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建筑 房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95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建筑 房产
分类号: F293.33;TU-092.9.57
页数: 14
页码: 178-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溪村元代至明初,后溪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已有柳、高、陈、吴、旁、沈诸姓先民繁衍生息,他们聚居的山丘,分别称为柳山、高陈山和陈吴山。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弘治十一年(1498年),阮哲、阮鉴先后从阮庄迁居境内,形成后溪、下底寨、竹戈自然村。明中期至清代,又有陈、蔡、林、刘、施诸姓先民陆续迁入,长厝尾、下磨头、顶磨头诸自然村相继形成。民国初期,阮淡、阮冇诸兄弟从后溪新庯迁居沟尾顶街,开设私营商店和手工作坊,沟尾街的堰门内,当时属后溪境域。民国时期私塾、社学、保、乡驻地,大多设在祠堂或宫社内。百姓聚居的村落,布局杂乱,村容破旧。20世纪50年代,郊尾粮站、郊尾中学、食糖收购站、供销社仓库等相继在境内兴建,交通条件逐步改善。1971年,郊尾中学复办;1977年重建后溪村部。至2010年,村内有中心幼儿园1所,中心小学和完全中学各1所,民营企业9家,民居住宅7.88万平方米。
关键词: 后溪村 建筑 房产

内容

元代至明初,后溪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已有柳、高、陈、吴、旁、沈诸姓先民繁衍生息,他们聚居的山丘,分别称为柳山、高陈山和陈吴山。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弘治十一年(1498年),阮哲、阮鉴先后从阮庄迁居境内,形成后溪、下底寨、竹戈自然村。明中期至清代,又有陈、蔡、林、刘、施诸姓先民陆续迁入,长厝尾、下磨头、顶磨头诸自然村相继形成。民国初期,阮淡、阮冇诸兄弟从后溪新庯迁居沟尾顶街,开设私营商店和手工作坊,沟尾街的堰门内,当时属后溪境域。民国时期私塾、社学、保、乡驻地,大多设在祠堂或宫社内。百姓聚居的村落,布局杂乱,村容破旧。
  20世纪50年代,郊尾粮站、郊尾中学、食糖收购站、供销社仓库等相继在境内兴建,交通条件逐步改善。1971年,郊尾中学复办;1977年重建后溪村部。1984年后,村居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公共设施建设迅速增加,村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1986年,贯彻国家《土地管理法》,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健全民间建房用地审批制度。进入21世纪,民营创业园、工业园区、商贸小区初具规模,“一品财富广场”、“圣岭广场”两个郊尾地区大型房地产项目落地境内,促进后溪形象和品位的提升。至2010年,村内有中心幼儿园1所,中心小学和完全中学各1所,民营企业9家,民居住宅7.88万平方米。
  第一节 集镇建设
  一、保、乡署建设
  明、清时期至民国24年(1935年),后溪属唐安乡香田里,乡署设在枫亭,里署设在盖尾石马。
  民国24年(1935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后溪保保署设在泉山祠内。
  民国32年(1943年)12月,沙沟乡和魁峰乡合并为香南乡,乡署设在下底寨林德荣家厅堂。翌年5月,乡署迁至沟尾梅洋黄氏祠堂内。
  1949年9月后,后溪保改称后溪乡,1952年改称新民乡(辖后溪、阮庄),乡署设在阮庄地主阮开玉大厝里。该大厝三间厢两层,土木结构,坐北向南。办公室设在二层楼,大型群众会在至灵宫召开。
  1952年3月1日,第四区公所由盖尾迁至郊尾,区署设在顶街阮冇商铺楼房顶层,商铺楼房系三层钢筋水泥结构。1956年6月,庆和、新民、塘边三乡并成庆和大乡,乡署设在下底寨林德荣家内。
  1957年7月,庆和大乡解体,新民乡恢复建制,乡署设在后溪富农阮元仙楼上,大型会议借用泉山祠召开。
  二、大队部建设
  1958年至1961年5月,新民大队大队部建在阮庄境内。
  1961年5月,新民大队拆为后溪、阮庄两个大队。后溪大队部设在妈祖庙右边的集体厝中间一幢三间厢内。队部系两层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60平方米。
  1975年,6队社员阮先金用杉木置换大队部。大队部暂设在泉山祠北侧的粮食加工厂内。
  1977年加工厂拆除,后溪大队除自备杉木外,又投资48000元,在加工厂原址兴建三层木石混合结构的办公楼。办公楼每层5间,内设办公室、资料室、计生指导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调解室等,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该幢办公楼沿用至今。
  三、新村规划
  改革开放后,郊尾镇被列为沿海开发区卫星乡镇。后溪村地处三郊省道起点,又毗邻324福厦国道,是卫星乡镇的黄金地带。为更好融入海西建设和港城崛起大局,1997年9月,委托莆田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勘测、设计,经镇人大讨论通过和仙游县人民政府批准,郊尾镇政府制定颁布《郊尾镇总体规划》。该《规划》本着尊重自然、尊重事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充分分析镇内区域条件和交通、资源、人口分布情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实现以土地为主导的地域资源与外来资金、技术、管理诸方面的有机结合,统筹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加快建设宜工、宜商、宜居的临港工贸重镇。后溪村四个片区纳入《郊尾镇总体规划》。
  民营创业园:位于圣岭西侧,是民营企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吸引人口集聚,形成工业、商贸为主的郊尾综合发展区。
  后溪东部至大埔片区:规划形成文化、教育基地,配套居住、休闲、购物、娱乐、医疗保健及商业用地。
  后溪中、西部片区:此处靠近洪山、大帽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毗邻东溪、红旗水库,石牛溪横贯其间,水资源丰富,规划作为村民住宅区。
  石牛溪两岸:开辟为国土环境绿化区。
  附:境内部分路、巷名录
  2003年,经仙游县民政局审批,后溪部分路、巷重新命名:
  慈孝路:(原郊尾西路)东方眼镜店路口,经下底寨、竹戈至枫亭山头村路段。
  竹林巷:阮冇大厝南侧至下底寨路段。
  圣岭街:(原郊尾北路)郊尾车站经后溪村路口至圣岭路段。
  光明巷:郊尾中心市场西侧洋埔地段。
  第二节 民居建设
  一、旧式民居
  (一)、正心厝
  境内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的旧民居,多为传统的“正心厝”,俗称“大张厝”,一般是五间厢、七间厢、九间厢,也有十一间厢,其中九间厢较常见。厝前建一大埕,铺上地板砖或三合土。大埕前有大门和围墙,围墙高1.5米,围墙门建在左侧。有些“正心厝,还建有“重小厅”和“护厝”,均以中间正厅为中心,左右对称,护厝的高度略低于正厅。至2010年底,包括郊尾顶街阮冇大张厝在内,境内尚有“正心厝”10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有合兴、六祖、新庯、新发等处。阮哲旧居的正心厝,只余下座大门部分,其余均已倒塌。长厝尾的正心厝,2009年春发生火灾,顶座正厅部分烧毁,下厅全被烧毁,尚未修复。下磨头祖厝1958年被打壁土后倒塌,今只剩“天井”、石砌台阶和围墙。
  “正心厝”均为双座,正中有上、下大厅堂,中置大天井,厅堂宽5.2米。大天井两旁是过水,过水前侧是走廊,通往外小厅和护厝;外小厅与过水间,又有小天井。九间厢正心厝,上、下联成一体,主体建筑长22米。两旁的小厅和护厝,各宽6.2米,护厝建有进出门一个,整座正心厝形成一大门两侧门三进出。这种传统的古民居,占地面积大,通风和采光程度较差。但有利于抗台风、防地震、防盗窃,且便于操办婚丧喜庆等民间习俗活动,容纳人口多,系家族式住宅。
  (二)、四目房
  1950年后,农民单家独户兴建住宅,多为“四目房”,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占地少,通风和采光程度高。正中是大厅,厅宽4.2至4.7米,两侧为卧室。“四目房”通常是三间厢、五间厢,七间厢较少。三间厢式的四目房,卧室门朝大厅;五间厢式,常加“小厅转”;七间厢式的,小厅外侧再建房。小厅宽约4米,长13.6米,设一大门和左右对称的两偏门。部分四目房中设宽3米左右的走廊,把大房、小厅分隔前后两半。改革开放前,村民建私宅,基本上采用土木结构,单座双层四目房。至2010年底,境内有四目房200多幢,总面积2.6万平方米,40%的村民居住生活在四目房内。
  (三)、改良式套房
  1980年后,境内部分村民建私宅,采用砖石混凝土结构的改良式套房。此类民宅,其特点是具有城镇套房的结构模式,又保持古民宅的传统特色。其优点是,占地少、结构紧凑,居住房间多,通风和采光条件良好,楼梯、厨房、卫生间、阳台齐全,布局合理。此类民宅,规格一般是,厅堂宽4.6米,长5.7米;前房宽3.3米,长5.7米;后房宽3.3米,长4.6米。厅堂后部设置楼梯,阳台下面设置卫生间。其不足之处是,无处放置农机、农具,更无法豢养家禽家畜。至2010年底,境内有15%的村民居住在改良式套房内。
  (四)、集体厝
  境内尚有集体厝三处,分别座落在下底寨、后溪和顶磨头,均系1958年公社化时期,由村落或家族集体筹资,集体兴建。建成后,按家庭投资金额和人口数量统筹分配1-3间,产权归住户所有。这种集体厝,均为连排式楼房,房间数量至少在12间以上,属土木双层结构,节约宅基用地,减少建材消耗,整体牢固性强,村民沟通联系便利。集体厝的配套工程如食堂、仓库、厕所、牛栏猪圈鸡舍等,也统一规划、统一设置,呈现浓厚的农业集体化生活色彩。
  二、旧居选介
  1、后溪阮氏肇基祖哲公祖居
  阮哲自阮庄迁居后溪后,与妻蔡氏居住在今堂厝,该厝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明永乐年间,阮哲公陆续生下麟、鸑、鷟、旺、相五子。明正统年间,阮哲已择好福址,准备另建新居。正统十一年(1446年)哲公被郡守推荐,赴京入国子监充贡。临行前,交代诸子选择黄道吉日,破土动工建新宅。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夯基圈地,动工兴建。景泰三年(1452年),阮哲莅任卢溪知县第二年,长子阮麟亲赴卢溪,告知家中七间厢双座正心厝的主体已经盖成,不过资金用尽,若要扩大规模或装修粉刷,需带钱回家。阮哲为官清廉,无钱可付,施工无法继续。三儿阮鷟随父到卢溪,娶卢溪女许氏,后定居卢溪。天顺五年(1461年),年过花甲的阮哲将从卢溪知县任上退隐归家,“启匣仅存四金”,无力再扩展规模,便和四对子媳聚居在七间厢正心厝内。后来裔孙分居他处,祖居两边厢房倒塌,墙基和大门前的旗杆夹至今犹存。
  2、新发祖厝
  明万历年间,新发算公兴建的五间厢双座正心厝祖居,坐北向南,保存完好,今仍有1户2人在此居住。
  3、新庯祖厝
  新庯祖厝系九间厢双座正心厝,座落在柳山西侧,坐北向南,兴建于清道光初年,至今已有190年。鼎盛时期,住有30多户150余人。2010年底,该祖厝仍保存完整,住户仅剩10户24人。
  4、六祖祖厝
  六祖祖厝座落在柳山南麓后溪村道北侧,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九间厢双座正心厝,加上两边扩建护厝为十三间双座,是境内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旧祖居之一。该祖厝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创建者阮仁庄。祖厝原址是片烂泥田,常年地下泉水上涌。是年适逢干旱,闰八月至翌年二月连续七个月不降滴雨,井涸泉断。年轻气盛的阮仁庄(时年27岁)瞅准时机,雇人从山上割下大量鸡毛草,砍下数百根松木条填进烂泥中,又用条石夯固底基,再用碎石、净沙充塞缝隙。地基砌完后,移土夯墙盖厝,历经三年,于咸丰三年(1853年)九间厢双座正心厝告竣。滴水外建有红砖大埕一个,占地约2亩。埕外开挖一条宽1.2米、深1米的排水沟。排水沟左前方2米处有一口深5米的水井,日涌水量可供800人饮用。至2010年底,这座庞大而坚固的大祖厝中,居住者只有12户26人。
  5、合兴祖厝
  合兴祖厝属九间厢双座正心厝,座落在陈吴山北侧,坐南向北,创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创建者阮杞辉。阮杞辉原本在梅塘街开设一坎“合兴”食杂店,道光年间选好六祖烂泥田为宅基地,准备回家盖大厝,但地基总是无法砌成。咸丰四年,仙游“黑白旗”会众与清朝官军激战,阮杞辉卖掉“合兴”店铺带钱回家时,原宅址已让阮仁庄捷足先登,便在陈吴山北侧另选宅址,动工兴建,咸丰六年(1856年)竣工,厝前铺红砖大埕,饮用水井在大埕东北角。大埕外未建围墙。2006年投资重修,祖厝保持整洁堂皇。祖厝内住民,大多在圣岭路西侧另建新居,至2010年底,祖厝内仅有阮美良夫妇等少数人居住。
  6、长厝尾旧祖居
  长厝尾旧祖居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陈、蔡、阮、刘等姓村民联合集资、共同兴建的九间厢式双座正心厝。座落在村西部的磨头山下,与下磨头毗邻,坐北向南。2009年春因失火烧毁严重,至2010年底尚未修复,在内居住的仅有4户11人。
  7、集体厝
  顶磨头集体厝一排18间,坐东北向西南,是原草厝生产队集中住宅区,最多时住15户60多人,至2010年底,只有6户16人仍在集体厝内生活。
  后溪集体厝一排17间,位于后溪村部背后,坐北向南。其中有3间是1961至1975年后溪大队队址。至2010年,仍在集体厝内生活的有6户22人。
  下底寨集体厝一排18间,位于慈孝路起始路段北侧。至2010年底,在集体厝内生活的有2户3人。
  三、新式民居
  1984年后,新民居建设,讲究“科学、美观、坚固、舒适”。其中80%的新民居采用砖石混凝土结构;20%的新民居,采用钢筋水泥空架结构,高3-7层。新民居的形式多样化,有三间厢式、五间厢式、套房式、别墅式,还有的建“楼中楼”,新颖别致、各具特色。下底寨、竹戈的新民居多数建在洋埔、竹林巷,部分建在慈孝路南北侧。六祖、合兴、新发的新民居,大多向圣岭街西侧扩展。坝洋、长厝尾、磨头的新民居,多建在村道两侧,以求交通方便,出入便利。也有的村民在郊尾街集市区或买或建新民居,底层作为店面、仓库;中部作厨房、会客厅、卧室等,宜居水平进一步提高。
  至2010年底,新民居采用砖石混凝土结构的计有430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91户。其民居造价在10至20万元的有184户;造价20至30万元的有152户;造价30至50万元的有75户;造价超过50万元的有62户。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
  一、一品财富广场
  2007年,以陈元荣为总经理的莆田市惠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秉承“让郊尾人住得好一点、赚得多一点”的理念,在三郊省道郊尾岭地段西侧,开发“一品财富广场”商贸小区,占地面积20890平方米,建筑面积51703.4平方米,拥有商住楼16幢,套房800多套,可入住3200多人。“一品财富广场”具有十大亮点:一是地处郊尾核心地段;二是30%以上绿化率;三是宽楼距养眼静心;四是低于30%的建筑密度;五是靓丽的外立面;六是户型多样化;七是86%的实用率;八是宽敞舒适的住房;九是学府名门就在家门口;十是带电梯的洋房。“一品财富广场”竣工投入使用,有效提升宜居集镇的品位和质量。
  “一品财富广场”是郊尾第一个步行购物广场,拥有商业经营面积1万多平方米,开辟学生街、电器街、建材街、农贸街,休闲街、美食街等,经营农副产品、文化用品、五金交电、服装、鞋帽、家电、建材、餐饮、美容等,开创郊尾购物、休闲时代。“一品财富广场”上缴建安税、营业税3600多万元,2010年被仙游县人民政府评为“纳税大户”。
  二、圣岭广场
  圣岭广场位于福厦国道和三郊省道交汇处,地处仙游县南大门和交通枢纽,由中海恒润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该广场拥有5幢17层、11幢9层的楼盘,五大景观组团、首个公园式社区,建筑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郊尾民营创业园的生活配套小区,购物、娱乐、美食、酒店等全功能综合体,构筑郊尾都市一流时尚生活,打造郊尾不夜城、新商业中心。具有八大首创:一是50000平方米一站式城市综合体;二是主题式商业步行街;三是集中式商业独立体;四是五大欧式公园景观组团;五是高品质全电梯古典式住宅;六是活性空间户型;七是专业星级物业管理;八是实力企业科学建设,打造郊尾高端品质宜居豪宅。
  三、莆田市惠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陈元荣开始进军郊尾房地产市场,成为郊尾本土实力开发商。1996年,他并购仙游县郊尾乳品厂,在原址兴建商品房6万多平方米,入住居民100多户,创办郊尾第一家商贸市场,福建省常务副省长张家坤亲笔为其题写名称。2002年11月,他将郊尾商贸市场租赁给陈国春,改造为惠民生鲜超市(2007年10月更名为世纪之春购物广场),是莆田市第一家“农改超”的超市。郊尾桥头旧市场因地处低洼,经常遭受洪水袭击,2002年他投资进行改造,新建楼房1.8万平方米,入住50多户,阮超武在此兴办郊尾第二家超市——南洋购物广场。
  2003年6月12日,陈元荣在郊尾街北路87号挂牌成立“莆田市惠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他担任总经理,下辖员工58人,其中管理人员25人,技术人员12人,下设营销部、企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机构,经营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
  惠民房地产以“让郊尾人住得好一点、赚得多一点”为宗旨,2007年精心铸造“一品天下”,“一品财富广场”,在仙游县兴华塑胶公司旧址开发“一品天下”兴华小区,占地面积17635平方米,建筑面积45268.2平方米;在郊尾岭西侧开发“一品财富广场”商贸小区,占地面积20890平方米,建筑面积51703.4平方米。惠民房地产公司被福建省经济技术协作促进会授予“客户至上、和谐共赢”会员单位,2007年12月26日被中国建设报、《福建新闻周刊》评为“福建省诚信品牌地产示范单位”。
  第四节 土地管理
  一、管理机构
  明、清时期,仙游县设县丞、主簿各1人,县丞负责征收田赋和兴修农田水利事宜;主簿负责管理户籍和地籍档案。后溪隶属香田里,里设里正1人,负责管理里内户籍和地籍。民国时期,采取粮胥“包征”田赋,地籍管理仍沿袭清制。
  1950年土地改革后,土地管理实行县、区、乡三级管理体制,由县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所有证,由乡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土地管理事宜。
  1955年,土地入社,使用权由农业社支配。1958年9月后,土地管理权限相应集中,实行县、公社、大队三级管理制度。农业地籍由县、公社统一管理,大队负责土地使用权监督工作,动用耕地用于非农业的(如建民房),须经生产队同意,大队审查,公社批准,再上报县政府主管部门备案。1963年,郊尾公社设立生产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农田和乡村建设工作。1983年,实行市、县、社三级土地管理制度。1986年,郊尾镇成立土地管理小组,1987年改称镇土地管理所(简称土管所),各村(社区)设立土地管理小组,统一管理当地使用土地的审批事宜。镇土管所成为全镇土地管理的主办机构。
  二、地籍管理
  (一)、耕地丈量
  明、清时期,常对耕地进行丈量,并把各保、甲的土地,按耕地的大小和形状,绘成图形,注明“四至”(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界限)、户主、面积、赋额诸项,以备查考。
  民国24年(1935年),根据国民政府《土地陈报纲要》和省国民政府的土地陈报施行章程,境内对土地进行普查陈报,民国26年(1937年),仙游国民政府成立土地编查队,对境内土地逐片逐丘,进行测量统计。测量时采用公制标尺(米)及步测,兼用“目测”等直观估计方法。民国36年(1947年),执行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清查漏报土地。
  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新民乡内耕地,以自然村为单位,由各户主自行申报,经乡农会核实认可,对缺籍或有争议的土地,组织人员重新丈量。1955年,对各初级农业社的土地,进行丈量核实,查明各个互助组、初级社共有耕地1291亩。1961年底,后溪大队耕地,再次丈量核实,共有耕地1228.29亩。1981年,对全大队耕地进行普查,共有耕地1222亩。
  1990年后,土地成片开发,对各种非农业用地,包括住房、村庄、道路、工厂、企业、公共设施等用地,进行测绘,按村编制地籍图,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技术资料和测量数据。2007年,境内耕地仅1201.4亩。
  (二)、耕地登记
  明、清时期,土地买卖时有发生,耕地登记也经常更换。民国26年(1937年),县国民政府对全县土地进行编查登记。地目分为:田、农、基(宅)、荡(池塘)、果、林、坟、杂等8种,按三等九则制定等级。其中荡、坟、杂不分等级,果并在农地目内登记。
  195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规定,以乡为单位,对土地分配后的农户,进行确权登记,由县人民政府对享有土地确权的农民,发放《土地房产所有证》(俗称“土地证”),新民乡后溪境内268户农民领取了《土地房产所有证》。
  1956年,耕地和其他杂地、山地的土地所有证,均由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管理、保存;耕地的增减,由农业合作社申报登记。1958年后,个人建房占用耕地,须办理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申批登记手续。
  1986年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分别办理耕地、山林和房产登记及确权发证工作。
  三、用地管理
  (一)、建设用地
  境内公共建设用地,多由政府征用。明、清时期,修建县际古道;民国时,建设福厦、仙枫公路,均由县署征用,免除田赋。
  1950至1979年,境内建设用地,多为公路扩宽,队部、仓库、牛栏修建,水利、渠道用地、行政机关、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等部门用地,采取各级政府分级审批办法。
  1980年后,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迅速增加,实行市、县、社(乡镇)三级土地管理制度。凡国家、集体、三资企业建设用地,采取“计划控制、行政划拨”方式,由县土地管理局按《福建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征用土地审批权限审核后,分别报县级以上政府逐级审批。凡使用耕地,由镇政府和县土地管理局审核同意后,分别报县、市政府批准。征用土地的程序是:申请用地、确定选址、签订征地协议书(合同书)、审批征地、提供土地登记、发放土地使用证等。
  1993年2月15日,仙游县人民政府决定,对324国道和三郊公路两侧用地,实行“五统一”的管理办法。凡国道324线的仙游路线两侧各200米、三郊公路两侧各100米以内的土地,由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
  (二)、住宅用地
  明、清时期,境内村民住宅、宫庙设施用地,多由乡老、族长协商确定。祭田、学田以及祠堂、宫社、庙宇等公共设施用地的管理,也多由乡老、族长掌管。民国时期,祠堂、宫社、庙宇,以及乡、保办公场所,其产权归保甲所有。民户建房,多使用自家耕地、杂地,或采用村内、族内以地换地、协商确定办法。政府负责受理土地诉讼案件,民间用地仍归保甲自行管理。
  1950至1979年,住宅用地多为村民建房、集体企业建房和文化设施基建用地,住宅用地实行申报、审批制度。1980年后,境内农民建房用地不断增加,乱占耕地建房的现象时有发生。1986年,根据国家(1986)7号、闽政(1986)9号文件——《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县成立“清查非农业用地办公室”,郊尾镇相应成立非农业用地清查领导小组,在各村全面展开清查,清查范围是1977年1月至1986年4月非农业用地。通过清查,健全了民用建房的审批制度。村民住宅用地,由本人申请,后溪村委会同意,经镇土管所审核后,报镇政府批准。若使用耕地,经镇政府和县土管局审核同意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根据省发《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村委会和村民建房使用集体土地的,须交纳耕地占用税,由用地单位、用户承担。土地补偿费、安置费、青苗赔偿费、附着物迁移补偿费等,也均由用地单位或用户承担。
  至2010年,全村居民住房总面积7.8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7.4平方米。
  (三)、农田保护区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田,从1994年起,郊尾镇经规划确定,在全镇范围内划分141处农田保护区。境内有竹戈洋、太平洋等6处保护区,总面积1076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9%。各处农田保护区,均设立保护标志,划定界限,注明座落面积。同时,对保护区耕地,作出三项严格要求:(1)划定保护区类别,分为粮油作物种植基地、商品菜种植基地、优质果品培植基地。(2)建立责任制,切实管理好保护区土地。(3)按年度、季节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两违”整治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建设的提速,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村“两委”从严清理、整治“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现象,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结合普法教育,广泛开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国土意识,增强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以加强新村规划、园区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贯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防为主、查防结合”的方针,建立“动态巡查责任制、违法行为举报受理制、执法监察目标管理责任制”等系列制度,加大对“两违”案件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达到“拆除一处、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效果,有效促进辖区用地管理秩序的进一步好转,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用地环境。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