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音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034
颗粒名称: 二、音乐
分类号: J609
页数: 2
页码: 264-26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莆田地区的两种传统音乐形式——十音和八乐,以及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咚鼓唱。文章介绍了这些音乐形式的起源、乐器、表演形式和曲目,以及在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影响和受欢迎程度。
关键词: 音乐 传统文化 后溪村

内容

十音俗称“十番”,是一种集器乐、声乐和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乐队通常由10人组成,主要乐器有四胡、老胡、三弦、八角琴、韵锣、笛子、伬胡、大鼓等。既可固定坐奏,也可边行边奏,中有伴唱者一人。曲牌多保留古典的莆仙曲牌,如《江头金桂》、《驻云飞》、《一江风》、《普天乐》等。民间每逢游神赛会、开光庆典、寿诞喜庆,便请一队甚至几队“十番”演奏。数百年来“十番”在境内盛行不衰。
  1998至2010年,至灵宫每年元宵游神,有1-2队十番班随行演奏。
  八乐八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艺术,由8人组成,所用乐器,有伬胡、四胡、唢呐、板鼓、二钹、大锣、小锣、吹笛等,每人各用一种乐器。八乐的特点是,锣鼓点渗透在唱腔中,别有韵味。明、清至民国时期,境内富裕人家迎亲嫁娶,常请八乐队随行。1950年至1958年,境内部分农家子弟结婚,也请来八乐队,为婚庆助兴。
  咚鼓唱民间俗称“乞食诗”,是一种颇为流行的兴化民间说唱曲艺。其形式活泼,带有兴化农村乡土气息,深受境内民众喜爱。咚鼓唱不用乐器,只需2块竹板、1个筒鼓伴唱;不用舞台,少占场地,埕边、厅堂内皆可。唱词用的是兴化方言,词句精犷、简练、口语化,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整曲少则数十句,多则1——2千句。常见的咚鼓唱剧目有《英台山伯》、《陈三五娘》、《珍珠衫》、《征东》、《征西》、《薛刚反唐》、《新春寡居》等。演唱时,艺人左手握竹板打拍,左腋下挟筒鼓,右手中指击鼓,食指和无名指配合按抑,掌握顿挫。演唱过程中,顿挫有序,变化巧妙。同一剧目,因艺人的唱腔、表演技巧不同而别有风韵,谓之“百人百腔,百人百调”。“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文化生活枯燥而单调,夏秋季节,境内男女老少晚饭后乘凉,请来投宿的说唱艺人,表演咚鼓唱。表演者技艺娴熟,旁听者听兴甚浓。白天生产队出工,有些社员边干活边哼唱某些片断。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工地上,大队宣传队把咚鼓唱技艺移植到快板唱上,现场演唱,为大家鼓劲。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十音
相关专题
八乐
相关专题
咚鼓唱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