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1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
分类号: P56.256
页数: 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位于长乐一南澳断裂带与漳平一仙游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处,大地构造属东亚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境内以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早期形成的漳平一仙游东西向断裂带沿木兰溪干流呈近东西走向横贯区境。该构造由一系列东西向复式褶皱和冲断裂组成。新构造运动在境内的差异性升降表现为渐变过渡性。
关键词: 城厢区 自然环境 地质

内容

一、地质构造
  城厢区位于长乐一南澳断裂带与漳平一仙游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处,大地构造属东亚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构造单元西北部为闽东燕山断拗带的福鼎一云霄断陷带;东南部为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境内以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早期形成的漳平一仙游东西向断裂带沿木兰溪干流呈近东西走向横贯区境。该构造由一系列东西向复式褶皱和冲断裂组成,主要有:永春城关一仙游盖尾、郊尾一莆田黄石、笏石断裂等,东端穿过兴化平原直达兴化湾。断裂的长度一般为5公里左右,最长达12公里。挤压破碎带宽一般为3~5米,最宽处达50~70米。沿该断裂出露多处温泉,呈东西向展布的温泉在境内有城南乡木兰村的黄头、上杭桥及沟头村、广化寺附近一带。
  新构造运动在境内的差异性升降表现为渐变过渡性。西北部地区沿断块上升较多,形成丘陵山地,一般海拔在300~500米之间;中部为低丘台地,处于地壳升降交错的山前地带;东南部的木兰溪下游是多组断裂切割成的断块,为相对下降幅度和缓的开阔地区,形成河海混合堆积的北洋平原(兴化平原的组成部分,下同),由细沙、粉砂、淤泥和海生物质等组成。
  二、地层
  城厢区地层属华南地层区的莆田一漳州地层小区,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区境西北部属火山岩地带,出露上侏罗系南园组地层,分布最广的有凝灰熔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粒状碎斑熔岩夹凝灰岩、砂质岩,形成低山和丘陵;东南部的北洋平原为第四系更新统及全新统的河海交替沉积层。境内第三系及白垩系、中侏罗系和以前的地层缺失。
  三、侵入岩
  境内由于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后喷的岩浆侵入于火山岩内,形成以燕山期酸性、中性岩为主的侵入岩体。主要有分布区境北界九华山一带的碎裂花岗岩体、西部鸡角髻山的安山岩体、西北部丘陵山地及西南部铁岭村云洞山分布的混合岩体和变质带。
  四、矿藏
  城厢区矿藏资源贫乏,其种类、储量很少。区境西部与莆田县常太镇交界地段,地下矿藏有:有色金属镍矿,储藏量5.30万吨,远景矿石开采量35.9万吨,矿点位于城西直8公里;非金属矿滑石,储藏量175.9万吨,系与长基蛇纹石伴生,矿点在城西8公里。
  砂的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木兰溪下游沿岸,有细砂、粉砂。现为溪岸附近的荔浦、陡门、阔口、肖厝、坂头等村个体农民开采利用,年开采量约15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