,多次开展支前工作。1955~1956年,又先后组织民工参加鹰厦铁路建设。同时筹集大米、面粉、黄豆等粮油及其他物资用于支前。
第二节 拥军
50年代后,县粮食部门在城厢设立军供粮店,专门办理军粮供应。1982年,城关第二、第四粮店另立机构负贲军粮供应。同时,城关蔬菜第一门市部坚持为部队供应蔬菜和副食品,并送货上门。1984年,城关蔬菜第一门市部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双拥先进单位”。
1984年8月城厢区民政局成立后,把拥军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每逢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均由区政府有关领导和民政局领导带领文艺演出队伍,携带慰问品,与驻军一起举行军民联欢会,对驻军进行慰问活动。每年清明节,城区各学校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敬奉花圈,举行悼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春节期间,乡、街道组织文艺宣传队深入部队驻地和农村,对烈军属、残废军人进行慰问。
1988年,城厢区人民政府被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1991年,区成立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领导小组和拥军拥政“双拥”共建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区民政局),负责日常工作。并在辖区内划分片区,与驻地军、警成立“军民共建文明片区理事会”,全区共建立军、地“共建”文明理事会24个,并开展“双拥”活动,把“双拥”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1993~1994年,以乡(街道办)为主体,与驻地军、警单位,携手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
第三节 优待
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颁布《出征抗战军人家属优待条例》,莆田县成立出征抗战军人家属委员会,具体办理各项事宜,由于措施不力,优抚对象得到照顾甚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政部门贯彻中央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开展优抚工作。1950年5月,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为缺乏劳力的烈军属义务代耕。对烈士、病故、牺牲军人每户发给抚恤粮350公斤。次年,为军烈属义务代耕改为“固定工”、“包工”、“派工”等3种形式。1952年始,县政府拨款补助部分贫苦军烈属子女,解决入学困难问题。1953年,改粮食抚恤为抚恤金,并实行定期定量实物补助和临时生活困难补助。
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优抚对象生活困难补助改为参加生产合作社的入社基金补助。次年,为优抚对象“代耕”改为“优待工分”,发给优抚对象“优待工分证”。
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革命烈属每月特殊供应食糖1公斤、牛奶4瓶、猪肉1.5公斤、蛋0.5公斤、水产品1公斤。1976年,重新复审确定定期定量补助对象。
1981年,优抚对象的优待工分改为发放农村义务兵优待金。乡统一发放标准,由村委会向群众征收上交乡政府,由乡政府统一发放。农村义务兵优待金标准不低于100元,做到每年兑现。1984年,优待金改为每人80元,随后逐步增至600元。1988年,根据物价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按国家规定标准作过多次调整、提高。
1991年,区民政部门重新审定优抚对象。1953年前,全区有老复员军人165人,人均定期补助20元。1992年,全区定期补助对象增至215人。对生活有困难的13名复退军人、28名烈属和9名失散老红军家属给予定期补助。是年,区政府拨款2万元,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
1994年,全区抚恤金人均达1191元(烈士家属、牺牲军人家属和病故军人家属),享受军人抚恤金计24人,4.99万元。同时,对残疾军人按各个时期、各种等级、各类标准规定发给抚恤金。至1994年,全区有在残军人164人,人均每年发给抚恤金760元。农村义务兵优待金每人也增至800元,当年兑现,同时还建立立功受奖制度。
第四节 烈士褒扬
城厢是莆田县内第一个建立中共党团混合支部的地方,区境有革命基点村14个,1903户,人口8776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城厢地区许多英雄人物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英勇牺牲。1951年城厢、城郊确认烈士31人。1955年,为褒扬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城郊筱塘村龙脊山上兴建烈士陵园,占地6公顷,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6米,造价17.5万元,碑文记述烈士的丰功伟绩,刻有邓子恢、张鼎丞、叶飞的题字,门口碑坊上刻有郭沫若手书“烈士陵园”。1964年,在烈士陵园展览厅举办革命史迹展览。1964年,莆田县对革命烈士进行普查核实,确认城厢、城郊烈士40人。1983年,由民政部门换发、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1994年,城厢区确认革命烈士50人,全部发给烈士证明书。
1994年旧城改造时,陵园随之扩建,并重建入口处碑坊,使烈士陵园更为庄严雄伟。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