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161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从南朝一直到1994年发生的大事件的内容。
关键词: 城厢区 大事记 事件

内容

南朝·陈
  永定元年(557年)
  郑露、郑淑、郑庄三兄弟从永福(今永泰)移居城厢,在城西凤凰山(亦称南山)建湖山书堂,首倡先莆儒学。次年改建为“金仙庵”(后升为院),现为广化寺。
  光大二年(568年)
  析南安郡东部地置莆田县,县治设在城区延陵里,隶属丰州(今福州),为境内最早的县治所在地。
  唐
  贞观元年(627年)
  城区附近建诸泉塘(在今北磨附近)、永丰塘(在今筱塘)和沥浔塘(在今霞林、棠坡附近),围垦造田。
  贞观二年(628年》
  在今城厢北河边创建玄妙观。
  建中年间(780~783年)
  吴兴率众修建延寿陂(吴兴后定居今城郊乡西洙村)。
  大中六年(852年)
  妙应禅师建“石室岩精舍”(又名伏虎岩,今称筱塘岩)。
  乾符六年(879年)
  黄巢农民起义军南下经过城厢。
  宋
  建隆二年(961年)
  留居道以清源节度使判莆田县事,在城厢扩建新衙署。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兴化军军治从游洋(今仙游县游洋镇)迁至莆田县公廨里(今古谯楼后),建军城。
  咸平元年(998年)
  城厢建孔子庙(在今莆一中内),后改为兴化军(府)学。
  治平元年(1064年)
  长乐人钱四娘携家资十万缗来莆建木兰陂,陂址选在将军滩(今华亭镇西许境内),因溪道狭窄,陂刚建成就被洪水冲垮。其后长乐进士林从世又携家资十万缗,在下游温泉口(今城南乡木兰村黄头)筑陂,因港狭湾急,地质松软,尚未建成又被海潮冲毁。两次筑陂历时12年。
  熙宁八年(1075年)
  侯官(今闽侯县)人李宏应诏来莆续修木兰陂。择址在水势和缓、溪道宽广的木兰山下复筑,至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
  元丰八年(1085年)
  李富(今涵江洋尾村人)之母黄氏舍梅峰地建寺。崇宁二年(1103年)赐“梅林佛国”匾。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报恩光孝寺”,现为“梅峰光孝寺”。
  大观四年(1110年)
  冬,城区周围降大雪,荔枝多冻死。
  宣和元年(1119年)
  建徽宗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现存三清殿碑园(今莆四中内)。
  宣和三年(1121年)
  扩建军城。高1丈5尺,周7里83步。引北涧水为濠,建城门5个:东“望海”、西“肃清”、南“望仙”、北“望京”、东北名“宁真”。
  靖康元年(1126年)
  知军江常率众建熙宁桥(即阔口桥)。
  建炎元年(1127年)
  李富捐资修建延寿桥,石构,长91米、宽4米,15孔,为古时县城通往山区的必经之路。
  绍兴八年(1138年)
  白湖(今城南乡阔口村)人陈俊卿中进士第二名,称榜眼。
  乾道元年(1165年)
  南山广化寺释迦文佛塔建成,塔为石构仿楼阁式,五层八角形,高30米。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淳熙十年(1183年)
  朱熹应陈俊卿之聘,讲学于荔城东门外白湖村(今阔口)。
  绍定三年(1230年)
  知军曾用虎重修军城,长1298丈,高1.8丈,表里砌石,上面盖砖。
  咸淳四年(1268年)
  白湖(今城南乡阔口村)陈文龙廷试第一,中状元。
  景炎元年(1276年)
  十二月,元兵陷兴化军城。参知政事陈文龙因寡不敌众,被元兵所执,绝食死节于杭州,葬在西湖智果寺旁。
  景炎二年(1277年)
  三月,陈文龙从叔陈瓒率兵收复兴化军城,斩叛将林华。十月十五日,元兵又攻陷兴化军城,陈瓒被执不屈,车裂身亡。元兵屠城,军民死亡3万余人。
  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
  元代改兴安州为兴化路。划路治所在地设置四厢录事司,城厢名称由此而来。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在城北建养济院,收治麻风病人。
  延祐年间(1314~1320年)
  总督郭朵儿率众开木兰陂北渠引水,与延寿溪会合,灌溉北洋农田万余顷。
  至顺二年(1331年)
  迁建莆田县学于薛公池上(今莆田县电力公司内)。
  至正十二年(1352年)
  二月,仙游陈君信率农民起义,攻克仙游县城后,又攻郡城,据兴化城。至正十四年九月,君信战死,义军被镇压。
  至正十四年(1354年)
  夏,安溪李大、南安吕光甫聚众起义,攻陷仙游城后,派刘广仁率兵攻兴化,守军拒之,刘退回仙游。广化寺在这次兵乱中被毁。
  至正十九年(1359年)
  三月,泉州万户阿迷里丁率亦思法杭兵(客兵)攻陷兴化路城,民众群起反抗,据城一个月后,退回泉州。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正月,亦思法杭兵又攻陷兴化路城。次年十一月又再次攻陷路城。亦思法杭兵乱先后达20年之久,多次入城焚毁房屋,掠夺财物,民众惨遭其祸。
  明
  洪武元年(1368年)
  正月,明征南将军汤和挥师南下,兴化路元军守将叶万户弃城潜逃,城厢遂归明朝统治。
  六月,城厢设兴化卫,以防倭寇骚扰。
  是年,废录事司,城区四厢之地并入莆田县。
  洪武二年(1369年)
  改兴化路为兴化府,府署仍设城厢(今人民体育场内)。
  是年,在城内橄榄巷(今庙前路)建兴化府城隍庙。
  洪武十二年(1379年)
  指挥程升扩建府城,围入东厢有前后埭、后塘、东岩山部分地域,城周11里1830丈。
  天顺二年(1458年)
  参政方逵重建泗华陂。
  成化二年(1466年)
  知府岳正主持开沟引水,自塘东经溪泉头村直至涵口(今港利),以灌溉城南大片农田。
  成化三年(1467年)
  知府岳正率众疏浚城中壕道,辟小西湖,筑上中下3堰。
  弘治八年(1495年)
  在城外太平山围地11亩建漏泽园,为公共墓地。
  嘉靖三十年(1551年)
  林兆恩(号龙江)在“东山草堂”(今东岩山)讲学,倡儒、道、释“三教合一”之说,世称“三一教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四月初十日,倭寇千余人自三江口登陆,焚掠涵江,进逼兴化府城。府城无兵可敌,林兆恩等筹资2000两,请过境的千名湖南麻阳兵击退倭寇,保住府城。
  嘉靖四十年(1561年)
  自夏至冬,倭寇3次侵犯兴化府城周围地区,乡民奋起抗倭自卫。倭寇焚烧南门村,屠杀荔浦村,血染沟水为赤。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六月,倭寇犯境内蔡诧、杭头诸村,千余户船民奋起抗倭,歼敌百余人。
  十一月二十九日,倭寇攻陷兴化府城,郡守奚世亮战死,倭寇纵火烧掠,杀害军民5000余人,林兆恩率众收尸埋葬。倭寇据城两月余,民众惨遭其祸。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正月,明将俞大猷、戚继光奉诏领兵来兴化府剿寇,至同年十月,倭祸始平。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更筑加固兴化城,西北筑墙高7尺,北门至水关筑土墙450丈,水关至西门筑石墙634.5丈。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知县徐执策建“莆阳文献”、“海滨邹鲁”两木坊于县巷北南两端。
  隆庆五年(1571年)
  修葺东、北2个城门。东、西、南3个城门分别改名“镇海”、“永清”、“迎和”,北门仍称“拱辰”。
  万历九年(1581年)
  扩展兴化城西北墙,围入乌石山高地,全长85丈5尺,俗称“重城”。
  万历十六年(1588年)
  知县孙继有把县巷两端的“莆阳文献”、“海滨邹鲁”两木坊改题“文献名邦”、“壶兰雄邑”。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农历十一月初九日(12月29日),发生大地震(震中在南日岛),部分城墙崩坏,房屋倒塌,为莆田有史记载的最大一次地震。
  崇祯五年(1632年)
  天主教传入城厢,是年发展教徒107人。
  清
  顺治三年(1646年)
  六月二十一日,清兵占领兴化府,明知府刘永祚逃往仙游服毒自杀,清廷在城厢建立地方政权。
  同年十一月初一日,常太里潘仲勤、仙游王士玉与郑成功部将杨耿合兵起义抗清,攻打兴化府城。
  顺治四年(1647年)
  九月,潘仲勤起义军再次攻城,清兵紧闭城门不敢出战。至同年十一月,郡城解围,清兵大肆杀掠。
  顺治五年(1648年)
  正月,明臣朱继祚与杨耿再次领兵攻打府城,邑绅黄鸣俊等起兵响应。
  三月,城中官民开东城门引入明兵,兴化城为明兵收复。七月,清总督陈锦、靖南将军陈太等率兵反攻,明兵败退。
  顺治六年(1649年)
  明兵又克兴化府城,杀清知府黎树声。不久,城又被清兵攻陷。
  顺治十二年(1655年)
  正月十八日,郑成功部将林胜领兵围攻兴化城,第二天撤退。
  顺治十八年(1661年)
  清廷为防御郑成功反清复明活动,诏令沿海“截界迁民”。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始准全部复界,准许民众在“界外”耕种、捕鱼。
  康熙二年(1663年)
  十二月初三日,部院行文圈点城内西北隅民房1200余间作为安置明降将杨富兵营。
  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三月,福州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檄文传到兴化府,兴化总兵马惟投降,城中清军乘机抢劫民财。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九月,耿精忠降清。兴化守将马成龙联合泉州守将郑经的部将许耀同拒清兵。次年,清兵败许耀于太平山,占领兴化。
  康熙二十年(1681年)
  十月二十二日,城内火灾,烧毁后街、大度民舍数百间。
  嘉庆二年(1797年)
  六月,大水成灾,船可入城,民房倒塌不少。
  嘉庆七年(1802年)
  知府马夔陛重修古谯楼。
  嘉庆十九年(1814年)
  十月十三日巳刻,地震,有声如雷,未刻、酉刻又震。
  道光三年(1823年)
  夏季,城内霍乱流行,死亡数十人。
  道光九年(1829年)
  编设保甲,调查户口。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秋,水灾。木兰、延寿、荻芦诸溪流域及南北洋皆被洪水淹没。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美国“美以美”基督教传人城厢。
  咸丰三年(1853年)
  九月初九日及廿三日,永春林俊率农民起义军四五千人两次攻打兴化府城,均不克。
  威丰六年(1856年)
  饥荒,米价昂贵,邑绅陈池养请准从外地运回大米6000石,城涵各分其半供应市面。
  同治元年(1862年)
  英籍基督教士宋恩来城厢传教。光绪二年在城厢成立中华圣公会莆田支区。
  光绪五年(1879年)
  卫理公会美籍教士谢锡恩在城内坊巷创办培元书院。
  光绪十一年(1885年)
  知府施启宗修筑四门城楼,葺雉堞并建窝铺27所。
  光绪十三年(1887年)
  知县徐承禧以东门大有仓旧址建莆田县城隍庙(在今市政府内)。
  光绪十六年(1890年)
  城郊农民围垦海滩地600余亩。
  光绪十九年(1893年)
  兴化卫理公会在城厢井头创办罗马文铅字印书局(后定名美兴印书局),印刷教会读物。
  光绪二十年(1894年)
  美卫理公会女布道会在城内建“美以美”女学堂,次年改名咸益女子学堂,民国六年,改名为私立咸益女子中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英基督教圣公会在城内大夫祠创设兴化圣教医院,为莆田第一所西医院,民国元年改名圣路加医院,现为莆田医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美国人蒲星氏创办培元学堂,设上学、中学、小学3部,为今莆田第二中学前身。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创办莆田官立小学于凤山寺,为城厢第一所全日制小学。至光绪三十二年与公立砺青小学合并,改称官立砺青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兴化府开办官立兴郡中学堂(今莆田第一中学前身)。
  宣统元年(1909年)
  福建设省议会,城厢黄纪星、张步青被选为省议员。同时成立城区议事会。
  宣统三年(1911年)
  七月,城厢民众反抗官吏勒索,掀起罢市风潮,捣毁巡警岗亭,烧毁巡警讲习所、禁烟公所、禁烟总办吴鸿宾和陈樵住宅。
  九月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城厢宣告莆田光复,出告示安民,结束清朝政府在莆田的统治。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莆田县地方政权,现城厢区地属莆田县城厢区。
  6月19日,黄濂领导农民在壶山“三十六乡”(今渠桥一带)起义,反对贪官污吏,抗捐抗税,义军于6月及10月2次攻打县城,均不克。至民国3年11月,黄濂病逝,部众星散,起义失败。
  是年,撤销兴化府。
  民国4年
  卫理公会在城内仓边巷建基督教莆田堂。
  民国7年
  8月20日,仙游民军首领张约率兵攻莆城,不克,中弹身亡。是年,南北军(民军称南军,北洋军阀称北军)混战,政局动荡。
  民国8年
  5月,城厢学生罢课,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
  同年夏季,城区霍乱流行,死亡数十人。
  民国9年
  城厢民众集资创办莆田电灯股份公司,购置发电机1台,发电60千瓦,为城内有电灯照明之始。
  民国11年
  城区学生联合会发起抵制日货运动,举行爱国示威游行,沿街搜查日货,焚于文峰宫前。
  民国15年
  2月,中国共产党在哲理中学钟楼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
  12月,国民革命军攻克莆田城,北洋军阀部队溃退。
  同月,中国国民党莆田县党部筹备处在古谯楼成立。
  民国16年
  11月,福厦公路莆田路段动工修建,至民国21年竣工通车。
  12月,莆田汽船站成立,开辟城厢至涵江等线的内河航运。
  民国18年
  夏季,鼠疫流行,城郊七步村最为严重,全村800余人,染疫死亡308人,占38.5%。
  是年,设莆田职业中学于北校场旧都司署。4年后改称私立东山土木工程职业学校。
  民国22年
  11月20日,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1日,驻莆十九路军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大会,庆祝新政府成立,同时宣布撤销国民党莆田县党部。
  民国23年
  蒋介石调兵入闽“围剿”十九路军。1月14日,中央军飞机轰炸城厢。1月16日,十九路军在赤溪桥阻击中央军,毙其团长1人。1月23日,十九路军2个师自泉州开回莆田,接受中央军改编,“闽变”失败。
  民国25年
  在梅峰设立私立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次年与助产学校合并,定名私立圣路加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
  是年,在筱塘中山公园建立莆田县农林试验场,面积39亩,进行稻、麦、甘薯、蔬菜新品种试验。
  民国26年
  9月,国共合作期间,闽中工农游击队移驻广化寺,并于西岩寺设闽中抗日义勇军办事处,不久开赴泉州承天寺,转赴皖南北上抗日。
  是年,县政府在城区发行救国公债,募集国难防务捐。
  民国27年
  1月,林鹏侠在城厢创办《福建新报》,至民国38年8月莆田解放后停刊。
  民国28年
  5月25日至31日,日军飞机不断轰炸城厢。日机先后出动16架次,投弹10余枚,炸伤2人,毁坏房屋28间,经济损失7万多元。6月13日,5架日机轰炸东山职业学校,炸毁校舍5间,炸死学生2人。7月13日至19日,日机先后炸毁民房、校舍37间,炸死3人。
  8月,国民政府下令拆毁兴化府城,破坏福厦公路,阻止日军进犯。
  11月1日,9架日机轰炸圣路加医院,炸毁病房15间,民房1座,炸死9人,伤5人。又炸乌石铺,死1人。
  民国29年
  八、九月间,霍乱流行,仅中秋节一天,城厢民众死亡104人,棺材脱销。
  民国31年
  在城厢坑边创建莆田县救济院。
  民国33年
  9月,日军入侵闽侯、连江、长乐、福清等县。莆田县政府组织城区居民疏散,县府转移到常太。
  民国34年
  2月1日,一架日机坠于泗华陂,机上日军飞行员6人被俘。
  3月1日,在欢送青年军时,城厢警察与青年军冲突,警察开枪射击,重伤1人,轻伤3人,学生罢课抗议。
  3月23日,一架日机坠于公共体育场,机上飞行员与机俱焚。
  8月10日晚,城厢民众获悉日本投降,全城放鞭炮欢庆胜利。
  9月3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定此日为胜利日,城厢各界集会游行庆祝。
  民国35年
  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三黄昏),城厢文峰宫街道发生火灾,烧毁文峰宫前至顶务巷口两侧商店、民房100余家,“文献名邦”木坊亦被烧毁,损失严重。
  是年秋,城厢霍乱流行,医院病床不足,县卫生院在梅峰寺设临时病床收治病人。
  民国37年
  6月,城厢各中学学生发出(声援南京学生反内战呼吁书》,掀起罢课学潮。
  民国38年
  4月,城区各中学学生为南京“四一”事件和台湾“四六”惨案先后罢课声援。
  8月21日,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闽中支队进入城厢,莆田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日晚,城区各界万余人在人民体育场举行庆祝集会,会后进行火炬游行。
  1950年
  1月,城乡开展扫盲运动,组织农民、城镇居民学习文化。
  5月,城乡普遍开展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活动。
  7月,莆田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会址设在古谯楼。
  11月,莆田县在荔宁(今阔口村)乡开展土地改革试点,次年城郊各乡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工作。
  1951年
  2月21日,城厢镇职工消费合作社在十字街开业,为城厢第一个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
  3月,城区群众1.5万多人游行示威反对美国武装日本。
  6月4日,城厢各界举行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大会。
  1952年
  1月18日,城厢工商界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于4月底基本结束。
  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来莆田县,在人民体育场向城厢群众报告美军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的暴行和中朝军队痛击美军的战绩。
  10月15日,省人民政府接办私立圣路加护士助产职业学校,改为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
  10月20日,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设在城区的私立咸益女子中学和私立铸明、哲元等小学。
  1953年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野战医院迁至校场坡,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五医院。
  1954年
  3月,在拱辰使度岭新建麻风病院。1968年改名为皮肤病防治院。
  1955年
  1月,私立莆田县东山土木工程学校改为私立莆田东山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4月由省人民政府接办,改为福建省水利学校,迁永安。
  8月,由工商界、侨胞集资在城厢建侨联影剧院,为城内首家影剧院。
  9月,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城镇居民口粮按人口分类定量供应。
  是年,在筱塘村龙脊山建莆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6年
  1月中旬,贯彻“赎买”政策,对城厢镇私营工商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6月,城厢3个私立中学经县政府接办后改用新校名:砺青中学改名莆田第四中学,中山中学改名莆田第五中学,莆田女子中学改名莆田第九中学(莆九中“文化大革命”后停办,现为莆田县实验幼儿园)。
  1957年
  1月,城关元妙观内宋代古建筑三清殿的修缮工程竣工。该工程由中央文化部拨修缮费1.2万元,于1956年9月动工。
  1958年
  1月3日,城乡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消灭“四害”(蚊子、苍蝇、老鼠、麻雀,后将麻雀改为臭虫)运动。
  5月22日,莆田糖厂在城南霞林村动工兴建,1960年2月竣工投产。
  6月,东圳水库破土动工,至1960年竣工。库容量2.83亿立方米,为全省大型水库之一。主渠道经城厢,提供城厢区自来水的水源。
  10月,城厢、城郊乡镇合并,成立城厢人民公社。
  1959年
  10月1日,城区各界2万多人在人民体育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
  1960年
  3月,建东圳水电站,1963年11月竣工发电,装机容量6240千瓦,供城厢各单位和居民用电。
  1961年
  1月17日,莆田医院发生火灾,烧毁门诊楼房一幢70间和X光透视机一台。损失达50多万元。
  是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放干部,精简职工队伍,压缩城镇人口。
  1962年
  8月9日,城关最高气温达摄氏39.4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高气温。
  1964年
  10月,城厢镇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5年
  10月,城厢镇动员部分居民迁移到建阳、将乐等县定居。
  1966年
  6月3日,中共莆田县委在城关召开四级干部会,部署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
  8月上旬,城厢各中学成立红卫兵组织。城乡开展所谓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大量珍贵文物和名胜古迹遭破坏。
  1967年
  1月25日,城区部分“造反派”组织联合到莆田县党政机关“夺权”。
  1968年
  4月,在东岩山动工兴建火葬场。
  9月18日,莆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在人民体育场举行万人集会庆贺,并于当晚举行烟火晚会。
  1969年
  4月15日,莆田县革委会设立“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山区、面向边疆)办公室,动员组织城镇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
  1970年
  1月15日,城厢镇粮食复制厂发生火灾,烧毁车间、厂房14间、民房31间。为切断火源毁坏房屋30间,直接经济损失15.6万元。
  1971年
  4月13日,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同年6月1日,改莆田专区为莆田地区,地区革委会机关由闽侯螺洲迁至城厢。
  1973年
  4月25日,毛泽东给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城郊公社霞林小学教师李庆霖写了复信:“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并汇款300元。
  1976年
  8月,福建省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在人民体育场举行。
  10月21日,城乡各地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热烈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9年
  1月,社、镇层层召开干部会,传达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月,第一座6频道电视差转台设备首次在荔城旅社四楼转播省电视台节目。
  4月6日,国家体委在人民体育场举办全国中学生田径选拔赛。
  10月,城乡广泛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社、镇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
  1980年
  3月,在下磨村兴建莆田自来水厂。
  是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城郊农村全面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年
  春节期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广化寺修建工作。
  1983年
  9月9日,国务院批准建置莆田市,从莆田县析出城厢镇和城郊公社设立城厢区。
  1984年
  5月25日,中国共产党莆田市城厢区委员会成立。中共莆田市委任命张玉章为区委书记,杨鹏飞为区委副书记。
  6月1日,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政府在莆田县招待所正式挂牌办公。唐玉章任代区长。
  同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武装部。
  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莆田市城厢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8月24~27日,召开城厢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选举陈占春为人大常委会主任。
  9月17日,城厢籍运动员刘玉煌在南京举行的国际田径比赛中获跳远第二名。
  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城厢区人民政府军民共建福厦文明路先进单位称号。
  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荔城召开中国共产党莆田市城厢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张玉章为区委书记。
  11月,城厢镇改称城厢区荔城街道。
  12月6日,城厢区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建薛公池(包括泳归亭)、明建兴化府城隍庙大殿(包括二忠祠碑)、大宗伯第、洗马埕、东岩山石塔、东岩山“三一教主”祖祠、万寿庵元代石雕佛像(包括龙德井)、明建黄氏大宗祠、麟峰小学幼儿园内所有古代碑碣、市政府内县城隍庙大殿、兴化宾馆内明代叠石假山、原哲理中学钟楼(革命文物)、古谯楼、金桥巷明代光裕坊、梅峰寺、英龙电镀厂内东岳殿、金刚旧刹、白云岩、西门宝树庵、智泉石刻、石室岩砖塔(包括石刻)、西岩寺大殿及钟楼、钟潭石刻、阔口熙宁桥及陈宰相府旧第石雕、真武坛大殿及石雕龙柱、延寿桥及“宋家香”荔枝树等26处。
  12月7日,广化寺举行重修开光典礼。来自海内外1400多名僧尼参加庆典,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致电祝贺。
  1985年
  3月14日,省政府批准在城厢区创办福建省税务学校。
  3月14~17日,莆田市城厢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省内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评审鉴定,1986年12月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
  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视察城厢区并参观城南市场及南山广化寺风景区。
  8月23日,强台风(伴随暴雨)正面袭击市区,区境洪涝面积达2.1万多亩,房屋倒塌164间,经济损失1146.2万元,区政府组织干部188人参加抗洪救灾工作。
  11月7日,城郊卫生院改建为城厢区中医院。
  同月,区政府办公大楼落成,区党政机关从莆田县招待所搬迁到文献路新建的政府大楼办公。
  1986年
  1月19~20日,莆田市城厢区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城厢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5月,区税务局苏文英被省总工会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美章,1987年又被评为全国财税系统先进工作者。
  8月1日,于1984年12月动工的城郊供水工程竣工通水,结束了郊区3万多村民饮水难的历史。工程完成开挖土石方13万多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全长20.9公里,总投资80多万元。
  9月18日,筱塘小学新教学楼落成,总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
  9月25~29日,在第六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城厢籍运动员刘玉煌获男子跳远第一名,被评为“国际级运动健将”。
  10月,文献居委会被福建省政府授予先进居委会称号。
  同月,莆田第五中学体育教师江瑞民获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称号。
  同月,区境泗华大桥竣工。该桥始建于1984年6月,为5孔石拱式结构,全长100米。
  11月,区政府在下磨村创办“文献中学”,占地面积30亩。
  12月22日,泗华小学新教学楼落成迁址,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占地面积5亩。
  12月31日,城厢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龙门饭店”开业。
  1987年
  1月17日,户口在城关派出所的市直机关单位和县区机关、工厂、企业及荔城街道办事处下属6个居委会的2.7万多居民首批领取居民身份证。
  4月28日,召开全区首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成立区个体劳动者协会。
  7月,城厢区在梅峰寺召开佛教徒代表大会,成立城厢区佛教协会,通过《莆田市城厢区佛教协会章程》。
  10月14~17日,在荔城龙门饭店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刘卫为主席。
  10月15~18日,召开城厢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选举陈占春任区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10月20日,莆田市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兴建的南门市场开业。
  10月23~27日,中共莆田市城厢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城南旅社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中共莆田市城厢区第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唐玉章任区委书记,苏国金任区纪委书记。
  10月28日,中外合资企业莆田市闽星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2020台14时黑白电视机,经香港出口到东南亚。
  同年,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罗非鱼混养高产技术推广”获省水产厅科技推广一等奖。
  1988年
  6月4日,莆田市城厢区职业中学改名莆田市城厢高级职业中学。1993年经省教委批准改名为莆田市城厢区职业中专学校。
  7月24日,城厢区举办第一届“荔枝节”。200多名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外民主人士,中央、省、市有关领导,新闻工作者以及市区各乡(街道)、村(居)干部群众泛舟木兰溪观尝荔枝。
  9月,城厢区合资企业莆田市利隆鞋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该公司是城厢区与香港三隆公司合资创办的企业,总投资167万元。
  10月,新溪—埭里—古山公路竣工。该公路始建于1986年5月,全长3公里。
  11月10日,莆田市民政局批准七步村、张镇村、下黄村和凤山居委会郭姓131户536位村(居)民恢复回族身份。
  同月,城南乡古山村玉湖陈氏宗祠发现一幅清代绘制的宋代民族英雄陈文龙画像,画像上题有“赠太师忠肃公文龙”8字。
  12月23日,城南市场获福建省省级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同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城厢区人民政府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
  2月5日,省委书记陈光毅视察城厢区,了解春节节日供应情况。8日,到市郊的木兰村观看宋代水利工程木兰陂。
  2月18~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陪同参观广化寺,并题词“振兴中华”。
  2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来城厢区参观广化寺。
  5月25~27日,林龙江学术讨论会在荔城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泉州等地教授、专家、学者共60多人参加。
  6月28日,城厢区创办的莆田无线电二厂正式投产。
  9月10日,中山中学教师张鸿涛、高级职业中学教师方元澍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0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启操、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关涛、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章瑞英在省委副书记贾庆林、省妇联主任华福周陪同下,视察城厢区并参观星光电子厂。
  11月16日,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率领的环境视察团到城厢区福利化工厂检查环境保护和治污工作情况。
  同月,镇阳公路竣工通车。公路始建于1986年1月,全长3公里。
  同月,赤溪至南郊公路竣工,全长1公里。
  12月7日,新加坡同乡会爱国侨胞捐资20万元兴建的西洙小学教学大楼举行奠基仪式。
  同月,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荔城街道办事处文献居委会文明单位称号。
  1990年
  1月8日,华侨黄日昌、黄玉秋投资1000万元创建凤凰山公园。
  1月10~14日,肖健、卢浩然、苏华率福建省老革命根据地春节慰问团一行14人在荔城等地慰问。
  同月,区境“六部桥”竣工。该桥始建于1986年12月,全长154.10米,净宽7米,共4孔,每孔跨径30米,为石拱式结构,是木兰溪上的第二大桥。
  3月8日,蔡垞村举行纪念蔡襄诞辰979周年座谈会,成立蔡襄故居修缮理事会。
  4月5日,中国科学院授予区科委主任黄文鹏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称号。
  5月,建立城厢区畅林初级中学。
  6月28日,城厢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莆田市城厢区实施细则》。
  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明城厢区人口为146427人。
  7月15日,城厢区举行第二届荔枝节,省、市、兄弟县(市)的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和在城厢投资的外商和群众共1800多人参加活动。
  8月1~3日,台风暴雨,木兰陂水位超过警戒线3米,城郊乡顶墩、下黄、肖厝、坂头等13个村受淹长达48小时,水稻、蔬菜受淹面积达万亩,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9月9日,城厢区的29个村、4个居委会遭受强台风、暴雨袭击,全区经济损失达3250万元。省委书记陈光毅来区指导抢险救灾。
  10月8日,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城厢区调整行政区划,增设城南乡和凤凰山街道。
  10月10日,成立莆田市城厢区红十字会。
  10月24日,城厢区举行敬老祝寿大会,为50多位80岁以上的离退休干部祝寿。
  11月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到广化寺、梅峰寺视察。
  12月14~17日,中国共产党莆田市城厢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城厢区第三届委员会,唐玉章任区委书记。
  12月中旬,区属莆田食品厂“兴化桂圆补膏”获全国首届轻工博览会最受欢迎产品奖。
  同年,城厢第一中心小学被国家教委评为“学雷锋、学赖宁”红旗单位。
  1991年
  1月10日,梅峰光孝寺进行修缮扩建,翁文地代区长在梅峰寺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梅峰寺基建拆迁等问题。
  1月10~16日,召开政协城厢区第二届会议,选举吴文武为主席。
  1月14~18日,召开城厢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甘玉连。
  同月,公安部授予城关派出所全国廉政爱民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称号。
  2月6日,城厢区城市监察队成立。
  2月17日,省委书记陈光毅来城厢区慰问清洁工人,并同区五套班子领导、企业界著名人士座谈、合影留念,观摩区新春书画展览。
  同月,城厢籍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陈禅心把两册《海峡和平合一家》、《世界和平颂女神》诗词集寄赠给台湾陈立夫先生。陈立夫复信并为诗词集题写“江汉词抄”书名。
  3月,英龙居委会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居委会”称号。
  4月10日,马来西亚华侨陈德发率团到城厢区阔口村参加庆贺玉湖祖祠重建落成典礼。
  5月2日,荔城无线电元件厂设计生产的薄膜介质预调电容器通过省级鉴定,产品质量符合部颁标准。
  5月7日,水利电力部部长杨振怀来城厢视察宋代水利工程木兰陂,并参观木兰陂纪念馆。
  同月,西洙村30多位旅居新加坡爱国华侨捐款30万元帮助家乡修建村道。
  6月28日,城厢区梅峰街民兵营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单位。
  同月,城厢区开始分期分批进行旧城改造。
  7月15日,在城郊乡畅林村举办城厢区第三届荔枝节,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温秀山及市、区领导,国际友人、海外侨胞参加荔枝节活动。
  8月,荔城街道办事处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街道办事处。
  9月10日,城厢区第一中心学区张瑞英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中山中学林水木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同月,由海内外黄氏后裔集资在城厢东里巷修缮黄滔祠。
  10月10日,区政协、区委统战部举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辛亥革命者的后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海外知名人士代表座谈会,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
  10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科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林兰英视察城厢。
  12月27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白治民到城厢区视察。
  12月30日,莆田市第二自来水厂建成投产,址在鲤鱼山。
  同月,铁灶大桥工程竣工。该桥始建于1990年2月,全长50米,净宽6.5米,单孔跨径35米,石拱式结构。
  同年,城厢区籍科学家闵桂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2年
  1月2日,城区学园路北段、由兴化大学至使度岭(今名四步岭)的1.2公里公路竣工通车。
  春节,城厢区在梅峰寺举办花灯、灯谜、花卉盆景、书画、摄影、集邮、南少林史迹大型系列展览活动。
  1月22日,林业部授予城厢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3月4日,城厢区各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
  4月20日,在古城南门内偏东处发现明朝抗倭将领白仁的忠通祠石碑。
  4月25日,成立凤凰山公墓管理处,征地50亩,建立全市第一个公墓区。
  4月28日,城郊乡东阳村地下管道灌溉工程竣工。
  7月19日,在延寿村马坑山上发现明刻宋代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墓碑,碑宽80厘米,高66厘米,碑上刻有“宋工部尚书赠少师谥文定后村刘公墓”,上款“万历戊子冬”,下款“孙元桂重修”。
  7月23日,香港亿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美元的沟头开发区举行开工仪式,开发区占地200亩。
  7月23日,城厢区举办第四届荔枝节暨投资洽谈会,来自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18位客商前来投资洽淡,共签订合同、协议、意向书16项,总投资额达4935万美元。
  同月,叉路口至沟头公路工程竣工,全长1.4公里。
  8月28日,由香港建隆资源有限公司、信辉企业有限公司投资创办的占地300亩丰美开发区举行开工仪式。
  9月15日,中山中学教师朱秀英(女)被评选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
  同月,旅居印尼的爱国华侨捐款12万元人民币为家乡东阳村建设一条长1公里的公路。
  11月初,打通文献路东段文峰宫至环城路路段修建工程动工,至同年底路面修通。
  12月10日,城厢区民政局被省政府办公厅评为全省地名工作先进单位。
  12月12日,莆田市南山旅游路开工,全长4.2公里。
  同年,荔城街道办事处黄秀珠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先进个人。
  1993年
  3月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到荔城考察并参观金匙啤酒厂。
  3月20日,城厢区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三资”企业及乡、街道企事业单位等捐款17万元,区政府拨款5万元。
  7月23日,城厢区举办第五届荔枝节暨外商投资促进会。
  8月11日,区粮油贸易公司宣告破产,为城厢区国有企业破产首例。
  10月18日,城厢区非文盲率达97.8%,被省教委评为全省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的7个县(区)之一。
  同月,莆田市城厢区投资指南画册《文献名邦新姿》出版,获市对外宣传刊物评比一等奖。
  11月7日,由马来西亚侨胞捐建的东岩山林龙江纪念馆举行落成揭幕仪式。
  11月15日,座落在广化寺口的南湖山庄开工兴建。
  同月,城区凤凰山市场建成投入使用。
  12月24日,全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授予区老体协全国先进单位称号。
  12月29日,召开中共莆田市城厢区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翁文地为区委书记。
  是年,城厢区获省首批“落实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五’规划先进县(区)”称号。
  1994年
  1月1日,城厢区新创办的南门学校教学楼竣工。
  1月14~17日,政协城厢区三届一次会议在荔城召开,选举苏国金为政协城厢区第三届委员会主席。
  1月15~20日,城厢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在荔城召开,大会选举产生区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文武。
  1月29日,区工商分局、消费者委员会、检察院联合组织公开烧毁标值80多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
  1月30日,城区学园路北段第二期工程使度岭(今名四步岭)至七溪鞋厂路段竣工通车。
  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省、市领导陪同下,参观城厢区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离开时题写“荔城又一春”的条幅。
  同月,“泥鳅人工育苗及养成试验”项目获得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月22日,城厢区召开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全国侨联副主席陈兰通、省侨联副主席杨学粦等到会祝贺。
  3月17日,城厢区逸夫小学动工兴建。
  同月,七步、步云、二亭、屿上、畅林、西洙、龙桥等7片工业小区全面启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4月25~29日,首届中国莆田国际南少林武术节在荔城隆重举行,33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林高手44队、187名选手参加表演比赛。
  同月,凤凰山街道办事处林河清获全国基层宗教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7月1日,市政府决定:自1994年7月1日起,在城、涵和县城所在地禁放烟花爆竹。
  8月,福厦路城厢区段10.14公里的拓改工程开工,计拆除地面建筑物1.75万平方米,改建水泥路面,主车道于次年元旦通车。
  9月1日至11月10日,城郊、城南两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总计确定耕地保护区95片,保护耕地总面积10514.06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8.23%,其中蔬菜保护区18片,面积2695.07亩。
  11月18日,福州东百公司的连锁店——莆田东百24小时超级商场开业,四层商场面积达6000平方米。
  12月10日,区委、区政府组织举行建区十周年庆祝活动。
  12月12~14日,举行城厢区首届运动会,共设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门球、拔河、中国象棋、围棋、武术等9项比赛项目,有23个体育代表团、2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比赛。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