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主党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42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民主党派
分类号: D665
页数: 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城厢区民主党派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民革莆田市城厢区支部、民盟莆田市城厢区支部、民建莆田市城厢区支部等。
关键词: 城厢区 党派群团 民主党派

内容

第一节 民革莆田市城厢区支部
  1990年12月24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莆田市城厢区支部成立,选举委员4人,黄良炳为支部主任委员。1994年9月18日,进行换届选举,推选陈季衡为主任委员,郭正忠为副主任委员。现有党员20人,其中有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人,省人大代表1人,市、区人大代表3人,市、区政协委员9人次,受聘为市人民法院和区监察局廉政监察员的各1人。区支部委员会每季度举行一次会议,进行政治形势和有关文件的学习,讨论支部工作。
  民革城厢区支部自成立以来,贯彻“以服务四化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发挥其自身特点和对台湾、对海外有广泛联系的优势,履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责。区支部成立以来,共提出20多条议案,大部分被有关部门采纳。主委陈季衡组织以诗、文、画的方式,对台、对外进行宣传活动,先后向国内外20多家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寄送新闻、卫生科普文章与文艺作品200多篇,还为民革老党员陈禅心出版《抗倭集》、《海峡和平合一家》、《来鸿集萃》、《航空救国》、《沧桑集》、《湄潮词抄》等诗词著作12册,赠送给台湾及海外友人,以加强与台湾原国民党军政界老朋友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联谊,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并获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七次来函与题词。支部发动民革党员向台湾与海外朋友邮寄家信、家乡风光图片,并通过电台宣传家乡建设成就,激发台胞与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民族感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扩大城厢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第二节 民盟莆田市城厢区支部
  1984年10月12日,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城厢区第一支部成立,选举委员4人,林德嘉为主委,盟员18名。1985年5月4日,第一支部重新组建,将退休教师盟员划归第二支部,改选黄春田任主委,盟员14名。1987年7月20日,第一支部进行第二次换届选举,推选委员3人,黄春田任主委,盟员9名。1991年12月,进行第三次换届选举,委员3名,仍由黄春田任主委,盟员9名。
  1984年10月12日,民盟城厢区第二支部成立,选举黄春田为主委,盟员15名。1985年5月4日,将30名退休教师盟员组建成民盟城厢区第二支部(即退休支部),选举郑景秀(女)任主委。1987年1月31日第二支部进行换届选举。1991年12月,进行第三次换届选举,郑景秀连任主委,现有盟员31名。
  民盟成员由教育界、科技界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知识分子组成。民盟城厢区支部成立以来,发挥民盟优良传统,以“做好事,办实事”为宗旨,带领盟员和所联系的群众,贯彻中共的基本路线,执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盟员对政府施政大事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积极提出建议。1987年,向市、区政府呼吁尽快解决市区垃圾处理问题,受到群众的好评。1992年3月,民盟中政协委员冒雨前往东阳实地考察,写成呈阅件向有关部门建议修建西洙至东阳的公路。1994年7月,多次赴阔口附中实地调查,并配合有关部门妥善解决该校围墙的老大难问题。1994年初,中山中学因部分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三级达标,民盟支委多次向区政府主要领导提出建议,经区长现场办公会议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同年6月,该校通过考核,实现三级达标。有三位民盟教师教龄长、教学成绩显著,区民盟支部向有关单位反映,均获得高级职称。此外,盟员还多方活动,促进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强对科教的投入,为促进“科教兴区”和城厢区的经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节 民建莆田市城厢区支部
  1990年10月,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莆田市城厢区联络组。1995年6月13日,民建莆田市城厢区支部正式成立,王文基任主委。支部主要在经济界人士中发展会员,现有会员7名,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名,中级技术职称的6名。有4人曾分别当选为省、市、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4人应聘为特约检察员、监察员和教育督导员。
  民建城厢区支部建立后,会员发挥具有管理和经营经济工作的专长和才能,立足本职,积极工作,为促进城厢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会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建议、论文共20篇;通过参加市、区人大、政协会议,提出意见、建议及书面发言有40余条(篇);参与10项区经济建设较大项目的论证、考察。会员还以多种形式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主委王文基独资创办的涉外酒家——妈祖饭店,成为沟通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桥梁。1990年以来,先后接待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4711个团队,计56683人次,为“三胞”搭桥引进外资项目14个,总投资2900万美元,为国家创汇1180万元人民币。与台湾台南市联办中国妈祖饭店台南分店,并以饭店为基地,与城厢职业中学合办烹调专业班,学员来自残疾人、贫困地区和部队等,共培训厨师19期计388人。1991年,王文基设计烹调的妈祖宴菜获国家专利。1994年8月,又获国家科技成果“金杯奖”。1995年,王氏被选编入科技成果名人录。会员积极为企业排优解难,提合理化建议,开发新产品。“八五计划”期间,有8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其产品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有2个产品多次获全国、全省“金奖”和省、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第四节 农工党莆田市城厢区支部
  1990年12月23日,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莆田市城厢区支部成立,选举蔡景儒任主委。支部下辖莆田中山中学和城厢区职业中专学校两个小组,共有党员32名。
  区农工党支部党员以教育界和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支部成立以来,组织成员进行视察、调研、考察、论证等活动共15批,计50人次;通过区人大、政协和季谈会、专题会等会议提出提案、议案23件;写出有关医药、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建议、意见50多篇(条),并组织医务人员下乡义诊16批,计80多人次,接受义诊对象咨询达1600多人次。有4名成员受聘为区特约监察员、教育督导员。区农工党成员中,有40人次受到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表彰。
  第五节 致公党莆田市委员会直属市区支部
  1988年11月18日,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莆田市委员会直属市区支部成立,选举林水木为主任委员。支部党员11名,其中致公党莆田市委员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兰健人为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常委。1994年11月17日,市区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黄经涛任主任委员,支部党员16名。
  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上层人士为主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政党。市区支部建立以来,对市、区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积极提出建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港、澳、台同胞和侨胞的宣传、接待、联谊工作,联络海外“三胞”投资家乡经济建设,支持家乡兴办各项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为莆田市和城厢区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有益的贡献。1991年,支部主委、中山中学英语教师林水木获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第六节 九三学社莆田市城厢区支社
  1991年11月30日,九三学社莆田市城厢区支社成立,选举王国基为第一届支社委员会主任委员。1994年11月25日,经九三学社莆田市委员会主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确定将在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省税务学校、莆田气象台和莆田地震台等省市直属单位在城厢辖区内发展的新社员,划归城厢区支社组织管理。1995年8月20日,进行换届选举,王国基连任第二届支社委员会主任委员。支社共有社员13人,其中,科学技术界7人(农技界3人)、文化教育界4人、医疗卫生界2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社员中现担任市政协常委1人,区政协委员5人(其中常委2人),1人被聘为区纪委特邀监察员。
  九三学社城厢支社建立以来,共提出提案108件,其中有关农技、医技42件,社会治安、环保46件,其他20件。社员就城厢区科技、教育、经济建设等重大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全国和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其中有4人得到奖励。1994年2月1日,在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召开的表彰先进大会上,城厢区支社被评为先进支社。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