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175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56
页数: 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地形以平原台地为主,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人工植被及次生植被,矿藏资源贫乏,动植物资源较丰富,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及风灾。
关键词: 城厢区 自然环境 地质 地貌

内容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兴化平原的西北部,北纬25°25'00″~25°30'00″,东经118°56'15″~119°3'45之间。区境东靠涵江区,东北依莆田县西天尾镇,西北连莆田县常太镇,西南接莆田县华亭镇,南临莆田县渠桥镇,东南与莆田县黄石镇毗邻。东西宽14.5公里,南北长12.6公里,总面积79平方公里。大地构造处于东亚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地形以平原台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300米以上的山峰6座,鸡角髻山海拔641.8米,为全区最高点。城区位于凤凰山东侧,木兰溪北岸。河流有木兰溪、延寿溪、下磨溪,河网密布,河流均由西北向东南入海。
  城厢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明显,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土壤以红壤分布面积最大,水稻土次之,耕地土壤肥沃,土地利用率高。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区,植被类型均为人工植被及次生植被。境内矿藏资源贫乏,动植物资源较丰富,已考查的植物(野生和栽培种)有119科,500多种,各类动物100多种。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及风灾。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一、地质构造
  城厢区位于长乐一南澳断裂带与漳平一仙游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处,大地构造属东亚新华夏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构造单元西北部为闽东燕山断拗带的福鼎一云霄断陷带;东南部为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境内以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早期形成的漳平一仙游东西向断裂带沿木兰溪干流呈近东西走向横贯区境。该构造由一系列东西向复式褶皱和冲断裂组成,主要有:永春城关一仙游盖尾、郊尾一莆田黄石、笏石断裂等,东端穿过兴化平原直达兴化湾。断裂的长度一般为5公里左右,最长达12公里。挤压破碎带宽一般为3~5米,最宽处达50~70米。沿该断裂出露多处温泉,呈东西向展布的温泉在境内有城南乡木兰村的黄头、上杭桥及沟头村、广化寺附近一带。
  新构造运动在境内的差异性升降表现为渐变过渡性。西北部地区沿断块上升较多,形成丘陵山地,一般海拔在300~500米之间;中部为低丘台地,处于地壳升降交错的山前地带;东南部的木兰溪下游是多组断裂切割成的断块,为相对下降幅度和缓的开阔地区,形成河海混合堆积的北洋平原(兴化平原的组成部分,下同),由细沙、粉砂、淤泥和海生物质等组成。
  二、地层
  城厢区地层属华南地层区的莆田一漳州地层小区,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区境西北部属火山岩地带,出露上侏罗系南园组地层,分布最广的有凝灰熔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粒状碎斑熔岩夹凝灰岩、砂质岩,形成低山和丘陵;东南部的北洋平原为第四系更新统及全新统的河海交替沉积层。境内第三系及白垩系、中侏罗系和以前的地层缺失。
  三、侵入岩
  境内由于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后喷的岩浆侵入于火山岩内,形成以燕山期酸性、中性岩为主的侵入岩体。主要有分布区境北界九华山一带的碎裂花岗岩体、西部鸡角髻山的安山岩体、西北部丘陵山地及西南部铁岭村云洞山分布的混合岩体和变质带。
  四、矿藏
  城厢区矿藏资源贫乏,其种类、储量很少。区境西部与莆田县常太镇交界地段,地下矿藏有:有色金属镍矿,储藏量5.30万吨,远景矿石开采量35.9万吨,矿点位于城西直8公里;非金属矿滑石,储藏量175.9万吨,系与长基蛇纹石伴生,矿点在城西8公里。
  砂的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木兰溪下游沿岸,有细砂、粉砂。现为溪岸附近的荔浦、陡门、阔口、肖厝、坂头等村个体农民开采利用,年开采量约15万立方米。
  第二节 地貌
  一、地貌类型
  城厢区地貌总体是西北海拔较高,为丘陵山地,东南海拔低,地形开阔平坦,为北洋平原。境内的地貌组合分为3个不同类型。
  (一)侵蚀剥蚀-构造地貌
  低山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边界地区,主要有鸡角髻、石官山,海拔高度500~600米。因受长期侵蚀作用及河流切割,山岭起伏变化较大,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面积1.33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1.22%。
  山间谷盆分布西部和西北部山地,海拔200~300米。谷盆较小,形状不一,其延伸方向属构造谷盆,主要有白洋谷盆和朱坑谷盆。面积0.18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52%。
  (二)侵蚀剥蚀地貌
  丘陵分布于山地边缘、河谷两侧地区,海拔高度50~500米之间,坡度一般在10~25度。面积1.9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6.54%。
  台地分布平原周围及河谷边缘的山前地带,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坡度在10度以下。面积2.01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6.96%。
  (三)堆积地貌
  平原,分布在木兰溪、延寿溪下游的沿岸地区。地貌特征是海拔低(2~6米),地势平,形成时代新。它在地貌发育过程中,既受流水剥蚀和河流的堆积作用,又受海洋动力的影响,形成河海混合堆积的北洋平原。面积6.37万亩,占全区总面积53.76%。
  二、地貌分区
  境内地貌分区,以区内地貌类型组合的相似性和区间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性为原则,并以地貌类型的分布界线为主要依据,分为2个地貌区。
  (一)半山区
  位于区境的西北部,西南靠莆田县华亭镇,西部和北部与该县常太、西天尾镇接壤,东南部与北洋平原及其周围的台地为界,是低山丘陵区(俗称半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为戴云山支脉向东延伸的部分,范围包括白洋、朱坑、林桥、铁岭、下磨、北磨和洋西7个行政村(居委会)。面积计23.1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29.28%。
  “半山区”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低山主要分布于华亭和常太毗邻地界,丘陵分布于低山外围。山间谷盆发育,面积小,地势缓。
  (二)平原区
  位于区境东南部,东与涵江区毗邻,东南界于莆田县的黄石、渠桥镇,西北部大致以50米等高线与其半山区为界,是平原台地区。该区属兴化平原(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的组成部分。范围包括城郊、城南乡的大部分和荔城、凤凰山街道共43个行政村(居委会)。面积计55.87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70.72%。
  区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周围分布台地。地貌特征是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河道迂回曲折,河网密布。木兰溪、延寿溪贯穿全境。城厢位于木兰溪干流以北的兴化平原,俗称“北洋”。
  台地分布于平原周围,是丘陵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和缓,微向平原倾斜,坡度在10度以下。
  三、山脉
  境内山脉属闽中戴云山东伸支脉,受地质构造影响,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部主要山脉有一条,发脉于仙游县的洋山,蜿蜒于莆田县常太镇的天子山、华亭镇的龟山入境,经城南乡白洋村境内的鸡角髻山、林桥村的石官山、古岭山至城郊乡龙桥村的天马山,与平原分野,海拔高度在400~600米之间。鸡角髻山界于莆田县华亭镇,海拔641.8米,为全区最高峰。石官山海拔537.8米,古岭山海拔473.4米,天马山海拔451.5米,均界于莆田县常太镇。
  由区境西北部的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主要有:太子山,位于林桥村境内,海拔451.8米;凤凰山,座落于城区西南侧,海拔347米;境内北部界于莆田县西天尾镇的九华山,海拔741.5米;西南部位于城南乡铁岭村的云洞山,海拔277.9米。
  第二章 气候物候
  第一节 气候
  城厢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水热资源丰富,霜期极短。
  春季(3~5月),海洋暖气流入境,冷暖气流时而激荡,天气变幻无常。春分后,常遇低温阴雨,俗称“春雨”,暖气流势力大增,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造成连绵大面积降雨,俗称“梅雨”。
  夏季(6~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西伸影响,盛行偏南气流,天气多晴,温高湿大,日照充足,局部地区午后常出现热雷雨,伴有短暂大风。时有台风影响,当强台风正面袭击区境时,狂风暴雨俱来,常造成风灾和洪涝。无台风影响时,常出现晴朗干热天气。
  秋季(9~11月),冷空气影响日益增强,偏北风逐渐加大,降水显著减少,秋高气爽,日照较长,气候温暖。
  冬季(12~2月),受西北大陆吹来的寒燥气流所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雨水少,湿度小,天气稳定。每当冷空气南下时出现阴雨天气、雨量小。当强大的冷空气(寒潮)侵袭时,可引起剧烈降温,丘陵山区常出现短期冻害。
  一、气候特征
  日照充足,区境地处低纬度,太阳辐射量多,全年太阳辐射量为4567.8兆焦耳/米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7.3小时,日照率44%。
  季风明显,主要风向有东北风和西南风。冬、夏季风的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更替。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为风向转换季节。风力一般4~5级,最大达7级以上。大风日数多者,每月有20天左右,其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达10天左右。夏秋之交出现的台风,最多的年份达11次,最少的年份2次。
  冬暖夏热,区境终年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在19.0~20.2℃。东南部平原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平均气温>20℃;西北部处于山前地带,气温略低,年平均气温≥19℃。
  夏长冬短,夏季长达165天,占全年总天数45%。冬季最短,仅28天,占全年总天数8%。春秋对峙,占全年总天数47%。
  无霜期长,境内无霜期一般年份320~350天,城区历年无霜期平均达350天以上。
  多雨湿润,全区年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为全国降水丰富的地区之一。降水量的年际和地区之间有变化差异,年最多的降水量通常为年最少降水量的2倍。降水地区由西北部丘陵山地逐渐向东南部平原减少。
  全年蒸发量为1100~1200毫米,以7~8月份最大,2月份最小。年平均相对湿度78%左右,以春季和夏季初较大,秋冬较小,但仍在70%~76%之间。
  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
  二、气候要素
  (一)气温
  境内年平均气温19~20℃。东南部平原区为20.2℃,西北部半山区为19℃。最热的7月份,月平均气温27~28.5℃,月平均最高气温3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9.4℃(1962年8月9日)。最冷的1月份,月平均气温10~11.4℃,月平均最低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为﹣2.3℃(1963年1月27日),一般在0℃以上。4月份(春季代表月),月平均气温19.1℃。10月份(秋季代表月),月平均气温22.5℃。气温年较差为17℃左右,气温日较差全年平均数为7.6℃。城区最高气温≥30℃的高温日,年平均为103天,高温日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下旬。日最高气温≥35℃的极热日和最低气温≤3℃的低温日,都很少出现。
  (二)霜期
  境内平均初霜日期为1月6日,最早的为12月10日,平均终霜日期为1月30日,部分年份终年无霜(1964~1966年),平均霜期仅17天。日最低气温平均≤3℃的初、终日期(相当于初、终霜日期):东南部平原区平均初日一般在1月上旬,西北部半山区为12月下旬;终日,平原区一般为2月上旬,半山区为2月中旬。
  (三)积温
  区境北洋平原≥0℃的积温为7373℃,西北部边缘山区随海拔升高积温渐少,在7000℃左右。≥10℃的活动积温为6553℃
  (四)地温
  全年平均地面温度,7月份最高,为35℃;1月份最低,为12.8℃。年较差为22.2℃。地面极端温度最高值59~67℃,极端最低值﹣6℃左右。平原地面温度年平均值23~24℃。
  (五)降水
  全区年降水量为1200~1400毫米,西北部半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左右,东南部平原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间。降雨的季节集中在3个时段:2~4月春雨季,5~6月梅雨季和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10月至翌年1月是少雨季。
  春雨季,雨日多,降雨强度弱。季雨量250~320毫米,占年总雨量15%~26%。降雨日数20~39天,占年总雨日21%~30%。
  梅雨季,雨区广,雨量多,雨日长而稳定,降雨强度较大。季雨量360~560毫米,占年总雨量30%~35%。降雨日数25~35天,占年总雨日25%~30%。
  台风雷阵雨季,降水量多,降雨强度大,平均降水强度16毫米/日左右。季雨量330~690毫米,占年总雨量26%~40%。降雨日数20~35天,占年总雨日21%~26%。
  境内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全年平均降水量1289.5毫米,最多的降水量(1973年)达1894.3毫米,最少的降水量(1977年)为941.9毫米,最大变幅为952.4毫米。月降水量的变化不稳定,城区历史上7月份最多的降水量达540.3毫米,最少的仅4.6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35.0毫米(1963年7月18日)。
  (六)日照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47.3小时,日照率44%。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的分布与太阳辐射量分布基本相似,其中以7、8月最多,夏至每日可照时数达13小时44分左右,平均日照8~9小时。12月至翌年2月最少,冬至每日可照10小时32分左右,春分与秋分,每日可照时间12小时左右。3~6月,每日平均日照只有4~5小时。月日照率:7、8月为55%~65%,3~6月为31%~36%。
  (七)风
  季风明显。风向随季节交替而转换,西北部受山岭阻挡,风向转换不及东南部平原明显。春季,以东风居多,次为西南风。夏季,除静风外,南风、西南偏南风和西南风频率居多(占34%)。秋季,以北风、东北偏北风和东北风出现较多。冬季,以东风、东北偏东风为多(占21%)。风速,境内年平均最大风速2.6米/秒,风速极大值达28米/秒(风向东北偏东)。一年中各月平均风速:以11月份最大为3.2米/秒,6月份最小,为2.1米/秒。
  全年风速的季节变化是:春季2.3米/秒,夏季2.6米/秒,秋季3.2米/秒,冬季2.5米/秒。
  第二节 物候
  城厢区地处平原地带,气候与莆田内陆山区有较明显差异,因而物候各不相同。境内水稻栽培3个“不过一”:早稻插秧不超过5月1日,晚稻插秧不超过8月1日,晚稻齐穗不超过10月1日。甘薯苗(50年代城南乡古山村盛产优质薯苗,供应南北洋农民栽植)上市季节也比莆田沿海地区早,有其地域的差异性。
  第三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河流
  区内河流属山地河流,其特点是:水量丰富,随季节变化大,流程短。主要河流有木兰溪、延寿溪、下磨溪。河流流向趋势均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自西向东,流入外海。
  (一)木兰溪
  是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流经仙游至莆田县华亭镇的濑溪入境,自西向东横贯境内的北洋平原,蜿蜒于木兰、肖厝、下黄、新溪、阔口、古山、埭里、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等村,至毗邻的涵江区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全长105公里,境内长20.4公里。流域总面积1732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48.1平方公里。径流量:丰水年15.64亿立方米,平水年9.79亿立方米,枯水年5.59亿立方米(木兰陂控制站)。
  自木兰溪以下25.8公里是感潮河段,平均坡降为二千二百分之一。木兰溪下游的海潮属来复流潮型(即半日潮型),每昼夜有2次的高潮和低潮。年高潮位出现在农历8月或9月(俗称8月灶公水,9月翻江水)。月高潮有2次,出现在每月初三和十八日(俗称初三前,十八后)。
  (二)延寿溪
  是木兰溪在境内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仙游县钟山镇新连村林泉安,流经九鲤湖转入莆田县常太镇莒溪、东圳水库入区境,途经城郊乡的泗华、延寿、畅林、南郊、莘郊村至陡门村的草渚汇入木兰溪干流。全长51公里,境内长13.5公里。流域总面积386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4.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为千分之九点四。径流量:丰水年5.72亿立方米,平水年3.56亿立方米,枯水年2.00亿立方米(草渚控制站)。
  (三)下磨溪
  又名北磨溪,发源于城南乡林桥村,流经城区、南门,至城郊乡陡门汇入木兰溪干流。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6.7平方公里。该溪流是境内穿越市区的一条最大排洪河道,泄洪流量为18~24立方米/秒。
  二、水量
  根据1980年莆田县水文区划,区境划为中部平原丘陵补水区。1992年《莆田市水的长期供需计划》对市郊水资源的调查估算,境内地表水资源总量:平水年0.75亿立方米,枯水年0.43亿立方米,丰水年1.20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产水量:平水年94.94万立方米,枯水年54.43万立方米,丰水年151.90万立方米。人均水量491立方米(按1994年包括城厢、市直、县直、部队总人口的平均数,下同),如果加上外流域的客水3亿多立方米(枯水年),则人均水量2600立方米,亩均水量2677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地表水资源不足,主要靠木兰溪和延寿溪上游大量来水补给。
  三、水质
  境内延寿溪的水来源于莆田县东圳水库,水矿化度以重碳酸盐为主,总硬度较低,属软水区,天然水质较好,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地面水卫生标准,适宜工农业用水,稍经处理可作饮用水。木兰溪水质主要受仙游、莆田县及区内的工业废水污染。1979年糖厂榨季对木兰溪和南北洋河沟水质分析结果,木兰溪下游水中超过卫生标准的有害物质,最高检出值为:酚0.051毫克/升,超过饮用水标准24倍,汞0.017毫克/升,超过标准1.7倍,亚硝酸盐氮0.16毫克/升,超过标准几十倍,不宜饮用,但可供灌溉。河网沟水,特别是城厢天九湾至六城门、赤溪一带,河沟周围的工厂较多,居民密集,污水排入河沟每日达数千吨,沟水浑浊度及细菌含量均超过卫生标准数倍至数百倍,不能作饮用水。
  第二节 地下水
  一、水文地质
  城厢区地下水资源年补给量0.048亿立方米,年调节量0.024亿立方米,属贫水区。根据地貌单元,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及埋藏条件,境内地下水划分为4个类型。
  (一)山地水量贫乏块状基岩裂隙水类型
  分布于西北部丘陵山地的白洋、朱坑、林桥、洋西等村。地下水赋存于火山岩构造裂隙中,多呈脉状裂隙潜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一般单泉流量0.002~0.744升/秒。水质属重碳酸钠钙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盐碱度低,灌溉系数39.85~211.76,适宜饮用和灌溉。
  (二)剥蚀低丘浅埋藏水量贫乏网状风化带孔隙裂隙潜水类型
  分布于中部低丘台地的龙桥、泗华、延寿、拱辰、筱塘、霞林村一带。地下水赋存于强风化和弱风化带中,呈孔隙裂隙潜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民井、机井等大部分凿于其间,井深一般5~6米,单井出水量3~11立方米/日。水质属重碳酸钠钙型水,受污染后为氯氯化重碳酸钠钙型,矿化度小于1克/升,盐碱度较低,灌溉系数3.17~60.5,宜于饮用和灌溉。
  (三)山前浅埋藏微咸水量中等孔隙承压水类型
  该类型自涵江经境内肖厝、木兰陂至莆田县黄石镇呈一弧形地带分布。地下水的含水层为海积砂砾卵石层,上复淤泥层,下伏流纹质凝灰熔岩风化层为隔水层,补给来源主要为木兰溪,含水层与海水沟通;矿化度1.42~1.96克/升,盐度15.62~22.64毫克当量/升,碱度2.64~12.53毫克当量/升,灌溉系数1.48~2.75,水质差,不宜饮用和灌溉。
  (四)河口浅埋藏半咸水量中等孔隙承压水类型
  该类型位于木兰溪入海口地带,境内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滨海的陡门、西洙、长丰、东阳、张镇等村。含水层由海积砂砾石层组成,上复淤泥层,其中夹淤泥质砂透镜体,下伏风化层,主要由木兰溪补给,与海水沟通。水质属氯化钠型水,矿化度3.28~5.66克/升,盐度45.60~79.97毫克当量/升,碱度9.62~10.39毫克当量/升,灌溉系数0.67~1.30,不宜饮用和灌溉。
  二、温泉
  区境内温泉分布在沿木兰溪干流的东西向断裂带,水温适宜,部分已开发利用。主要有上杭桥、黄头、沟头、广化温泉。
  上杭桥温泉,位于城南乡境内莆田糖厂西侧,木兰陂与六部桥之间,出露于海积淤泥层中,水温49.5℃,流量2~3升/秒,矿化度7.5克/升,氯化钠型水,氟含量1毫克/升,逸出大量气泡,可供浴用。
  黄头、沟头温泉,黄头温泉位于木兰村的黄头,莆田糖厂东侧;沟头温泉位于城南乡的沟头村,水温39~45℃,流量1.8~3.5升/秒,泉水有硫磺味,可治皮肤病。
  广化温泉,位于城区筱塘境内广化寺附近。
  第四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1979年9月至1981年6月,莆田县第二次全县土壤普查,城厢境内土壤类型分为3个土类,9个亚类,15个土属。其中,自然土壤分为2个亚类,3个土属;耕作土壤分为7个亚类,12个土属。
  全区土壤共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水稻土3个土类。按照自然土壤分为红壤、粗骨性红壤2个亚类。
  一、红壤
  分布于区境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带,为区内林业用地土壤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面积4.6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9.35%。成土母质由凝灰岩、安山岩等酸性、中性岩风化发育而成。土壤全剖面为红色或浅红色,酸碱度5.3。土层厚度为90~150厘米,典型红壤土层厚度可达10米以上。腐殖质层厚度5~15厘米,有机质含量2.4%,全氮含量0.137%,碱解氮含量112PPM,速效磷含量2PPM,速效钾含量77PPM。质地粘壤—粘土,紧实,块状结构,湿度较低,肥力条件较差。
  二、粗骨性红壤
  主要分布境内北部边界低山顶部、陡坡一带,面积0.12万亩。成土阶段较年轻,基岩裸露,土层浅薄,层次分化不明显,成土母质为凝灰熔岩、花岗岩发育而成。土壤全剖面为浅红色,酸碱度5.6。土层厚度30~40厘米,含大量粗砂、石砾碎块,腐殖质层厚度1~5厘米。有机质含量1.75%,全氮含量0.078%,碱解氮含量84PPM,速效磷含量3PPM,速效钾含量73PPM。质地砂质或石质壤土,紧实,块状结构,土壤极干燥、瘠薄,水肥条件极差。
  第二节 植被
  城厢区属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因境内受地形变化影响,西北部为海拔300~600米的丘陵山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开阔的台地平原,其地带性植被分布与类型有所差异,并受气候、土壤、水流和人为的长期作用结果,早期的原生植被已逆行演替为次生植被及人工植被。全区主要植被有4个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区境内具有亚热带雨林特征的天然植被已破坏殆尽,大部为人工植被所更替。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常绿阔叶林主要有荔枝、龙眼、枇杷、芒果等热带、亚热带果树林,广布于平原、河岸及低丘地带;油茶、油桐等木本油料林分布于丘陵山地;木麻黄林分布木兰溪沿岸。
  二、常绿针叶林
  由马尾松、杉木、油杉等针叶树组成的植物群落,部分马尾松及油杉为天然更新的次生植被。马尾松林主要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分布广,面积大;马尾松与杉木、马尾松与油杉的混交林,分布在林桥、霞林、北磨及凤凰山景点周围,呈块状或星散分布。林下层有小叶赤楠、桃金娘、檵木等灌木,草本以芒萁骨占优势。
  三、针阔混交林
  多为常绿阔叶树与马尾松混交林。乔木层以次生植被的壳斗科树种为主,混交松属、油杉属、枫香属、黄杞属等乔木树种;林下层有茜草科、紫金牛科、豆科等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白洋、朱坑、林桥村及寺庙附近,一般呈小块状分布。
  四、陡坡矮林
  分布在北部洋西村及丘陵山区的边界地段。常见有青岗栎、石栎、丝栗栲等矮化乔木,以及映山红、石斑木、黄瑞木、山矾等灌木,草本植被稀少,有少量的芒萁骨、铁线蕨等。
  第五章 动植物
  第一节 植物
  1988年,莆田市植物资源调查时,已考查全区有维管束植物120科,508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9种;裸子植物7科,33种;被子植物99科,456种,其中木本被子植物62科,248种。植物种类包括野生和栽培2个类型。
  一、蕨类植物
  石松科:石松
  阴地蕨科:阴地蕨
  海金沙科:海金沙
  里白科:芒萁、里白
  鳞始蕨科:乌蕨(乌韭)
  肾蕨科:园羊齿
  凤尾蕨科:井栏边草、剑叶凤尾草、半边旗
  铁线蕨科:铁线蕨
  金星蕨科:金星蕨
  乌毛蕨科:狗脊蕨
  水龙骨科:抱石莲、伏石蕨、瓦韦
  槲蕨科:槲蕨
  苹科:苹(四叶苹)
  槐叶苹科:槐叶苹
  二、裸子植物
  苏铁科:苏铁、台湾苏铁
  银杏科:银杏
  南洋杉科:大叶南洋杉、异叶南洋杉、贝壳杉
  松科:油杉、雪松、黑松、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长叶松、桐棉松
  杉科:杉木、柳杉、水杉
  柏科:侧柏、千头柏、建柏、圆柏、龙柏、刺柏、柏木、露丝柏、日本花柏、云片柏、羽叶花柏、绒柏、铺地柏、璎珞柏
  罗汉松科:罗汉松、竹柏
  三、木本被子植物
  木麻黄科: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
  杨柳科:垂柳、龙爪柳
  杨梅科:杨梅
  胡桃科:枫杨、化香树、黄祀(黄榉)
  山毛榉科(壳斗科):板栗、米槠(小红栲)、锥栗、闽粤栲、丝栗栲、青冈、石栎
  榆科:朴树、山黄麻
  桑科:桑树、构树、木菠萝、菩提树、榕树、山榕、无花果、变叶榕、薜荔、天仙果、印度榕
  山龙眼科:银桦
  桑寄生科:桑寄生、槲寄生
  紫茉莉科:叶子花(三角梅)、光叶子花(三角梅)
  小檗科:南天竺、日本小檗、十大功劳
  木兰科:火力楠、含笑花、南五味子、玉兰、黄玉兰、白玉兰、荷花玉兰(洋玉兰)
  樟科:香樟、鳄梨、乌药、山胡椒
  虎儿草科:绣球、圆锥绣球
  海桐花科:海桐
  金缕梅科:枫香、檵木
  悬铃木科;悬铃木(法国梧桐)
  蔷薇科:桃、李、梅、日本樱花、金樱子、月季花、玫瑰、七姐妹、硕苞蔷薇、枇杷、木瓜、石楠、光叶石楠、石斑木、沙梨、西府海棠、山莓
  豆科:大叶合欢、金合欢、银合欢、南洋楹、腊肠树、黑荆树、凤凰木、羊蹄甲、胡枝子、白格、台湾相思、大叶相思、藤黄檀、紫荆、黄花槐、花榈木、降香黄檀、任豆树
  酢浆草科:杨桃
  芸香科:佛手、柑桔、抽、花椒、光叶花椒(两面针)、山枇杷、黄皮果、九里香、枸桔(枳壳)、橙、香缘(枸橼)、柠檬、金柑、金桔、金豆(山桔子)
  橄榄科:橄榄
  楝科:香椿、苦楝、川楝、麻楝、米仔兰、小叶米兰
  大戟科:油桐(三年桐)、木油树(千年桐)、野桐、馒头果、乌桕、重阳木、算盘子、余甘、山乌桕、蓖麻、白背叶铁海棠、木薯、石栗、黑面神、橡胶树(巴西橡胶)
  交让木科:虎皮楠
  黄杨科:黄杨(瓜子黄杨)、细叶黄杨
  漆树科:盐肤木、野漆、芒果、南酸枣
  冬青科:梅叶冬青、铁冬青、毛冬青、矮冬青、茶果冬青
  卫矛科:冬青卫矛
  槭树科:鸡爪槭
  七叶树科:七叶树盆架子
  无患子科:无患子、龙眼、荔枝、车桑子
  鼠李科:枣树
  杜英科:杜英
  锦葵科:黄花稔、肖梵天花、木槿、黄槿、朱槿(扶桑)、木芙蓉、吊灯花
  木棉科:木棉(英雄树)
  梧桐科:梧桐、苹婆、山芝麻
  山茶科:茶、木荷、柃木、油茶、红花油茶、黄瑞木、山茶(茶花)、米碎花
  大风子科:狭叶天料木(母生)
  番木瓜科:番木瓜
  千屈菜科:紫薇、散沫花(指甲花)
  安石榴科:石榴
  珙桐科:旱莲木(喜树)
  桃金娘科:桃金娘、番石榴、小叶赤楠、柠檬桉、大叶桉、细叶桉、窿缘桉、白千层、蒲桃
  野牡丹科:铺地锦、野牡丹
  五加科:鹅掌柴
  石楠科(杜鹃花科):杜鹃(映山红)、乌饭树、短尾越桔、米饭花
  紫金牛科:百两金、朱砂根、紫金牛、罗伞树
  山榄科:人心果
  柿科:柿、油柿(野柿)
  山矾科:山矾、羊舌树、老鼠矢
  木犀科:女贞、迎春花、茉莉花、小蜡、木犀(桂花)
  夹竹桃科:黄花夹竹桃、白花夹竹桃、红花夹竹桃、鸡蛋花
  萝摩科:夜来香、华南夜来香
  马鞭草科;假连翅、牡荆、云南石梓、紫珠、灯笼草、大青
  茄科:枸杞、假烟叶树、辣椒、夜香树
  玄参科:泡桐
  紫葳科:梓树
  茜草科:水团花、玉叶金花、九节木、狗骨柴、伏牛花、栀子
  忍冬科:金银花、荚蒾
  禾本科一竹亚科:毛竹、台湾桂竹、绿竹、麻竹、刚竹、紫竹、绿篱竹、青皮竹、箣竹、大肚竹、花竹、长枝竹、苦竹、黄金间碧玉竹
  棕榈科:蒲葵、棕榈、棕竹、鱼尾葵、假槟榔
  第二节 野生动物
  1979年和1985年,境内开展畜牧资源调查时,全区已考查的野生动物有92科,138种。其中具有东洋界与古北界的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鱼类等脊椎动物40科,70种;无脊椎动物有52科,68种。区内属国家二至三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穿山甲、獐、小灵猫、鹗、鹰、啄木鸟、锦鸡、白鹭、鹈鹕、燕、龟、虎纹蛙等12种。
  一、哺乳类
  野猪、貉、獐、黄鼬、小灵猫、山兔、松鼠、鼠、山羊、豪猪、山麂、穿山甲、刺猬、狸、蝙蝠等11科,15种。
  二、爬行类
  龟、鳖、壁虎、蜥蜴、锦蛇、翠青蛇、灰鼠蛇、青竹丝、水赤蛇、乌风蛇等5科,10种。
  三、两栖类
  青蛙、棘胸蛙、蟾蜍、虎纹蛙等1科,4种。
  四、鸟类
  斑鸠、麻雀、喜鹊、乌鸦、燕、八哥、雉、鹰、鹈鹕、雁、鹧鸪、啄木鸟、翠鸟、黄鹏、画眉、杜鹃、鹤鹑、伯劳、相思鸟、白鹭、鸮、白头翁、锦鸡、田鸡等14科,24种。
  五、鱼类
  鲤、鲫、鲈、鲢、鳙、草鱼、青鱼、鳢鱼、鲮鱼、鳊鱼、鳡鱼、鳗鱼、溪勒、溪鳁、泥鳅、黄鳝、胡子鲶鲶等9科,17种。
  六、昆虫类
  常见有白蚁、黄蚁、大黑蚁、菜粉蝶、黄守瓜、豆芫菁、地老虎、金龟子、螟虫、粘虫、稻飞虱、稻叶蝉、稻瘿蚊、稻纵卷叶螟、螟蛉、蚜虫、潜叶蛾、叩头虫、瓢虫、蝗虫、蝼蛄、菜青虫、果蛀虫、吹绵介壳虫、长蠢虫、青刺蛾、黄刺蛾、舞毒蛾、星天牛、柞蚕、樟叶蜂、荔枝拟蠢蛾、荔枝蝽象、茶叶?、茶毒蛾、油桐尺蠖、油桐袋蛾、油茶象岬、油茶尺蠖、油茶毒蛾、乌桕毒蛾、竹蝗、竹笋夜蛾、竹节虫、木麻黄毒蛾、马尾松毛虫、松梢螟、杉球果螟以及蝇、蚊、螨、衣鱼、虻、蜜蜂、蝴蝶、螳螂、螽斯、萤火虫、地鳖虫、水蚤、蝉、蜻蜓、蟋蟀、蜗牛、蚯蚓、水蛭、蜘蛛、蜈蚣等软体、节肢及拟软体、环节等无脊椎动物共52科,68种。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洪灾
  城厢区地处木兰溪下游“北洋”易涝区。境内有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居委会为洪涝地带;全区耕地洪涝面积2.43万亩,占总面积的87%。清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906年5月21日),境内发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灾,莆田濑溪最高洪水位达17.12米(罗零)。1952~1994年,境内遭受洪灾共39次,较严重的年份有1956年、1958年、1963年、1973年、1983年、1988年和1990年。1973年7月4日,降雨量达215毫米,木兰陂水位5.08米,洪峰流量3710立方米/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大的水文记录数字,当时莆田南北洋洪水大作,大部分作物被淹,受灾面积16.44万亩,死亡14人,房屋倒塌1.29万间,水毁工程1000多处。1986年,境内木兰水利管理处调查,区内有11个村(居)属洪灾重淹没区,有19个村(居)属中淹没区,淹没时间24~48小时,淹没水深0.8~1.5米,受淹面积3.35万亩,受灾户数1.24万户,受灾群众6.54万人。1990年6月17日至9月20日,区境出现2次大洪灾,过程雨量557毫米,受淹区房屋倒塌30间,水毁工程27处。
  暴雨是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境内暴雨在一年中的分布比较集中,绝大部分在3~10月间。5~6月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29%~41%;7~9月占38%~58%。6月出现的暴雨高峰,日数达0.6~1.1天,7月暴雨稍减,8月又出现暴雨第二次高峰,日数达0.8~1.2天,9月以后,暴雨日数明显减少。日暴雨量以50~100毫米/日的暴雨居多,平均暴雨强度为74~90毫米/日。暴雨持续日数,以1天的最多,持续3天的罕有。区内年暴雨日数计5天左右。
  第二节 旱灾
  干旱以季节划分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3种。春旱少见,多为夏旱、秋冬旱,分布较广,出现机会最多。春旱发生在2~4月间,夏旱发生在6~9月间,夏旱影响程度一般自境内东南向西北逐渐减轻。秋冬旱发生在10月至翌年2月,为区境常见现象,影响程度为西北部半山区小于东南部平原区。
  境内秋冬连旱机会较多,1954年9月中旬起持续发生旱灾达60天,大片农田受旱,河沟断流、水库干涸。1960~1978年,秋冬连旱出现3次,冬春连旱出现1次。1967年9月13日至1968年1月31日,出现长达141天的夏旱连秋冬旱。1990年9月至翌年1月,夏旱连秋冬旱达104天。1991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罕见的大旱年,基本上是一年四季连旱,其中1~8月份,城区总降雨量仅692毫米,比上年同期减少653毫米,比常年减少412.5毫米。
  1960~1994年,春旱共出现12次,其中小旱5次,中旱2次,大旱2次,特大旱2次。1960~1994年,夏旱共出现33次,其中小旱10次,中旱至大旱共21次,特大旱2次。1960~1994年,秋冬旱共出现33次,其中小、中旱共23次,大旱、特大旱共10次。
  第三节 风灾
  一、台风
  区境属台风严重影响区,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台风高峰期,占年总数72%。受台风影响的最早月份为5月(1961、1966年),最晚月份为11月(1986年)。
  1960~1980年,境内受热带气旋影响达78次,年平均3~4次,最多年份9次(1961年),最少年份2次(1972、1976年)。1984~1994年,影响区境的台风有19次,年平均近2次。影响程度以厦门至福州正面袭击的台风最严重。台风来临时,常伴随狂风、暴雨,风力最大达12级以上,日降雨量50~300毫米。区境地处兴化平原,大部分地区位于木兰溪下游低洼地带,加上河道迂回曲折,水流湍急,每当台风影响时,既受风灾,又道暴雨洪涝危害。1973年7月3日,在厦门登陆的台风影响莆田地区,境内风力达11级,总雨量291.6毫米,是日半夜,木兰溪水急速上涨,莆田东圳水库大量排洪,加以海潮上涨顶托,造成严重水灾,南北洋21万多亩稻田被淹。1985年8月23日,受8510号强台风袭击,城区阵风达36米/秒,为气象站记录的最大风速。1984~1994年,全区因台风、暴雨灾害,累计受灾:农田9.47万亩,房屋倒塌2071间,毁坏水利工程1579处,交通电讯设施被破坏,直接经济损失14000多万元。
  二、大风
  境内大风以每年7~9月份居多,月平均不足1天。夏季大风常在雷阵雨时(西南风)、台风来临前(东北风)和台风回南时(偏南风)出现。大风分布由区境平原向丘陵山地减弱。年平均大风日数3天左右,最多达8天(1961年、1973年)。
  第四节 震灾
  城厢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部分,历史上曾受过强烈地震的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1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92年2月,境内受外域强震有较大影响的6次,震级(ML)4.75~8级。
  1971年有地震仪器记录后至1994年,区境内出现小震活动共19次,一般震级在1.5级至3级之间。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