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9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镇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3
页码: 178-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溪村集镇建设情况,分别记述了保、乡署建设、大队部建设、新村规划等。
关键词: 后溪村 建筑 集镇建设

内容

一、保、乡署建设
  明、清时期至民国24年(1935年),后溪属唐安乡香田里,乡署设在枫亭,里署设在盖尾石马。
  民国24年(1935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后溪保保署设在泉山祠内。
  民国32年(1943年)12月,沙沟乡和魁峰乡合并为香南乡,乡署设在下底寨林德荣家厅堂。翌年5月,乡署迁至沟尾梅洋黄氏祠堂内。
  1949年9月后,后溪保改称后溪乡,1952年改称新民乡(辖后溪、阮庄),乡署设在阮庄地主阮开玉大厝里。该大厝三间厢两层,土木结构,坐北向南。办公室设在二层楼,大型群众会在至灵宫召开。
  1952年3月1日,第四区公所由盖尾迁至郊尾,区署设在顶街阮冇商铺楼房顶层,商铺楼房系三层钢筋水泥结构。1956年6月,庆和、新民、塘边三乡并成庆和大乡,乡署设在下底寨林德荣家内。
  1957年7月,庆和大乡解体,新民乡恢复建制,乡署设在后溪富农阮元仙楼上,大型会议借用泉山祠召开。
  二、大队部建设
  1958年至1961年5月,新民大队大队部建在阮庄境内。
  1961年5月,新民大队拆为后溪、阮庄两个大队。后溪大队部设在妈祖庙右边的集体厝中间一幢三间厢内。队部系两层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1975年,6队社员阮先金用杉木置换大队部。大队部暂设在泉山祠北侧的粮食加工厂内。
  1977年加工厂拆除,后溪大队除自备杉木外,又投资48000元,在加工厂原址兴建三层木石混合结构的办公楼。办公楼每层5间,内设办公室、资料室、计生指导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调解室等,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该幢办公楼沿用至今。
  三、新村规划
  改革开放后,郊尾镇被列为沿海开发区卫星乡镇。后溪村地处三郊省道起点,又毗邻324福厦国道,是卫星乡镇的黄金地带。为更好融入海西建设和港城崛起大局,1997年9月,委托莆田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勘测、设计,经镇人大讨论通过和仙游县人民政府批准,郊尾镇政府制定颁布《郊尾镇总体规划》。该《规划》本着尊重自然、尊重事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充分分析镇内区域条件和交通、资源、人口分布情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实现以土地为主导的地域资源与外来资金、技术、管理诸方面的有机结合,统筹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加快建设宜工、宜商、宜居的临港工贸重镇。后溪村四个片区纳入《郊尾镇总体规划》。
  民营创业园:位于圣岭西侧,是民营企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吸引人口集聚,形成工业、商贸为主的郊尾综合发展区。
  后溪东部至大埔片区:规划形成文化、教育基地,配套居住、休闲、购物、娱乐、医疗保健及商业用地。
  后溪中、西部片区:此处靠近洪山、大帽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毗邻东溪、红旗水库,石牛溪横贯其间,水资源丰富,规划作为村民住宅区。
  石牛溪两岸:开辟为国土环境绿化区。
  附:境内部分路、巷名录
  2003年,经仙游县民政局审批,后溪部分路、巷重新命名:
  慈孝路:(原郊尾西路)东方眼镜店路口,经下底寨、竹戈至枫亭山头村路段。
  竹林巷:阮冇大厝南侧至下底寨路段。
  圣岭街:(原郊尾北路)郊尾车站经后溪村路口至圣岭路段。
  光明巷:郊尾中心市场西侧洋埔地段。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