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要建筑
分类号: TU99
页数: 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兴化府署是宋代兴化军署、元代兴化路署、明代兴化府署的建筑物,位于莆田市区文献路。兴化城墙是兴化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后建造的,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后来经过多次修建。古谯楼是宋太平兴国八年修建的兴化城墙子城的门楼,是福建省仅存的古建筑之一。
关键词: 城厢区 城乡建设 市政建设 主要建筑

内容

一、公共建筑
  (一)兴化城墙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从游洋(今仙游县游洋镇)迁至莆田,筑子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八步),以护官廨,又筑土垣为外城,以环民居。即兴化军城。
  宣和三年(1121年)始筑砖城,基厚七尺五寸,高一丈五尺,周七里八十三步,引北洞水为濠,绕城至东南,与西南沟堑相连。设城门5个,东名“望海”,南名“望仙”,西名“肃清”,北名“望京”,东北名“宁真”,城门上各建有门楼。
  绍定三年(1230年)改建,表里砌石,周一千二百九十八丈八尺,高一丈八尺,墙顶覆盖砖瓦,各门均设楼垛。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为防倭乱,又筑新墙,越旧濠,跨乌石山腰,东经前埭、后埭,与旧城相合,周一十一里二千八百三十丈,基宽一丈六尺,墙高一丈八尺,垛高六尺,共高二丈四尺,垛2962个,警铺49个,敌楼27个。废宁真门,设4个城门,东西仍用旧名,南门改名“迎仙”,北新开一门名“拱辰”,四门均建有门楼。城门外设东、西水关,东通舟楫进城,西以石为栏,仅容水入。濠长二千七百二十二丈,宽二丈六尺,深二丈,引延寿溪、木兰溪溪水注之。西北依山凿为旱濠,长五百九十三丈,深二丈,宽与水沟同。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城外西北筑墙,高七尺,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四百五十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六百三十四丈五尺,增设敌台6座。万历九年(1581年),扩建西北城墙,将乌石山高丘包入,长八十五丈五尺,高二丈,阔一丈,用石二千七百一十二丈,砖37.44万多块,灰785石。建敌楼1个、警铺2个、方门2个、垛182个,称为“重城”。至此,兴化石城名闻八闽,号称“石兴化”,与“铜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区)、“铁邵武”同称福建三大名城。
  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民国28年(1939年),墙址改建环城公路,城毁,今只尚存古谯门。
  (二)古谯楼
  位于莆田市区文献路,系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修筑的兴化城墙子城的门楼,称为“门”。绍兴六年(1136年)被火焚毁。同年重建,置更鼓刻漏于楼上,故称“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乱时,又被焚毁。隆庆五年(1571年)复建,分守武卿书匾:“壶兰雄镇”。后又经毁建。现存建筑物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整修的。楼分3层,平面长方形,面宽42米,进深16米,高度为25米,建筑面积1087.25平方米。结构为重檐歇山造,基台石砌,楼的底层中间砌成拱形门洞,利于受力平衡、重载,并具有防震作用。上书“古谯门”3宇,雄浑洒脱。门拱内只置横梁,不作券式,保持宋代城阙形制。基台上为木构2层楼阁,面宽7间,进深5间,半拱宏大,部分结构尚保存明末清初原物。1977年,国家古建筑专家来莆考察时,确认古谯楼的基台为北宋时期遗物。楼顶前后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楼台建型呈凹形,在古建筑上称为“双阙”,是京都城楼的建制,与北京故宫的午门和安徽省的凤阳楼一样。原古楼双阙两边的凸出部分,在民国初期因拓宽马路被拆掉4米多。这种建筑形式的古谯楼为全国少有,是福建省仅存的1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莆田县署
  陈光大二年(568年)置县后,县署建于延陵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迁县署于左厢善俗坊,中建正堂,堂下设露台、甬道、戒石亭、仪门、东列、西列六房,正堂后为穿堂,其上为燕堂,东西厅房各4间,堂为知县衙,有前后厅和厢房,后屡有修建。
  民国时期县署,迄今仅留下民国37年建的双层土木结构大楼1座(今莆田县政府院内建筑群中前座),建筑面积744.18平方米,屋面全铺简瓦、泻水30度。平屋板间,面积325.89平方米。除上以外,大部拆除改、扩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莆田县人民政府驻地。随后逐年增建办公楼、宿舍等。50年代建2025平方米,60年代续建3492平方米,70年代建3289平方米,80年代新建5~6层砖砼结构的办公综合大楼6367平方米。至1990年末,县人民政府院内共有建筑物8座,总建筑面积达15174平方米。1991年后,院内建筑规模仍不断扩展。
  县政府毗邻西侧,原为国民党莆田县党部驻地,两廊4间平房。1949年后,为中共莆田县委机关驻地,前旧屋均已拆除改建、扩建。1990年末,共有建筑面积94417平方米。1991年后,建筑规模日益发展。
  (四)兴化府署
  府署建于南门内大街北谯楼内。宋代为兴化军署,元代为兴化路署,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兴化府署,后迁至城西南宣化坊(今古楼)体育场。衙署建筑物:中为正堂,左为经历司,右为照磨所;两廊计六房,东廊为吏、户、礼,西廊为兵、刑、工。堂前置露台、甬道、戒石亭、仪门。正堂之后为燕堂,东为架阁库,西为丰盈库,连以穿堂。东西有斋房4间,燕堂之北为知府衙,东为同知衙,西为通判衙(二衙制如中衙,但门各东西向)。同知府之南为推官衙,又南为知事衙,其前为司狱司。通判衙之南为经历、照磨、检校三衙。六房史舍列在东西房科之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犯城,焚毁殆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府重建。清代,又多次重修。民国6年废兴化府治。
  (五)人民体育场
  民国20年,由地方教育界热心人士宋湖民、萧子衡、程天泗泗、翁祖烈、林振新、李绍远等倡议,政府拨款大洋800元,建于前清兴化府署旧址荒芜空地(俗称府里),场地占地面积6.8顷,名为莆田县立公共体育场。场内建有圆形长300米的红土跑道,建有篮球场、排球场、沙坑及办公室、会议室、器材室、宿舍等,为当时省内较为标准的体育场。之后,几经改造、扩建、配套,场内设施居全省县级体育场前茅。30~40年代,共举行过9届莆田县运动会。50年代后,更名莆田人民体育场。至1994年,体育场拥有的田径场地,半径36米,8道田径跑道,建有可容纳2万观众的8级看台,配套设施有具室内运动设备的体育馆和县少体校、少林武术学校、招待所等,墓本具备举办省级各项体育运动比赛的能力。
  (六)烈士陵园
  位于市区筱塘龙脊山上。建于1955年,占地面积6公顷多,大门上方嵌有郭沫若题写的“烈士陵园”大理石匾,陵园四周筑有围墙。1958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1962年竣工。
  纪念碑仿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牌”式样,为正方形,宽38米,碑高16米,正面有110级石阶直达碑台,台座四方形,分两层,上层台宽19.5米,纵深8.5米,底层台宽38米,纵深6.2米,周围各置石栏,整座纪念碑用莆田特产“华亭青”石材建造。碑身南面镌刻有仿毛泽东手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宇,另三面分别刻有邓子恢、张鼎丞、叶飞的题字。碑座正面嵌刻有中共莆田县委、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另三面嵌有5幅革命重大事件的浮雕。革命烈士纪念碑被列为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二、民居建筑
  区内民居建筑既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布局,又具有莆田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追求适用、稳重、大方、宁静的美感,同时考究防风、防洪等基础设施。
  建筑结构,60年代前均为石基、土墙、木粱、瓦顶土木结构,部分为板墙,极少有砖墙或砖、瓦贴墙。60年代后,少数始用砖墙、钢筋水泥混凝土梁屋面。80年代以来,大部分采用砖墙、砼板梁。90年代,农村普遍用砖墙、童梁板。
  建筑形式,前庭后院、中堂旁宅。多以“三间厢”(一厅两房)、“四目厅”(一厅四房)、“五间厢”(一厅八房,即在四目厅的两侧再建小厅)、“七间厢”(即在“五间厢”两侧再建对称“小厅”及其后房)。初以户居一地,代代相传后即以亲系居、房族居一地,如此联居邻居,扩大有“护厝拖”(五间厢两旁隔一路巷,再建横向房屋称“护厝拖”,路巷上段设天井)、“双座厝”(两座五间厢,上下相连,两进厅)、“三座厝”(三座五间厢,前后相连,三进厅)。荔城市区有“十八张厝”、“百廿间大厝”等古代民居群宅。1958年特大风水灾害,延寿、泗华、洋西、畅林、七步、沟下等村房屋倒塌严重。灾后,受灾村民居由村统一规划,建起成排的“集体厝”。至60年代,大部已相继调整,进行改造或搬迁新居。1984年市、区建制以来,传统的建筑结构和古式联宅已逐步被现代都市套房建筑所取代。荔城街道办在东岩山下建东岩山新村,安置部分缺房市民。1991年起,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同时,陆续开发房地产市场,多为3~6层砖混结构套房。至1994年,全区翻建、新建民房共计2000多户,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
  房屋层次,50年代前多是平屋,少有2层楼房。70年代后期,逐步向高层建筑发展。90年代,市区新建住房普遍为3~6层;农村普遍为2~4层。
  住房面积,50年代前仅少数富有户住房宽裕,一般贫困户均较紧缺,常有一家几代人同住一宅,农村有的甚至人畜一宅(一半为人居,一半为畜舍)。城区民宅也有几代人、几户人家同墙共壁,共用大门、大厅、巷道的。60~70年代,盖新房的为数不多。8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居建筑不断扩展,市区多数为多层套房住宅,分有大套(四房一厅,建筑面积大于100平方米)、中套(三房一厅,面积大于80平方米)、小套(二房一厅,面积小于80平方米)等3种类型。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