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机械变动
分类号: C921
页数: 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迁入人口主要包括历史上的移民、官员、商人等,明清时期因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商贸集市条件,迁入人口较多。迁出人口主要是为了工作、学习、经商等原因,80年代后迁出人口数量逐渐增多。
关键词: 城厢区 人口 人口变动 机械变动

内容

一、迁入
  秦汉以前,境内为闽越族人聚居。隋唐之后,中原汉族因避兵乱,多次大批南迁入闽,有的迁入境内定居,成为城厢籍主要姓氏的始祖。明清时期,因地理环境、商贸集市的优越条件,迁入境内有为官致仕的,有经商的,有屯田的,有遭贬官的,有鼎革后留寓等迁居城厢的,也有杀贼有功承袭或从军累升后落户境内的,还有在官府为仆随官员入县府后定居莆城的。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实行“迁界”,将离海岸30里内的地区划为“界外”,勒令“界外”居民限期迁入境内定居,导致城厢人口迅速增长。
  民国38年(1949年)8月,莆田解放,南南下来的干部、分配来莆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莆经商人员及个别南下干部家属也因工作就业而迁入荔城。60~70年代,印度尼西亚、越南部分侨胞因受居住国排华影响,回国后迁入境内。在这期间,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被精简下放人员也迁回城厢定居,使城厢人口逐年增长。
  8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来城厢投资兴业、经营商贸、购房定居者适当放宽迁入条件,1984年,省外迁入628人,省内迁入1321人,市内迁入1878人。至1990年6月,外来人口迁入境内达22380人,其中工作调动3293人,分配录用1128人,务工经商4051人,学习培训2882人,投亲靠友674人,退休退职258人,随迁家属7605人,婚娶1636人,其他原因迁入853人。侨务政策落实后,在东南亚一些华侨、华人因年老思乡或回莆办企业等迁入境内定居4804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人住城厢,户口待定”者共有2011人(男952人,女1059人)。1994年,省外迁入464人,省内迁入1813人,市内迁入2733人。
  二、迁出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前,城厢有一些“游商海贾”“牟利于他郡外蕃”。明初,阔口玉湖陈氏的十二世孙陈康出海往日本定居;英龙东里巷进士黄乾亨出任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副使,带伯弟乾刚同往就职;清乾隆九年(1744年),后龙坡宋新恩后裔宋来高,率兄弟12家赴台开发定居,在北路淡防厅桃涧堡广兴庄开基。民国期间,境内居民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和当科教人员11446人。解放前夕,往台湾谋生、读书、当警察及随溃军撤退往台湾定居的有112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城厢人多地少就业难的矛盾,每年均有大量的居民因考上大中专院校、参军、外出经商或工作而迁出。1965年,移民到闽北邵武县开发山区的有近百人。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常住户口外出一年以上”的人口有1336人。1984年,迁往省外249人、省内1542人、市内663人。1987年后,符合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政策规定及来大陆找配偶后又迁往台湾定居8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常住户口外出一年以上者共有338人,其中男201人,女137人。原住城厢区,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者112人,其中男35人,女77人。同年,迁往省外437人、省内1203人、市内1206人。1994年,迁往省外172人、省内950人、市内622人。1949~1994年,城厢迁往香港定居989人、澳门定居87人。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