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隶属境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1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隶属境域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在福建省莆田市,历史悠久,曾隶属不同郡县。其境域东临涵江区白塘镇,北连莆田县西天尾镇,西接常太镇,南邻华亭镇。东西长14.5公里,南北宽12.6公里,总面积79平方公里。城厢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山区丘陵地带和沿海冲积平原,河网密布。
关键词: 城厢区 政区 隶属境域

内容

第一节 隶属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前11世纪),城厢地属扬州之域;西周时期属七闽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为越国领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后,地属闽中郡;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闽中郡分为东海、南海、闽越3个诸侯国,地属闽越国;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建会稽南部都尉,地属会稽郡;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在东瓯置冶县(县治在今福州),地属会稽郡冶县;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会稽南部置侯官、南平、汉兴、建安4县,地属侯官县;三国、两晋、南北朝,隶属关系屡有更动,先后属建安、晋安、南安等郡。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置莆田县,县治在延陵里(今城厢),隶属丰州(今福州)南安郡,不久即废。
  隋开皇九年(589年),再置莆田县。是年,改丰州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莆田县属之。翌年撤销莆田县建制,其地仍归南安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从南安郡析地置丰州(今泉州),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西部地置清源县(今仙游县),同年改丰州为武荣州,地属武荣州;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地属泉州;唐天宝九年(750年),改泉州为清源郡,地属清源郡;五代时(907~960年)仍属清源郡;宋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郡为平海军,地属平海军。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莆田、仙游、福清、永福(今永泰)山区结合部之地置兴化县。同年建太平军;次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3县,地属兴化军。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所从游洋迁莆田县公廨里,并筑军城,辖县不变。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地属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兴安州为兴化路,地属兴化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地属兴化府;清沿明制,城厢地属兴化府莆田县长期不变。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兴化府,城厢地属福建省南路道;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地属厦门道;民国13年,道尹裁撤,莆田县直属福建省政府。
  民国22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全闽划为4省,地属兴泉省。次年1月闽变失败,南京政府恢复统治,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城厢地属第四督察区(驻泉州),直至民国38年8月21日莆田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莆田县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泉州)。1950年4月起,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更名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晋江专区),城厢地属仍旧。
  1970年7月,划出晋江专区的莆、仙2县,改属闽侯专区。1971年4月,闽侯专署驻地由闽侯螺洲迁至莆田城厢,改闽侯专区为莆田地区,地属莆田地区莆田县。
  1983年9月,撤销莆田地区,建立莆田市,辖莆田、仙游二县,地属莆田市莆田县。1984年6月,析莆田县的城厢镇和城郊公社建立城厢区,为县级建制,直属莆田市。城厢区为莆田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中心,莆田市及莆田县党政机关均设在城厢区境内。至1994年,隶属不变。
  第二节 境域
  城厢区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兴化平原西北部,位于北纬25°25'~25°30',东经118°56'15″~119°03'45″之间。东至城郊乡东阳村郊尾;西至城南乡白洋村鸡角髻;南至城南乡铁岭村云洞山;北至城郊乡北界九华山。
  区境东临涵江区白塘镇,东北依莆田县西天尾镇,西北连莆田县常太镇,西南接莆田县华亭镇,南界莆田县新度镇,东南与莆田县黄石镇毗邻。东西长14.5公里,南北宽12.6公里,总面积7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3.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7%,其余为农村。全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15个居委会、35个行政村。境内有戴云山支脉延伸的东岩山、太平山、凤凰山、天马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地带,东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木兰、延寿两溪流贯穿全境,河网密布。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