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编制和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3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编制和实施
分类号: F123
页数: 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计划编制和实施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计划编制、计划实施等。
关键词: 城厢区 计划管理 计划编制

内容

一、计划编制
  1953~1994年,境内先后编制13个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中:有4个长期计划,由莆田县统一编制的3个,分别为《1958~1967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963~1972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63~1972年农业生产十年规划》,城厢建区后编制《1991~200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有8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城厢区编制1986~1990年及1991~1995年2个五年计划)和统一由县编制的1个三年(1963~1965年)调整计划以及每年制定的年度计划。计划编制在完成各个时期实绩基础上,对计划期间各项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和预测,并根据上级下达各项指标,结合地方实际,由县(区)计委部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其后由县(区)人民政府下达正式文件予以实施。
  二、计划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城厢境内基本实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工农业产品等重要物资,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由于计划切合实际,通过计划实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1957年与1952年对比,境内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由于计划指导思想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尤其在1958年“大跃进”中,贯彻“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国民经济陷入困境。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40%左右。
  1963年,针对“大跃进”的失误,开始制定三年(1963~1965年)调整计划。在县统一部署下,境内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重新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采取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压缩基建规模,加强农业第一线等一系列措施,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境内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1957年水平。
  在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5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计划实施严重受阻,国民经济停滞不前。10年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低于1965年前的增长速度。
  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厢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境内计划指标全面完成。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正值城厢建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直接由区计划委员会制定和管理,通过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和落实农村新经济政策,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区内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5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1.74亿元,比1984年增长70.1%。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以及正在执行的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各个计划均得到顺利实施。1988年,城厢区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县(区)之一。这一时期,境内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迅速发展,全区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90年,社会总产值4.3亿元,比1985年平均年递增19.81%。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为制定新的五年计划奠定物质基础。“八五”期间,前4年各项经济计划执行情况良好。199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8.75亿元,比1993年增长75%;工农业总产值11.37亿元,比1993年增长61.05%;乡镇企业总产值16.51亿元,比1993年增长81.63%;“三资”企业产值3.06亿元,比1993年增长85.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亿元,比1993年增长54%;财政收入8996万元,比1993年增长75.51%。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