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力
分类号: F241
页数: 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地处兴化平原,人多地少,劳力过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不断增加,但1958年后一段时期内劳力呈负增长。1962年后,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境内农村劳力又趋向增长。1978年后,农村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部分劳力转向从事多种行业劳动。
关键词: 城厢区 农业 生产条件 劳力

内容

城厢地处兴化平原,又是市、县(区)治的中心,素来是人多地少,劳力过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劳力多外出做工、经商,部分到海外谋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劳动力不断增加。1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劳力大部分被抽调搞基本建设和工业建设。1959年,城厢人民公社总劳动力22116人,至1961年,劳力呈负增长。1962年后,国家调整国民经济,下放非农业人口,境内农村劳力又趋向增长。1978年,区境内有劳动力3132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9.90%。1984年,全区农村劳力有3628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3.72%。迄1994年,全区农村劳力达4186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2.27%。
  农村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全区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1.16亩,1985年为0.93亩,1990年为0.87亩,迄1994年为0.67亩。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劳力广开门路,劳力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从事多种行业劳动。1984年,全区农村劳力有8152人从事非农业性质的多种行业劳动,占总劳力的22.47%。迄1994年,全区投入非农业性质的劳力达19721人,占农村总劳力的47.11%。但人多地少,劳力过剩问题仍未能完全解决。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