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16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至清代,城厢地区行政区划屡变。宋代划分为6乡、34里,元代在路治所在地划里为厢,城区及近郊附廓划为4厢,明代划分为7区30里,清代因袭明代行政区划。民国时期,城厢区划分为3镇、30乡、66附乡。
关键词: 城厢区 政区 行政区划

内容

第一节 宋至清代行政区划
  宋代以前,城厢区域行政区划无考。
  宋代,莆田县划分为6乡、34里。城厢区地属崇业乡的延陵里、清平里、延兴里和常太里的一部分;永嘉乡的嘉禾里及文赋里的一部分;武化乡仁德里的一部分及感德乡胡公里的一部分。
  元代,城厢地区仍属祟业乡、永嘉乡和武化乡。在路治所在地划里为厢,城区及近郊附廓划为左厢、右厢、东厢、南厢等4厢,置录事司(专管城区及近郊争斗、诉讼、盗贼等事),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而来。左厢:即宋代的延陵里东部;右厢:即宋代的延陵里西部;东厢:即宋代的清平里;南厢:即宋代的嘉禾里。
  明代,地属一区四厢、嘉禾里和常太里一部分,二区仁德里、延兴里和三区孝义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录事司,四厢之地并入莆田县,但四厢名称仍然保留。明弘治时期(1488~1505年),莆田县划分为7区30里,城厢地属一区,领4厢1里。4厢即左厢、右厢、东厢、南厢。
  左厢,辖7街、1市、19巷:义井街,东自东门内,西至行尾巷头,有南市、亚尾巷、仓边巷、刘桥巷、紫溪巷、书仓巷、柴行巷、西墙巷;大度街,北自长寿社,南至文峰宫,有方巷、竹秀巷、塔寺后巷;衙后街,东自长寿社,西至驿前街,有上陈宅巷、县后巷;后街,东自井头街,西至长寿社,有方壶巷、城隍庙巷;井头街,北自观桥南,南至仓边巷头,有大葵山巷、小葵山巷;府学前街,东自书仓巷,西至行尾巷,有行尾巷;文峰宫前街,东自文峰宫,西至务巷口,有县巷、务巷。
  右厢,辖5街、6巷:井亭街,南自南门内,北至谯楼前,有汤堂巷;南门内横街,东自行尾巷口,西至府学前街;司前街,东自务巷口,西至驿前街;西市街,东接并亭街,西通驿前街龙门下;驿前街,南自龙门下,北至洞桥,有马巷、花园巷、府西巷、上桥头横巷、桃巷。
  东厢,辖5街,3市、21巷:后埭街,北自拱辰门内,南至新观前,有陈巷、洪巷、后■巷、古棠巷、一经巷;石幢街,北自新观前,南至观桥北,有石幢市、后塘巷、下井巷、下萧巷、上林巷、前埭巷、东黄巷、坑边巷、沟头巷、侍郎巷;乌石街,北自乌石山下城墙边,南至洞桥,有乌石市、画屏巷、龙井巷、洋沟乾巷、东岩巷;东门外街,西自东门外,东至章公桥(今梅花亭桥),有枋尾巷、沟下巷;阔口街,北自莲塘洋头,南至熙宁桥头(桥亭以南属胡公里),有白湖市、后浦边巷。
  南厢,辖1街、2巷、7村:南门外街,北自南门外,南至山川坛,有沟下巷、后巷;7村有蔡诧、水亭、东埔、小塘、厦林、杭头、柳桥,以及常太里的下埔、延寿、北辰、泗华等村。
  清代,因袭明代行政区划,城厢地域仍属莆田县一区,辖四厢、嘉禾里和常太里一部分、二区仁德里、延兴里和三区孝义里,但4厢街巷划分稍有变动:
  左厢,领7街、1市、23巷:义井街有南市、亚美巷、仓边巷、仓后巷、留桥巷、紫奎巷、书仓巷、西墙巷、柴行巷、东门营巷;府学前街有行尾巷;文峰宫前街有县巷、务巷;大度街有方巷、竹秀巷、塔寺后巷;衙后街有上陈宅巷、县后巷;后街有方壶巷、城隍庙巷;井头街有大葵山巷、下葵山巷、左所营巷、乌瓦营巷、河南堤。
  右厢,领6街、7巷:井亭街、汤堂巷、书香巷;南门横街;西市街;司前街;驿前街有花园巷、府西巷、土桥横巷、马巷、桃巷;北门街。
  东厢,领6街、2市、26巷、3村:后埭街有洪巷、后■巷、赤柱巷、一经巷、古棠巷、陈巷、绣衣巷、宅巷、乌门巷;石幢街有石幢市、后塘巷、下井巷、下萧巷、上林巷、前埭巷、东黄巷、坑边巷、沟头巷、高里巷、河北堤;乌石街有画屏巷、龙井巷、洋沟乾巷、东岩巷、欧巷、龙桥村、北磨村;拱辰街有义门村;东门外街有枋尾巷、沟下巷;阔口街有白湖市、后浦边巷。
  南厢,领1街、2巷、7村:南门外街有沟下巷、后巷;7村有蔡诧、锦亭、筱塘、霞林、东埔、杭头、柳桥。
  此外,还有一区常太里的下埔、延寿、使华;二区仁德里的七步;延兴里的新沟、芦浦、黄墩、南箕、陈家口、西洙、东阳;三区孝义里的西庚、下戴、上林、畅山、南郊、徐桥、沟北、下吴塘、西漳;四区文赋里的白洋及胡公里的熙宁桥以南地带均属之。
  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民国时期,莆田县基层行政区划变动频繁。
  民国2~17年(1913~1928年),地属莆田县城厢区及延寿乡、熙宁乡。
  民国18~22年,改城厢区为一区(区公所设城内),有市街集镇的称镇,农村称乡,分城中、城南2镇和城东、城西、城北3乡。农村以百户以上三百户以下为主乡,不及百户的小村为附乡。属城厢辖区的有3镇、30乡、66附乡。
  城中镇:善俗铺(县前街、文峰宫前街);保福铺(鼓楼前街、鼓楼前横街、鼓楼里、上书香巷、下书香巷);画锦铺(西市街);兴隆铺(顶务巷);安福铺(部院前街);长寿铺(衙后街、后街、前街、上大度街、黄巷里、庙前巷、罗巷里、左所营、橄榄巷、桃巷里、南河边);德义铺(下大度街、坊巷)。
  城南镇:延福铺(井亭街、南门内横街、会生宫巷);和美铺(下务巷、下书仓巷、府学前街);登龙铺(府前街);兴贤铺(大同路龙门下街、驿前街、射圃前街、两按名藩巷、詹家巷);太平铺(西州巷、府后巷、花园巷、田尾巷);万安铺(马巷、安然里)。
  城东乡:仁寿铺(上书仓巷);材行铺(塔寺前街、凤山巷、联桂坊巷、西墙巷);紫奎铺(南市头下街);天禧铺(仓边巷);义海铺(霞尾巷、东门内街、居仁街、东城墙边巷);金桥铺(上金桥巷、下金桥巷);孝义铺(上岐山巷、下岐山巷、湖岸、朱紫坊)。
  城西乡:延寿铺(大同路、上桃巷、旧西门街);朝天铺(北门街、梅峰巷);乌石铺(真武坛街、画屏巷、清风岭巷、下城墙边巷);后塘铺(龙井巷、下井巷、后塘巷)。
  城北乡:元妙铺(观桥头街、桥下街);英惠铺(石幢街、高里巷、坑边巷、上林巷、东里巷、洪厝里);集福铺(河边);古棠铺(新观前街、赤柱里);一经铺(忠巷、下萧);龙坡铺(后埭街、前埭街、双池里、后村巷、绣衣里、待郎巷)。
  龙桥镇:附乡安福、寺山、顶龙桥、石顶、西山、老叶树、龙桥街。
  镇海乡:附乡东门外街、梅花亭、西社、枋尾、下墩。
  荔浦乡:附乡浦南、陡门头。
  朱墩乡:附乡江边。
  东阳乡:附乡古塘、沟尾、徐桥、西漳、沟西、西施。
  南箕乡:附乡傅墩、海尾。
  阔口乡:附乡溪泉头、古山、埭里。
  筱塘乡:附乡南寺。
  霞林乡:附乡屿上、黄头、蔡诧。
  沟东乡:附乡东埔。
  顶墩乡:附乡梧墩、柳桥。
  坂头乡:附乡肖厝、谢厝、下黄、下度、黄厝墩。
  铁灶乡:附乡浦仔、陂头、白头岭。
  洋西乡:附乡下郑、孔里、延寿、古峰、西头。
  坪洋乡:附乡朱坑、梅坑、水井、大岚里。
  北磨乡;附乡下磨、石室岩、华严、林葬、桥尾、草鞋墩、前坡、大度尾。
  辰门乡:附乡仪门、西庚、下戴。
  郊下乡:附乡四亭。
  大泮乡:附乡浦头、畅山、溪头。
  草渚乡:附乡四乡。
  无附乡的有:西洙乡、南门乡、前黄乡、莘郊乡、长丰乡、上林乡、南郊乡、厦亭乡等8个乡。
  民国23年,实行保甲制度,一般以10~15户为甲,10~15甲为保,10保左右为乡镇联保。城厢区地域属莆田县一区,下辖:城南镇联保,辖第1~17保,计17保;城北镇联保,辖第18~24保,计7保;镇宁乡联保,辖第25~31保,计7保;延兴乡联保,辖第39~47保,计9保;东阳乡联保,辖第48~53保,计6保;辰山乡联保,辖第54~59保,计6保;龙桥乡联保,辖第71~80保,计10保;合计7个联保,62保。
  民国28年实施新县制,联保名称撤销,改称乡镇,乡镇以下为保甲。城厢地域为原一区(区署设枫叶塘)的城厢镇、镇洋乡、延东乡、延寿乡(一区尚有渔沧乡、青龙乡、马口乡)。
  民国31年,根据福建省政府《各县分区设署实施办法》规定,莆田县设涵江、新县、笏石、霞皋4个区署和5个县政府直辖乡镇。城厢地域为县政府直辖的有城厢镇、延东乡、延寿乡、南林乡、镇洋乡等5乡镇。
  民国32年,撤销区建制,县下为乡镇,乡镇以下为保甲。属现城厢区地域有1镇2乡40保,即:城厢镇(甲级),辖13保;延寿乡(甲级),辖13保;熙宁乡(甲级),辖14保。
  民国34年,全县调整为12镇、8乡、379保、5536甲,城厢区地域为原城厢镇,辖29保、389甲。
  民国38年8月,城厢地区解放后,暂时保持原有保甲组织。城厢区地域属莆田县第一区(区公所设古谯楼),辖文献、长寿、元妙、凤山、太平、梅峰、英龙、镇海、荔宁、埭泉、港利、南门、筱塘、沟东、霞林、坂头、顶墩、安龙、延寿、畅林、拱辰、濠浦、莘郊、东阳、西洙、张镇、新度、郑坂、沟墩、南郊共30保。其中港利、新度、郑坂等保现属莆田县辖。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1950年10月,废除保甲组织,现城厢区属原城厢镇和第一区。
  城厢镇(镇人民政府驻古谯楼),辖文献、长寿、元妙、凤山、太平、梅峰、英龙7街;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
  第一区(区公所设南郊,后迁阔口),辖荔宁、筱塘、沟东、霞林、坂头、顶墩、延寿、畅林、南郊、濠浦、莘郊、东阳、西洙、张镇、北大、溪白、朱丰、双兴,共18乡(其中北大、溪白两乡现属莆田县辖)。
  1952年8月,土地改革完成后,莆田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现城厢区地属有第一区、第五区。
  第一区(区公所设太平街),辖文献、长寿、凤山、元妙、太平、梅峰、英龙7街及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
  第五区(区公所设阔口),辖荔宁、南郊、莘郊、、张镇、沟东、坂头、霞林、顶墩、筱塘、西洙、濠浦、东阳、埭泉、港利、新度、朱丰、双兴共17乡,其后又增设拱辰、坑桥2乡,合计19乡(其中港利、新度等乡现属莆田县辖)。
  1956年6月,莆田县调整为3镇、11区。现城厢区地域为城厢镇(镇人民委员会驻城中),辖城中、城北、城南3街及安龙、荔宁、顶墩、沟东、拱辰、筱塘6个乡。
  1957年12月,实现农业合作化后,撤区并乡,现城厢区地属城厢镇、沟东乡、郊下乡及西天尾乡部分村(高级农业合作社)。
  城厢镇(驻十字街),辖文献、长寿、凤山、元妙、英龙、梅峰、太平7街。
  沟东乡(驻沟东),辖庯灶、南门、沟东、坂头、霞林、筱塘、埭泉、镇海、荔宁、顶墩、坑桥、白林12社。
  郊下乡(驻郊下),辖西洙、东阳、张镇、濠浦、双兴、朱丰、南郊、莘郊、拱辰9社。
  西天尾乡(驻西天尾)的畅林、延寿、安龙3社。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现城厢区为当时的莆田县城厢人民公社,辖城中、城南、城北、下郑、安龙、张镇、南郊、莘郊、坑坪、洋西、白洋、顶墩、七步、筱塘、濠浦、阔口、东阳、坂头、西洙、霞林、庯灶、延寿、新溪、拱辰、沟东、长丰、南门、畅林等28个生产大队。
  1961年6月,人民公社进行体制调整,县下设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管理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当时的城关区地域与现城厢区基本相同,下辖城厢、沟东、郊下、坑坪、泗华5个公社、40个生产大队。
  城厢公社:辖梅峰、长寿、文献、英龙、凤山、太平6个大队。
  沟东公社:辖坂头、霞林、铁灶、木兰、新溪、阔口、顶墩、肖厝、下黄、南门、沟东、东坡、镇海13个大队。
  郊下公社:辖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霞浦、七步、莘郊、南郊10个大队。
  坑坪公社:辖朱坑、林桥、坪洋3个大队。
  泗华公社:辖下磨、龙桥、下郑、延寿、洋西、畅林、拱辰、筱塘8个大队。
  1965年8月撤区并社,现城厢区地属城厢镇和城郊公社。
  城厢镇:驻荔城路,辖太平、凤山、文献、长寿、英龙、梅峰6街。“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5~1976.10),城厢街道名称更改:太平改跃进、凤山改东方红、文献改文革、长寿改立新、英龙改红星、梅峰改胜利。1980年12月,恢复原来名称。
  城郊公社:驻十字街,辖濠浦、七步、南郊、莘郊、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新溪、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南门、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灶、拱辰、畅林、延寿、洋西、下郑、龙桥、下磨、筱塘、林桥、朱坑、坪洋34个大队。
  1984年6月,从莆田县划出城厢镇和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属莆田市直辖,所属街道和大队不变。
  1984年11月,实行政社分开,城厢镇改为荔城街道,各街道设居民委员会;城郊公社改为城郊乡人民政府,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8年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市区范围不断扩大,部分街道及农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1988年5月,荔城街道在南门新开发区增设龙德井居委会。1988年8月,从城郊乡下磨村划出下磨自然村成立下磨居委会,归荔城街道管辖。剩下部分另设北磨村,归城郊乡管辖。1990年10月,从荔城街道划出龙德井居委会和下磨居委会;又从城郊乡划出南门、筱塘、北磨3个村增设凤凰山街道;北磨、下磨、南门、筱塘等4个村改为居民委员会,列入城市管理体制;同时,从城郊乡划出新溪、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屿、林桥、朱坑、白洋等15个行政村增设城南乡建制。
  1991年4月,城南乡新溪村划分为新溪、古山、埭里、步云4个村;铁屿村分为铁岭、屿上两个村。1991年9月,从梅峰居委会划出部分地段,建立梅山居委会。1992年8月,凤凰山街道在文献住宅小区(八十亩新开发区)增设公园居委会。1994年5月,筱塘居委会划分为筱塘、月塘、新塘3个居委会。
  至1994年底,城厢区下辖2个街道及2个乡,计有15个居民委员会、35个村。
  荔城街道,辖梅峰、梅山、英龙、长寿、太平、文献、凤山7个居委会。
  凤凰山街道,辖龙德井、南门、筱塘、下磨、北磨、公园、月塘、新塘8个居委会;
  城郊乡,辖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七步、濠浦、莘郊、南郊、畅林、拱辰、延寿、洋西、龙桥、泗华16个村;
  城南乡,辖新溪、古山、埭里、步云、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岭、屿上、林桥、朱坑、白洋19个村。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