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渠水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923
颗粒名称: 二、水渠水坝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1
页码: 1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后溪大队在1979年前后修建的3条水渠和几个水坝的历史和概况。这些水利设施是灌溉和抗旱的重要设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其中,后溪水坝是境内最早的水利工程设施,修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保存完好,仍发挥着供水效益。
关键词: 后溪村 水渠 水坝

内容

(一)水渠
  1979年前后,作为东溪水库、红旗水库引水配套工程,后溪大队先后修建郊尾渠道后溪水渠、东湖渠道后溪水渠、第十支渠后溪水渠3条水渠,形成引水、提水、蓄水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络。
  (二)水坝
  太平洋水坝亦称石牛坝,顶磨头、下磨头地处石牛溪上游,大部分耕地位于石牛溪北岸。清朝和民国时期,两自然村有农民多次单家独户“挑沙筑坝”,但收效甚微。50年代初期,顶磨头村民,用泥土、粗石在石牛溪合建一座水坝,但因地基不牢,常被洪水冲毁。1952年秋,下磨头、长厝尾、坝洋的群众联合筹资,投工投劳在太平洋合建一座较为牢固的小型水坝,保障太平洋片区农田灌溉需要。1960年,仙游县水利局下拨资金6000元维修顶磨头水坝,提供顶磨头60多亩农田抗旱用水。1963年和2008年,上级水利部门又两次拨出专用款项,修复、加固太平洋水坝,确保发挥供水效益。
  后溪水坝座落在新庯西侧,兴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境内最早的水利工程设施。其时,清廷采取减免赋税措施鼓励兴修水利。后溪百姓审时度势,利用地形地物,历经一年余,在新庯建成高约7米,长约17米、宽约3.4米的大坝,以及引水配套渠道,使坝下大片农田引水灌溉得到保障。历经300多年,后溪坝至今保存完好,丰彩依旧。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太平洋水坝
相关作品
后溪水坝
相关作品