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公共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4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公共设施
分类号: TU99
页数: 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在宋代就已有市场,元代逐渐废除。明代有白湖市、南市、乌石市、石幢市等集市市场。清代至民国时期,有西门外青果圩市等。1981年,天九湾市场建成,面积4875平方米。1984~1985年,城南、城北、梅峰、南门、下磨、天九湾、镇海木材、阔口竹材、龙桥、畅林、棠坡、沟下、辰门兜、东门兜及南门石料等16个市场相继建成。1993年11月,城厢区凤凰山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占地2200平方米。1994年,筱塘街搭棚市场投入使用。
关键词: 城厢区 城乡建设 市政建设 公共设施

内容

一、市场
  宋代,白湖港(今阔口村)靠近县城,海船云集,为当时莆田客货出大口岸之一,时称白湖“水市”。至元代,渐废。此时,城关庙前有米市,西门外有青果圩。
  明代,有白湖市、南市、乌石市、石幢市等集市市场。
  清代至民国时期,有西门外青果圩市;观桥头、体育场南门外柴草市场;庙前米市、东门兜仔猪市场。
  1953年,县人民政府投资5000元,在中山堂东侧建砖木搭盖市场2589平方米(今城南市场),为城关第一座屋顶市场。
  1958年,投资5500元,在观桥建城北市场1600平方米,后因拆建观桥影剧院,市场向井头巷迁移。
  1975年,投资2400元,在体育场南门外建柴草市场,面积60平方米,后转让给县公交公司做车场。
  1981年,投资11.3万元,建天九湾市场,面积4875平方米。
  1982年,投资16.91万元,扩建城北市场,址迁观桥以东,建筑面积886平方米。
  1984~1985年,投资80多万元,改建、扩建、配套城南、城北市场,城南市场日上市人数达2万人。
  1986年,续建天九湾市场。是年,区域内有城南、城北、天九湾、北河水果、城墙巷补鞋、十八张厝青果等6个市场。
  1987年10月20日,城厢区工商分局与南门居委会联建南门市场竣工投入使用。市场占地4960平方米,建筑面积4684平方米,店面50间,摊位264个,临时摊位300多个。
  1989年,投建城南市场基础设施配套。
  1990年,扩建城南市场。是年,全区有城南、城北、梅峰、南门、下磨、天九湾、镇海木材、阔口竹材、龙桥、畅林、棠坡、沟下、辰门兜、东门兜及南门石料、天九湾钢材等16个市场。
  1993年11月,城厢区凤凰山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占地2200平方米,投资150万元,400个摊位,40间店面。
  1994年,筱塘街搭棚市场投入使用。年末,全区各类市场有城南、城北、天九湾、梅峰、凤凰山、筱塘、畅林、辰门兜、镇海、阔口、沟下、龙桥、南门、东门、公园、南门石料等16个,其中城南市场已成为市区的中心市场。文献路、学园路、胜利路、东大路等闹市地段,遇摆服装、小吃夜市市场。
  1986~1994年,城南市场历次均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市场。
  二、街巷
  唐代,已有青龙街,位于前埭(今英惠巷至塔兜口)、刺桐巷(今兴化宾馆至坊巷)、玉井巷(今朱紫巷至坊巷);六桂坊位于驿前街北。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莆田筑军城,街巷渐增。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有17街48巷。
  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有20街58巷。
  民国时期,城区主街道有十字街、县巷、衙后、南北大路、龙门等。有“九头”(社衙头、水关头、洞桥头、水屈头、观桥头、衙桥头、河头、市头、井头)和“十八巷”(县巷、马巷、花园巷、书仓巷、金桥巷、仓边巷、岐山巷、御史巷、高吕巷、后塘巷、府前巷、东里巷、梅峰巷、坊巷、城墙巷、湖岸巷、东岩巷、桃巷)。主街道宽约5米,块石路面。巷道宽不足3米,泥结或石板路面。
  1949~1978年,街巷几经改造、扩宽、新建。城区主街道有后街、大路、庙前、衙后、胜利路、文峰官、十字街、东门街、南门街、古楼前、东大路等。街巷有湖岸巷、坑边巷、雷山巷、双井巷、东里巷、梅峰巷、花园巷、英惠巷、县巷、顶务巷、下务巷、上并巷、下井巷、居仁巷、东山巷、金桥巷、城墙巷、桃巷、坊巷等。
  至1984年,主街道铺上水泥或方井块石,路面宽9~20米,其中车站—高楼路段达15.56米,文献路达20米。巷路全部铺上水泥或块石,街巷排水沟全部由市政部门分期修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临街民宅、单位普遍破墙开店。1984年,按照莆田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市区街道的数量、规模迅速增大,并逐步向城市规模扩展。
  至1994年,市区主街道有十字街、大路街、台湾街、后街、衙后街、庙前街、胜利路街、文献路街、后巷洋农民街、东大路街、南门街、区府路街、学园路街、环城路东单面街、下磨溪单面街等。改造、扩建、新建街道路宽均14~36米。其中十宇街14米,南门新街16米,文献街西路32米,学园路街35米,车站-福厦新路街36米。
  三、供水排水
  (一)供水
  50年代前,城乡饮用水主要是井水、溪水、河水。50年代后,部分单位、村(居)利用井水或沟水,自建自来水塔,抽蓄淀滤为饮用水。
  1978年,莆田县在下磨建自来水厂,投资140万元,日供水量5000吨,供应城区,市区单位、居民始用自来水。1984年扩建,日供水量1.5万吨,同时划归莆田市建设委员会管辖。
  1985年,投资80万元,引市水厂之水,在城郊建自来水厂。1986年8月1日通水,七步、沟下、长丰、镇海、西洙、东阳、荔浦、陡门、张镇、顶墩、下黄、肖厝、阔口、吴山、新溪等村用上自来水。铺设水管总长20.9公里。
  1988年,畅林村浦头接莆田县西天尾镇管道,用上自来水。
  1991年6月,市建委在石室岩山下鲤鱼山北侧建莆田第二自来水厂,设计日供水量13万吨,分二期建设,已完成一期工程,日供水量3万吨。从此,全区自来水用户迅速增加,受益面不断扩大。
  (二)排水
  1984年前后,市政部门分期分批对街巷道路排水沟进行扩宽疏通,主街结合旧城改造,进行扩宽改造。1984年,北河从莆田四中至水关头计438米进行改造,河岸砌石,上盖水泥板,避免垃圾淤积,易于排水。1992年,投资100多万元,改造扩宽自下磨至南门的下磨溪,并从天九湾至阔口排管,管道铺设直至内港,解决市区排水问题。
  四、供电
  民国14年(1925年),莆籍留美硕士吴仁民在城内靠水关头处创办莆田电力公司,从美国购回一台旧柴油机,马力37匹,发电功率25千伏安,供电范围仅哲理中学附近及文峰宫、鼓楼前、长寿路少数商店,每晚午夜停机。
  民国16年,涵江巨商与莆田电力公司在涵江延宁建发电厂,配置200匹马力柴油机132千伏安三相高压等电机,从此城内每日晚6~12时由涵江等电厂供电,但仍是极少数店业用上电。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涵江电厂停闭,城区停电。
  1951年,筹建莆田电厂(现莆田供电所,原莆田县博物馆)。1952年建成发电,装机30千瓦,年供电量1.9万千瓦,用户极少,供电时限每晚6~11时。
  1961年7月,建成石顶水电站(龙桥村石顶),位于东圳干渠5.3公里处。装机255千瓦,架设2条线路,一条与莆田电厂联网供电,一条为东圳水电站施工供电。1962年,供电量达82.48万千瓦时。1963年11月,东圳水库水电站建成后,改为备用发电厂。1979年,改装设备,增大发电量。
  1977年,莆田县地方电网纳入省电网。
  1979年,建成省电网筱塘110千伏变电站。
  1989年,丘陵山区坪洋、朱坑、林桥等村架线通电,结束山村油灯照明与手工碾谷米的历史,实现全区通电。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