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273
页数: 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耕地多分布于低海拔地段,以水田为主,多建于低海拔地区。农村劳力逐年增长,人均负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区内农业生产使用传统农具,随着机械、电力工业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步推广应用。至1994年,全区有耕作机械动力6407千瓦、轮式拖拉机48台、手扶拖拉机524台及配套农具218部。
关键词: 城厢区 农业 生产条件

内容

第一节 耕地
  唐代,境内开发北洋平原的大片农田,在延寿溪下游筑泗华陂,灌溉城郊和莆田县境农田3100亩。宋元丰六年(1083年),在木兰溪下游(今城南乡木兰村内)建成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灌溉平原农田万余亩。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城郊农民围垦海滩地600亩。民国时期,区境内的耕地均列入莆田全县统计。1949~1977年间,城厢区域的行政区划经历了8次较大的变动,境内的耕地情况无考。1978年,耕地面积36324亩(水田32364亩、旱地3960亩),按农业人口人均0.46亩。1984年为35737亩,人均0.43亩。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国家修建公路、农村水利设施、城乡基本建设和农民建房占地,迄1990年,耕地减少至32758亩,人均0.39亩。1994年,全区耕地28020亩,人均0.35亩。1984~1994年,全区减少耕地7717亩,平均年递减2.46%。
  区境耕地特点:
  水田面积大于旱地1994年,水田25128亩,占耕地面积的89.68%;旱地2892亩,仅占10.32%。
  耕地多分布于低海拔地段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田21331亩,占耕地76.13%;100~300米的梯田、山垅田、盆地田3797亩,占13.55%。
  高产稳产田面积大有集约化经营的高产稳产田约占稻田面积28%,粮食亩产850~1000公斤以上。
  第二节 劳力
  城厢地处兴化平原,又是市、县(区)治的中心,素来是人多地少,劳力过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劳力多外出做工、经商,部分到海外谋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劳动力不断增加。1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劳力大部分被抽调搞基本建设和工业建设。1959年,城厢人民公社总劳动力22116人,至1961年,劳力呈负增长。1962年后,国家调整国民经济,下放非农业人口,境内农村劳力又趋向增长。1978年,区境内有劳动力3132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9.90%。1984年,全区农村劳力有3628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3.72%。迄1994年,全区农村劳力达4186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2.27%。
  农村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全区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1.16亩,1985年为0.93亩,1990年为0.87亩,迄1994年为0.67亩。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劳力广开门路,劳力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从事多种行业劳动。1984年,全区农村劳力有8152人从事非农业性质的多种行业劳动,占总劳力的22.47%。迄1994年,全区投入非农业性质的劳力达19721人,占农村总劳力的47.11%。但人多地少,劳力过剩问题仍未能完全解决。
  第三节 畜力
  耕牛,历来是城厢农业生产的主要畜力,以黄牛为主,水牛次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耕牛数量发展较快。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社员的耕牛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实行公有私养,由农业社统筹使役。1958年,人民公社后,对耕畜管理不善,饲料不足,使役过度,致使耕牛的繁殖率下降。1965年后,耕牛逐渐增加。至1978年,区境内有耕牛1605头(黄牛1210头、水牛395头)。1985年增至1811头,其中黄牛数量占总数的88.9%。此后,随着机耕面积逐年扩大,役畜头数逐年减少。1994年,全区耕牛总数643头,比最高年份1985年的1811头,减少了64.5%。
  第四节 农机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区内农业生产使用传统农具。主要有犁、耙、锄、镰、铲、戽桶、吊桶、水车、谷桶、箩筐、风鼓等。
  1949年后,随着机械、电力工业的发展,农业上耕作、排灌、植保、收割、加工、运输等农业机械逐步推广应用。
  耕作机具50年代初,示范推广双轮双铧犁、插秧机。50年代后期,第一台拖拉机用于耕地整地。至1994年,全区有耕作机械动力6407千瓦,轮式拖拉机48台,手扶拖拉机524台及其配套农具218部。
  排灌机具50年代中期,使用第一台动力抽水机。1969年第一座电灌站投入抽水灌溉。至1994年,全区有排灌机械228台,装机容量1624千瓦,农用水泵228台。
  植保机具60年代起,使用压缩式人力喷雾器。1970年后,背负式人力喷雾(粉)器和机动喷雾(粉)器逐步推广使用。至1994年,全区有机动喷雾(粉)器46部,127千瓦,人力喷雾(粉)器8811部。
  收获机具50年代使用人力脱谷机。60年代起,推广电动脱谷机。至1994年,全区有收获机械动力614千瓦,动力收割机1台,动力脱谷机305台,人力脱谷机1505部。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