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18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土壤植被
分类号: S15;Q948.15
页数: 3
摘要: 这段文本介绍了城厢区的土壤和植被情况。土壤类型分为3个土类,9个亚类,15个土属;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陡坡矮林。其中,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平原、河岸及低丘地带,常绿针叶林则主要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
关键词: 城厢区 自然环境 土壤植被

内容

第一节 土壤
  1979年9月至1981年6月,莆田县第二次全县土壤普查,城厢境内土壤类型分为3个土类,9个亚类,15个土属。其中,自然土壤分为2个亚类,3个土属;耕作土壤分为7个亚类,12个土属。
  全区土壤共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水稻土3个土类。按照自然土壤分为红壤、粗骨性红壤2个亚类。
  一、红壤
  分布于区境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带,为区内林业用地土壤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面积4.6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35%。成土母质由凝灰岩、安山岩等酸性、中性岩风化发育而成。土壤全剖面为红色或浅红色,酸碱度5.3。土层厚度为90~150厘米,典型红壤土层厚度可达10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5~15厘米,有机质含量2.4%,全氮含量0.137%,碱解氮含量112PPM,速效磷含量2PPM,速效钾含量77PPM。质地粘壤—粘土,紧实,块状结构,湿度较低,肥力条件较差。
  二、粗骨性红壤
  主要分布境内北部边界低山顶部、陡坡一带,面积0.12万亩。成土阶段较年轻,基岩裸露,土层浅薄,层次分化不明显,成土母质为凝灰熔岩、花岗岩发育而成。土壤全剖面为浅红色,酸碱度5.6。土层厚度30~40厘米,含大量粗砂、石砾碎块,腐殖质层厚度1~5厘米。有机质含量1.75%,全氮含量0.078%,碱解氮含量84PPM,速效磷含量3PPM,速效钾含量73PPM。质地砂质或石质壤土,紧实,块状结构,土壤极干燥、瘠薄,水肥条件极差。
  第二节 植被
  城厢区属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因境内受地形变化影响,西北部为海拔300~600米的丘陵山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开阔的台地平原,其地带性植被分布与类型有所差异,并受气候、土壤、水流和人为的长期作用结果,早期的原生植被已逆行演替为次生植被及人工植被。全区主要植被有4个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区境内具有亚热带雨林特征的天然植被已破坏殆尽,大部为人工植被所更替。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常绿阔叶林主要有荔枝、龙眼、枇杷、芒果等热带、亚热带果树林,广布于平原、河岸及低丘地带;油茶、油桐等木本油料林分布于丘陵山地;木麻黄林分布木兰溪沿岸。
  二、常绿针叶林
  由马尾松、杉木、油杉等针叶树组成的植物群落,部分马尾松及油杉为天然更新的次生植被。马尾松林主要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分布广,面积大;马尾松与杉木、马尾松与油杉的混交林,分布在林桥、霞林、北磨及凤凰山景点周围,呈块状或星散分布。林下层有小叶赤楠、桃金娘、檵木等灌木,草本以芒萁骨占优势。
  三、针阔混交林
  多为常绿阔叶树与马尾松混交林。乔木层以次生植被的壳斗科树种为主,混交松属、油杉属、枫香属、黄杞属等乔木树种;林下层有茜草科、紫金牛科、豆科等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白洋、朱坑、林桥村及寺庙附近,一般呈小块状分布。
  四、陡坡矮林
  分布在北部洋西村及丘陵山区的边界地段。常见有青岗栎、石栎、丝栗栲等矮化乔木,以及映山红、石斑木、黄瑞木、山矾等灌木,草本植被稀少,有少量的芒萁骨、铁线蕨等。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